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超值金版)
20033800000015

第15章 谁在指引我(2)

虽然如此,但什么时候人们是真正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真正做了自己呢?出生的时候,父母将我们当成了他们独特的宝贝;长大后,我们被送进了学校,成了学校这条流水线的一个产品,从小学直到高中,接受同一个模式的铸造;高考后,终于能自己挑选专业了,但那其实也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还有分数的制约;终于熬到大学毕业,可以工作,但工作也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因为还有专业和用人单位等制约着我们。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活的观众,而是生活的主角。生活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安排、来决定,而不是由别人、由环境来决定。

人们的思维通常会被父母、师长等外在因素影响,久而久之,潜意识自主运作,把别人的愿望变成了自己的愿望。此时,人们犯了一个普遍的错误,没有真正认识自己。这是非常奇怪,但也十分普遍的事情,往往在外因的影响下,人们还没有弄明白自己到底是谁,就要努力成为自己以外的“某个人”。

诚然,每个人都像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书,必须用一双认真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才能知道这是否值得用一生去收藏。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就是认识自己。事实也的确如此。这正如一个人为了爱别人,必须了解那个人和他的真正需要一样,人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了解自我的价值和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并认识到怎样才能实现这些需要。

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他们大都以社会的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观。很多人会说:“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成功,要赚很多的钱,要功成名就,这才能拥有幸福和快乐。”然而,当真正静下心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我是采用别人的想法,活在别人创造的模式里吗?还是单纯地深植在我脑海中的社会价值标准?”

老子所强调的“宠辱不惊”很有研究的价值。不论“宠”和“辱”,都只是社会对你的反映,并不是真实的。最真实的做人方式是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有道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有真正地明了自己的内心,或者说,懂得真正适合自己的是哪种生活,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调动起潜意识,使之为我们服务。

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自我”代表的是一连串的意愿、憧憬。这些都在人们的胸襟中汹涌澎湃。它们让自己更像自己,同样,有它作为坚强的后盾,才可以这样努力,这样快乐。

“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与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这个“我”代表的是个性,是个性让我得以区别于他人。“我”不喜欢与他人穿同样的衣服,有同样的发型,不喜欢未经思考就附和他人的观念,不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我”喜欢另辟蹊径,喜欢独立思考,喜欢将别人的思想化为己用!“我”吸收别人的,但表现出来的却应是自己的,这是多棒的一件事!

“我”不只是宇宙或自然中的一个分子,“我”还应该有我的感觉、我的思想、我的行动,有我所见的、我所听的、我所想的,有我的痛苦、我的欢乐,“我”就是我的中心。“我”为什么要活着呢?“我”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天使,发现自我的存在才是生命的真正开始。人生的使命是做自己,而生命的可贵之处同样在于真正做自己,这是人生的一个大课题。

什么是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和喜欢程度。在这里我提到自我价值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时候,人们胆小、懦弱、害怕被拒绝、缺乏自信和勇气,主要原因就是自我价值低。提高自我价值,为的是让自己喜欢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绝不可能去喜欢别人。在这个前提下,责任、爱心全都是空话。提高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关键就是个心态问题。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

人们的意识会产生一种“心理导向效应”。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种强烈地接受外界暗示,通过语言、形象的传播为自己树立形象的欲望。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两组完全相同的人像,一组人像下写上“凶恶”“残暴”“阴险”等消极的词语,另一组的下面则写上“正直”“勇敢”“坚强”等积极的词语。请两组测试者分别对两组人像进行职业估计。结果前一组人像的职业估计大多是“罪犯”“歹徒”等,后一组的职业估计则多是“军人”“警察”等。因此,我们用“语言”“图像”在我们的心上“写”什么,我们就将是什么。

获得快乐的人生,不仅要提升自我价值,更不能和别人比较。在比较中,只有那些内心强大的人能够获得前进的动力,这毕竟是极少数,不能代表全部,而绝大多数的人则在比较中失去原有的幸福。

快乐是人生的常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感觉不快乐呢?原因很简单,他们将快乐建立在了比较的基础上。

