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丁肇中
20013900000011

第11章

丁肇中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寻找新粒子的紧张实验之中,他在三个实验室之间往返奔波。

他终于攀上了科学的最高峰,把那颗耀眼的明珠摘了下来。

1.发现新粒子的漫漫长路

1971年春季的一天,两辆小轿车从医院的大门里缓缓驶出,前面的一辆红色轿车内坐着露易斯·凯薏,她正把着方向盘,面带微笑,目视前方,在后座上坐着的是她的丈夫丁肇中博士。丁肇中的两边坐的是他们的一对宝贝女儿,珍妮和艾美,一个8岁,一个7岁。她们一个攀着爸爸的脖子,一个偎在爸爸的怀里,小嘴咂咂地亲着爸爸的脸。丁肇中沉浸在欢乐里。

后边一辆黑色的车上坐着丁肇中实验室的同事们,陈敏、余秀兰、梁智杰等人。

他们今天是专门接丁肇中出院的。

汽车缓缓驶出医院的大门,驶向宽阔的街道,车速加快了。按照丁肇中的吩咐,汽车没有驶向回家的路上,而是开进了实验室的大门。

汽车停下了。丁肇中在妻子、女儿和同事们的陪同下,走进久违的实验室,道路两旁站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他们在热烈欢迎丁肇中的归来。丁肇中一一和他们握手、拥抱,回答着亲切的问候。他用手抚摸着那些实验仪器,不禁感慨万分;望着同事们一个个期望的脸庞,他顿时感到身上担子的沉重,多好的同事啊,为了一起寻找那神秘的粒子的容颜,同他一起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而今后,还要一起走过漫长的道路。他感谢这些同他一样不畏艰险的同事们,他要带领他们去“发现宇宙间从未发现的东西”。他暗暗攥紧了拳头,顿时,一股豪情涌进心间。

出院以后,丁肇中迅速投入了揭示基本粒子内部结构的新的实验之中。他在医院里设计新的一系列计划,他要把这些计划一步步地去付诸实现。

1971年春天,他开始调整实验思路,决定扩大实验队伍,拓宽实验范围,增大实验计划。

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0兆电子伏特质子加速器上做大型实验,通过探测质量很高的重光子+-

ee的衰变来寻找更多的重光子。

接着,他又在质子束上进行e+e-实验,观察是否会有异常的波动出现。

为了进行高精度的宽质量范围里探测窄宽度粒子的高灵敏实验,丁肇中的实验小组做了四项观测:第一,正负电子来自电磁过程,因此正负电子的产额在大的质量m上要比强子对(π+π一、K+K-、PP-、K+P-等)的产额小10-6倍。

第二,为了获得足够的正负电子率,探测器必须能够经受标准值为1011至1012个质子的高质子通量。

第三,它必须能够以大108的倍数排除强子对。

第四,如果我们局限于新粒子的90°正负电子衰变,那么,我们便迅速得出结论:对于能量为28.5兆电子伏特的入射质子,衰变出来的正电子或负电子在实验室中以14.6°角度射出,而与该衰变粒子质量无关。

两年时间过去了,丁肇中和他的实验组建造了所有的侦测仪器,运用了当时能运用的所有的实验手段,到1973年夏天,依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尊敬那些知难而上的科学家,我不能容忍这样一些科学家,他拿起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空的地方钻许多孔。”

丁肇中就是一个知难而上的科学家,他在高能物理领域的丰富矿区采矿,钻探越深,就越吃力,困难也越大,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就越多。

但是,丁肇中并没有被失败所吓倒,他和实验组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仍然奋战不息,不屈不挠地做着搜寻新粒子的工作。

为了在宽质量范围内系统地寻找新粒子,丁肇中决定扩大寻找范围,他和实验组的研究人员陈敏、余秀兰、梁智杰等人,设计了三个大规模的实验,一个在西德汉堡的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专门寻找5亿到20亿电子伏特之间的能量范围内的粒子;一个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寻找15亿至55亿电子伏特之间的能量范围内的粒子;第三个在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寻找范围在50亿至500亿电子伏特之间,希望在这个宽大的质量范围里能窥视到新粒子的真面目。

在这三个研究小组投入到新的实验之前,丁肇中和三个研究小组的全体实验工作者开会,让大家对他的新实验计划发表意见,以便修订,确保此次计划的顺利实施。

大家对实验计划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宇宙中究竟有多少重光子?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三种?这个实验计划是否可行、完备?它在实行中将会遇到多少困难?经过几天的热烈讨论,大家最后在计划的基础上统一了认识,确定了奋斗方向,精神抖擞地准备迎接又一场实验战斗的到来。

2.又遇到了麻烦

1974年4月的一天,丁肇中实验小组的成员们早早就来到了实验室,各就各位,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在这项实验正式开始以前,像进行一次重大战役前的休整一样,接到丁肇中发出的通知,放三天假,让小组成员处理杂务,休息,和家人团聚。他们都洗了澡,男人们还刮了胡子,换了新衣服,今天他们和家人告别,开赴战场,进入阵地。虽然这里和打仗不完全一样,不会有伤痛和牺牲,但是他们也做好了连续多日不回家的思想准备。

