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首先认识到维系民主制度运作的坚实宗教基础,否则你无法了解美国社会的任何事情。——德·托克维尔
由于我日常工作涉及美国较多,和朋友们时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美国强大的根源在哪里?每次辩论都是无果而终,大家吵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
总有人把制度放在第一位,认为美国的开国者们创立了一套平衡的政治制度,通过三权分立让各个派系实现平衡,通过大选来实现不同诉求的轮换,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它强大的根本原因。
有人觉得美国在西半球一家独大,具有优越的战略地位,而国土广阔、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又是其他发达国家所不及的,因此它可以一枝独秀。
有人从军事角度入手,认为美国靠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从而成为超级大国,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假如没有世界大战,美国至今还是一个拥有超强生产能力的二流国家。
这是个复杂的话题,足可以写上N多本书进行深入论证,各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却又似乎无法从根本上解释。美国实行民主制,可墨西哥、菲律宾等国把这套制度拿过去以后就变了样。反例也有,“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几乎是李家的天下,可这不能阻止他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尽管它囿于国土面积、人口等要素,谈不上强大,但其成功经验也说明美式民主不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说到战略地位以及资源优势,恐怕南非、阿根廷、巴西等国要笑了,他们在自然资源方面都不错,多年来也很少遭遇战乱之苦,可综合国力却一般。别忘了,美国建国之初的13个殖民地,在美洲的版图上只占到那么可怜的一点点。
从军事角度看美国强大的观点更是只看到结果没看到原因。冷战进行了40年后,美国不费一枪一弹让庞大的苏联轰然倒下,这绝不是军事的胜利。
绕了半天,美国强大的根源到底什么呢?本书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第一是人的因素,如我们前面所讲;第二就是信仰。有信仰的民族才会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奋斗,努力积累财富,努力为了他认为伟大的目标奋斗。已故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曾说,制度就是信仰、意识形态和宗教创造出来的。
民主制度不是灵丹妙药,但当民主制度和有信仰的国民结合起来时,才会进发出力量。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说:“除非美国公民的道德行为以基督教的信条为引导,否则美国将难以维持自由体制。”
他进一步说道:“我们的政府不具备能力去对付不受伦理和宗教约束的人类情感,我们的宪法只是为有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制定的,他远远不足以管理任何其他民族。”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美国考察九个月后,写出经久不衰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他认为,除非你首先认识到维系民主制度运作的坚实宗教基础,否则你无法了解美国社会的任何事情。
美国的政治学者海茨克也说:“不了解宗教向度就不可了解美国的政治。”实际上,在过去300年间,美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强度与程度时有变换。二者时而交叉,时而冲突,时而并行不悖,其联系已成为美国历史与生活最具吸引力的一面。
或许你不同意这个观点,无妨,如果有兴趣,继续看,多了解一下宗教在美国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吧。上帝和民主的巧妙结合 ——为什么移民冒死到新大陆1620年11月21日,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
一艘重180吨、长90英尺的木制帆船“五月花”号载着100多名清教徒,在著名清教领袖威廉·布雷德福的带领下抵达北美大陆。这是一次成功的旅程,漂浮在茫茫大海上两个多月只有一人死亡,而新出生的一个婴儿立即补足了损失,人数和出发时一样——102人。安全登陆后,移民无不手划十字,衷心感谢上帝的眷顾。
今天,“五月花”号的复制品停泊在马萨诸塞的海湾,在船舱里,摆放着一份文件的复制品,这份文件被称为美国最早的立国文本,上帝和民主的巧妙结合体现其间: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这些签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 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到北美的殖民者有人梦想发财致富,有人只是为了获得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但“五月花”号的这群人所代表的是一群为宗教信仰而迁徙的人,他们到北美是为了自由,为了信仰自由。
