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诚信中国:中国企业信用危机报告
20136500000033

第33章 信用回归,敢问路在何方--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刻不容缓(12)

为确保信用担保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各地力求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资金管理。担保资金须定额存储、专户管理、监督使用,严禁证券投资。二是规范准入条件。凡受保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连续正常运转一年以上;资产负债率在当地平均水平以下;近期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及民事、经济纠纷;生产经营正常且有赢利能力;主要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顺应结构调整方向。三是规范组织管理。设立由当地经委、财政、协作银行及受保企业代表组成的监管会,负责担保机构的重大业务决策与管理;将审核、承保、监督、理偿四大关键环节分离,明确业务规范,做到相互制衡;工作人员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并从制度上约束操作行为。四是规范业务范围和收费标准。对担保对象、品种、期限、总量、放大倍率均作出明确规定。

4.注意防范风险。

采取严格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把可能形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各地建立了规避风险的五项制度:一是目标预警。规定担保机构年度代偿总额达到或接近担保资金总额10%,或代偿损失达到或接近担保资金总额5%时,担保机构运作须亮“红灯”,即对担保条件、程序、方式等进行修订调整。二是信用记录。担保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对受保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记录:连续三年以上信用优良者可逐步实行银行授信制度;不讲信誉者,由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联手,不提供担保贷款服务。三是风险保证和反担保。担保机构规定,一旦发生代偿损失,先用企业风险保证金抵充。同时,对BBB级以下企业,承保时即要求提供反担保。四是运行监测。担保机构必须对受保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现金流量等财务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一旦受保企业出现信用恶化信号,即联手采取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五是债权追偿。对到期的担保贷款,担保机构与银行提前联合发出催款通知书,共同督促企业按期还款;对逾期担保贷款或发生代偿,担保机构即采取让反担保人履行代偿义务、处理抵押质押物、提起法律诉讼等一系列措施依法追偿以保障债权。

当前,深化试点内容,完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着重规范下述问题并形成制度:一是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二是资金资助及补偿制度;三是受保企业与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四是风险控制与损失分担制度;五是担保业行业维权与自律制度;六是政府的协调及监管制度。

此外,为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央及省级再担保体系,探索组建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二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范产权转让。三要搞好香港“创业板”上市,推动境内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形成,规范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间的产权交易。四是鼓励民间投资创办中小企业的鼓励政策,选择有条件的中小城市进企业风险投资试点。五要支持以融资为重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要探索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担保为切入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信用体系。

回顾近三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工作历程,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处于萌芽或初创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一些问题的初步探讨。

1.信用担保具有杠杆功能,为政府所用时即为准公共品。这一特征决定了政府的定位和对担保的价值取向。

信用担保可凭借自身的实力与能力承担数倍于自身资产的担保责任,具有放大与杠杆功能,是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准融资方式。当信用担保这一功能为国家所利用时,就可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引导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转换为财政性资金扶持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发展中小企业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应定性为准公共品。政府出资设立正体现了这一社会功能。政府出资决不意味着政府直接操作,政府在信用担保中的职能主要应定位于规范、扶持特别是监控。上述特征决定了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评价主要不在于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应主要体现为由此而产生的扩大就业、培植财源、增加税收、繁荣经济和实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社会效益。

2.信用担保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实现可持续担保必须具备承担责任的实力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信用担保经营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因而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这一自然属性决定了担保机构必须具备承担责任的实力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承担责任的实力源于担保机构的资金总量与补偿机制:前者规定着担保机构的信用程度;后者决定着担保机构的可持续性。补偿机制包括内补与外补:内补侧重于担保机构从担保收入中适量提取形成风险准备金制度;外补则要以代偿损失与担保总额这对制衡因素为基础,形成财政(出资人)的有限补偿机制。从事担保一定有风险,风险只能识别、防范、控制和化解,不应转嫁也无法消灭。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靠的是经验与技术;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则主要靠制度和机制。风险的控制取决于风险的分散:一靠筹资多元分散;二靠业务品种多样分散;三靠银行风险共担分散;四靠客户提供反担保措施分散;五靠实施再担保分散;六靠联合保险业分散。

3.信用担保的风险与收益严重失衡,风险准备必须制度化。担保对信用的依存度极高,解决“寻保难”的关键还在于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信用担保与风险投资承担着相似的风险,但收益却有天壤之别。风险与收益严重失衡是担保业的又一特征。这种失衡还表现在担保损失的周期性。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担保是不赔三年一赔到底。”即微薄的保费收入难以抵偿担保的风险。鉴于此,以准公共品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其盈余所得不应视为利润并缴纳所得税,而应全部转增风险准备金,并形成制度。同时,担保业应明确行业定位,以便建立专门的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税收制度、资质评估、专业人士测评等相关制度。

担保的作用有效亦有限。担保是对信用的补充,对银行的补偿。但同时,它对社会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尤其是信用环境的依存度也极高。应当说,是信用不足推动了担保业的产生与发展;反之,信用不足又增加了担保成本,从而制约了担保业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担保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问题,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还在于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的信用水平。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对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扶持优强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企业信用状况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现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讲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以德治国”在企业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如果连最基本的信用关系都建立不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无法建立。

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由于其占有的社会资源有限,受经营理念、经营范围、经营者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信用程度往往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融资难、对外交往难等,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又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经营主体,其信用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因此,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对于中小企业乃至我国的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加强信用管理,逐步建立信用制度,要由企业和社会两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经营者的现代管理意识,转变经营理念,逐步建立其个人信用;要把信用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来抓,建立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和资信调查,防范其他企业对本企业的损害。另一方面,要通过广泛宣传,树立信用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的观念,形成信用的奖罚制度,提高社会各界对信用的认识程度;要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并运用现代通讯手段迅速传递企业信用信息,实现信用信息的全社会共享,营造讲信用得到扶持,不讲信用受到制裁的环境。

当前,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就是要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全国信用担保体系、银行信贷咨询登记系统、工商企业信誉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政府推进、市场运作”为基本原则;实现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专业评估、权威发布和多方共享的社会化信用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是其存续期间,对外进行经济交往中基本信息的集中表现,它主要包括企业登记、合同履行、应收应付账款、银行贷款偿还、产品质量、通关抵税企业及民事纠纷以及法定代表人信用记录等情况。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要面向市场,依托中介,着力在完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发挥中介的主体作用和营造信用的法制环境等方面有所突破。要探索解决信用信息的依法揭露问题、现有信用资源的整合问题、信息平台及接口问题,以及必要的资金与政策支持问题等,真正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信用体系,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