有个人搬了新居,换了生活环境,因此觉得很开心,单纯地坐在家里就觉得舒服极了,总在思量着这里挂幅画,那里加点小装饰,并为此很有成就感。很巧,他的朋友也住进了新居,当他看着朋友家的豪华装修,觉得自己家简直无法与之相比,于是对装饰新居的热情就荡然无存了。他的家并没有变,但为什么仅因为别人的家比自己家漂亮,他就不快乐了呢?这就是比较的结果。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几十年前,谁家有一辆自行车,就够他炫耀很长一段时间了,自行车一经普及,这种幸福感就消失了,于是,人们必须要有辆摩托车才能感到幸福,同样,有摩托车的人多了,拥有摩托车的幸福感又随之消失,要有轿车才能让人们觉得幸福……生活在比较中的人,是永远不可能得到长久满足感的。

佛教观点认为,执著欲望正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我们所谓的幸福快乐,说穿了不过是欲望得到暂时满足而已。欲望又是没有实体的东西。虽然欲望与物质条件有关系,但具备什么条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它往往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当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的欲望也在不断地攀比过程中膨胀,于是人们总是“快乐并痛苦着”。人的快乐是不应该建立在比较上的,真正的快乐应该源自于自己,源自于自己的内心。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获得恒常的幸福。

决不设限:催眠术带来的启示

【很多人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只能做到这一步,无法再做更有效的发挥,其实这不仅是人体资源的浪费,更是生命资源的浪费!人们总是在自我设限中“享受”生活回馈给自己的无限烦恼。】

潜能量,顾名思义,是人体内潜在的能量。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创造,它只会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在正常情境下,人们的潜能并不能显现出来,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它才会被激发出来,比如,有人在逃命时能跨越4米宽的悬崖,这在平时是根本无法跨越的宽度。

潜能量来源于人的潜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潜能量等同于潜意识。开发潜能的力量,其实就是诱发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是人类原本具有却忘记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人们称为“潜能”。由于潜能深藏在深层潜意识当中,催眠是唤醒潜意识最有效的手段。

催眠术在潜能开发方面上的应用包括三个方面:挖掘潜能、消除疲劳、调整状态。

疲劳分为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通常情况下,身体疲劳是由于心理疲劳引发的。通过催眠,不仅可以消除身体的疲劳,更能消除心理疲劳。

当催眠师在催眠的过程中对你发出暗示:“身心疲惫的你,美美地睡了一觉,此时,所有的疲劳已经解除,你的精神异常振奋,充满了干劲儿!”当你从催眠中醒来的时候,果真会有遍体舒畅的感觉,身体的疲劳解除,心里更是轻松,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想必很多人都曾看到过神奇的魔术催眠表演,催眠师能让一个熟睡着的美女飘浮在半空中……不过,这毕竟是表演。实际生活中应用到的催眠,一般是一种心理暗示疗法:催眠师用自己的声音让被催眠者进入一种半睡半醒的无意识状态,对其下达命令,被催眠的人就会顺从催眠师的指令完成一系列动作。让人惊奇的是,其中有一些动作是他在清醒状态时根本做不到的。比如,有些人在被催眠后可以说出他前世是某种动物,还可以说出当时具体的场景。如果催眠师的指令是:“你会更聪明”“你会更健康”“你会更富有”……这又会有哪些奇妙的事情发生呢?

为什么催眠可以诱发人类的潜能?人类除了通过主观的意识去控制自身的行为之外,还有另外一套意识系统去完成我们最基本的生命运转。最简单的例子,你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控制你的瞳孔放大或缩小,如何控制自己身体的汗腺,如何控制你的心跳速度?毫无疑问,你身体上的这些零件都是你的大脑在控制,为什么我们无法通过意识去控制它们?

