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超值金版)
20033800000050

第50章 最灵敏的神经——感应(4)

一闪而逝,是灵感出没的特点,也因此更增强了其神秘度。灵感创造性产生的惊人效果常常使人们惊叹,由此灵感被神秘化,被神话。其实,否认灵感的存在,或者把灵感神秘化,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我们不应回避对灵感的研究,而应该科学地探讨它,逐步阐明灵感的规律。

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只有少数人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发明家、科学家或者其他什么大家。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把自己的灵感白白丢弃了,不知有多少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机会都是这样擦肩而过了,太多本来都可能通过创新发展成为伟人的普通人最后都归于平庸。

尽管灵感随时可能产生,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但对它进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炼、开发转化、实现价值则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和过程。

引发灵感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就是愿用脑、会用脑、多用脑,也就是遵循引发灵感的客观规律科学地用脑。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用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高的。所谓多用脑,不是指不休息地连续用脑,而是要把人脑的创新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经验时回忆到相对论灵感来临时像“突然黑暗里透出了光亮”。“在自己身上观察到各种精神失常现象,我好像处在狂态里一样”。

他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在这个寻根刨底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其实就是用脑思考。爱因斯坦还深有体会地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心理学“道”系统中,可谓一是大脑,二是心理,三是行动,三者生人生百态。科学用脑是开发大脑创造潜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最一般、最普遍适用的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灵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臆想,而是在面临新问题时,创造性地重新构造问题情景并实现认识上的突破和飞跃。

引发灵感的,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只是第一步,而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有效的新联系才是顿悟实现的关键。顿悟是一个思维被打破的过程。

经验所以对于人脑产生灵感具有如此大的作用,是因为经验在自然与灵感之间扮演着中介的角色,经验属于潜科学范畴,科学经验是人们在科学探索中,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或间接地对客观事物的形态、属性、过程和规律性的体验和感受。经验使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反映在人脑中,使人脑能够对客观事物规律进行再认识,最后产生灵感。

水在温度的累积后,达到了一个至高的沸点突然沸腾了;桥梁在经过了长期消耗磨损后,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会突然崩塌,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事物在发展运动中,经过一定的量变必然产生质变。突变有各种实现方式。同样,灵感的产生亦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以,人类大脑产生灵感思维并不神秘,过去许多人对灵感思维不承认以及对其产生种种神神叨叨的说法,除了有人故弄玄虚之外,都是属于对灵感思维不了解而造成的误解罢了。

生活中所有不是来自社会实践要求的信息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实践是灵感最大的依托。社会实践的要求是灵感思维产生的基础。如果社会实践的要求不能在人脑中形成属于意识范畴的经验,潜意识孕育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因此经验是灵感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都迫切地希望解决问题,这一潜在动力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不知疲倦地去探索,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的激情被更好地调动起来,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加深理解力,使我们全身心地发挥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使人产生出一股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因此,除了实践,激情也可以点燃灵感。

此外,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也会让我们打开灵感的大门,走进灵感的世界。而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在观察的同时必须进行分析,这样才有可能诱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尽管灵感是非常玄妙美好的东西,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应该过多的依附于灵感,而应该更好地把握灵感,使之成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而非决定因素。恰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句爱迪生名言:“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最后,让我们用灵光一闪激发、捕捉、记录和交流灵感,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自己的智慧吧。此外,我们还要静下心来踏实地积累自己,时刻为灵光闪现做准备。

集体潜意识:不是一个人在作战

【人的心理和生理一样,带有某种遗传信息的东西,这使得“神”在生活中从未走远,它变换着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也就是集体潜意识的力量。】

人类在蒙昧时代,自然界的奥秘往往带着“神”统治的面纱,而在科学发达时代,自然界的奥秘被科学和理性一层层揭开了。然而,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神”的概念并未在人的思想意识中消失,它以一种集体潜意识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像一种精神DNA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

