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夸大分数功能的另一典型现象为:有部分家长将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在单位同事、亲戚朋友面前“露脸”、“争面子”的重要内容。若孩子得了高分,就感到光彩,有面子,很自豪。若分数不如人,则觉得脸上无光,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出门矮人半截。
以上这些行为,均不考虑分数的多重功能,迫使孩子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的惟一目的,忽视思想品质、性格修养、身体素质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无疑会形成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压力,导致有的孩子在获取高分无望的情况下,采取作弊、涂改分数等不正当行为欺骗家长。这样不但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影响孩子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
二、机械地、片面地分析分数,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产生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有些家长不完全了解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分数的高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既得分数的信度与效度。有的家长,机械比较同一门学科前后几次考试的得分多少,以此来判断孩子此门学科的学习好坏。也有家长机械比较同一次考试中几门学科分数的高低,以图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弱点。有许多家长在学期初规定孩子期中和期末考试必须达到的分数,作为本学期学习的“硬指标”,要求孩子完成。
不能正确分析分数,会被表面现象迷惑,最终将使家长、孩子都被误导而进入学习的误区。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忽视真正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等到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呢?以下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
第一,了解测试目的。测试目的不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同。就学科测试而言,有进度测试、摸底测试、总结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等,也有偏重知识水平的测试与偏重于能力发展的测试等。只有弄清测试目的,才能看出测试反映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于知识识记的测试中分数高,而在偏重于知识运用的考试中分数可能不高。家长就不能简单地以两次分数高低来判断孩子学习退步或进步,忽略孩子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再比如,学期中的进度测试题的难度往往要小于诊断性测试和期末总结性测试。因此,期中考试的高分并不一定就预示期末考试也会“丰收”。
第二,认真分析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分数的真实性。有许多因素会对分数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在分析分数时,有必要与孩子一起认真分析此次考试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试的分数真实性。只有对分数的真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依据“修正”以后的分数来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善于从分数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使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当孩子学习成绩后退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最能体现家长的教育水平。比如:若总分下降,单科分有无上升的?从知识结构看,有无掌握较好、丢分不多的部分?即使孩子某次考试一团糟,帮助他的最好办法仍然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头赶上,考出好的分数。那种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扑灭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弃。
家长科学地分析分数,并能对孩子学习分数的高低采取明智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明智的家长在孩子考试成功时提醒他不要骄傲、不要轻浮,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而在孩子考试失利时,首先要对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励,然后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树立不怕困难、迎头赶上的勇气。这样,孩子才可能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关心他、爱护他的父母。
【专家支招】
我们的家长大多数爱听孩子得高分,一听低分就难受,轻则训斥,重则打骂。难怪现在的孩子撒谎的多,这都是父母逼出来的。逼的结果还不止这些,最可怕的是当孩子再次得低分时,他不是考虑如何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如何逃避父母的打骂,有的干脆不学了。那么,如何对待才是积极有效的呢,下面一些方法可供参考:
1.注意听孩子分析解释,全面考虑和评价
有的时候低分不低。比如全班数学平均成绩是40分,而孩子考了60分,可能就是班上的“尖子”了。此外,是单项差还是全差,要看孩子其他科目的考分,不要只看一门课程考试成绩差,就说孩子学习差。如果孩子因一门功课差而感到自卑、气馁,家长还要在鼓励的同时,用其他科目的好成绩来调整孩子的情绪。