其实,在人类的大脑里,除了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叫做“潜意识”的意识,它可以直接操控我们的身体硬件。

潜意识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可以控制我们的大脑,而意识就像这个计算机的操作员,我们平时对身体下达的指令都是通过意识来传达的。对于不了解催眠的人来说,这好像真是有些玄之又玄。

催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在催眠状态下,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好像都不存在,被催眠的人只专注在意识的一个方面上,完全忽略了环境中的噪音。

必须要注意,催眠虽然是一种激发潜能的科学的方法,但它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神医”。有的人不适合催眠,有的人无法进入到催眠状态,有的心理疾病不适合用催眠来解决。但对于适合的人和适合的问题,催眠则是一种很强有力的手段。

进入催眠的过程,专业人士称为“导入”。“导入”有很多方法。在一些外国电影的情节中,有的男人会随身佩戴怀表。只要拿出怀表,在别人的眼前晃动一番,就可以让对方进入催眠这种高度集中的状态,晃动的怀表是让人集中注意力的注视点。如今,催眠师们往往不依赖任何器具,只是单纯地使用语言。语言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不仅是用语本身,语气、语调、节奏都是催眠师要掌握的。催眠师甚至还需要观察来访者的身体语言以及呼吸节奏,来调整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呼吸,从而潜移默化地对来访者的潜意识产生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会有一些困扰,是因为头脑中原有的一些自我设限的模式,用负面的语言给自己负面的心理暗示。比如,一个运动员说:“这个动作我总是做不到位”,或者一个学生说:“我太笨了,就是记不住某个单词……”自我否定的语言,会使人们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语言对人的影响是微妙的,但也是十分强大的。如果教练对运动员说:“你以前那么成功,然而,现在这个动作你怎么就是学不会?”那么重点就是他学不会。但如果教练说:“尽管你现在这个动作还没有学会,但你以前那么成功,这次你也一定能行。”那么重点就放在他的成功上。

催眠师更是善于通过语言的力量改变人们原有自我设限的模式,用更积极、更有力的语言模式来代替。当人们不再自我设限时,内在的潜能就能充分释放出来。

在一次催眠秀中,催眠师给一个女孩催眠,告诉她,她就是一位著名的歌星,让女孩演唱歌手的一首成名作。女孩拿起麦克,不仅歌词正确,嗓音优美,甚至连肢体动作都很像。

当女孩从催眠状态下出来后,女孩自己都很惊讶,因为她从没有唱过这首歌。催眠师解释,这首歌很流行,女孩一定在很多场合听过,虽然从来没有唱过,但歌曲已经进入了女孩的潜意识。通过催眠的暗示,女孩不再认为自己“不会”,而认为自己就是这位歌手,因此,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水平。

开发潜能的目的是释放潜能,虽然潜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量,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为潜能的释放设下了很多限制。在心理学中,“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事先调协障碍,为失败创造一个合理的借口,从而保护自我价值,维护自我形象。”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跳蚤放进玻璃杯里,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由于玻璃盖的束缚,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虽然十分困惑,但它不会停下来。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过了一会,研究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盖子拿掉,它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三天后,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后,研究者发现,虽然没有了盖子的阻挡,这只跳蚤还在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却再也无法跳出玻璃杯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过着“跳蚤般的人生”。也许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尝试,但事与愿违,屡试屡败。几次失败后,他们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再千方百计地追寻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而是心里面默认了一个“高度”,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当然不是。只是在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自己无法超越杯子的高度。让跳蚤再次跳出玻璃杯的方法十分简单,只要拿一根小棒子重重地敲一下杯子,让它以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或者拿一盏酒精灯在杯底加热,当跳蚤忍受不了高温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也就是说,当危急降临时,跳蚤的潜能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得以逃脱。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自我设限是成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将对身体潜能的开发造成不利影响。一般说来,自主开发潜能有三大要素:坚定的意志、强烈的愿望和高度的自信。

意志是为了达到目标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过程。简单地说,意志就是坚定的决心。绝大多数的失败,都是由于意志不坚定造成的。意志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种很奇妙,却又无法碰触的真实能量。意志与潜意识的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潜意识被成功激发,通常都是意志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们对于梦想、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能量、决心和毅力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某件事“想要”的程度。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有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已经深植于潜意识中)时,潜意识中存在的智慧与意志的力量能够对愿望的推动和刺激表现出超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