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样学习最有效大全集(超值金版)
20024800000040

第40章 怎样复习效果最好?(1)

把复习功课当成每天的习惯

所谓复习,就是对自己学习过的课程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通常来说,复习的过程需要相应的练习和记忆,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加深认识和理解那些遗忘、生疏的概念或知识点。

复习是承上启下的过程,古语讲“温故而知新”,就是通过复习对原知识可以产生更准确的掌握,也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做更好的准备。如果不复习,就很容易遗忘。人们常说这样一句玩笑话:“学的都还给老师了?”就是说老师教过的都不记得了。

本质上讲,复习是强化记忆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固化的过程。

中国“瞎子掰玉米”的故事更可谓妇孺皆知,熊瞎子每掰一个苞米,便夹在腋下,同时扔掉了前一个旧玉米,这样忙了很长时间,还只是有一个玉米。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把不能巩固地掌握知识比作喝醉酒的马车夫,忘记了所装载的东西捆在车上,也不往后看看,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赶路,东西颠簸丢了也不知道,结果赶回家去的仅是一辆空车。

这两个故事对我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启示。那就是,要勤于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王海伟是一名初中生,他平时功课掌握的还不错,小测验的成绩也很好,可就是到了大的考试就不行,一考就砸。有些题其实也并不是不会做,有时候在考场上怎么也做不出来,某个概念、定理或公式怎么也想不起来,而一下了考场,就想起来了,真是令人非常懊恼。

他心里带着这个困惑,去找正念着大学现在放假在家的表哥。表哥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给他放起一个影碟来。他原本怀着好奇,没想到表格放的却是一个老电影《碟中谍》。

他有些失望,说:“这个电影有什么好看的,故事情节我都能讲下来。”

表哥说:“那不看了,你给我讲一讲故事梗概吧!”

王海伟给表哥绘声绘色地讲起来,讲完之后,表哥说:“不错,连电影里一个很小的细节都没有漏掉。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课本里的知识为什么就记不住哪?”

王海伟脸红了,向表哥请教。表哥说:“一部好的电影,人们多看几遍,就可能连电影中的台词都能背下来。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人们看完电影之后,总要在脑子中间一遍遍的回忆。就是人们常说的在脑子中‘放电影’。让我们对自己提个简单的问题。请想一想,在考试中,什么问题基本上从来都不会出错?考卷上的名字!为什么呢?很简单,自己的名字天天听,天天看,天天写,早已是烂熟于心了,闭着眼睛都不会写错啊!换句话说,想写错名字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啊!”

“哦,那就是说,学习也是这样,要经常复习,经常在脑海中回放电影。”

“对。”表哥满意地说。

从此,王海伟注意了复习。白天,他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地做好笔记,争取将老师讲课的内容全部消化掉。中午休息时间,就进行一次“放电影”。放映前,先伏在桌子上,停止其他一切肢体活动,把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放电影”。这时候,他努力使脑子中出现课堂上的师生活动的图像和老师清晰的声音。然后把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的话按上课的顺序在自己设制的“银幕”中再现一遍。

晚上睡觉前,是进行重复“放电影”的好时机。这时“放电影”可以躺在床上,不必像中午那样把每节课的内容全部“放”一遍,只需将每节课的关键内容在脑中放一遍就可以了。

最后一步“放电影”是在早上起床后。此时,“放”起来就很省力了,脑子里无需出现活动的图像,也无需出现声音,只需用十几个字把课上的内容要点概括起来就行了。

他每天都这样坚持做。这样,一天下来,“电影”就放了三次。许多知识都比以前掌握得牢固多了。他想起从前有一次考巴尔扎克的国籍,他就是拿不准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那个时候如果让他写,除了中国只要是知道的国家名都可能被写出来。

现在想想这说明什么问题呢?首先说明他学习过这个作者的文章,而且也听过老师关于作者个人情况的讲解。可惜他没有形成深刻的记忆,所以到考试的时候对一些细节就不能确定了。

通过“放电影”,王海伟最终取得了好成绩,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

复习是为了掌握得更扎实。如果不复习,学得不扎实,就会花费许多时间而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虽然你曾经会过,但到了某个特殊的时刻,你所做的反应是不会!这说明你其实还是不会,不管你是否曾经会过!如果说因为无知而不能得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由于不扎实原因而失分的话,不仅不能得到原谅,还应该自责!要想最大限度地制止错误的发生,就要把所有的概念点和知识点掌握得扎实和准确。有备无患,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而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只靠一次性活动是不能够做到的,要靠不断总结、练习、积累来实现。

