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在电视上热播的《乔家大院》,让我们领略了一代晋商的传奇色彩,在出版界还掀起了一股“晋商热”,有关“晋商”的书层出不穷。有很多人都想知道,晋商是依靠什么才做到了在百余年间货通天下、长盛不衰的呢?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个人的智慧,晋商的团结……但是,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晋商的勤俭敬业和身体力行。这一点对于晋商的创业发家来讲,至关重要。
古语云:“成由勤俭,败由奢”。?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创业时代还是在大富大贵的守成岁月中,山西商人一直都能遵循祖宗的遗训,克勤克俭。在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的祠堂前供奉着老祖宗创业时的扁担、货箱、一碗稀粥,用以警戒后世子孙要牢记祖宗创业的艰辛,要保持勤俭节约的家风;祁县乔家富甲一方,然而乔家大院老宅门上的“慎俭德”三字,至今尚存……看到这些,人们才会明白是什么样的品质成就了晋商的百年传奇。如果说世界上创业的道路有千百条,可以不尽相同的话,那么,世界上成功的创业者则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懂得勤俭敬业、能够身体力行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任何人在创业的时候,往往都面临着物质条件窘迫的不利局面,总会遇到坎坷和艰辛,在这个时候,如果创业者就大手大脚,将为数不多的钱用于奢侈享受,将自己的工作时间无所谓地浪费掉,那么,可想而知,一个没有足够的原始资本积累,没有足够的工作时间作为保证的创业者,是很难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扩大创业规模、广开财源的。
再者,中国有一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一个创业团队中,如果连创业者自己都不能做到勤俭敬业,那么,要让他的追随者具备勤俭敬业的自觉性是很难的。如果每个人每天都偷一点懒,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少负一点责,每个人每天都享乐一点,浪费一点,那么,这样的创业团队是不可能走得更远的。
所以,对所有的人来说,无论你是正在准备创业,还是已经开始创业,或者你已经创业成功,正在进行二次创业,都要保持勤俭敬业的作风。也许有人认为,勤俭已经不适合于这个时代,创业须讲排场,得用大把大把的钱来为自己争面子,有面子的人才好办事。其实,这样想大可不必。因为与暂时的面子相比,你的创业结果更重要。一个人在创业过程中,如果分不清轻重缓急,那么,是没有办法赢得别人的尊敬的。即使你用金钱暂时买来了虚荣心,可是,在觥筹交错之后,当你面对着杯盘狼藉的“盛况”时,你真的就能从中得到一些实在的、有利于你长远发展的好处吗?
实际上,纵观那些成功的创业者,他们不仅具有勤俭敬业的精神,而且,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具有身体力行的品质。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位勤俭敬业、敢于身体力行的创业者。
朱元璋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勤政皇帝之一。关于朱元璋的勤政,有这样一段逸闻趣事。由于朱元璋每天都要亲自处理很多事情,为了避免出现疏漏之处,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需要处理和偶然想起来需要处理的事情都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再把这张纸条别在自己的衣服上。所以,有时候,朱元璋别在衣服上的纸条就像鸟毛一样多,等到上朝的时候,他便取下纸条,按照上面所写的内容一件件地处理。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到二十一日这八天当中,朱元璋一共接到1160件奏章,就算每个奏章上面仅仅奏一件事情,那么,这八天中,朱元璋平均每天也需要处理一百四十五件事情,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根据明朝的典制,朱元璋每天需要上三次朝,即早朝、午朝和晚朝。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经常会走出宫门,亲自去民间做调查,了解民间疾苦,矫正自己的施政方针……总之,朱元璋的勤政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锡。或量度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物,唯恐毫发失当。戴星而朝,夜分而寝,一事未善,寝亦不安。”
朱元璋不仅勤政,而且他的生活作风也非常俭朴,有关他的简朴故事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仅用他的一句话来为他的简朴生活作一个归纳,他说:“古王者之兴,未尝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尝不由于奢侈。前代得失可为明鉴,后世昏庸之王往往纵欲败度,不知警戒,卒濒于危亡,此深可慨叹!”
