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的一天,美国一位3岁女孩指着一个礼品盒上的“OPEN”对她妈妈说,她认识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女孩说是幼儿园的老师教的。这位妈妈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像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等等圆形的东西。但是,自从幼儿园教她认识了字母之后,孩子就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并进行精神赔偿。
此案在法院开庭时,这位妈妈作了如下辩护:“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个公园里见到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放在较大的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放在很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剪去左边翅膀的因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无法飞行;在小水塘里的因没有足够的滑翔路程,也只能呆在水里。现在,我女儿就犹如一只幼儿园的天鹅;他们剪掉了她一只想象的翅膀,过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陪审团的全体成员都被感动了。幼儿园败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我们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用成人的观点教育孩子,常常否认、甚至耻笑孩子的想象。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园为满足家长的心理,开始教孩子许多所谓规范的知识。进入中小学之后,更是把孩子“好玩”的天性视为“洪水猛兽”,进行严厉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总是强调答案规范统一。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想像力是人在头脑里对未知事物的一种虚幻的解释,正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促使人想尽办法去实现想象中的事务。想像力是动力的源泉,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失败,继而不断总结,又不断进步,周而复始,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随着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提高,人越来越看清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反过来又促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目的只有一个,充分认知这个世界,认识自己。
当今世界的许多事务,在上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通过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逐一被实现。比如,电话、电视、飞机、火箭等等,不都是人们受到某种启发或看到某种现象,从而产生想象,在大脑里构建蓝图,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尝试而实现的吗?
所以,想像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知识的萌芽阶段,是人类走向自我解放的启蒙之师!
【专家支招】
人类思想的进步、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和社会文化,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基本要素。为此家长要做以下工作:
1.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
因为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谁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谁就有更多的进行想象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启发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请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家长与孩子相互描述。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
文学作品、艺术品、电影、电视,形象化的东西特别多,让孩子有意识地留心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于增加表象的积累。
2.指导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比如,背诵的课文要记牢,要有一个文学名句、名段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想像力的发展。
3.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书法,还是天文、地理、生物、化学、航模、舰模、电脑,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十分有益。当孩子们的兴趣小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像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4.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
孩子在小时候,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自言自语。家长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想像力的好机会。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讲故事,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让孩子用笔记录下来,不断修改。天长日久,孩子的想象能力会越来越强。
⊙家长应该怎样向孩子提问
〖场景再现〗
在一个有雾的早晨,妈妈指着外面问4岁大的儿子:“咦,今天我们家门前的房子上怎么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白纱呀?”孩子赶紧也往外面看,他想探索“雾”是个什么东西。妈妈又问:“你知道‘雾’是怎么来的吗?”孩子迷惑的摇摇头。
妈妈摸摸孩子的脑袋,慢悠悠地说:“‘雾’是空气中凝结的水汽。不过他与天上和地面的温度、湿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哦。”
过了一会,太阳出来了,雾气不见了,妈妈问孩子:“太阳出来后,雾怎么不见了?”进一步引导孩子追寻雾形成的原因。逐步激活孩子的想象思维,激起孩子智慧的火花。
【深度诠释】
现在,一些学校经常办学术讲座,邀请最有名的教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提问时间到了,没有学生敢问,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开始离开会场了。其实不提问是因为学生没有思考,学生不会提问。当专家教授在演讲时,中国的学生习惯“听”,全部接纳专家教授的发言内容,很少有学生做到“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质疑”的学习方法。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经说:“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学问来自于发问,要获得多一些知识,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发问。可是,我们目前许多孩子都不愿意提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学习不动脑筋,糊里糊涂,学了点什么也没搞清楚,当然提不出问题。二是学习并不是没有问题可问,而是有问题而不敢问或不愿问,或者觉得一点儿小问题,不愿意麻烦别人,或者是因为害怕提出问题后老师会责怪自己上课没认真听讲,或者是害怕同学笑话自己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或者是自己当时懒得去问别人,过后自己也忘记该问些什么。三是去问了老师、同学或家长后,问题还没搞清楚就半途而废,没有追根究底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的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次教育活动都必须小心谨慎。家长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很多时候需要进行交流,提问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家长应该怎样向孩子提问,才能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并激发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呢?
