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丁肇中
20013900000015

第15章

J粒子的发现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丁肇中登上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各种祝贺潮水般涌进了丁肇中的实验室,祝贺他这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1.美国总统的贺电

丁肇中发现J粒子的消息在美国报刊上广为传播,在物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终于引起了美国总统的重视。

美国总统福特向他的政府内负责科学技术的官员询问有关J粒子的情况,了解J粒子的发现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

为了表彰丁肇中对科学的巨大贡献,1975年2月14日,福特总统给丁肇中博士写信,恭贺他所领导的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小组,发现新粒子的重大成就。贺信全文如下:亲爱的丁教授:

得知由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以及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与罗伦斯柏克莱实验室组成的小组,发现了新的、寿命较长的重粒子,我深感兴趣。在此我谨代表美国人民,祝贺你和你的同事致力于此项重要发现的努力和贡献。

我还希望,有关这方面基本知识上的重大进展,能够导致科学的更进一步的突破,进而能够造福人类。我感到骄傲的是,我们国家的研究项目使我们能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我相信,处理研究这些新发现的实验工作,将会以充沛的精力、热忱与兴趣来进行。我谨对在这方面力求成功的科学家们,致以最高的祝贺。

H.R.福特(签字)

1975年2月14日

美国总统向丁肇中写信祝贺,说明了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对这项科学发现的重视和肯定。丁肇中作为一个美籍华人,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的发现,也为中国人争了光,显示了中国人在世界科学领域里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显示了中国人的不平凡的智慧,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炎黄子孙的智力是不亚于其他民族的。

学者波罗涅斯基曾指出:“过去人们不止一次地说过,中国人和爱斯基摩人的智力高于世界平均值。”美国有句谚语说:“美国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的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

美籍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确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第一流的科学家有近十三万人,而中国血统的科学家就有三万人之多,约占23%,而华人在美国人口中仅占0.5%。华人之所以在美国的科技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同华人的智力优势和奋斗精神分不开的。

和丁肇中一起工作的美国同事,曾多次盛赞丁肇中:

“那股一心一意、全力钻研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2.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报

1976年10月18日,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的12时16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秘书长伯恩哈特,给丁肇中发来了一份电报。这是一份不平凡的电报,电文虽然不长,但它的内容却马上传遍了美国,传到了中国,传遍了全世界。电文的内容如下:

瑞典皇家科学院今日以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分颁于美国丁肇中教授和美国伯顿·里希特教授,以奖励他们在发现一种新的基本重粒子方面的先驱工作。

这是一个爆炸性的好消息。自1974年11月丁肇中宣布发现J粒子以来,高能物理学的研究又出现了蓬勃兴旺的局面。1976年初,美国政府向丁肇中颁发了国家科学奖,表彰他发现新粒子的特殊贡献。

但是,丁肇中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呢?这一直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近两年来,诺贝尔奖金委员会经过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经过提名、推荐、审查、评议、投票,最终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丁肇中教授,他得到了世界科学发明发现的最高奖,这意味着他的发现得到了世界最高级别的明确肯定,也证明他已经登上了世界物理学的最高峰。

在1976年10月18日这天,合众国际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出下面的电讯: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两名美国科学家,因在寻找地球上最小质点———J粒子———的最伟大发现,今天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奖者是麻省理工学院40岁的(华裔)丁肇中教授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研究中心45岁的里希特教授。他们在一种完全新的基本质点上各自独立的发现,使他们获得这项荣誉。

同一天,路透社在斯德哥尔摩发出如下电文:1976年物理学奖金今天授予了美国塞缪尔·丁(即丁肇中)和伯顿·里希特,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由于彼此独立地发现了一种长寿命的重的基本粒子而获奖。这一发现提出了有关把原子聚在一起的能量问题。

瑞典皇家学院的艾克斯彭教授发表谈话,对丁肇中和里希特的这一发现的意义,进行了评论:这是在基本粒子方面最伟大的发现,它已改变了世界各地所有实验室的工作形态,由于这项发现,各实验室现在将寻求此一质点带来的物质新形式。

这项发现令人惊讶的部分是里希特和丁肇中完全独立地做各人的研究,他们完全不知道对方研究工作的性质,而几乎在同时获得完全相同的发现。

自1901年12月诺贝尔奖颁发以来,华人中已有6人获得了这项荣誉。首先获得这项殊荣的是杨振宁、李政道,1957年他们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他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台湾出生的李远哲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美籍华人崔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为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世界人民将永远牢记着他们;他们为中国人民争得了荣誉,中国人民将永远牢记着他们。

3.与父亲通了长途电话

丁肇中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通过电波、报纸,通过各种传媒,传遍了全世界,也传到了中国的宝岛台湾。在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的丁观海教授,知道了儿子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心情十分兴奋。

8年前,1966年9月,当丁肇中完成了一项重大的物理实验,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不可动摇之后,丁肇中曾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当时他豪情满怀,立志要攀登物理学研究的最高峰。他写道:“爸爸:未来的十年将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丁观海教授也为儿子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而高兴,但他对儿子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太认真,只当是他的“孩子话”。想不到,儿子的话真的应验了,而且在他写信后只用了八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项殊荣,他怎不为儿子感到由衷的高兴呢!

丁观海教授立即拍了两封电报,一封给正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丁肇中,一封拍到美国波士顿勒辛顿丁肇中的家里。

他在拍给儿子的电报中说:

“祝贺你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

他在拍到儿子家中的电报中,对儿媳和两个孙女说:

“恭喜你们大家!”

连日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丁肇中的老师、同学、亲友、同事纷纷向丁肇中表示祝贺,他不时被新闻记者所包围,镁光灯不停地闪着,他的形象出现在电视里、报纸上,他成了众人瞩目的新闻人物。

他太忙了,简直比做实验还忙,他一直想打电话给父亲,要他一同到瑞典参加授奖典礼。这时,在台湾丁观海教授的家中,也是宾客盈门,电话铃声不断地响起,大家都是来向丁观海教授表示祝贺的。

直到三天后,1976年10月21日上午8时,丁肇中才在纽约机场接通了父亲的电话。

父亲亲切地呼唤着丁肇中的名字:“恭喜了。你收到我的贺电了吗?”“收到了,收到了。爸!你好吗?”丁肇中忙着回答,向父亲问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