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超值金版)
20033800000056

第56章 最深厚的内功——念力(4)

教授笑着解释道:“当两个人生气时,心的距离是远的,而为了掩盖当中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必须要喊起来。但是在喊的同时,人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会更远,就要喊声更大……”

当两个人正处于热恋期时,他们的心很近,心与心之间几乎没有距离。所以说话都很细声细语,百般温柔。也正因为如此,相恋中的人几乎是耳语式说话,心中的爱因而更深。爱意更浓时,根本不需要语言,只要用眼神就可以传情,而那时心与心之间已经没有所谓的距离了……

在列车上,人们多数会相信自己的上下铺,自己对面的乘客,而不是过道上走来走去的其他车厢或座位距离自己较远的乘客。这并不是因为邻座之间更投缘,而是因为座位相邻,空间距离小了,心理距离也小了的缘故。

1950年,美国有3位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它们是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偶然,那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

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

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楼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户的领居交往的概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大有不同。

由此可见,控制空间距离,其实也是一种缩短心距的有效方法。

有一副古联这样写道:和为天下传家宝,忍为人间化气丹。意思是说,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就是普天下最宝贵的财富;遇事只要奉行一个忍字,再深的矛盾都可以化解。

距离是人为造成的,所以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其实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夫妻之间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吵架了,非得争出谁对谁错,又是何苦呢!在与别人相处中,难免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摩擦,有些人面对矛盾时,往往就不顾一切,非要弄个是非曲直,弄好了还可以,不伤和气,也解决了问题;弄不好,来个不欢而散,甚至有时就老死不相往来。其实,无非就是想要争出个结果。细细思量:这真的很重要吗?

心理距离是人们心与心之间的微妙距离,要掌握好其间的尺度也不是一件难事。再大的矛盾,最终的目的是要合理解决它,可以试着放缓语气,面带笑容,动之于理,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也就生气不起来了。相信没有谁会对一个面带和善微笑的人发脾气吧。

城市太喧嚣,何苦计较。争吵和愤怒产生的效应仅仅是为城市增加噪音。气头上的人们也许会因失去理智,脱口而出一些难听的话。如此一来,容易在对方的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就像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即使愈合了,也会留下疤的。以后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心灵上的伤口比身体上的伤口更难恢复。

费力地争吵倒不如平和地宽容。宽容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有了宽容,人与人之间就少了许多纠纷,多了一份宁静;少了许多敌对,多了一些美好。有了宽容,人间才会变成美好的天堂。

记住别人的好,忘掉别人的坏,也就能够轻松地在幸福而又宽容的天空下自由地翱翔。当一个人真正能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矛盾和误解,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世上,没有比好好活着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一笑解千愁,不论是谁都会遇到许多挫折。请用微笑创造让人心情愉快的环境,千万不要摆出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只要学会时常微笑,你将会发现你比别人活得更好。学会宽容、理解,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你就学会了缩短人与人心灵间的距离。

只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生活才能更好!

强势与弱势:你要走进哪扇门?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心灵”越来越脆弱了。】

从本质上说,强势和弱势不是财富上的,不是地位上的,不是行为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弱势的人,无论在怎样的位置,都会有两种表现:行为上的强硬和不停地要求变强。他们遇强则弱,遇弱则强。

“弱势”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感觉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心态。在如今社会自认为“弱势”的人不在少数。

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幸福感,所谓幸福在于和谁相比。开着私家车的人,与坐公交的人相比,会觉得幸福;如果和开豪华跑车的人相比,则会感到失落。事实上,人们的自我评价除了少部分的自我感觉之外,大量来源都是通过社会比较获得的。

在映照性文化的笼罩之下,人们从小就处于接受各种比较之中。“你看人家隔壁阿三,才15岁,大学四年级课程都学完了。”“你看看你们班的黄某某,他每天都是自己回家,从来不用家长接送。”“你看邻居家的小李,找那女朋友又漂亮又能赚钱。”……

如此比较,贯穿每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可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优缺点结合的共同体,不可能每一面都会战胜他人的最优面,因此,劣势必然存在,因而在潜移默化的映照性文化中成长起来后,价值观中必然产生比较的观念。

