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泰州始建于南唐,寓“国泰民安”之意。千百年来涌现了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等一批大家,被后人千古传颂。
如今,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张云泉正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谱写着更为壮丽恢弘的诗篇。在平凡的信访工作岗位上,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满怀深情地弹拨着上访群众的心弦,赢得了人民的共鸣,真不愧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情字在心中,万事好沟通”
“信访常常是群众的最后一线希望。”张云泉这样说,信访工作面对各行各业遗留下来的疑难事,处理起来需要很高的政策水平。他特别爱学习,床头放有很多政策法规书。他喜欢哲学,认为哲学对信访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在冲突现场,他往往能抓住要害:“群情激愤的时候,众人什么也不怕,就怕一个‘情’字,情字在心中,万事好沟通。从事信访工作最忌讳打官腔,掏出红头文件读一遍,群众会火冒三丈,甚至会把你的文件给撕了!信访工作者不仅要懂心理学,还要懂点民俗学。”
1998年中秋之夜,满月高悬。泰高高速公路某路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位村民被车撞身亡。第二天,死者家属悲痛欲绝,失去理智,和处理事故的干警发生冲突,准备聚集上千人拦在公路上。
正在医院治疗左眼的张云泉,一听说此事,立即拔下针头,准备动身。妻子心疼地劝说:“你就剩下右眼是好的了,万一再被人打残,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他说:“今天我去了,风险在我个人。我不去,可能关系一方的稳定。”
张云泉赶到现场,只见车辆在轰鸣,人群在吵闹,死者家属在痛哭,有人煽动要掀翻汽车。他面对围聚在一起的群众大声说:“你们不要站在公路上影响交通,有话跟我说,我是信访局长!”群众见“上面”来人,就围上来,有的骂他,有的推他,有的把唾沫吐在他身上。他没还手,也没说话,而是艰难地分开人群,走进死者的家中。
在死者遗像前,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以当地悼念的方式,从口袋里掏出用白纸包好的600元钱,放在死者的遗像前。然后,他转过身来说:“我刚才鞠了三个躬。第一个躬,是我本人并代表信访局全体同志向死者志哀,向家属和亲友们表示慰问;第二个躬,是代表肇事者及其全家向死者和各位请罪;第三个躬,是代表政府向你们承诺,一定会合理、合情、依法处理好这件事。”紧张的气氛顿时得到缓和。
在谈及善后事宜时,人多嘴杂,秩序变得有些混乱。张云泉知道,在当地老娘舅说话最权威,便抬高嗓门问道:“谁是死者的老娘舅?他说话最算数,让我跟他谈!”受到尊重的老娘舅立即喝住众人。张云泉用手捂住流泪的左眼,声音嘶哑地与群众商量处理办法。不到半天工夫,一场一触即发的矛盾化解了。
张云泉懂得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但在关键的时候,他又能挺身而出,移风易俗。
2002年“五一”,张云泉去看望90高龄的双亲,哪知半途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件急事需要他处理。他二话不说,赶到事发地点。
原来,某个村附近正在修路,工地穿过农田和一片池塘,一个小男孩不幸溺水而亡。100多名村民与施工单位对峙着,村民堵住工地的两个主要出入口。
这个男孩是三代单传,当地风俗称为“少年亡”,尸体不能进家门,接触尸体的人会倒霉。男孩放在渔棚里,用一块毯子裹着,嘴里、鼻子里残留着淤泥,男孩的父母痛不欲生。张云泉来后,有人为难他:“如果你把孩子搬回出事地点,让他重新投胎做人,我们就和你谈。”
只见张云泉俯下身子,抱起男孩,轻轻吻了一下他的面颊。现场顿时鸦雀无声,男孩的父母“扑通”一声跪下来,哭着说:“张局长,我们听你的……”
泰州市委书记朱龙生谈到他眼中的张云泉时,说道:“他工作起来身人心人,人到情到,有一套文件中找不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办法,他是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不求惊天动地。只求问心无愧”
22年来,张云泉从自己的工资里挤出4万多元资助上访群众,而他自己却过着令人难以想像的清贫的生活。
