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此刻享受当下
20106000000037

第37章 不断调整心情,让快乐充满当下(2)

3.学会放松

为什么每个星期都有周末,就是为了让大家工作五天之后,停下来休整休整,积蓄足够的精力,以便更好地投入下周的工作。

年轻的时候,由于成功的意念非常强烈,总是非常投入和勤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甚至舍不得休息和停顿,精神当然十分可嘉。不过,心急不等于马上能实现目标,对成功的追求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因此,为了维持这种追求的状态,必须懂得“歇一歇”。

这里的“歇一歇”,完全是由自己安排的,准确地说,是自己“偷懒”。“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样,工作效能就会因而得到迅速提高。每天,除了吃饭时间,最好能抽出大约四十五分钟偷偷地休息一下,可以做做“白日梦”,也可以到楼道里吹吹口哨,到窗户边看看楼下的风景,等等;每周的周末,可以用半天的时间迅速做完家务活,用半天时间与恋人或朋友一起外出,度过一个温馨的下午。另外一天最好由自己随便安排,可以睡懒觉,也可以做你愿意做的任何让你快乐的事;每年呢,最好安排二十天或一个月,作一次出远门的旅行,或回故乡,或到一些不是很著名的旅游景点领略风土人情,以后有条件还可以出国转转。总之,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紧张,累了你就歇一歇吧。

4.提高品位

品位“高雅”不是装出来,也不能“作秀”,而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比如对音乐的喜好,对影视的欣赏,对文学的痴迷等等。当然,高雅的品位并非只是听听音乐,看看小说,欣赏欣赏歌剧、话剧、电影,它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气质和修养,需要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些都是长期培养出来的。

怎么样?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生活的“慢四步”了吧!

品悟人生

做人是讲秩序的,马马虎虎、杂乱无章是致命伤,严谨而有节奏感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

不要让自己成为“疲劳虫”

有效地调整和使用自己的精力,该休息时休息,该娱乐时娱乐,可以保证你有资格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至于成为“疲劳虫”。

为什么要防止疲劳呢?很简单,因为疲劳容易使人产生忧虑,或者至少会使你较容易忧虑,不利于找到自己的强项。任何一个还在学校里学医的学生都会告诉你,疲劳会减低身体对一般感冒和疾病的抵抗力;而任何一位心理治疗家也会告诉你,疲劳同样会减低你对忧虑和恐惧等等感觉的抵抗力,所以防止疲劳也就可以防止忧虑。

要防止疲劳和忧虑,首先要学会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以前就休息。

这一点为什么重要呢?因为疲劳增加的速度快得出奇。美国陆军曾经进行过好几次实验,证明即使是年轻人——经过多年军事训练而很坚强的年轻人——如果不带背包,每一小时休息十分钟,他们行军的速度就加快,也更持久,所以陆军强迫他们这样做。一个人的心脏每天压出来流过全身的血液,足够装满一节火车上装油的车厢;每24小时所供应出来的能力,也足够用铲子把20吨的煤铲上一个三英尺高的平台所需的能量。你的心脏能完成这么多令人难以相信的工作量,而且持续50、70年甚至可能更长时间。如此大运动量,人的心脏怎么能够承受得了呢?哈佛医院的沃尔特?加农博士解释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的心脏整天不停地在跳动着。事实上,在每一次收缩之后,它有完全静止的一段时间。当心脏按正常速度每分钟跳动70次的时候,一天24小时里实际的工作时间只有九小时,也就是说,心脏每天休息了整整15小时。”

在二次大战期间,丘吉尔已经近70岁了,却能够每天工作16小时,一年一年地指挥大英帝国作战,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秘诀在哪里?”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点,看报告、口述命令、打电话,甚至在床上举行很重要的会议。吃过午饭以后,再上床睡两个小时。到了晚上,在八点钟吃晚饭以前,他要再上床去睡两个小时。他并不是要消除疲劳。因为他根本不必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因为他经常休息,所以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后。

约翰?洛克菲勒创造了两项惊人的纪录:他赚到了当时全世界为数最多的财富,也活到98岁。他如何做到这两点呢?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他家里的人都很长寿,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每天中午在办公室里睡半个小时午觉。他会躺在办公室的大沙发上——而在睡午觉的时候,哪怕是美国总统打来的电话,他都不接。

