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20072000000068

第68章 冷战时期(公元1946—公元1991年)(6)

1962年7月,古巴副总理访问了苏联,时隔不久,苏联就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的侦察机发现了古巴境内的导弹基地,肯尼迪总统立即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要求马上拆除古巴境内的导弹发射设施,否则,美国将不顾一切去消灭这些直接威胁美国安全的导弹设施。苏联方面对此的答复是:这些导弹基地纯粹是防御性质的。但美国却一口咬定,从该基地发射的导弹足以摧毁美国各大城市,对美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962年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组成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研究对付苏联的行动对策。执委会成员提出了众多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一、空袭古巴导弹基地;二、对古巴实行封锁;三、诉诸联合国。肯尼迪总统思考后发表意见说:“如果美军空袭古巴导弹基地,必然会引起核大战,这可能导致美苏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的恶果。向联合国申诉只不过是目前这种争吵不休状态的延续,无济于事。”因此,肯尼迪主张对古巴实行封锁,因为这样必定给赫鲁晓夫带来巨大的压力,并能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这一主张,获得执委会成员的一致赞赏。

一个星期后,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美国将对古巴实行封锁。此后,大批美国海军军舰和20 000名海军士兵开始执行封锁行动,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轰炸机的速度。

美国毫不退让,一支由90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的护卫下,已经在古巴领海周围设置了警戒线,并开始拦截所有驶入封锁区的船只。在靠近古巴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及邻近各州,美国已经集结了一支庞大的登陆部队。

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如果苏联舰船遭拦截,苏联将进行最猛烈的回击。肯尼迪见苏联以硬碰硬,当即下令陆军第一装甲师进入临近古巴的地域,另外五个师进入紧急戒备状态,携带核武器的B-52型轰炸机升空待命。

实际上,肯尼迪并不打算真的发动一场战争,他只不过是想迫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除导弹基地,所以他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恫吓而已。肯尼迪一直努力不让赫鲁晓夫丢面子,不让苏联人感到其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作出更强烈的反应,以避免危机升级。

同样,赫鲁晓夫的所谓“强烈反应”,也不过是色厉内荏的把戏,他也不敢贸然将事态一再扩大。肯尼迪的强硬态度却真的唬住了苏联人。赫鲁晓夫最后宣布,从古巴撤走导弹,而美国人也作出了不再入侵古巴的承诺。一场战争危机终于过去了。古巴导弹危机依然是冷战的结果。

“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是人类数千年来期盼能够登上月球的愿望的反映。而今,这个梦寐以求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实现的时间就是1969年7月20日。

1969年7月16日(星期三)9 时32分,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连同它36层楼房高的“土星5号”火箭在肯尼迪角的39A综合发射台发射了。在飞船上的是民航机长尼尔·阿姆斯特朗和两个空军军官小埃德温·奥尔德林上校与迈克尔·科林斯中校。“土星5号”的第三级火箭把他们送进了一条距地球110英里(约177千米)高的轨道。把一切工作系统检查了两个半小时之后,他们再度发动了第三级火箭,这就使他们获得了每小时24 245英里(约3.9万千米)的速度,脱离地球大气层向25万英里(约40万千米)外的月球前进。

在离地球5万英里(约8万千米)处,科林斯操纵名为“哥伦比亚”的指挥舱,使它与称为“鹰”的脆弱的登月舱正面相对。“哥伦比亚”和“鹰”互相一钩住,土星号的第三级火箭就被抛弃了。航行的第二天,他们开动了“哥伦比亚”的发动机,这样到星期六他们就可以进入月球背面69英里(约111千米)之内的一条轨道上。在肯尼迪角时间星期五下午,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爬过两个运载工具之间的管道,进入了登月舱“鹰”号。那天黄昏,宇航员们进入了月球的重力场,这时他们离月球已不到4.5万英里(约7.2万千米),速度越来越快了。

第二天下午,宇航员们把速度降低到每小时3 736英里(约6 013千米),进入了绕行月球的轨道。休斯敦航控台于7月20日(星期日)上午7 时 02分叫醒他们,因为这一天是预定在月球上着陆的一天。在“鹰”舱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把登月舱着陆用的四条难看的腿伸展出去。航控台告诉他们说:“你们完全可以驶离船舱了。”于是,登月舱就和“哥伦比亚”分开,这时阿姆斯特朗说:“‘鹰’已经长了翅膀了!”15时8分,他发动了宇宙飞船的引擎,于是,他们朝着月球上的静海飞去。两名宇航员在距离月球表面9.8英里(约15.8千米)处进入了一条低轨道,在一片可怕的满是高山和火山坑的月球荒野上飞行。