在这些人的家乡英国,英国国教占据主导地位。其实,英国本来是正统的天主教国家,但是到亨利八世在位期间,教会控制了英国的财富,这位君王对罗马教皇的指手画脚心怀不满,当教皇反对他娶年轻的侄女为妻时,亨利八世于1529年选择了和教皇决裂,自立门户,成立英国国教,把反对派推上断头台,其中包括《一鸟托邦》的作者、首席大臣莫尔。
后来,她的长女玛丽即位后恢复天主教,大肆镇压信奉英国国教的人,荣获“血腥玛丽”的称号,如今,酒吧里有一种鸡尾酒的名字就叫“血腥玛丽”,她在位虽然仅仅三年多,但可谓“留名青史”。玛丽死后,她的妹妹伊丽莎白继续,恢复国教。
英国国教也有其他叫法,有人称之为圣公会,有人称之为安立甘宗,其实,都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英国是以保守著称的国家,即使在革命后也保留了皇室。在宗教方面,英国国教和欧洲大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相比显得力度太小,保留了浓厚的天主教痕迹。受欧洲大陆的影响,一些人主张清除英国国教内部的天主教残余,他们被称为“清教徒”,他们在17世纪发起的那场运动又被称为“清教运动”。
当然,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压迫。17世纪上半叶,清教徒与英国国教的冲突愈演愈烈,有些清教徒被迫背井离乡逃到新教国家荷兰,结果发现迫害接踵而至,于是继续背起包裹,乘“五月花”号到北美大陆寻找宗教乐土;而那些留在英国的清教徒则在克伦威尔的率领下发动革命,后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天主教重新得势,直到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英国国教才一统江湖,天主教、犹太教、清教都受到压制。
此后,英国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直到如今,英国仍然为北爱尔兰问题所困扰。在这块弹丸之地,天主教和新教徒互不相让,前者的信徒组成的爱尔兰共和军更是一度名噪全球。
搁下英国国内的变迁,我们继续探讨清教徒。
“五月花”号抵达美洲,既不是移民的开端,也不是移民的结束。从1629年到1640年,有7.5万多名清教徒难民逃离英国,其中有三分之一来到了北美洲。
早在1584年,英国航海家沃尔特·雷利开辟了英国在北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取名为“弗吉尼亚”,表示对“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敬意。在部分清教徒看来,弗吉尼亚是道德败坏者、情欲放纵者的乐园,清教徒们要建立自己的乐土。
“五月花”号抵达北美10年后,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约翰·温瑟罗普带着一群人再度开始探险之旅。
约翰·温瑟罗普出身于殷实之家,做过律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他成了坚决的反对派,他担心天主教的阴谋活动,担心英格兰要完了,因而决心到大洋彼岸建立“新英格兰”。他梦想中的“新英格兰”,是乌托邦一样的净土,没有任何异教徒,圣经旧约全书是最高法典,人民代表机构将在那里建立。在这个清教徒享有一切的地方,其他人要么服从规则,要么走开。
抵达美洲后,他原本打算在一个叫萨勒姆的地方定居,但是那里已经有了一个白人建立的村庄,而且情况不太好,他担心新来的人受到那些人的影响,于是向南挪了一下,在一个海湾停船抛锚,建立村庄,取名“特里蒙泰因”(又译作“三山镇”),后来改名波士顿,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就坐落在那里。
其实,清教主义不是一种信仰,也不是一个教派,而是一种观点,它的理论源头来自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加尔文教派。他们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加尔文教派是新教的一支。
西方宗教的历史错综复杂,让无神论的中国人稀里糊涂,作者本人也时常被这些问题所困扰,这里稍微多说几句。
今天,广义的基督教世界,包括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而中国人信基督教,多半指的是新教。美国朋友说起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时说:天主教有教皇,新教没教皇。再稍微深入一点,天主教认为人必须通过教职人员和上帝沟通,而新教认为人可以随时和上帝直接沟通。换个说法,新教徒肯定《圣经》的权威,认为《圣经》是他们教义的唯一来源和标准。他们抛弃了天主教观点,即认为教皇在信仰和道德问题上是世上基督徒的最高权威。据史料记载,1529年,某些德国宗教改革者首先使这个脱胎于拉丁文的词自称,意思是“抗议者”。
