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长大变成了大猴子,大猴子比小猴子力大,可以搬很多东西,但在表演后,却很安分地被绳子拴在木桩上。大猴子的力量其实很大,但它因为从小的经验,觉得木桩的力道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拴住自己的东西,便再也不敢去叫板木桩。
为什么人们难以发挥自己潜藏在身体的能量?因为能量被“木桩”锁住。
生命中的“木桩”随处可见,人们从来到世上,开始认识世界,各种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塑造了人的价值观,致使人们在接受世界的同时也困住了自己,它是妨碍个人发挥潜力的障碍。
“木桩”究竟在哪里?
它就在人们的心里,是人们亲手为自己贴上了普通人的标签,为自己设定了能力认定的框框。其实跳过了人生的“木桩”,就会发现,自己本身拥有远比自己想象的多得多的能力。
人的心脑潜能的开发,不仅是人自身的学习记忆能力、创造能力,或其他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更伟大的潜能是人可以借助各种外在的能量潜力,借助世界开发潜能的一切成果,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创造新的世界。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们潜能开发的历史,科技的高度进化发达,都是人用心脑思考,不断开发潜能,不断创造的结晶。从牛车、马车到火车、飞机;从山洞、茅草屋到艺术宫殿、摩天大楼;从原始歌舞娱乐到现代音乐戏剧、电影、电视;从手写笔算到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从地球的开发利用到月球的勘探研究……人类可以无止境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并创造新的世界。
只要树立成功积极的心态,开发人的身心潜能,也就拥有了开天辟地的鬼斧神工。眼前没有大困难,都是小事情。
潜能是人类原本具备却被后天遗忘的能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所谓的潜意识指的就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据科学研究,人类的脑神经细胞数量约有1500亿个,脑神经细胞受到外部的刺激,会长出芽,再长成枝神经元,与其他脑细胞结合并相互联络,促使联络网的发达,于是开启了资讯电路,然而,人类有95%以上的神经元处于未使用状态,这些沉睡的神经元如果能够被唤醒,几乎人人都可以变成超人。
潜意识蕴藏如此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该如何自我训练潜意识,驾驭完整的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呢?只要有心控制,只让好的印象或暗示进入潜意识就可以了。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威瑟夫·摩菲博士曾说:我们要不断地用充满希望与期待的话,来与潜意识交谈,于是潜意识就会让你的生活状况变得更明朗,让你的希望和期待实现。只要你不去想负面的事情,而是选择有积极性的事情,就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了。
实际上,人们的能力远比自己认为的要高出许多。人们大都不敢相信,即使认同者不止一次地发问:“我实际上是什么?我的能力怎么样?如果我完全驾驭了我的力量和我的整个潜力,我到底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该如何掌握这些能力?”
加拿大的病态心理学专家汉斯·塞耶尔在《梦中的发现》一书中专门研究了人的潜力估测,他认为人的大脑所包容的智力能量犹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样巨大。因此,至少可以从理论上说,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是不可穷尽的。
没有任何人清楚地知道他的智力极限。大脑的潜能从没有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每一个人都远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强大。
大自然赐给我们每个人以巨大的潜能,遗憾的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智力训练,使人们完全能够成为天才的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数人并非命里注定不能成为一个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其实,不管从事什么事业都有可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成为一个天才,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己的潜能。就算不能成为天才,也会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
巴甫洛夫是伟大的神经心理学家。他在深入研究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后指出,人是一个系统,如同任何其他自然系统一样,人这个系统也遵循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切共有的、不可避免的规律。然而,人这个系统是目前科学的视野之内唯一具有高度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
巴甫洛夫说:“用我们的方法来研究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我们所得到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印象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无限的潜能。”
高级的大脑神经系统如同宇宙一般,一时难以琢磨透,也正因为其神秘性,让人们更有理由相信,其中蕴含着无法想象的能量。
如果具备了适当的条件,人的一切潜能都会释放出来,都会显露出来。
通过许多科学开始对人脑这个尚未揭开其神秘性的领域进行探索,人们开始大胆地闯入被控制论称为“黑箱”的领地。
好的思维需要有更好的思维来管理。天才之所以能成为天才,就是因为他有一个“更好的思维”。这就是一切天才人物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其能轻松自如地、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全部思维能力进行创造的原因。
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坚定地认为,人的创造性完全如同人的其他方面一样完全能够得到训练。
的确,一切美好的事情要求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毕生追求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天才。没有天生的旷世奇才,就如同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蠢货一般,在人们想更无限、更广泛地开发自我的潜能时,那些把自己无限贬低到尘埃里的人,是何等的愚蠢。
我们不必求神拜佛,亦不必寻仙求医。因为每个人真正的神,就住在自己的心中,能量惊人,并从未远离。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也同样是自己。认清自己最大的优势,尽情燃烧自己的小宇宙吧!