这时,休斯敦的一部计算机开始在他们的仪表上闪光,向他们发出警报。但是,已如此接近目的地,他们当然不能回头。于是,他们根据在休斯敦的一个青年指导官员的指示向前飞去,阿姆斯特朗掌握着操纵器,奥尔德林不停大声读出仪器上显示出的航行速度和高度。他们在下降的最后时刻遇到了一些麻烦。当阿姆斯特朗发现他们将落在广阔的不可接近的西山火坑时,“鹰”舱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已不到500英尺(约152米)了。他向火山坑外面飞去,但这计划外的延长路程,意味着燃料很快就要用完了。他必须立即作出决定,要么转向,要么冒坠毁的危险。就在这一刹那,他前面的仪表盘上发出了两道白光,显出接触月球字样——“鹰”舱已经着陆了。

他说:“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舱已经着陆。”他讲这句话的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星期日,美国东部时间16时17分42秒。

把仪器检查了三个小时之后,两个宇航员向休斯顿请示,他们可否省去预定的四个小时休息时间而现在下机。休斯顿回答说:“我们支持你们这一行动。”于是他们穿上了价值30万美元的特制太空衣,降低了登月舱内的压力。阿姆斯特朗背朝外,开始从九级的梯子上慢慢下去。在第二级阶梯上他拉了一根绳子,拉开了电视照相机的镜头,让五亿人看到他小心地下降到荒凉的月球表面上去。

阿姆斯特朗的九号半B的靴子接触到月球表面,他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此刻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晚上22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在地上走来走去,他说,月球表面是纤细的粉末状的土,它像木炭粉似的一层一层黏满了他的鞋底和鞋帮。他一步踩下去不到1英寸(约2.5厘米)深,也许只有八分之一英寸,但他能在细沙似的地面上看出自己的脚印。

阿姆斯特朗把那细粉状的物品捡一些放在他太空衣的裤袋里。在阿姆斯特朗下舱后19分钟,奥尔德林走到他身旁说:“真美呀!壮丽凄凉的景色。”阿姆斯特朗把一根标桩打入土里,把电视摄影机架在上面。样子像蜘蛛的“鹰”舱离镜头60英尺远,正处于电视图像的中央,它后面就是外层空间的永恒的夜。这里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因此电视观众会看到这两人像羚羊似的跳来跳去,并听到奥尔德林说:“当我要失去平衡的时候,我发现恢复平衡是十分自然而又非常容易的事。”他竖起了一面三英尺(约0.9米)宽的美国国旗,它是用铁丝缚在旗杆上的,奥尔德林向它行礼。他们还存放了一个盛有76国领导人拍来的电报的容器和一块不锈钢的饰板,上面标着下列字样:“来自行星地球的人于纪元1969年7月第一次在这里踏上月球。我们代表全人类和平地来到这里。”

两位宇航员收集了五十来磅(约22.7千克)石块供科学研究之用,并测量他们太空衣外面的气温:阳光下是234华氏度(约112摄氏度),阴处是-279华氏度(约-137摄氏度)。他们摆出一长条金属箔来收集太阳粒子,架起测震仪来记录月球震动,还架起反射镜来把结果送给地球上的望远镜。在半夜里他们回到“鹰”舱,总共在月球上停留了21小时37分钟之后,发动引擎离开了月球。返回轨道之后,他们和呆在“哥伦比亚”里的科林斯会合。科林斯把两个飞行工具重新钩在一起,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就从管道里爬过去进入“哥伦比亚”舱,“鹰”舱则被放走飘入太空,最后将坠毁在月球上。

7月21日下午1时56分,科林斯使“哥伦比亚”朝向地球发动引擎,指挥舱摆脱了月球的引力。回程需要60个小时。那天晚上,宇航员们通过电视送到地球上一幅他们摄自175 000英里(约281 635千米)外地球本身的照片,奥尔德林说:“坐在这里看着地球变得越来越大而月亮变得越来越小,这情景多美!”阿姆斯特朗说:“不管你航行到哪里,回家总是好事!”

