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全集
20039600000025

第25章 可以批评他,但是别非打即骂(2)

女儿似乎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几年间获得大大小小许多奖状。母亲很欣然,为女儿不断“加码”。孩子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他说,女儿只是为了母亲“望女成材”的意愿去拼命适应母亲,这样决不可能引起她真正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对她提出有增无减的要求,她的“潜在反抗”会爆发出来的。

不久,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天朋友来访,看见女儿在写毛笔字,都在称赞。这位母亲却说:“唉,她学什么都进步慢。今年参加全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才得了三等奖;期末考试数学她在全班排到第31名。太令我失望了。”

女儿忽然忍不住大声说:“妈妈,你怎么不说我这第31名的分数是99分?我根本不喜欢书法,你却要我不停地写。我喜欢跳舞,考上舞蹈班,你却不准我去。以后我什么都不学了,免得你说我进步慢。”

在客人走后,这位母亲还是深情地向女儿解释自己对女儿严格要求的目的。女儿说:“妈妈,我并不想当医生,因为我将来当不成医生。”她告诉我说:“医生要胆大心细,可我胆子大不起来,何况医生总是要人打针吃药,从小给我的印象就不好,我对当医生根本不感兴趣。我想当的是教师,教师从小就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女儿的话使这位母亲感慨万分:孩子对医生这一职业倒了胃口的,何尝不包括自己多年来的“强行”灌输呢!

【深度诠释】

在与孩子产生矛盾时,家长是利用自己的家长身份压服子女呢,还是暂时退让,待双方冷静下来再解决矛盾呢?正确的答案理应是后者。前者虽胜实败,可称为“惨胜”;后者虽败犹胜,可称为“巧败”。

何谓“巧败”呢?《三个六计》中,最后一计是“走”,即撤退,还把它称为“上计”。在形势于己不利,或即使仍有利(比如家长还能压服孩子),但相持下去的结果将会违背自己的初衷时,及时撤出是为上策。这就叫“巧败”。

“惨胜”不如“巧败”,许多家长大概也是在多少次“惨胜”之后才悟出的道理吧?但无论如何,早一天悟出这个道理,对家长和子女双方,都是好事。

【专家支招】

具体地说,如何取得“巧败”呢?

1.要保持冷静

当孩子与家长高声争论,家长突然沉默,孩子常常也会安静下来;相反,若孩子高声家长也高声。很容易导致无谓的争吵,孩子在气头上也不愿意听任何的劝告。

2.巧用反面激将

当家长与孩子相持不下时,有时可故意使用反面语,使孩子改变初衷。比如,想让孩子做完功课再玩,孩子却坚持玩完再做功课,这时赌气地说一句:“你去玩吧,我不管你了。”家长的“让步”会使孩子感到不安,使它放弃原来的计划。

3.和孩子协商解决

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如果认为孩子的做法不妥,而孩子又不愿接受家长的方法时,可要求孩子一起来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矛盾的双方都可以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一起评价这方法,选择其中最佳的一种。

⊙批评孩子要“偷偷”地进行

〖场景再现〗

一天夜里,妻子推醒丈夫低声发颤地说:“今天派出所找过我,咱家的鑫鑫跟几个同学在假期里偷过几家商店。……“真的?”我大吃一惊。“他们说,已找过鑫鑫和他的同学,他们也承认了。

“啊!”这位父亲怒火中烧,真想立刻冲到鑫鑫的房间,狠狠揍他一顿。但理智没让他这样做。鑫鑫刚12岁,还是个孩子,是初犯,如能通过批评教育及时正确引导,比打一顿的效果会更好。于是,他嘱咐妻子:一,在他哥哥面前只字不提,以防兄弟间发生口角时揭他的短,刺伤他的自尊心;二,此事由你先对鑫鑫谈,我暂时回避,日后找机会再跟他谈;三,对鑫鑫的批评重在正面引导,体贴他,温暖他,切勿用冷言恶语刺激他,更不能打骂。

3天后一个中午,这位妈妈提前下班,鑫鑫也第一个放学回家。妈妈把刚收到的一份《法制报》递给他,上面登有一段关于“少年犯”的文章。等他看罢,妈妈趁热打铁,从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谈起,谈到盗窃者的心理,今天偷一元,明天想偷十元,日后就会犯更大的错误……鑫鑫听得认真,不断点头,但这位妈妈并未触及他的事。