在一本名叫《为什么要疲倦》的书里,作者丹尼尔说:“休息并不是绝对什么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补。”在短短的一点休息时间里,就能有很强的修补能力,即使只打五分钟的瞌睡,也有助于防止疲劳。棒球名将康尼?麦克说过,每次出赛之前如果他不睡一个午觉的话,到第五局就会觉得精疲力竭了。可是如果他睡午觉的话,哪怕只睡五分钟,也能够赛完全场,一点也不感到疲劳。

所以说,为了更好地工作,每天多休息一些对工作是有益的,此外做些小游戏也可有益降低疲劳度,有益身心健康。

品悟人生

休息并不是绝对什么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补。

在忙碌中找点快乐滋味

林肯说:“根据我的观察,人们快乐与否,完全是自己的决定。”

无论你为自己设定什么目标,在实践这个目标时,应该保持愉快的心情而充分享受实践的过程。人处在快乐时的精神、精力及智慧都会处在最佳状态。成功路上,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有些人说,某人是一路顺风,并不是说他没有一点困难和挫折,只不过是不在乎困难和挫折。并能享受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喜悦。

在实践成功的过程中,一定有困难和挫折,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也会出现苦闷,但是与不成功比较,究竟哪一个更苦?有一个居士去拜会一个禅师,他说他非常怀疑有所谓的天堂和地狱,禅师叫居士端了一盆水放在面前,让他看盆中的水。居士看了半天,依然是一盆水,悟不出什么道理。禅师突然将居士的头按在水中,直到居士实在喘不过气的时候才松手,居士气急败坏地责备禅师,说他不能呼吸,痛苦得如在地狱。禅师问他现在呢?他说简直像在天堂。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他就不在乎其中的艰苦和劳累,其实这是快乐在起作用。只要你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不仅会使自己的工作免予枯燥,更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保持快乐的心情,还能够帮助你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因为你的快乐也会给别人带来快乐,从而你会受到众人的欢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所以,保持快乐的好心情,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从前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大儿子卖雨伞,二儿子靠染布为生。晴天时,老太太担心老大的雨伞卖不出去;雨天时又担心老二的布晒不干。因此她每天都不开心,与“快乐”两字无缘。一位邻居劝她:“你为什么不在晴天想老二的布很快能晒干,雨天的时候想老大的伞能卖出去呢?这样不就可以开开心心过日子了吗?”这个故事说出一个道理:人的思维立足点不同,精神状态也大不一样。

人的能力有大小,日子不可能每天都过得轰轰烈烈。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越来越多的人感觉生活太累,觉得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快乐真的很简单,就在你生命中每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瞬间,关键是我们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少了一颗比较快乐的心。就像一个广告词里说的,其实是你没有发现,原来最美好的一直都在身边。生活是不需要注释的,快乐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感觉和心态,只要你用心活着,用心去感受,很多时候都是你开心的时刻。

想一想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要想开一点,困难和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没有这些,人生就是一个不成熟的人生。把你的困难和挫折当成自己的教科书,当成自己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你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就会减轻,心情也就能够舒畅起来。

这些方式可供你参考:

走一走心情不好的时候,出去散散心,释放一下心中的烦恼,清理一下自己烦躁的思绪,重新找回好心情。

比一比有一句名言,一直激励着我:“我曾经因为丢失了鞋子而流泪,但是我走在街上的时候,发现有些人还没有脚。”和比你更加困难的人比一比,你就会想得开,你觉得自己还是很幸福的。

放一放有些事情,如果一时做不好,可以先放下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调整自己的思维。

乐一乐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看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

会一会与自己很久不见的朋友相互联系一下,一起出去逛逛街,一起玩一玩、聚一聚;常常会带给你好心情。

唱一唱不舒心的时候张开自己的嘴大声唱唱歌、或者朗读一段自己最为熟悉最为喜欢的文章,发泄一下心中的郁闷。

让一让人生在世常常是在利益的争斗中拼得你死我活不肯罢手,有时候不妨互相让一让,有道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品悟人生