克制力:如何面对诱惑?
【诱惑,是一个神奇的黑暗魔法,魔法里到处是陷阱。人们常常习惯旁观诱惑的陷阱捕捉猎物,却很难知晓,其实每向前一步,都会有无数个诱惑的漩涡。】
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并在东方造了一个伊甸园,让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唯一禁止的事情就是,不许他们吃智慧树上的果实。他们很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里,与上帝和谐相处。
然而,邪恶的蛇诱惑了夏娃。蛇说,如果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就会和上帝一样了,能够分清楚善恶美丑。夏娃被那水灵灵的果子诱惑得受不了,摘下一枚果子吃了。之后,她再摘一枚递给亚当,亚当也吃了。再后来,他们彼此对望,意识到自己是裸体,也明白男女身体有别,就有了羞耻之意。他们急忙摘下一些无花果叶盖住身体。
上帝发怒,惩罚他们及其子孙,受劳累之苦去维持衣食住行生存下去。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失去了曾经的乐园。男人们必须累得满头冒汗才能活下去,女人则必受分娩之苦。莫非,这就是人们难以抵抗诱惑的根本原因?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诱惑。儿时,诱惑是一块糖果;课堂上,诱惑是一小会儿的溜号;长大后,诱惑更是林林总总:香车美人、名利权势、金钱华裳……总之,世界不断在创新,也创出了越来越多的诱惑,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失衡,美好的本真难敌诱惑的重压。
面对诱惑时,大脑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判断,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为什么人们的正确判断会变得不堪一击?据研究显示,人们比自己想象中更难抗拒诱惑。在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该如何把持?这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中国有句古训:三岁看到老。对此,研究人员还作过一个经典试验。
试验人员给被试年龄在四岁左右的儿童一块糖,并告知被试如果15分钟之后没有吃这块糖,试验人员会奖励被试另外一块糖。如果被试吃了糖,那么就无法获得奖励。
试验的结果是大部分被试没有经受住糖果的诱惑,选择了在15分钟之内吃糖,有一小部分的被试坚持等到了15分钟之后。而对这些儿童的跟踪调查显示,经受住诱惑的儿童在长大之后更有成就。试验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得知,小时候的抗诱惑的能力和长大之后的成就的相关程度。
任何成就的产生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虽然有天赋的作用,时间的因素仍然不可以忽视。有时努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为证,该定律表明要把任何技能练习到世界水平需要一万小时以上的不懈的训练,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长期的训练仅仅靠兴趣是无法完成的。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他事情的诱惑。这并不是个案,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有的本性。
一个娃娃往往会因为贪嘴或者淘气而惹来父母的训斥;一个学生在学习知识课程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他事情的诱惑,比如,沉迷网络、早恋,等等;一个官员也有可能受到金钱方面的诱惑而锒铛入狱。其实,很多人无法取得成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抵制诱惑的能力。这启示我们,更强的自我控制力会带来更大的成就。在生活中,我们要更好地去控制自己,更多地为未来着想。
诱惑,是一个神奇的黑暗魔法,魔法里到处是陷阱。人们常常习惯旁观诱惑的陷阱捕捉猎物,却很难知晓,其实每向前一步,都会有无数个诱惑的漩涡。
一人在湖边捉鱼,但鱼儿灵巧异常,还不等他的手指触水,它们就一窜不见了踪影。于是这人找出一个空易拉罐,从包里拿出鱼饵塞进易拉罐里,然后把易拉罐沉到水面下——鱼儿嗅到鱼饵的香味,马上就围在了易拉罐的周围。
过了一段时间,只见小鱼儿围着罐子转,就不见有一条鱼儿向罐里钻。这时,坝上来了一个钓鱼人,见此状况,笑着说:“你把这不透明的易拉罐换成透明的矿泉水瓶就行了。”按照钓鱼人的指点,只见先前那些刁滑的鱼儿果然循着香味从瓶口“鱼贯而入”了……
看来鱼儿仅能防范暗处的诱惑,却不能躲避明处的陷阱。人们往往只会警惕暗处的危险,却认为明处的诱惑是能唾手可得的利益,结果就会跌进人生的陷阱。其实“暗处”的诱惑算不上危险,因为“惧黑”的本能会帮助人们远离这些诱惑;“明处”的诱惑才最危险。要想躲避,恐怕就需要有一颗拒绝所有诱惑的心了。