人们借助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确认自我归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意识地比较常常不是“向下性动机”,而是“向上性动机”,以自己的弱势和他人的优势相提并论,自然满肚委屈,满心不甘。通过与社会比较,大多数人会觉得收入不如他人多,人际路子不如他人宽,社会见识不如他人广,办私事不如他人灵,生活得不如他人潇洒,精神上比较压抑等。这种心态或多或少影响一些人的自信,影响一些人的工作情绪。于是这些人便从此生活在了自编自导的“悲剧”中。

弱势者在不停地和别人的比较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一旦比较的天平被打破,他们快速地转向否定自己,从自信变成自卑,直至生出许多负面的情绪来。他们未必会伤害别人,但他们必定会伤害自己。

弱势者在潜意识里鄙视弱者,因为深知自己不够强。他们对待自身的缺点,要么极端忽视,要么极端弥补。弱势者不仅仅是缺乏自信,更因为他们缺少对自我的了解。他们很少去想自己真正要什么,而只关注大家想让他要什么。努力博得别人的赞赏,取得更多的社会认同,这样他们才能够充满自信。

弱势者容易消极、悲观,对生活充满了不安全感。他们在面对自己不可控制的情境中,无论个人怎样努力,其信念都认为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时,个人就会出现弱势心理。如果一些本来希望通过努力和奋斗而改变命运的人突然发现个人努力和奋斗不会产生太大的效果,进而他们会认定未来是不可控的状况,个体便会降低自己的自我效能,也大大降低了成功的动机。

这种人在奋斗的时候,像一群哀兵。容易惶恐,容易失望。遗憾的是,这样的惶恐和失望,往往不是针对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的完善,而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公认的标准。

刘宁勤勤恳恳工作了一年,得到了3万元的年终奖。后来知道办公室其他人年终奖却只有2000元。刘宁按捺不住心中狂喜,偷偷用手机给妻子打电话:“亲爱的,晚上别做饭了,我们发奖金了,晚上咱们去你一直想去的那家西餐厅,吃完咱们还可以逛逛街看看电影,重新恋爱一回。嘿嘿!”

刘宁勤勤恳恳工作了一年,得到了3万元的年终奖。后来知道办公室其他人年终奖也是3万元,心头隐隐地有些失落,快下班时候,刘宁给妻子发了条短信:“晚上别做饭了,年终奖发了,晚上去家门口的那家烤肉店吃吧。”

刘宁勤勤恳恳工作了一年,得到了3万元的年终奖。后来知道办公室其他人年终奖都拿了3.5万元。刘宁心中憋闷极了,一整天都感觉像压着一块石头,闷闷不乐的。下班到家,见老婆正在做饭,发了一通牢骚,老婆好说歹说劝了半天,刘宁才想开了些:“哎,聊胜于无吧。”把正在玩电脑的儿子叫过来,摸给他100元:“去,到菜馆买两个下酒菜回来。”

刘宁勤勤恳恳工作了一年,得到了3万元的年终奖。后来知道办公室其他人年终奖都拿了5万元。刘宁一听,肺都要气炸了,立马冲到经理室,理论了半天。他强忍着怒气,在办公室憋了一整天。回到家,一声不吭地生闷气,看见儿子在玩电脑,嘻嘻哈哈地笑着,突然大发雷霆:“你个没出息的东西,要考试了,还不去复习功课!”

同样数目的年终奖,在不同的环境下,给人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是一番心理由强到弱的渐变,他的自我感觉的变化其实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年终奖数量本身,而在于比别人好多少。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故事讽刺而可笑,但却是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缩影。并且,就算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很难在与刘宁同样的情绪中抽离出来。

很多的人痛苦,在很多时候,并不在于自己有多不幸,而在于比别人更加不幸。这种无谓的快乐和不幸,不仅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与感情,也使自己变得卑微与渺小。

