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此刻享受当下
20106000000029

第29章 不断学习,及时弥补人生的缺憾(3)

他乡遇故人,易知县自然要留这位老乡在他所任的县上玩上几天。在交谈中得知这位湘乡举人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曾国藩的言谈举止中,便知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自然无量。他见曾国藩留京一年多,一想其所带银两肯定所剩无几,有心帮助曾国藩。当曾国藩开口向易作梅知县借钱作路费时,易作梅慷慨应允,借与曾国藩一百两银子,临别还给了他几两散银。经过金陵时,他见金陵书肆十分发达,流连忘返,十分喜爱这块地方。在书肆中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爱不忍释,自己太需要这么一部史书了。一问价格,使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史书买下来,但书商似乎猜透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理,一点价都不肯让,开价一百两银子一钱也不能少。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此时,他如获至宝,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回家以后,父亲见他花了上百两银子买回的一堆书,非但没有责备,反而鼓励他说:“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还债,但能细心读之,斯不负耳。”父亲的话对曾国藩起了很大作用,从此他闭门不出,发愤读书,并立下誓言:“以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曾国藩发愤攻读一年,这部《二十三史》全部阅读完毕,此后便形成了每天点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一部《二十三史》烂熟于胸。曾国藩读书极专,他认为治学贵专,不专则广览而不精,博阅而不深,只能得其皮毛而失却其本质,知其形丽忽其实,懂其表而不识其内涵。读书是曾国藩坚持了一辈子的事情,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日日读书,乃至日日写作。在翰林院,曾国藩已经是一个做了高官的人,许多人到了他这样的地位,早巳觉得功成名就,可以放下书本了。他却为自己制定了十二条读书的规矩。

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作为理学修养甚深的他,在1月17日写了几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读书不要放松。这凡句话语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并详细地制订了日课:“读书读熟十页,看书应看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人,记过隙影(即日记),记茶余介谈一则,右每日课,连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右月课;熟读书:《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应看书不具载。”

1872年3月2日,曾国藩的老病之躯已如风中残烛了。这一天,他“病肝风,右足麻木,良久乃愈”。3月5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过金陵,曾国藩出城迎候,出发之前阅《二程全书》,迎接途中,“舆中背诵《四书》,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声。”身体差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坚持每日阅读《二程全书》。但他接连在日记中发出感叹:“近年或作诗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苟活人间,惭惊何极!”他自知油尽灯祜,将不久于人世,便抓住生命最后时光做自己最喜爱的事——读书。他每天读的书就是《二程全书》,希望在理学的探究和修养上,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在现在人的眼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最能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和楷模,是他的治学精神。他的一生,手不离书,经史子集,无不精通。“做人要学曾国藩”。要学习他什么?学习他工夫花在平时,而且从不间断,一生如此。正是他随时充实自己,因而成为了晚清最有名的重臣。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的生命之树绽放美丽的花朵,就要随时充实自己,把工夫用在平时,随时学习,随时提高自己,随时为自己的锦绣前程准备“盘缠”。

品悟人生

不管干什么事,都要把工夫用在平时。只有平时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就不会造成“临时抱佛脚”的尴尬局面。

学无止境,终身学习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令我们不得不让刮目相看——工作后继续努力深造,考研的;老来上大学,补知识的;在科学事业上刻苦钻研,更上一层楼的……这些人对自己的人生、对待学习总是抱有一种不知足的心态,而这种“不知足”却是值得我们宣传借鉴的。

对于别的事情我们应该多一些知足常乐的心态,然而对于学习的事情,我们最好永远都不知足,因为知识是无穷尽的、学习也是无止境了

在美国东部的一所大学里,期终考试的最后一天,一群即将毕业的学生们挤在教学楼的台阶上,正在讨论着即将进行的考试,几年的刻苦学习使他们充满了自信。毕竟这是他们毕业与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

其中,一些人在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而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通过四年的大学的学习所积攒起来的自信,很明显地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甚至都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来征服这个社会。

这些年轻人一点也不紧张,因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测验将会很快结束——教授曾经说过,他们可以带任何书籍或笔记作参考的。唯一的限制,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头接耳。

时间终于到了,他们兴高采烈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更加掩饰不住他们内心的兴奋。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然而,这把年轻人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整个班级。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五道题目的有多少人?”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四道题的有多少?”

仍然没有人举手。

“三道题?两道题?”