有一次,他险些被当成“冒牌局长”。那是在北京出差半个月,他自带电饭煲烧饭,住在每天70元的招待所,服务员顿起疑心,观察两天后向派出所报了警。民警赶来查看证件后,向张云泉恭恭敬敬行了个礼:“像您这样的局长,我还真没见过!”其实,张云泉早就打好了小算盘:“省下的钱,可以资助好几户困难群众呢。”
他的汽车后备箱有八宝粥、方便面、饼干,有时在事发现场,把方便面和着茶一起吃,就当作中饭或晚饭了。2004年大年三十,他走村串巷给百姓送钱送物,回家时家里早吃过年夜饭了,他把稀饭和青菜一热,就着榨菜解决了年夜饭,和孙子亲热一阵之后,又去办公室值班。一年四季饮食不正常,给他带来胃病、胆囊炎和肝病。
走到哪儿,张云泉都带着一个不锈钢杯,杯子上有大大小小的凹槽。那是因为他左眼的视力只有0.15,看东西只能靠右眼,但一只眼睛定位不准,明明看见杯子在那儿,伸手一拿却把它碰倒在地。说起他的眼睛受伤,那是有一次,他赶到某企业上千人的闹事现场,为了保护一名上访人,被不法之徒猛击数拳,致使左眼受重伤,视力从1.5降到0.15。
当过海军的张云泉在关键的时候总能奋不顾身,他曾经夺下砸向上访群众的锋利的破酒瓶,抢去上访人身上的杀猪刀,夺走赴京滋事人员身上的土炸药包,用身体拦住群体上访的出租车和拖拉机,挡住冲击机关大院的人群……他的腿上留下皮鞋踢伤的疤痕,胸前有手指抓伤的痕迹,左手大拇指曾被精神病人咬得露出骨头,至今不能灵活弯曲……
危难之时,张云泉总是冲在最前面;利益面前,身为信访局长的他却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1999年信访大楼动工时正值他家装修房子,包工头和工程队长多次找到他,想帮他装修,他坚决回绝了。有一次,人事部门给信访局下拨了一个编制名额,有位机关干部找到张云泉,想让信访局安排他的家属,而他在自己的单位安排张云泉的儿媳。张云泉想了想,还是咬咬牙:“不行,信访局的好风气不能从我这里打开缺口。”结果,这个名额给了一位符合条件的双下岗职工的子女。
张云泉的妻子下岗多年,儿子、儿媳都在困难企业,亲朋好友有时也会埋怨他胳膊肘往外拐。可是他认准了这个理:“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到上不愧党,下不愧民”。
“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张云泉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牌子:1号接待员。他的电脑里有本通讯录,存了2000多个电话号码,其中有近百个不断更新的上访群众的号码,群众的来访问题得到了解决,他就把他们的号码删去,没有解决的就保留下来继续观察。
22年来,他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余人,处理人民来信2000余封,接听来访电话1000多个。多年的信访工作使张云泉练就了一身“憋功、站功和忍功”:可以半天不喝水不上厕所,一连作5个小时的讲话,在室外连续站8个小时作解释。
张云泉认为,信访干部要具备“五心四力”:“五心”即对来访群众的热心、对信访群众困难的同情心、解决群众问题的诚心、处理信访问题遇到阻力时要有的决心、处理疑难信访问题长期作战的恒心;“四力”即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拉近与上访群众距离的能力、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信访工作又苦又累,信访干部难免有时心理不平衡,为此,他提出“三比”:信念上同革命先烈比,工作上同英模人物比,生活上同困难群众比。
张云泉的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领导亲自为信访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探索出了新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着力构建信访大格局。目前,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年轻干部到信访局锻炼和市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均在全国开风气之先。市信访局在全省地级市信访局中的工作量、办结率居于前列,他们处理的信访案件被上级信访部门誉为“免检产品”。
张云泉的汗水和心血也得到社会的肯定,他获得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等多种荣誉。
(作者系,人民日报,记者程少华,龚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