星期四,他们以每小时24 602英里(约39 593千米)的速度飞行,在太平洋上空57英里(约91.7千米)处重新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守候着的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的雷达已探测到正降落的哥伦比亚宇宙飞船在13.8英里(约22.2千米)外,在三个83英尺(约25米)的橙色和白色的降落伞下疾降。指挥舱溅落在海面上,激起六英尺(约1.8米)高的大浪,并倾翻了。指挥舱内三人努力把舷边的气袋充了气,立即使它恢复了平衡。从大黄蜂号上起飞的直升机在他们头顶盘旋,引导这只船开往目的地。尼克松总统在舰桥下挥动双筒望远镜。大黄蜂号上的乐队吹奏起了《哥伦比亚,你是海上明珠》,在整个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城市里,教堂钟声四起,汽笛长鸣,汽车驾驶员都按响了车上的喇叭。

阿波罗11号登月舱第一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壮举。“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获得了大量有意义的新资料,详细地揭示了月球表面的结构特性、月面物质的化学成分、光学和热力学物理特性,并探测了月球的重力、磁场和月震等。“阿波罗”计划为人类研究月球开创了新的阶段,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壮举,实现了人类多年来的梦想。

尼克松访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极力阻挠新中国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发动朝鲜战争,扶植盘距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中美两国二十多年内处于敌对和隔绝状态。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随着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巨大的变化,美国开始考虑改变对华政策。理查德·尼克松宣誓就任美国第37任总统后,他主张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0年2月,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出了第一个外交报告。关于中国部分的开头语是:“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被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在中国方面,1970年10月1日,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21周年庆典。毛主席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的第一版上,这是中国向美国发出的一个清晰、强烈的信号。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说我今生有什么事想做的话,那就是去中国。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不久,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访问美国,尼克松请他们为美中关系正常化提供中间帮助。在欢迎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尼克松第一次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尼克松访华

1970年11月,尼克松口授了一个备忘录给基辛格,要求他主持研究美国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将采取的方针,并特别提醒他不要告诉任何可能会泄密的人。1970年12月9日,周恩来总理请叶海亚·汗传话,欢迎尼克松的代表到北京讨论台湾问题。拜托后,周总理还幽默地说:“过去我们通过不同的来源收到过美国方面的口信,这次是第一次通过一个首脑给另一个首脑提出建议。”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希拉里作出答复:“会谈不必限于讨论台湾问题,我们双方的代表可以在巴基斯坦会晤,商议北京高级会谈一事。”

1971年初,罗马尼亚方面转达周总理的口信:“我们之间只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美国对台湾的占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诚地尝试谈判这个问题已经15年了。如果美国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准备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国的特使。”周总理这个口信态度诚恳,没有丝毫激烈的地方,尼克松、基辛格听后异常兴奋。

1971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第二个外交政策报告中,谈及美中关系正常化的可能性。3月,美国国务院取消了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到中国大陆旅行的所有限制。4月“乒乓外交”使尼克松宣布取消对美中贸易的禁令。一段时间后,叶海亚·汗捎去周总理的另一个口信:周总理坚持台湾问题是中美恢复关系之前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先决问题,又表示中国对中美之间为达到和解的直接会谈很感兴趣,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一位特使,或者美国国务卿、美国总统本人以进行直接会晤和商谈。

收到这个口信后,尼克松决定亲自访问北京。为了不遭反对派的破坏,公开访问一事在达成协议之前须严格保密。尼克松安排基辛格先完成北京之行。

1971年7月初,基辛格飞往亚洲,官方宣布是前往南越、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举行会谈。基辛格同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进行了一个半小时会谈后,突然改变日程,说他要去拉瓦尔品第休假。因此,巴基斯坦政府发言人宣布,基辛格因稍感不适,将在休养地多住一天。实际上,基辛格和三名助手此时已登上一架巴基斯坦的飞机飞往北京。

此次基辛格访华期间,周总理同基辛格举行了多次会谈,双方除讨论尼克松访华日期、会谈方式、通信联络等问题之外,还着重就台湾、印度、朝鲜、日本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会谈取得了成果。基辛格在7月11日回拉瓦尔品第之前,向尼克松发回了注明“我已经发现了密码”的电报。基辛格的中国之行五天以后,中国发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告。公告如下: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