2.看孩子是真差还是假差。孩子的素质不可能在某一次或几次的考分上全面反映出来。如孩子的考试成绩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机械答题,这是真差;而孩子反应灵活,答题具有创造性,有时虽然考分不高,却是假差。
3.要看考试的内容
有的是单元测验,有的是全书测验,有的是单项测验,有的是综合练习。家长要看试卷,区别对待,如果是单元测验或单项测验考了低分数,有可能是孩子对某一项内容没有很好把握,要提醒孩子注意;如果是期终或综合练习考分低,就要引起重视,寻找原因。
4.看孩子是特差还是稍差
对于稍差一点的,家长不要夸大其辞,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特差的孩子,家长要与老师共同商量对策,或请教儿童心理医生。
不要一看到孩子考了低分,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孩子臭骂一顿,更不要拳脚相加,吓得孩子以后再也不敢把低分试卷拿给家长看。
⊙“一事不成”并非终生无成
〖场景再现〗
李宁是世界体坛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创造了体操史上空前的奇迹。然而有关他小时候的故事,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
李宁的父亲是小学教师,家境贫寒,但父亲对幼小的李宁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音乐家,让他常听音乐,亲自教他练声学琴,甚至经常为儿子举行家庭音乐会。
后来,父亲发现李宁学习没有长进,学琴心不在焉,放学后不知去向,很晚才回家。
一天,父亲来到儿子读书的学校,看到李宁趴在体操室的窗台上目不转睛地往里看,然后又跑到操场的沙滩上翻起筋斗来。父亲看得很仔细,跑过去抱住李宁问道:“宁宁,你想练体操吗?”李宁用力点了点头:“是的,爸爸,让我练体操吧!”父亲看着儿子那期待的目光,陷入了沉默。
此时,父亲的心情不免有些悲哀,他一辈子幻想当音乐家没成,让儿子当音乐家的美梦又破灭了。但他并没有绝望,因为他已经在痛苦中醒悟——音乐乃人之心声,勉强不得;与其拉牛上树,不如放之青山。于是,他把大腿一拍,说:“好,我支持宁宁学体操。”从此,李宁走向了通往世界体操巨星的道路。在李宁获得巨大成功时,有记者问他最感谢的人是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我父亲,假如他没有放弃初衷,也就没有我的现在!”时至今日,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证明,李宁的天赋在体操。而如果他的父亲执拗于己见,非让他学习音乐,其结果不但产生不了一位音乐家,而且也埋没了一颗体操新星。
【深度诠释】
当今社会,人们对子女的成长极为关注,这与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是紧密相关的。而且,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迫使孩子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实际上当孩子来到世上之前,他们的家长就设想了一条成功培育之路。从孩子进托儿所,到幼儿园、小学、初中家长一步步地紧跟其后,耐心与烦恼同在、希望与挫折并行。吃了数不清的苦,受了道不完的气,同时也享受过无数次培养儿女成功后的喜悦。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有出息,但每个家长有不同的望子成龙观念。当孩子进入名校后,家长似乎自己也正在进行百米赛跑中的最后冲刺。他们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不断进取,按照原先设想的蓝图,完成学业进入白领领域。且不说光宗耀祖,最起码尽了一项庄重的义务,完成了为人父母的责任。所有这些应该说是人之常情。然而,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孩子不愿意继续深造,或者愿意到其他的领域另谋发展,这可能与一些家长的期望有一定距离。
在孩子念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若家长遇事沉着、处事沉着、干事争着,对他们的孩子就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正确地面对现实,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更不会放任自流。如果再加上家长的引导,孩子就不会走太多的弯路,特别是对待今后的出路问题上。一定要从孩子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把握好孩子的定位,使孩子看到希望,在希望中生活、学习。同时,自己也应该时时充满自信与乐观,为孩子做出榜样。有志者事竟成,让自己的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希望中走向未来。
【专家支招】
兴趣是成才的基础,教育孩子要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切不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1.为孩子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制订目标时,也要听听家里亲戚朋友的看法,更要与学校老师交流孩子在学校中的具体情况。
让孩子看到希望,经过努力能达到目标,使他们学习起来兴趣逐渐增大,越来越有干劲。这里的目标定位很重要,定高了不切实际,使孩子感到奋斗无望,力争不及,会使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定低了也不行,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到人来到世间太轻松了,不知生活的艰辛,尤其不知父母的辛勤养育之苦,到头来仍使家长的希望落空。目标定位应以适中为宜,也就是说,孩子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稍有放松就难以实现,并使他们时时看到希望、事事想着目标,这才是父母亲的目的所在。
2.搞清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以前未曾注意的因素。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孩子的成长环境已远远不同于其父母当年求学时的情景。家长应经过认真分析后,再与孩子就人生目标的问题平心静气地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求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