一、探索性提问。
要问,就问到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可把要求孩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发问点。
二、启发性提问。
家长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因此,家长的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只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唤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三、趣味性提问。
七八岁孩子的注意力易转移、易激发,家长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孩子想知道更多知识的欲望。例如“鱼在睡觉的时候闭眼睛吗?”“人用鼻子呼吸,小鱼是用什么呼吸?”“小鸡有耳朵吗?”“为什么骆驼能在沙漠里行走和生活呢?”“企鹅为什么能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生活?”一个个关于动物的问题深深地吸引着孩子,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又激起了孩子对探索动物的好奇心。
四、概括性提问。
在亲子活动中,家长要让孩子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就要逐渐提高提问题的质量。也就是说,提问题要有概括性,从而让孩子从小养成一个学会概括的好习惯。例如在“影子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提问中,孩子通过思考与回答以后,就能逐步概括出人、树、房子、动物等不透明的物体在太阳、电灯、手电、蜡烛等发光物的照射下,都会留下阴影,这就是影子。这样,孩子既可以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又使具体直观思维逐步向抽象概括思维发展。
【专家支招】
父母首先要使孩子自小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如自小学会自我评价,培养自我收集、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多角度或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等。家长在提问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两点:
1. 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由浅入深,使孩子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如,在野外游玩的时候,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奇妙的根”时,可以这样提问:“这些植物的根在哪里呀?”“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呀?”“每种植物的根是否是相同的呀?为什么?”“根有什么用?”通过提问的环环相扣,孩子就能对根的知识有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2. 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能使孩子没有拘束,较积极、大胆地探索,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认识空气”,家长可以这样提问:“哪里有空气?”“空气有什么用处?”如“认识沙”,家长可以这样问:“沙是什么样子的?”“用手捏沙有什么感觉?”等等。这些问题没有限定的答案,孩子有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孩子多元化的思维。
孩子出生后时时都在探索着五彩缤纷的世界。父母如何保护孩子的这份天赋呢?
1.学会欣赏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给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应该加以赞扬,说一声“宝宝真会动脑筋”、“宝宝真能干,你提出的问题妈妈都没想到过”。
2.耐心地倾听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时,父母绝对不能漫不经心,甚至讽刺挖苦:“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你有完没完,累不累?”真诚面对孩子的问题,才能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头脑没有框框,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会发问,让人很难回答,这时家长一定不能不懂装懂,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如果你对他说“嘿,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咱们一起查查大百科怎么样”或“这个问题你将来学了化学课也许能弄明白”,孩子一定会向往着在知识的海洋中冲浪。
⊙孩子学习偏科怎么办
〖场景再现〗
李雯从小就对数学的加加减减很头痛,上了初中,面对复杂的公式、概念,更是感觉到没有头绪。在小学时就曾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她,却从小就因为偏科而被归入差生的行列。面临中考,李雯的父母对她的希望很大。尽管她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并不感兴趣的理科上,但一次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却好像在嘲弄她的决心。母亲沉甸甸的期望和常常不经意间的责备,都使李雯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让李雯的理科成绩有所提高,妈妈请过家教,辅导书更是买了无数,可就是效果不大。
【深度诠释】
偏科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没有什么智能和德行上的大问题,但是却有很大的杀伤力,使人无可奈何地输在水平线下。个人的能力结构有其特点,这是常见现象。但是现行的考试却要求我们是各科分毫不差的全才,这样才相对出现了“偏科”这个说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逐渐凸现出来,他们渴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对于喜欢的课程,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而不喜欢的课程,则会表现出较大的反感。对部分课程从没兴趣到不喜欢,再到反感……最终成为知识上的“跛脚者”。
偏科有能力结构问题,更主要的是被心理因素强化。一开始,学生出于本能对熟悉的知识是感兴趣的,而疏远那些不怎么喜欢的知识,但是到了考试时这种疏远便给你颜色看,成绩显然会比较差。于是父母就会来检查、指责甚至辱骂,而孩子就讨厌、生气或者自责。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孩子就对不喜欢、没有感觉的课程产生心理阻抗。
这种阻抗既有能力上的,自己确实不喜欢、不投入、回避它,但是更多是心理上的。自己会觉得这是麻烦,父母和老师因此而批评自己,自己也找不到好感觉,心理上也因为焦虑产生负面暗示:自己是学不好这门课了……或者,自己对父母和某任课老师不满,以此作为对抗的手段。或者,自己希望以此作为引起师长关注的事件,因为自己很寂寞……偏科显示孩子有“特质”。
一般说来,有缺必有满,有特别的弱点就会有超人的强处。人的能力也呈现舍小处集大成的特点。面对弱点我们在心理上首先应不回避、不害怕,正视之而且自我鼓励。短处和弱点正是自我挑战的机会。
对不平衡的能力结构“扬长不避短”,保持优势集中精力攻克短处。假如我们难以把短处变成长处,能够做到把特点和优势强化,把弱点上升到一般,也是成长的好谋略。
生活中有个关于木桶原理的故事。一个木桶能装下多少水,关键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尽管说“术业有专攻”、“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努力在社会上生活得很好。但是,在目前这个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只凭擅长的一两门功课,就能在社会中立足。偏科会给自己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毕竟,天才型的孩子还是少数。
目前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偏科现象,可能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1)兴趣使然。此种兴趣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关系很大,拿家庭环境来说,“体育世家”的孩子喜欢体育,“音乐世家”的孩子偏好音乐等;在学校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及人格魅力也可能使学生偏科。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喜欢数理化,而对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一筹莫展,而有些学生则恰恰相反,它与这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弱也有关系。
(2)在中学阶段,一些孩子将中学课程分为所谓的“主课”和“副课”,凡升学考试和高考的必考课目为“主课”,其余则统统为“副课”,重视“主课”,忽视甚至轻视“副课”。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家长还积极支持孩子这种偏科学习。
【专家支招】
孩子学习偏科不利于孩子的发展。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纠正学习偏科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