我知道,他一定是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单位不久的新人,满怀着憧憬,还有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渴望在公司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所以,他时时处处以公司的利益为重,哪怕仅仅是换掉一块电脑主板,区区的几百块钱,他认为不该他们公司承担的就很干脆地拒绝。说实话,我们真的不能排除电脑的损坏有人为的因素,有我们的责任,当时考虑到电脑还在保修期内,我们又是他们多年的大客户,就打电话让他们来了。谁料他竟把事情搞得如此僵,盛怒之下的老教授让我们打电话给他们公司,只问他们是不是要因为一块小小的主板就断送多年来的合作关系。
第二天,我们没见到那个小伙子。公司派了另外一个职员上门服务,还特地向我们道了歉。教授的气早消了,说自己当时是被那个小伙子气坏了,不知道他回去怎么样了。来接替他的那个年轻人说:“他被我们老总批得好惨,半年的奖金没有了,还在公司的大会上做了检讨,只差没有被开除……”
老教授的心里有些不忍,不停地说:“我当时不该那么对待他的,毕竟是刚踏上社会的孩子……”
我却认为,如果他足够有心,就该从那个小小的事故里悟出一些什么:第一,他不该以貌论人,又因此而表现出对人的不尊重。如果他知道站在他面前的是堂堂的大学教授,他肯定不敢对着他说什么‘我是堂堂的本科生’之语,即便站在他面前的真的是一个看门的老头,他也不该那么对待他,学会尊重他人是他人生重要的一课;第二,他不该那么快地把事情汇报到公司,在没有彻底调查清楚一件事情之前就贸然做决定,这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工作中很忌讳的;第三,他究竟是没有分清主次,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却忽略了我们学院里用了他们公司的一千多台电脑,是他们一个大客户。总之,他三言两语,看似干脆利落,就替公司摆平了一件小小的事,却远没想到这些可能带给他们公司的损失。也许,他以为那就是工作上的魄力,却不知道那是一份地道的年少轻狂。
其实,这样的年少轻狂,在许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学子们身上,很是常见。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身上,更是比比皆是。与孩子们聊天,发现这帮孩子现在缺少的并不是自信,而是一份对自己、对世界的正确估计——他们对自己的估价往往过高,对世界的复杂性又往往估计得过低。这倒也是正常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嘛。可如此一来,难免就会在言行上表现出一份年少轻狂来。
年少轻狂,本不为怪,但若是把这份轻狂带到工作中来,或者像那位小伙子一样错把轻狂当成一种魄力,难免,你就得为那份轻狂埋单。
所以,亲爱的孩子们,自信与轻狂,常常只有一步之隔,莫把轻狂当成魄力,请在该止步时止步。
14莫让“关照”害了你
大学毕业后,女孩没有像时下众多的毕业生一样四处求职,而是靠着哥哥的关系,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公司的老总是哥哥大学里的铁哥儿们,从一进公司的那一天起,她就受到特别的关照。
公司有明文规定:不论是哪个部门,作为一名新人,都必须从最基层的流水线上做起。女孩破了例,一进公司就被安排在前台,负责接待工作:每天的任务不重,就是负责接接电话,有人来访时招呼一下,待遇却不低,相当于公司里一个做了几年的白领。
刚刚上任,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又想着自己在大学里那满腔的热情,女孩工作起来很卖力。每天早早地来,晚晚地去,对身边的同事总是笑脸相迎。经理来过几次,看她干得不错,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那样子做了一年多,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内容,脸上挂着相同的笑,忽然就觉得有些无聊了。公司里并不是每天都有来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电话来访。更多的时候,女孩是无所事事地呆坐着。同事们都有自己的一摊子事,没有人顾得上和她闲聊。实在感觉没劲了,就找出大学里同室姐妹们的电话,一个一个地打过去,七个人,大部分时间总会找到一个人陪着她瞎聊,时间真的好容易打发。起初还有些心虚,远远地看见领导过来,就匆匆挂掉电话。可是女孩仔细观察过几次,经理根本就没把这些当回事,每次见面的时候还要特意问一下她做得累不累,辛苦不辛苦。慢慢地,女孩就放松了自己的警惕,也不把他当做外人了。
做什么事情,就怕形成习惯,工作中一旦沾染上散漫,想再收心就难了。借着经理对她的特别关照,女孩上班自由轻松了许多。迟到、早退,慢慢就成了一种家常便饭,在班上煲电话粥也习以为常。那个时候,女孩并没有注意到周围那些不再友善的眼光,依然我行我素。
终于有一天,经理找到了她,没有直接说出来,只轻轻地点明了一下,让她上班注意一下,要和同事们搞好关系。女孩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怨恨起了那些多事的同事,认定是他们嫉妒她才会如此。没有改善,倒是越发地张狂,每天高高地昂着头,在同事们的注视下骄傲地来,骄傲地去,那明显是一种挑衅的姿态。
从此后,没有人再理会女孩,一年多的时间,她在公司里就被孤立了。
那天上班,应该感觉得到气氛与往常不同,同事们都比平时安静了许多,各自低头干着手头的事。女孩和往常一样,懒懒地坐在办公桌前,无聊地修着长长的指甲。那一行人,就是那个时候走近她的。很客气地笑了笑,一开口却是一口不知是哪儿的外语。大学里女孩只学了英语。她茫然地抬头看着他们,一句也听不懂。他们再比画,女孩竟然有些窝火,低低地骂了一句:“讲什么鸟语,会不会讲人话?”当时只想着他们一帮子讲外语的人,可能听不懂自己的话,何况声音那么低。可她大错特错,那些人听了她的话,其中的一个脸色马上沉下来,他带着那群人径直向经理办公室走去。女孩还傻瓜一样地立在那里,才发现有好几个同事捂着嘴在窃笑。再坐下来,继续着手里的事情,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闯了大祸。
第二天上班,经理通知公司员工开会。在会上,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让另一名同事接替那名女孩的岗位,她可以卷铺盖走人了。一切来得这样突然,直到那时,女孩才知道,那几个被她骂讲鸟语的人,是韩国来的外商,本来是来公司考察,欲和公司合作,可因为她,坏了公司的全盘计划。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他们不可能和这样一个公司合作,一个公司的员工上班那么散漫,还对客人那么无礼。看着经理铁青的脸,女孩知道,一切都不可能挽回了。