人的心理和生理一样,带有某种遗传信息的东西,这使得“神”在生活中从未走远,它变换着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也就是集体潜意识的力量。

长辈们总是会给小孩子讲一些经典的中国神话古典故事,比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神龙尝百草,等等。它们被引喻成各种各样的民族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为中华民族血液的精魂。其中最为共性及主要的有一点,就是一种强大的团体力量的展示。

在古代,人类需要精诚团结,才能在大自然中得以更好地生存。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也总有人物适逢其时地担当时代的英雄。世界各民族的远古神话传说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及,每次在人类经历自然考验时,总有英雄人物出来牺牲自己,为大众出谋划策、降妖除魔,进而引领人们完成一些集体发展壮大需要所应该完成的事业。

虽然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那就是神话,或者只是个故事。但是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有理由瞻望其真实性。那就是集体潜意识的力量。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一方面是人类需要生存应运而生的时代精英,另一方面则是人类强大的集体潜意识对自然的强大作用力的映照。

荣格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他曾对集体潜意识做过这样的比喻: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在阶段性的时间段里,会将人类集体潜意识调发到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使其演化到极端,因人心“穷则思变”,进而醒悟、深思,并作出反省。

团队可以凝聚力量,孵化出一些有益或至少看上去有益的业行(即行为、言语、思想等方面的活动),但其一旦发展到一个极端,再出现时代性的人物应机把握号召,便会造作不可思议、甚至令人发指的业行。

长期以来,人们的心理、生理活动以及生命进化的推动力,一直是其本身潜意识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最初阶段,为了群体生存,一如其他动物一样,那种原始的集体主义、敬老爱幼的道德情操、为了集体敢于牺牲自己、患难与共以及尊重自然等德行,使得人类这个种族才得以存活下来并进化、优胜于其他动物。并且,在日益发达的物质、精神文明中,获得了心智的成长,自豪地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王”,优于其他一切动物。

如果谁在人类成长到一定程度,需要经历某种不可思议的历练才能反省进化时,刚好时代出英雄般地发出号令,那么,他将推动与激化人类群体的言行而达到一个极端,功过不在个人,是人类集体潜意识造就了时势,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经历的一切负责任。

集体记忆、集体思维,统称为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在蚂蚁、蜜蜂的有序运动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单个蚂蚁是无思维的,但群体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智慧和力量。在鱼群迁移中表现得也非常明显,蚂蚁、蜜蜂为了整体生存而分工合作、井然有序的劳作,犹如训练有素的子弟兵;它们路遇饥饿时,能慷慨将自己劳动所得分给对方,先解决对方的需要;当同伴遇到危难,会奋不顾身地抢救;原野上的蚂蚁,当火燃烧起来时,会彼此层层地抱成团,形成一个大球,滚动逃离出火海,虽然球最外层的蚂蚁牺牲了,球里层的蚂蚁却能够逃出烈火,死里逃生。它们敢于牺牲的精神,使得整体没有因为灭顶之灾而全军覆没,这就是集体表现出的无意识智慧。

这些小动物往往被认定为无认知的生命个体。然而,它们正在发挥着积极的集体潜意识的力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人为之慨叹的生命奇迹。相反,人类高智商的灵长类智慧群体,却以各种各样自私自利的方式相互竞争抗衡着。

在人类社会中集体潜意识的表现也很明显。比如,每个地方省份表现出不尽相同的人格特点:南方人精明、北方人粗犷,这就是集体潜意识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要时刻审视警惕集体潜意识的变化——集体潜意识是人类身体中的能量核。

在人类社会中,大小团体都有集体潜意识,社会矛盾的突出,就是因为集体潜意识出现了问题,这是矛盾的根本所在。然而,人类潜意识还在奋争着,如果浅表意识读不懂潜意识的设计,那么各式各样的矛盾现象将依然层出不穷、越演越烈。人类集体潜意识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极端行为来矫正与提醒浅表意识,直到其认识到回归灵性,各种各样的争斗意识才会首先在个体修炼中被渐渐矫正而获得心灵的安详。