古语有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语一呼出,自带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弱势心态。在认定自我为“鱼肉“之时,即已认定自己为被宰割的对象,那么自然而然地“鱼肉”在“刀俎”面前断然缺乏控制事态发展的能力,只能成为一个弱势者。因而,无奈地被剥夺感常因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强烈的不公平心态。因社会竞争而引发的无助和愤怒也会被激化。

与弱势心理相对的正是强势心理。

心理强势的人,也不是完美的人,他们可能地位不高,可能有些懒散,可能并不聪明。强势的人,拥有的是大智慧。

强势,是一种乐观而积极向上的心态。

真正强势的人,能活出自己的标准,他们不会因别人的评价而患得患失,不会因世俗的观点而改变自我。他们不刻意讨好别人,也不暗地里算计别人。他们拥有真正的自己,这是一笔最大的财富。强势的人的内心,必定平和,必定乐观,必定温暖。

平和、乐观、温暖,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强势的人的外在是大相径庭的,但他们都拥有过硬的自信。这样的自信源于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他们无论是和高于自己的人在一起或者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既不会噤若寒蝉也不会趾高气扬。他们知道自己的唯一也知道自己的普通,他们总能找到不卑不亢、从容自在的那个点。

他们不会太在乎世俗的评价,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愤世嫉俗。他们往往是入世的,但未必为世所迷所困。他们知道生活的美好也深谙生活的苦难。无论生活怎样对待他,他都能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强势的人的奋斗是乐观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如既往地关注自己,使自己渐渐接近目标。信念来自自豪和自信,自信的大堤崩溃,一个人就挺不直腰杆。

或许有人生来就是强势的,但更多的人可能既强势也弱势。而弱势的人如果认识到自己,修炼心性和成长心灵,也会变得强势。这个过程就叫做成熟。成熟,但并不世故。

肯定意念:“一定可以”

和“或许可以”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向来都是与他的思维方式相关联。】

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要知进退,适时退后一步,给自己留一条退路,保几分风骨。只有这样,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才能进退有序,游刃有余。而要想学得拥有如此成熟的“范儿”,每个人都应当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先要肯定自己!

人生是一连串不断的超越,而且在这超越中要创造个人的风格,肯定自己是天地间不可或缺的存在。

只有超越自己先天的条件、创造自己个人风格的人,才能够发挥生命最大的光亮,肯定自己的存在。为人处世中肯定自己的存在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勇往直前,不迷失自己。

“自私自利”是不好的,但是“自思自立”却是尤为必要。

独立是一个人进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这一步走不好,以后的道路可能就会更艰难。除了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独立打开工作局面的问题,它还包括如何独立搞好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

在美国的乡村,一位家境贫寒的15岁少年在幽暗的灯光下写下令人不可思议的《一生的志愿》:“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常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放飞自己梦想的翅膀,一口气列举了127项自己人生的恢弘志愿。他的心被自己那宏伟的目标激动得热血沸腾。从此,他跟随着心灵的呼唤,开始了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漫漫征程。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他就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他惊人地完成了人们眼中的“不可能”,让世界都为之惊叹。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他微笑着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了。”

其实,“我能行”“我可以”的信念是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体现,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也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向来都是与他的思维方式相关联的。

一个思维消极的人,往往不敢企求,所以收获的也少。遇到新观念时,他们的反应往往是:

“我肯定不行。”

“我不会冒这个险!”

“这绝对不行!”

“这并不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事实上,人们相信会有什么结果,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人不可能取得他自己并不愿追求的成就。人不相信他能达到的成就,他就不会去争取。一个消极思维者对自己不抱很大期望时,他就会给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嘭”的一声封了顶。他成了自己的潜能的最大的敌人。正如所罗门国王所指出的:“一个人他的心怎样思考,他的为人就是怎样。”

在人生的整个航程中,消极思维者一路上都在晕船。无论目前的状况如何,他们对将来总是感到失望。在消极思维者眼中,玻璃杯永远不是半满的,而是半空的。他们预期得到人生中最糟糕的东西而且确实会得到。

刘墉曾这样指出:“我们不敢面对未来,因为缺乏信心。如果你一开始已经不求胜,已经没自信,谁还能信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