女孩哥哥又给那位公司经理打了好多次电话,拉着她亲自上门赔理,可经理却铁定了心,宁可得罪自己的铁哥儿们了,最后他甚至说:“哥儿们,你不要难为我,好吗?我们公司要活下去。要是妹妹实在需要钱,我可以发给她工资,但求她不要再来上班了。”听到那样的话,哥哥无言,女孩却哭了。
“要不,你看这样行不行,你再回来,但要从一线做起,能做好了回头再商量,不然,我没法给员工们交代了。”身后,经理叫住了要推门离去的兄妹俩。哥哥站住,瞪了女孩一眼:“还不谢谢你们领导,闯了这么大的祸还留你,够给你面子了。”“对不住了,老同学,也怪我,从一开始,我们就不应该那么宠她……”
女孩还是回到了公司,从最苦最累的第一线做起。每天起早贪黑,拿的钱却比原来少了一半多,可她没再叫一声苦。有些代价,需要自己一个人去承担。
女孩是我朋友的一位同事,如今还在车间里流汗。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在车间流汗出力不好,只是女孩的那段经历让我忍不住常常这样想:如果当初那个女孩只是以一个普通求职者的身份进入公司,今天也说不定干得不错了;如果她知道感恩,把经理的关照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今天可能干得更不错了。可她愣是把一把好牌出乱了套。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的关照与爱,这份关爱利用好了,会充满和谐美好;利用过了,则会变成一把伤人的利剑,伤人又伤自己。任何时候,对别人给予你的帮助与关爱,都要怀一颗感恩的心加倍地回报,而不是去利用别人对你的爱与关照,更不能无度地挥霍那份关爱。心怀感恩,高调做事,低调为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个道理,我希望孩子明白得越早越好。
15热爱创造奇迹,执著收获成功
他是一位匈牙利木材商的儿子,由于从小生得愚笨,人们都戏称他为木头。他也确实有些笨,九岁之前,除了因为遵守纪律,在学校里获得过一枚玩具螺丝钉外,他再也没有任何大的作为,没受过任何的奖赏。
十二岁时,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有个国王给他颁奖,因为他的文章被诺贝尔看上了。他害羞地将这个梦告诉了妈妈,妈妈对他说:“如果这真是你的梦,你就有出息了!我曾听说,当上帝把一个美好的梦想放在谁心中时,他就是真心想帮助谁来完成他的这个梦想。”男孩从来没有听说过梦想和上帝还有这层关系,凭着他的一份愚笨,他真的相信了妈妈说的话。
他想,他真是一个幸运的人,世界那么大,上帝却一下子选中了他。为了不辜负上帝的希望,从此,他真的喜欢上了写作。
“倘若我经得起上帝的考验,上帝会来帮助我的!”他怀着这份信念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三年过去了,上帝没有来;又三年过去了,上帝还是没有来,他的退稿堆积如山。就在他期盼上帝前来帮助他的时候,希特勒的部队先来了。他作为一名犹太人,被送进了集中营。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他们受尽折磨,六百万人失去了生命,他有幸活了下来。因为从进去的第一天,他就发现,在那儿“生存就是顺从”。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活着走出来成了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后来,他真的如愿以偿。走出集中营大门的时候,他兴奋地自言自语:“我又可以从事我梦想的职业了!”他笔耕不辍,1965年,他终于写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无法选择的命运》;1975年,他又写出第二部小说《退稿》;接着他又写出一系列作品。
他不再关心上帝是否会帮助他,只一心一意地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职业,就在那时,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把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他就是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
当人们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谈谈获奖的感受时,他说:“没有什么感受,我只知道,当我喜欢做这件事时,多困难,我都不在乎。这时,上帝就会抽出身来帮助你。”
喜欢上一件事也许不难,难的是无论在何种境地下都不放弃自己喜欢的那件事,并心甘情愿地为此付出汗水和努力。原来,持之以恒地喜欢一件事也能得到上帝的帮助。这种喜欢,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喜欢,我们可以称它为热爱、执著。热爱能创造奇迹,执著能获得成功,凯尔泰斯?伊姆雷就是凭借这样一份热爱与执著获得了上帝的帮助。
这篇文章是我数年前写的,题目就是《被上帝帮助的人》。现在翻找出来给淼淼看,只想让她明白其中的道理。
淼淼喜欢古筝,并心甘情愿选择去学习它。从小学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年的时间了,风里来雨里去,我们都为此付出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她也有这方面的天赋,一直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可读了初中之后,因为学习任务重了,她意欲放弃,我也能理解她时间上的紧张,但却万万不支持她就此放弃——那些困难并不是无法克服的,她不愿意练,只是害怕因此要承担更多的辛苦,换而言之,在某些时候,她还是缺乏一种执著的精神。自她读了初二以后,每次练筝,我们都会产生一些小小的摩擦。她倒是去练了,却是心不在焉,弹得完全不在状态。带着情绪去练习,哪里能取得好的效果?
淼淼拿到我打印出来的文章,沉默着走进自己的房间。她没有回头跟我谈自己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如何,再练筝时,态度却端正了很多。哪怕每天只能抽出半小时,她也要把那半小时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她也许已经明白:执著,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对人生与学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