清教徒们到美国后,很快把宗教精神运用于实践,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教的一个最重要理念是自我完善,物质成功又是美国人广为推崇的自我完善形式。早年的美国新教领袖深信,上帝对人的祝福体现在他们的物质财富上,而物质的丰富使得美国人更加友善、快乐、无私,更具基督情怀。20世纪初,美国新教教长拉塞尔·康威尔呼吁人们:“你们应该致富……这是你们的天职。”康威尔认为,只要抓住机会,任何人在美国都有机会从一无所有变成百万富翁。康威尔的理论表达了一个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至关重要的信念:上帝带给美国今天的富有,并将会继续保佑美国成功。
美洲大陆的清教徒们不可避免受到旧大陆各种运动的影响。
18世纪初,英国国教一统江湖的直接后果是,宗教活动变得干瘪、无趣,这对政治固然是好事,但对宗教来说却是坏事,于是,宗教人士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复兴。在西欧风头强劲的牧师卫斯理和怀特菲尔德飘洋过海,把这股思潮带到了北美。
这股思潮的传播,阴差阳错地为即将到来的独立战争做了思想、精神上的准备,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听从他们的教导,北美的清教徒们“重回精神生活,和上帝进行更紧密的接触”,他们被告知,要勇敢地面对宗教权威,当教堂不能满足受众的期望时,信徒可以和他断绝关系,另起炉灶。移民从此意识到宗教权利就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英国国教的控制下,也不属于任何宗教权威。经过整整一代的熏陶后,他们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意识到政治权利也不在英国君主手中,而是属于自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我管理。概括起来,这就是“天赋人权”概念出笼的背景。到1775年独立战争前夕,殖民地的人民尽管信仰不同,所推崇的方式不同,但想独立的心思是相同的。
历史学家约瑟夫·翠西把这场运动称为“第一次大觉醒”,此后北美大地又经历过数次觉醒,第二次大觉醒从1800年开始,它导致了许多大胆的改革措施的出台,其中包括奴隶制的废除。第三次大觉醒始于1890年,到1930年结束,它强调了社会的不公正性且导致了福利国家的产生。第四次大觉醒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它引起了一场新的热情高涨的运动,其焦点集中在精神改革而非物质改革方面。
现在,又有很多人重返宗教,因为他们意识到,科技和社会观念的进步并不能摆脱各种社会问题,不能回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宗教的背后是人性——为什么富人也要闹革命
中国的历史传统是穷人闹革命,可西方世界更多的是富家子弟追求理想,热衷改革。约翰·温瑟罗普就是其中一个普通案例,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美洲的移民们会不断扩张,直到今天发展成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而“成王败寇”更是对历史通俗的解读,美国也不例外,清教主义对美国发展的贡献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他那些湮灭的教派却鲜有人提及。
和温瑟罗普一样,威廉·佩恩也出身富人家,年轻时是纨绔子弟。他接过乔治·福克斯的枪,在宾夕法尼亚开创了一番基业。
17世纪中期乔治·福克斯在英国创立了新教教派公谊会,此派常被称为“贵格会”,因为他们宗教感情强烈,耳闻上帝之言会激动得颤抖。起初人们称他们为“贵格”是取笑他们,但现在他们也以此自称。公谊会认为上帝给每个人以“内心灵光”,依靠思索、过纯洁的生活及祈祷,人人都可获救。
他们不信奉英国国教,也不崇信其他教派,而是自成一体,独自行事,按照“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这一逻辑,他们很快被英国当局列为异类。地方行政长官可以随手在街上抓个公谊会教徒,把他带上法庭,由于他拒绝在法官面前脱帽致意,可以罚他几镑钱,这些奇怪的人不信律师,所以罚了也白罚,白罚谁不罚。
某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在一个叫科克镇的小地方,不幸的威廉·佩恩和一群公谊会教徒被抓进了警局,交给法庭审讯,当法官发现人群中有一位出身高贵的人时,诚惶诚恐,一个劲儿地赔礼道歉。
如果是一般人,接受道歉,或者搞点索赔,这事儿就结束了。可惜,威廉-佩恩不是一般人,他从此决定和这帮受压迫的人站在一起,宣传公谊会教义,吸收新教徒。
扶助弱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威廉·佩恩不停地撰写小册子,宣传他的“奇谈怪论”,结果是成了监狱的常客,不断进去,又不断出来。进进出出间,追随者不断增加。他的目标是到美洲的荒原上建立一块公谊会殖民地,过天高皇帝远的自主生活。 1670年,机会来了。 老威廉·佩恩的去世,将斯图亚特王朝所欠的1.6万英镑留给了儿子。1681年,英王查理二世签署特许状,把美洲的一块地方送给威廉·佩恩,以偿还所欠他父亲的钱,并指定以“宾”的名字命名这一地区,同时应威廉·佩恩的请求,加上“夕法尼亚”(林地)一词,形成现在的州名,州名的含义即“宾(佩恩)的林地”。
宾夕法尼亚的最大城市是费城,第一次大陆会议在这座城市召开,《独立宣言》也是在这里起草、签署的,鲜为人知的是,“费城”的意思是“兄弟之城”,表示公谊会理想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