备考复习应早作计划

有些同学平时不注重学习,到了临考试前几天,才狂复习几天,以为靠这种方法就能够得到好的分数。其实不然,考前充分准备是考试的关键。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考试中就打好基础,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解题方法,领悟解题技巧。有些同学把希望放在临考试前的几天,临时抱佛脚,想通过突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王宏伟是一名文科班的学生,在高考中,他的政治单科获得全市第一名。他的经验就是打好基础,长期积累,正如他所说,学习成绩不是一天能够提高上去的。

就拿时事政治来说吧,进入高三,他就制定了学习计划。让自己在一年的时间里进行系统、仔细的复习。不一定非要每天捧着书本,但一定要时刻把握、关注社会热点新闻。

他养成了每天看中央新闻联播的好习惯,特别是国内新闻部分都是仔细聆听,关注。把握动向,仔细研究国家政策的变化。如果有时间的话,焦点访谈他也争取一同观看,这样有助于提高分析题的应试能力。

他每天阅读《人民日报》,尤其是社论部分。学习揣摩文章的结构、构思、和主旨。这种做法提高了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够,面对题中所给的一些材料,能够游刃有余。

当然,进行一定量的练习,积累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也很重要。在考试前一两个月的时间内,他通过做题,积累了解题方法,拓宽了思路,把握住了试题的方向、出题思路和难度。让他在高考的时候有的放矢,而不是匆忙应考。正如他所说,学习重在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一蹴而就的,所以决不能心存侥幸,临时抱佛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些同学平时悠哉游哉,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但是这时候努力,为时已晚。考试中考察的是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的熟练运用,这一切,决不是靠一时突击所能够解决的。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宜早不宜迟,到临考试的时候再去努力,为时已晚。

如何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亦是如此。有了计划,才能使学习有系统、有条理、有步骤,才能胸中有数。我们的学习计划包括两个内容,即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时间。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又产生了学习的进度与速度等问题。

1。以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为中心

有些知识是至为关键的,或者说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应当把它视为重点,在学习计划中要有充分的体现。切忌无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

2。用好大块时间

根据自己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使用好大块时间,把它用在最重要又需要连续学习的内容上。这样,能使每次学习都有较大的收益,避免整时零用。

3。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

知识的学习要由浅入深,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保证某门知识学习的全部时间,例如,要学习沟通技巧,一般不可少于50小时。

4。注意使用“黄金”时间

难度大的重点学科和需要记忆的知识,用自己精力充沛的“黄金”时间来学。切忌时间安排无体系,想起什么学什么。

5。时间安排要有弹性

从长远观点来看,要取得学习的成效,就得稳步前进,使每个计划都落到实处,时间上留有余地是必要的。

6。有效利用时间学习的九做十不做

(1)把必须做的事情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分开;

(2)先从重要的、难度较大的事情做起;

(3)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时间表;

(4)正确地使用空闲时间;

(5)要把学习用具放在手头,以便随时取用;

(6)在学习过程中不要胡思乱想;

(7)要真正钻进去,养成埋头苦干的习惯;

(8)要掌握阅读和书写的正确方法;

(9)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作息时间。

7。为杜绝时间的浪费,学习时改掉下列习惯

(1)脑子里想别的事;

(2)心神不定;

(3)找东西;

(4)不时喝茶和上厕所;

(5)写日记、写信和看信;

(6)在笔记本上乱写乱画;

(7)被电视、收音机的节目分了心;

(8)被别人的活动和欢笑声分了心;

(9)闲谈;

(10)打盹。

请抓紧点滴时间,好好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吧!

如何复习课本内容?

如果把食物分成一小口一小口,那么几乎任何东西都是比较容易消化的。复习课本内容的时候也一样,要一次复习一章,把整章的知识框架记在脑海中。同时要一段一段地思考,把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每一格知识点都消化了,然后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1。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阅读课本

这是整个课本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在没弄懂这一段落以前,不要去读下面的段落。为了了解上下文可以看看后面的段落,但一定要有回过头来弄懂这个问题段落的打算。记住,能够理解连续几个段落内容,关系到是否能够理解整个章节的内容。

在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的时候,不要一行行继续看下去,这种普通的习惯是从阅读小说中得来的,因为小说中的动作都是用很生动的手法来描述的,所以读者用不着花多大的力气就能理解。对于课本来说,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要知道一个故事,而是要从字里行间去发掘作者讲述的思想和概念。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方法就是提问,另一个方法是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段落,就像学习者将把这个材料教别人一样。在每一段或有关的几个段落的结尾都停一下,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中心思想和论证的细节讲一遍,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在这一段落里我学到了什么?”学习者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说明自己已理解了。