10天后,派出所将鑫鑫盗窃挥霍掉的东西折款245元责令退赔。从妈妈那里得知这件事后,鑫鑫为此很着急。因为他清楚去年家里已经欠下一笔债,目前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他怎能不着急呢?晚上,爸爸单独和鑫鑫直接了当地提起此事。先讲了如何做人、遵纪守法的道理,最后说:“尽管咱家很困难,但这245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赔上,但有两条你必须记住:一,吸取教训,从此坚决洗手不干;二,必须抓紧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鑫鑫听后,发自内心地哭了:“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干坏事了。”

此后,鑫鑫真的变了,到了期末,还拿回家一张奖状。

【深度诠释】

“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自己离上帝太远了吧!”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是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

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

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

是啊!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握。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的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你,总是丢三拉四的。”

对于刚遭受了一个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哦!这下可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为什么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难道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毛病太多?

【专家支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他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在教育孩子上,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如何批评孩子,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1.正面引导

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下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往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那位父亲不用冷言恶语刺激孩子,而是加以引导、指明出路,是十分明智的。

2.尊重人格

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那位父亲才能严肃认真叉心平气顺地对待孩子。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

3.避免当众批评

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本文提到的那位父亲批评孩子单独进行,这是极可取的。

4.看准时机

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等你爸爸晚上回来着!”这策略是一种失误。您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那位父亲就既抓准了时机,又不失为及时。

5.要坚持就事论事,点到为止

批评孩子不要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我们有些家一遇到孩子出事,就气不打一处来。往往倾盆大雨,把昔日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一古脑抖落出来,搞“扩大化”,数落得孩子一无是处,这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难以增强改正缺点的信心。其实,今天发生的事未必与昨天前天的事有关联,即使有关联也不应“算总账”。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无限外延。这种批评看起来似乎有点简单化,三言两语而可作罢,但它符合孩子的思想单纯的心理特征,往往能使他们消除对待批评的抵制意识,这样才有利于轻装前进。

6.相互配合

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销,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

⊙以故事做比喻,让孩子领会言外之意

〖场景再现〗

王强是个属鼠的孩子,由于他连续两次在考试中得了满分,不免有点飘飘然起来,今天说陈明是笨蛋,明天说成刚是弱智,只有自己才是天才。于是,爸爸便给他讲了下面的故事:

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遇见两个孩子在下兽棋,小老鼠就悄悄走近去看,结果发现了一个大秘密: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它由此认定,只有老鼠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从此以后,它既瞧不起猫,又看不起狗,甚至还拿狼开心。有天居然还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去了,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懒得动,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忘形,它趁着黑夜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的,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弹似的飞了出去,飞呀飞呀飞,飞了好半天,扑通一声掉到臭水坑里!孩子,‘自’‘大’加一点就是‘臭’。今年是鼠年,你这只小老鼠会不会也掉到臭水坑里呢?要想不会,就必须遵守一个前提,这就是永不骄傲!

听了爸爸的故事,王强很快便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深度诠释】

这位睿智的爸爸对孩子的缺点并未直接斥责,也未生硬地给孩子讲述大道理,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让孩子自己去领会言外之意,可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极好的说服效果。

在说服孩子的过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家长滔滔不绝地灌输一堆大道理,而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则是心中最爱,因此,家长不妨利用寓言故事来妙喻说理,使孩子冷静深思、豁然顿悟,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

【专家支招】

一般来讲,用故事来说服孩子分以下几种:

1.借故事人物来激励孩子

以故事中正面人物形象,为听者树立一个榜样,是人们常用的劝告他人的一种方法。在将故事中人与听者的类比过程中,明白无误地将自己的情感和主旨传达出来,因此十分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