一个封建帝王面临的诱惑是非常众多的,但朱元璋能够坦然面对这些诱惑,继续保持勤俭敬业的作风,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朱元璋能做到这一点,今天的创业者为什么就做不到这一点呢?毕竟,我们每个创业者所面临的诱惑是不能跟朱元璋相提并论的。如果有人做不到,那么只能说明一点:这个人缺乏自律能力,根本不适合创业!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刘永好的创业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勤俭敬业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关于刘永好的创业故事时,就被这样一段话深深震撼了:“20岁之前,他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为了让孩子过年的时候能够吃上一点肉,他和三个哥哥一起被逼上了创业之路。养鹌鹑,他们做成了世界第一。改行做饲料,又成为了中国的饲料大王。不管生意做得如何大,他始终小心翼翼地坚守自己的主业。”这段话中的“他”,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主人公刘永好。
刘永好真正的创业开始于1982年,由于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刘永好就与自己的兄弟们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养殖业开始做起,尽管当时周围的很多人对他们兄弟的创业梦想都心存鄙夷,但是,刘氏兄弟并没有退缩。
随着自己饲养的鹌鹑越来越多,四兄弟商量,干脆办一家良种场吧。可是当四人向银行申请1000元的贷款时却被拒绝了,无奈,兄弟四人只好变卖手表、自行车筹够了建立良种场的资金,并建起了自己的第一间“厂房”。当时,“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鹤和培育蔬菜种。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孵化箱,四兄弟就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来做。为了建厂房,刘永好从成都买回了一批旧砖,用拖拉机往回运。可是,由于通往良种场的道路非常狭窄,拖拉机根本无法通行。于是,这些旧砖只好被卸到了离良种场还有两公里的地方。当时,刘永好带头,几个农民兄弟帮忙,手抱肩扛,愣是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功夫不负苦心人,这所有的苦都没有白吃,在1983年底,兄弟们进行年终结算的时候,终于从总体上看到了自己辛勤创业的成绩:这一年育新良种场孵鸡5万只,孵鹌鸫1万只,并带出了11个专业户。
有了这样的开始,刘氏兄弟的干劲就更足了,他们忘我地投入到继续创业的过程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84年4月的一天,他们接待了一位养鸡专业户,这位专业户一下子就提出定购10万只小鸡!10万只小鸡的买卖,在当时刘永好兄弟们的眼中,无疑是一桩大买卖,于是,四兄弟四处筹款,购买了10万只种蛋。然而,就在他们把先孵化出来的2万只小鸡交给这位专业户不久,这位专业户就人间蒸发,音信全无了。后来,当四兄弟去这位专业户家中追款时才得知,原来,他们先期交付的2万只小鸡,其中的一半在运输过程中闷死了,而另一半也在家里被大火烧死,对方已经倾家荡产。时至今日,当刘永好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时,仍然难掩心中的悲凉:“下单的人已经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让我们饶了他。看到这个样子,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剩下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了,而我们又没有饲料,这时候又是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我们真的是绝望了。”
在绝望中,兄弟们召开了一个气氛凝重的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选择死,选择逃,还是选择留下来。最终,兄弟们在后一种选择上达成了共识,他们决定留下来,不逃、不躲,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四兄弟开始了贩卖小鸡的生涯。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分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当你坚持到不能再坚持,执著到不能再执著的时候,事情也就成了。四兄弟每天都在凌晨四点准时起床,风雨无阻地蹬上三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农贸市场去卖,这样的日子坚持了十几天,而奇迹也诞生了——八万只小鸡销售一空!
创业初期的一次几乎可以称为灭顶之灾的危机虽然化解了,但是,这次危机对于四兄弟的心理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此,他们曾经消沉了几个月,后来,还是大哥的一席话重新激发了兄弟们的斗志:“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这之后,经历过一番挫折的四兄弟更加成熟了,他们开始尝试用电子计算机调配饲料和育种选样,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他们的事业也做做越大。1986年,刘氏四兄弟决定用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词来重新命名自己的养殖场——“希望”。
此后,刘氏兄弟将发展的目光投注到猪饲料上。他们投资建厂,竞争的矛头直指当时已经占据了中国猪饲料市场半壁江山的泰国“正大”饲料。1989年,“希望牌”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问世,很快就被投放市场。由于这种饲料价格低廉,而且对猪的增肥效果显著,所以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就追上了“正大”
据一份资料显示,当时正大与希望的竞争非常激烈:面对“希望”的不断蚕食,“正大”急了。“正大”每吨降价20元,“希望”也降了20元;“正大”咬了咬牙,再降100元!“希望”干脆降价120元!一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狂涨了三倍!刘永好的市场营销策略打得“正大”既没有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最后,“正大”主动找到“希望”,双方达成了协议——“希望”以成都市场为主,“正大”以成都之外的市场为主。这实际上宣告“正大”退出了成都市场。
从此,刘永好四兄弟的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1995年,四兄弟心平气和地分了家,自立门户。对于分家,刘永好这样评价:“我们兄妹几个都很优秀,有创业激情,能吃苦耐劳,很多地方都值得互相学习。正是这种互补型的团队组合,保证了原始积累的实现。创业时,我们考虑的是如何不倒下去。企业发展壮大了,面对着金钱、荣誉和掌声,看法就会不一致。两次调整,是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和规范,是谋求更大的发展。虽然是亲兄弟,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磨合得很好,何况每个人都很能干。经过两次调整,有分有合,大家都发展得很好。合的部分是希望集团,作为存量一直都没有变,永行是董事长,我是总裁。在上市公司新希望中,以我为主,大哥永言和三哥永美都有股份。实际上,我们分的只是产业发展方向和地域。”
1993年,已经当选政协委员的刘永好与其他41位政协委员共同提案,希望成立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家投资、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这就是促成民生银行成立的最初动议。
目前,刘永好已经是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如今,对于刘永好来说,他既有政治资本,又有企业资源。可是他的信条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不该做的事情,他一件都不做,该做的事情,再困难也要做下去。
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情呢?在刘永好看来不该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奢侈浪费。因此,在刘永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常常可以看到刘永好与各部门基层员工们一起在集团餐厅共进午餐的情景;会看到刘永好的饭盒中从来不会剩下一粒米;会看到刘永好身上几乎总是穿着加起来不过几十块钱的T恤衫和休闲裤;会看到刘永好手中拿的印有经济舱的机票;会看到他十几年不变的花几块钱就可以理的发型……
在刘永好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当代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勤俭敬业和身体力行,更加难得的是,家大业大的刘永好始终能够保持这种创业时的美德和激情来守业。希望所有的创业者都能够从这位白手起家的巨富身上得到一些灵光闪现的领悟,相信这种领悟会使他们在自己的创业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