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本能造成了本我的冲动,“超我”及社会的道德约束压制了很多的人的本能。他说:“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冲动的满足,将文化创造起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改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各个人,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乐。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最重要。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延迟满足”。所谓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眼前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爱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心迹。一次有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宋拓碑帖,冯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冯志圻说,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不打开,还可想象它是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
冯志圻的肺腑之言启示我们,因为绝大多数人抵御诱惑的能力常常是有限的,是很脆弱的,他也并不例外。所以他选择了战胜诱惑。战胜诱惑最有把握的办法就是远离诱惑。
社会为了发展,创造了相应的社会组织形态,以及思想理论来限制本能的自由释放,而转化为一种更为高级的方式。
人们还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政治组织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社会扮演了另一个父母的角色,对人的本性进行改造以及疏导,树立一个人的道德尺度,也就是“超我”。
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工业文明将这台机器打造的无所不能,人就像是这台机器之中的零件,很多的个性和本我的欲望都被这机器的轰鸣的声音所掩盖,被这个巨大的机器的规章制度操作守则限制。
社会中似乎存在着一个幽灵,一个看不见的幽灵,这个“社会潜意识”的幽灵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同时,可能会牺牲一些个体的利益。但是,完全不顾及社会和他人的要求,完全地放纵自我的欲望是一件好事情吗?未必。试想,如果完全放纵自我的欲望,人与禽兽又有何异呢?
人类创造了几千年的文明,但与此同时,人类也限制了许多自我的克制力。从古至今,无论宗教哲学还是教育都在试图对克制力进行塑造,真可谓是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比如,不同宗教都有关于限制欲望的理论;儒家曾提出过“克己复礼”;宋明理学提出过“存天理,灭人欲”。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去选择他们所相信的理论,也有自己的自由去选择限制“本我”的程度。而这种自由的基础其实也是对自由的限制,实现“本我”的基础也是对“本我”的限制,这就是现实。这种对自由的限制也是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限制,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条框和限制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井然有序,为了得到更多的自由,必须提高“免疫力”。在物欲横流之中,确保不迷失自我。
放松训练:何为“我执”?
【每个人的心中有太多的自我,放不下自我,痛苦就会永无休止,如同放不下手中的火,注定引火自焚。】
现代人面对的机遇和竞争越来越多,因而需要承担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无法变更的事实,也正因为如此,烦恼丛生,纷纷扰扰,难寻平静。
《唯识述记》记载:“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佛教中对“我执”解释为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著,人类执著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执著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
如此看来“我执”成了一切痛苦的根源。每个人的心中有太多的自我,放不下自我,痛苦就会永无休止,如同放不下手中的火,注定引火自焚。
物欲横流的年代,到处涌动着诱惑,人各有其态,各有其所求,但往往也在追求的过程中,消耗太多心中灵性,纯净心慢慢被吞噬,痛苦、失望、丢脸、绝望……如潮水般倾涌。而这一切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假设一个人刚刚失去了所爱的恋人,刚刚得了没有预料的疾病,刚刚遭遇了领导的训斥,刚刚遭到了小贩的算计……面对这一切,任何人都不可能再泰然自若,很可能愤怒涌现,像着魔一般抱怨、发狂、痛苦。
一旦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我执”而引发,并试着在心中去除“我执”是多么理性和智慧的感悟。若能放下“我执”,把自己不欲的事物吸进来,把自己渴望的东西呼出去。这看似荒唐,却是有着深刻的道理,因为在“我执”的事实中,人们总是想逃避或者抛开令自己痛苦或者不舒服的事情,并牢牢地吸引住一切令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