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看来,“集体潜意识”是“事先就在那里的”,也就是说它是外在于身体,先于个人生命的产生就已存在的。他又把个体精神看作是这个宇宙精神的产物,得出“精神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存在”的结论,并由此引申出,个体的意识和潜意识自然都不是产生于自身,而是身体从宇宙精神那里获得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基因的存在使古人的精神通过遗传浸润在今人的身上成为可能。再有,人脑的活动会产生某种能量,这种能量以脑电波的形式发散到外部空间。就像电波信号一样,脑电波在理论上也是有被接收的可能的。

曾有学者作出这样的假设,假如千万年来世界上所有的人们的精神活动都多少能产生一点能量的话,那么,这些在物理学上具有相同特性的能量是否有形成某种能量场的可能呢?假如可能,在这个地球上不胜枚举的人出生、生活、逝去。“场”所积聚的能量就是任何人都无法估量的。

果真如此,后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所产生的能量应该会被这个“场”吸收。那么,它会不会对精神产生影响呢?依照目前的科学研究,还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然而,谁又能拍着胸脯说“绝对不存在这种可能”呢?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集体潜意识乃一种共同精神作用的力量。我们学会凝聚这种集体潜意识的力量,并且善用此种力量,将拥有这世界上最所向无敌的神兵。

沉思训练:与自己深度谈话

【沉思训练,又称静坐、入静,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沉思的训练中,当心灵不服管教时要告诫自我:“冷静下来,专注,专注。”】

中国先哲曾子有曰:“吾日三省吾身——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人苏格拉底也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这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意味着人类开始关注现实的人生,开始将目光从神的光彩投注到人类自身。

拓展自我意识认知的一个方法是提高注意力。这可以通过积极的沉思训练去留意生活来达到。这样,有了更明确的自我意识,就能在作选择时更加坚定和自信。

沉思训练,又称静坐、入静,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印度雕刻中便有这种以沉思的姿态坐着的形象。近30年来,超个人心理学在推动沉思的研究和训练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调查表明,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就有600多万人尝试过沉思的治疗或训练。

在沉思的训练中,人们通过专注于某个单一对象而使心灵聚焦于一点——那对象就是一节启迪性的段落。人,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当你渐渐变得驯服,并安歇在恰当的位置,你将成为自我真正的主宰,心灵将会成为一位值得信赖、忠心耿耿而又可敬的仆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沉思的训练中,当心灵不服管教时要告诫自我:“冷静下来,专注,专注。”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者对因老年病在家休养的病人进行沉思训练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在两年内进行沉思训练的老年人实验组中无一人去世,而未接受沉思训练的控制组中有1/3的老年人去世。对他们进行生理测量发现,接受训练的老年人的生理指标有很大改善。

事实上,沉思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研究意识状态改变的方法。人们只要经过严格的沉思训练,就能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进行心灵的对话。这种起源于古代东方的心理训练技术已经和现代西方的科学实证相结合,成为拓展心理学家的视野、探索心灵奥秘的一种特殊技巧。

沉思,虽然说起来简单,却不乏神奇功效。若烦恼来自怨恨之类的负面情绪,可以将注意力转移,苦恼的程度立刻减轻;若困扰来自有解的问题,可以在稍后采取行动,予以解决,心灵会乖乖地顺从愿望。

掌握了这种方法,将心灵专注于一点,即可拥有强大的力量,获得巨大的忠诚和稳固。能够专注的人知道如何保持静止,全神贯注,这样的人总是能付出不懈的努力,并破除万难,达到自己渴望的彼岸。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专注与执著。

沉思,让人们能够渐渐沉淀下来,蕴藏更多能量,接受挑战。如果不能掌握沉思这种方法,那么,人就会变得浮躁而散漫。没有任何人是与生俱来的无能,人与人之间能力有高有低,关键在于心灵是沉静还是散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