数学家苏步青上小学时,成绩特差,年年期末考试都是倒数第一——这种情形,就如同把名次靠前的同学的名字“背”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人称“背榜生”。一次他又逃课了,爸爸找到他,告诫道:“你不读书,别人怎会看得起你呢?看不起你的原因,不就因为你是背榜生吗?如果你考前几名呢?你知道牛顿吗?他也长在农村,到城里念书时成绩也不好,同学都欺负他瞧不起他。一次,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还故意把他打得趴在地上——他凭什么?不就是成绩比牛顿好、身体比牛顿壮吗?别看平时牛顿不敢惹他,这回可不一样了。只见牛顿猛地翻身跳了起来,将那个打他的同学逼到了墙角。那同学一见牛顿如此勇猛,不由害怕了,只得认输,从此也再不敢欺负他了。从这件事上,牛顿得到了启发,只要有骨气,肯拼搏,就能取胜。从此他努力学习,终于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一系列的反问中,苏步青第一次听到了一位大科学家如何克服自身弱点、奋发图强的事迹,这无疑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同时,从这个故事中,苏步青也吸取到了前进的力量。从此他不断地发奋学习,终于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根本的改变。

2.借故事人物来表达情感

任何人讲故事都带有自己一定的人生感悟或情感体验。不过,如果能自比故事中人,便容易将这种个人的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入人物或情节之中了,同时还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故事本身的内涵,并借故事中人的口吻传达出这种意蕴来。这样的感情表白也显得更为强烈、流畅和感人。

3.借故事评述来阐明道理

有时候,我们面对的人和事,如果恰好有同类型的、相似的例子或故事可以利用,也不妨拉它来同孩子的故事作一番对比,从而引申出某个道理。这样,由于对比鲜明、生动,往往能使孩子在不经意中得到自我反省的机会,从而接受父母的意见。

4.借故事意蕴来启迪心智

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孩子的懵懂和迷惑之处,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利用富于哲理性的故事,来暗示自己的某种用意,就可能在听者心灵中撒播下一片阳光。借用寓言本身所蕴含的哲理,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看法,暗示一种告诫之意。这比直接的劝告更容易为听者接受。

5.借故事情趣来开导孩子

有些寓言故事颇为幽默风趣,看似笑话,个中却一语双关,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且富于讽喻或谐趣感,显得既中听又耐听。如果我们能将这类故事巧妙地引入谈笑风生的讲述之中,就能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意思传递给对方,从而收到含蓄隽永、回味不尽、一石三鸟的效果。

⊙下达让孩子更易接受的指令

〖场景再现〗

爸爸:“小柯,以后做事认真点,别那么大大咧咧的行不行。”

小柯:“知道了,爸爸,你每次都这样说,烦不烦啊?我也不想出错啊!”

爸爸:“那你就好好做啊!”

小柯:“爸爸,怎么才算认真啊?我要怎么才算认真啊?”

爸爸被气的无言以对:“你这孩子,懂什么啊?”

【深度诠释】

“认真”是个什么概念,大多数孩子都会认为这指令太笼统了。事实证明,越是频繁空洞地使用“认真”、“努力”、“仔细”等词汇,越说明家长教育认识的苍白,教育手段的无力。与其如此,趁早把这个词从头脑里忘掉吧。忘掉”认真”二字,从现在起不要和你的孩子说什么“认真”了,在需要的时候,与孩子说话具体些,并请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做完就可以了。

【专家支招】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办法能让孩子正面地接受父母的指令呢?

1.指令和要求尽量清晰具体

如您可以要求孩子:“见了叔叔阿姨你要问好。”而不是笼统地说:“你要对客人有礼貌。”

2.不要同时发出多重指令

像“赶快收拾玩具和你的书,整理好桌子,把手洗了来吃饭”这样的指令就往往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3.同样的指令只发一次

每次做讲座都有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说叫做什么总是得叫四五遍才行。改变的办法就是以后同样的指令只说一次,比如吃饭,叫一次孩子没有反应,即不再叫,父母再心疼,也要硬着心肠自个儿吃,不要担心孩子饿着,或吃凉的不舒服。叫孩子起床也是同样,叫一遍不起来,即不再叫,迟到或吃不上早饭也在所不惜。当然,在父母这样做之前要正式明确地向孩子声明今后同样的指令只发一次。

4.,指令多使用正性词

指令中多用正性词,少用或不用否定词,有助于减少逆反和冲突,加大孩子执行指令的几率。如:变“不要贪玩”为“你玩10分钟就去学习”;变“你不要拖拖拉拉”为“你在5分钟内把书包整好”。

5.指令尽量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