丁肇中比大家更早地进入了实验室,从早上七点开始,对一千多台仪器设备逐台检查,对三台电子计算机逐台进行检查,对几千根电缆进行细致检查,他要确保这次实验准确无误,万无一失。这样,他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才结束这次全面的仪器设备的大检查。

大家都明白,摆在面前的搜寻工作是多么的复杂和艰难。丁肇中曾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在波士顿的雨季,有可能一秒钟内下降100亿滴雨,再假如在这100亿滴雨中,只有一滴带有黄颜色,那么,分辨率要达到在100亿个雨滴中找到那一滴的程度。”

1973年4月初,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李熙研先生,对丁肇中的实验非常感兴趣,他找到丁肇中博士,要求加盟他的实验小组。

李熙研先生,40多岁,瘦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头黄色的卷发,一双犀利的眼睛,透着精干和才智。他总是露出谦和的微笑,给人以温和、能干的印象。

他早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擅长仪器设备的设计制造及维修工作。丁肇中早就知道他的大名,还曾和他有过愉快的合作。现在他提出参加实验小组,丁肇中是非常欢迎的。

李熙研先生一加入实验小组,就和小组其他成员一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实验室忙碌起来。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帮丁肇中设计制造了一个极佳的强力质子光束,把实验的手段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强力质子光束装置安装好以后,实验小组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实验之中。

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开机以后,计数室里发现辐射程度成直线上升,竟达到每小时0.2伦琴,这是说参加实验的人员在一天时间内将接受允许的最大年辐射量。这样高的辐射量,对人的健康显然是极度有害的。

实验被迫停了下来。

丁肇中和实验小组的成员们,开始查找造成强辐射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整整三个星期过去了,他们仍然一筹莫展。丁肇中吃不香,睡不甜,满脑子充斥的都是辐射、辐射……实验迟迟不能进行,使他心急火燎。每耽搁一天,就有上万美元的经济损失,然而,最重大的损失是时间。他们都有对科学探测的紧迫感,实验时间的损失,这是比金钱更令他们心疼的事情。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实验小组的尤贝克博士也深为此事所困扰。他从1966年以来,一直同丁肇中在一块儿共事,他们的合作愉快,配合默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他看到丁肇中为解决辐射的问题而苦恼,自己也很着急。

一天,尤贝克在实验室旁的一个盖革计数器附近散步,边溜达边思考着如何解决辐射的事。突然,他眼前一亮,蓦地发现,辐射大都来自屏蔽坡一个特定的地方。他兴奋异常,马上喊来了丁肇中,实验小组的许多成员也立即跑来了。

他们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后发现,虽然用了大量的水泥做成了混凝土屏蔽坡,隔开了强烈的辐射,然而,仍有严重的死角没有解决。那就是粒子束制动器的顶部,那里根本没有被屏蔽。魔鬼就是从那里放出的,它们源源不断地向外放射出大量的射线。

问题找到了,治理的方法也就跟着找到了。他们采取了措施,治住了魔鬼,把辐射强度降到了一个安全值。

实验又重新进行了。

3.终于把明珠摘了下来

1974年,丁肇中把他的实验班底全部集中到纽约长岛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集中人力物力,希望这一次撞击出新的粒子来。

在该年的4月至8月,实验小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例行的调谐工作,发现探测器的各项数字正常,工作性能稳定,符合理想的设计要求。小型电子对能谱仪工作也正常,他们就用纯电子束来校准探测器。

由于使用探测器非常复杂,丁肇中就派六个物理学家去操纵它,为了确保全部探测器的数据都达到百分之百的有效,在采集数据前大约花了100个小时,来做这项准备。

8月的一天,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里,具有决定意义的实验开始了。他们屏着呼吸,睁着双眼,紧张地盯着计数器的屏幕。用2.5兆~4兆电子伏特的质子轰击铍靶时,立即看到了干净的和真正的电子对。当把能量控制在3.0兆~4.0兆电子伏特时,出现了令人惊愕的情形,电子对数成倍地上升,e+e-对大部分集中在3.1兆电子伏特处,而形成一个非常显著的窄峰。“计数器开始显示出结果了。”丁肇中激动地说。实验小组的全体成员这时都绷紧了面孔,一动不动地紧盯着荧光屏,他们一个个心跳加快,紧张得头上冒出了汗水,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们终于在这100亿滴雨中,发现了那一滴带有“黄颜色”的雨滴。不,那不是雨滴,那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丁肇中对这一奇迹般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定了在这个尖峰处有一粒新粒子的存在。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结果,十年心血,终于窥视到了她的芳颜。

“啊!那是新的粒子!”“我们终于发现新粒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