学生们开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那一道题呢?当然有人完成一道题的。”

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教授放下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

“我只想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的“修行”,关于学习的事情仍然有很多是你们所不知道的。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个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

教授并非真得想用五道难题来打击学生们的自信心,他的目的仅仅是希望这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以一种低姿态学到更多的东西罢了。

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之所以不能“更上一层楼”,不是因为过于自高自大,而是因为信心不足——他们总是以时间、年龄、精力等一系列的借口,将自己束缚在一个不能不能继续学习、修行的位置上,从他们的内心里就认为自己不能学习了,他们才学习不到任何东西。

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若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必须不停地学习。因为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即使是百岁老叟,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即使比不上别人,但跟自己比未尝不是一种超越,只要行动起来,就比原地踏步要强得多。

品悟人生

对于别的事情我们应该多一些知足常乐的心态,然而对于学习的事情,我们最好永远都不知足,因为知识是无穷尽的、学习也是无止境了。

相信业精于勤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三分靠教,七分靠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中国的这些俗语告诫人们所有技艺的精湛都是靠下苦功夫得来的。在现代社会,你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人的功成名就都是自己勤奋得到的,投机取巧的人不会有大的作为。

有这样一个男人,他的经历是十分坎坷的,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穷困的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电话公司因此而掐断了他的电话线,也有买不起面包而饿肚子的时候。后来,他却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他的稿约不断。他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之中储存着,出版社就高额的预订金就抢先支付给了他,他成了炙手可热的大作家。如今,他算是世界级的大富翁了。可是,还有不被人所知的是,在他的每一天中,他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之中度过的。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诀,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只有两个字:勤奋。除了勤奋还是勤奋。据说在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的时间是不动笔的。换句话就是说,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只有三天的休息时间。这三天是:生日、圣诞节和美国的独立日。勤奋给人带来的好处是使人有永不枯竭的灵感。斯蒂芬·金的创作可能就来源于此。我国的学术大家季羡林老先生也曾经说过:“勤奋出灵感。”苍天有眼,缪斯女神对那些勤奋的人总是格外青睐的,她会源源不断给这些人送去灵感,直至使他们从落魄走向成功。

据说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有所不同,一般的作家在没有写作感觉的时候,就去干别的事情来调节自己,他们从不逼自己硬写,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出自己的创作灵感。但斯蒂芬·金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情况下,每天也要坚持写5000字。这是他在早期写作时,他的一个老师传授给他的一条经验。与此说是经验,还不如说教会了斯蒂芬·金勤奋。可喜的是,在他早期的创作实践中,他也是坚持这么做的。也就是说,他在写作上,有过强化训练的经历和体验。他勤奋习惯的养成使他终生受益,以至于后来他说“我从没有过没有灵感的恐慌”。

所以,对于一个勤奋的人,阳光每一天的第一个吻触肯定是先落在他的脸颊上的。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与同在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文化大师们,如陈寅恪、胡适等人比较起来,梁漱溟的成才之路较为与众不同。陈寅恪、胡适等人都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他们多有不同凡响留学经历,可梁漱溟的最高学历仅为中学。其中的答案可从他对自己的一段评价中找到,他说:“像我这样,以一个中学生而后来任大学讲席者,固然多半出于自学。所有今日的我,皆由自学得来。”

从梁漱溟的那个时代开始到今天,天资聪颖,入北大、清华等名校深造,受名师指点的学子不知有多少,但能够成为文化大师的也是凤毛麟角。而天资平平的梁漱溟,6岁时还不会穿衣,在读小学时的成绩一直在中等以下,而他竟能凭借自学而成为出入乎百家,最终能成为大儒,在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也皆有建树的著名学者,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那么,梁漱溟的自学有没有值得今天志于学的人学习借鉴的地方呢?其实,综合起来不外乎就是一个“勤”字。

其一是学习上始终不放松自己。梁漱溟的经历也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他从孩童时期就开始自学,直至耄耋之年,近90年间,他一直以书籍为友,以报刊为伴。特别是在奠定其学问基础的青少年时期,梁漱溟更是孜孜矻矻于自学,无一日间断。当时,他读书看报已经成瘾,以至于后来“每日不看报,则无异于未曾吃饭饮水。”在学习上他始终不放松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勤奋。

其二是不被问题所难倒。梁漱溟曾多次向朋友说:自己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自己在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由于问题逼出来的。他否认自己是学问家,那是梁漱溟的谦虚或偏好,但梁漱溟说自己的知识源于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梁漱溟自小就勤于思考,一思考就发现许许多多的人生、社会问题。他又是一个处世极其认真之人,凡是在其心目中成为问题的,他都不会忽略过去,总是极力找寻问题的答案。为了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关于人生、社会问题的答案,梁漱溟就大量地阅读哲学、佛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刊,参考别人的意见,琢磨出自己的思想。

其三是勤于采集众家之长。据梁漱溟自己说,他中学时每天必读的报刊就有好几种,其中既有中国人主办的,也有外国人主办的;既有拥护改良的文字,也有鼓吹革命的篇章。读书时,无论是佛家的经书还是儒家的典籍,也无论是经济类的读本还是政治类的著述,只要认为和自己所思考的人生、社会诸多问题相关,他都尽可能地去研读,并于研读中进行比较、借鉴,然后,再得出自己关于人生、社会问题的结论。这时,他的一些大的著作相继问世,他的文化大师的地位也因此而确立。

梁漱溟的成功应该给我们以启示,“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勤奋能为愚笨的人叩开智慧的大门;“笨鸟先飞早入林”,讲的就是要比别人多下功夫,就是说勤奋也能使愚笨的人更早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品悟人生

在当下,人的智商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人与人之间成败得失就显的有较大差别,这当中的缘由,就是在于你是勤还是懒。勤,你就会成功;懒,你将注定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