别忘了利用段落主题说明句来帮助学习者理解每一个段落的意思。不管怎么说,段落主题说明句是供学习者利用的,它常常包含段落的中心思想,或说明这个中心思想。

2。解决课本中的疑难题

在阅读和学习课本的时候,要用提问来踏踏实实地检查自己的理解程度:“我弄懂了吗?”如果回答是:“还不太清楚”,那就得马上采取行动:

第一步,回头看看这几个段落,再找到作者的思想线索。

第二步,再往下看几段,看看将遇到什么问题。

第三步,打开词典,查一查不甚明了和可能妨碍往下读的词。

第四步,用夸张的表情和强调的语气将疑难的段落读出声来,弄清楚作者讲的话是什么意思。如能出声读尤其是有表情地读,能使自己完全集中注意力。

第五步,如果还是弄不懂的话,就可以运用科森方法:把不懂的地方具体地确定下来,把感到困难的地方写出来,这是个好方法,第二天,可以问同学或教师。

3。交替使用课本

如果阅读课本碰巧非常困难,就可以到图书馆去查看一下与课本题目基本相同的其他一些课本。如果找到了几本,那么其中很可能有一本书用的语言阅读和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

但是,不要只用这本比较容易读的书来代替指定的课本。应该这样做:首先,在比较容易的课本里读一读指定的题目,充分理解它的内容。然后,再回到指定的课本上去,把重点画出来,在页边空白处做些摘要或记单独的笔记。很明显的一点是学习者一旦理解了题意,就会有信心地来学习艰涩的课本而说:“噢,是的,我知道作者想说明什么了。”这样做的结果,还能得到另外一个收获,那就是通过阅读同一题目的两种不同的叙述会使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记得就更牢。

4。背诵课本

必须相信,而且是无丝毫怀疑和毫不犹豫地相信,遗忘现在是而且将继续是我们学业上最关心的一件事:遗忘侵扰、阻扰学习。但是,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来当场击败它,这个武器就是背诵。

这里,背诵是指用自己的话,不看书,把我们刚读过的一个段落的主要观点和细节出声地背诵。很多实验证明,读一段,背一段,再读一段,背一段,这样交替进行能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读完一段就背诵会引起大脑和身体的活动,这种活动:

(1)使我们更加集中注意力;

(2)为更好地理解下一段落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使我们有时间巩固记忆;

(4)保证更精确地记住书中的事实和思想;

(5)我们马上可以得到关于自己学得怎样的信息反馈。

当我们明白自己做得挺好的时候,就会有进步。实验也证明,背诵的时间越多,学得也就越多。例如,几组实验对象花了20%的时间学习,用80%的时间来背诵它们,比起那些花较少时间来背诵的对象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背诵的时候,只要把课本上的有关段落遮住。如果曾在边线旁写有提示性的词,就让它显露出来。然后把段落里的思想,用自己的话,出声地重复一遍。不要在脑子里含糊其词地背诵,用完整的句子和段落来表达,把适当的转折词也插进去。当背诵由事实和思想所构成的一张表时,就可以说“第一”、“第二”等把它们列举出来。

如果是一位认真的学生,在背诵的时候,就可能想把事实和思想写下来。就像在考试的时候写答案一样,这样甚至可以使学生更长久地牢固地记住这些思想。如果边背边写,那么实际上是通过了耳、眼和肌肉三条渠道在进行学习。

不要误以为重复阅读可以代替背诵。重复阅读只不过是把相同的事情又做了一遍。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已经把章节段落所讲述的东西在脑子里定了型。之后,重复阅读,必须要有一个不同的方法来对付同样的内容,这个不同的方法就是背诵。

5。复习课本

阅读和背诵交替进行是克服学习后即刻产生的遗忘的第一步。但是正像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一样,我们的战斗也就必须是连续不断的。在刚读了或背了一章后,在以后的任何时候,复习都是一件我们能使用的武器。

6。思考课本问题

通过背诵和复习学到了概念和论据以后,就要使大脑思考这些事实和思想,思索或摆布所学到的东西。思考能够使我们更富于创造性地学习。可以向自己提出下面这些问题:

(1) 这些事实和概念的意义是什么?

(2) 它们基于何种原理?

(3) 它们还可应用在什么地方?

(4) 它们如何适应我已有的知识?

(5) 超越了这些事实和概念但又以它们为基础的知识,我还知道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