在实践成功的目标时,应该保持愉快的心情而充分享受实践的过程。

忙是为了更好地闲,闲是为了更好地忙

生活是由忙与闲共同构成的。忙与闲是生活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统一的。但忙与闲又时常是一对矛盾。忙,就无闲;闲,就不忙,忙的人总是很忙,闲的人总是很闲。

不过,忙有忙的好处,闲有闲的滋味。人生在世,忙,可以使人过得很充实,很实惠,很有价值。因为只有忙,才有所进取,有所作为,有所成就,这是闲所不能得到的;闲,可以使人过得很轻松,很自由,很有情趣,很有韵味,这是忙所不能得到的。

如果说,忙是创造生活,那么,闲就是享受生活。

人不可不忙,不可太忙;人不可不闲,不可太闲。

人太忙,神经就紧张,就容易心烦意乱,身心疲劳,就没时间冷静思考问题,更没有时间享受生命和生活。日本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忙碌的民族,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日本人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一年的休息时间不到十天。由于工作太忙太紧张,许多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等疾病,国民健康状况已亮起红灯。男性死亡有百分之十是“过劳死”。

人太闲,神经就松弛,就感到无所事事,空虚无聊,要么会变得懒散,要么会贪图享乐成为一无是处的有闲人,他们有的是金钱;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无须为生存而奔忙,无须为幸福而创造,他们在花鸟虫鱼、声色犬马中消耗自己的生命,堕落自己的灵魂。

在现代生活,我们在处理忙与闲的关系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其主要表现是忙而无闲。

忙而无闲的人,被西方国家称为“雅痞族”。他们疯狂地将工作奉为时代的风尚,以为努力工作就可以达到成功的巅峰,丰富的物质享受就是幸福的人生。但是,由于他们工作成瘾,工作拼命,许多雅痞族患有各种心理、生理疾病。为此,一些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出面宣导,教育国民如何休闲。日本劳工局发布一系列海报,劝导全国员工多休假,其中一句口号是:“大家一起来实现一周工作五天的社会。”有的国家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休息日不准工作,否则以违法论处。这说明休闲是必要的,是神圣的。

有人说,闲,是生命的自由空间。只有忙,没有闲,人就会丧失灵性,忘掉人生之根本。

当然,工作同样是神圣的,游手好闲的懒汉和忙忙碌碌的工作狂,都是生活的极端主义者。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紧张与弹力,这就是生活发动的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忙中有闲和闲中有忙,是生活节奏张与弛的最佳结合,是时间安排紧与松的合理利用,是精力体力聚与散的优化状态。

毛泽东就是善于处理忙与闲的高手。他常在很忙的一段时间内找一些人谈哲学、文学等问题,平时也喜欢抽空读一些闲书,以使大脑得到休息,神经有所松弛,紧张的生活节奏得到有效的调剂。

可见,闲,是为了更好地忙。

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约翰?柯曼博士,利用放假期间到费城当收集垃圾的清洁工,后来,他又在另一次假期中,加入街头流浪汉的行列,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假期,是到旅馆去当餐厅厨师的助手。他在闲时找事忙,是为了不因闲而闷得发慌,不因闲而精神不振,而是利用闲时的轻松、安宁、从容的心情,利用空闲做一些忙时做不到或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可见,忙,是为了更好地闲。忙,有利于创造生活。闲,有利于调剂生活。创造生活需要调剂生活,调剂生活有利于创造生活。美国著名企业家李?艾科卡,被美国人推崇为“企业界的民族英雄”,照常理,他应该是个大忙人,但他善于处理忙与闲的经验之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说:“只要能够专心致志,善于利用时间,做生意就一定能够成功——其实做任何事都一定能够成功。自上大学以来,我每周一直在平日努力搞功课,设法空出周末,陪伴家人,或者娱乐一下。除非是紧张关头,我永远不会在星期五晚上、星期六或星期天工作。每星期天晚上我都集中精力计划下一周要做些什么。这基本上是我在利海大学养成的习惯。”

忙的时候,就应该专心忙,认真工作,讲究效率。如果忙的时候,老是想着闲的乐趣,是忙不出什么效果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