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选票的背后
19970500000021

第21章 一场财物大拍卖——金钱与大选(2)

这些问题或许为漫画家所杜撰,但在美国记者的笔下,李中堂确实喜欢问关于金钱的问题。据《纽约时报》对李鸿章访问美国的报道,他在赴美的游轮上和在美国的过程中,都十分愿意打听人家的收入情况。在欢迎仪式上,他问前来欢迎的美国几位将军:“你在美国很富有吗?”令对方瞠目结舌。腐败案不影响大选获胜 ——西奥多·罗斯福应付总统大选有良策 马克·汉纳固然聪明绝顶,但绝非算无遗策,他给麦金利找了一个搭档,叫西奥多·罗斯福。

在美国政治里面,副总统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基本上是个摆设,像切尼这样让布什总统言听计从的副总统极其罕见,百里挑一。

汉纳推举罗斯福为总统候选人可没安好心。罗斯福为人高调,敢说敢做,人气颇高,党魁们不好控制。汉纳认为,给他安排个副总统可以堵住他的嘴,让他无权无势,空有一腔理想却无法实施。不过,阴差阳错的是,麦金利第一任还没结束就遇刺身亡,罗斯福“意外”地当上了总统。

1901年,他刚成为总统就放起三把火,开始向大公司、垄断企业开刀。他对内改革,规范、限制垄断集团,禁止滥采滥伐,保护资源,赢得底层人民支持。对外他赢得巴拿马、征服菲律宾,声望如日中天。尽管如此,1904年大选他还是不得不向财团和银行家低头,公开表示“如果没有暗示什么义务,接受大公司的捐赠是合法的”。这话也就是随口一说,恐怕傻子也不相信财团捐款无所求。果然,他接受了铁路大亨哈里曼的资金援助,并承诺送个驻法大使的位置给哈里曼指定的人。不过,罗斯福过河拆桥,最终没有把这个职位送人。

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1904年大选期间,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用一个整版报道揭发罗斯福内阁腐败案。罗斯福对此表示承认。他反复强调收钱是真,但绝对没有“敲诈”,从而涉险过关,并取得大胜。

二度入主白宫,罗斯福开始对竞选捐赠开刀。1905年,他向国会提出议案,要求无论出于何种政治目的,公司给政党的捐款都应予以禁止。不过,这份议案只是禁止公司捐款,而没有禁止公司的总裁以个人名义捐款。两年后,南卡罗莱纳州参议员本·蒂尔曼提出一份议案,要求禁止银行或公司直接对候选人捐款,这一法律虽然因缺乏实施措施而未能发挥作用,但其法律精神却延续下来,后人逐步予以完善。西奥多·罗斯福锐意改革、敢向银行家、企业家开刀的精神,也得到了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认同。钛英百科全书》评价说:“可以说:华盛顿创建了美国;林肯保卫了美国;而罗斯福则恢复了美国的活力。”20世纪20年代动工兴建的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就是由华盛顿、杰斐逊、林肯和罗斯福这四位总统的巨大的半身像构成的。

罗斯福和中国也有一定的渊源。1907年12月3日,罗斯福在年度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减免和取消庚子赔款中超出实际损失部分,将多余部分用于资助中国的教育和学生留美费用。1908年,美国向中国退回半数庚子赔款。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开办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大学立校后,将一个体育馆命名为罗斯福纪念体育馆。“猫和老鼠”游戏 ——大选捐款法律战 罗斯福开启的反对大公司捐款助选为后来的美国人所效仿、遵从,近一个世纪以来,针对大选和金钱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1925年,美国国会修订1910年通过的《联邦腐败行为法》,对竞选联邦公职的候选人的竞选开销做出限制,同时建立了申报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各大政党必须每隔三个月公开财务状况,任何超过100美元的款款都必须如实汇报、公开。竞选参议员时,最高支持为25,000美元。

只可惜,在当时的美国,这部法律形同虚设,因为没有任何部门来监督各政党是否做到了财务公开。但是,这部法律的基本原则却体现在1971年的重要立法——《联邦竞选法》中。这至少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任何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的法律都等同于废纸一张;第二,正义的法律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坚持才能成为约束邪恶势力的有力工具。

1971年通过的《联邦竞选法》主要依据三项的公开原则:第一,将财务运作公开,将选举活动经费公开,并接受媒体的监督,联邦机构定期公布报告,显示捐款总额以及对200美元以上的捐款的详细分类。第二,禁止某些经费来源。财团公司、全国银行和工会长期以来被禁止用其经费——公司利润和工会会费——来对联邦选举施加影响。但是,这些实体可以分别通过组织政治行动委员会来向公司主管、持股人和工会会员募捐。这些筹款可以用于联邦竞选,进而使捐款的公司和工会对选举产生影响。第三,限制经费来源。联邦法限制个人、政治行动委员会、政党对候选人、政党和介入联邦竞选活动的组织的捐款数额。个人在一次选举中,可以为一个候选人捐款2000美元;在每两年一次的选举期内,可以为所有候选人、政党及政治行动委员会共捐款95000美元。2007~2008年度,这个数额有所调整,每次选举个人可以捐款2300美元,2007年,全年总捐款不得超过4600美元。

这部法律通过后不到一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就派人闯入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结果被曝光,只好辞职以谢罪。记者和国会的调查人员发现,尼克松为了政治和竞选的目的而获得了来自个人和公司的巨额资金。这些钱都是在境外银行的秘密账户里洗过的。1972年大选,他花掉6000多万美元,是1968年花费的两倍多。

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的声誉降到了战后的最低点。为了恢复信任,美国国会于1974年通过《联邦竞选法修正案》,对大选期间的财务做出明文规定,并成立监督机构。法律规定,个人在每次选举中,对一名候选人的捐赠数额不得超过1000美元,全年个人捐款总额不得超过2.5万美元,其中捐赠给政党的钱款不能超过2万美元,捐给政治行动委员会的钱款不能超过5000美元。

修正案还规定,建立联邦选举委员会作为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大选年中,15天内接受1000美元以上的捐赠,必须在48小时内向该委员会报告。

这部法律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不仅规定了大选时民众的捐款数额,还对候选人的支出做出了具体规定:党内初选支出限额为1000万美元,大选期间的支出限额是2000万美元。

这项规定可算是捅了马蜂窝,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就规定政府不得限制言论自由,反对的一方认为,候选人也是公民,他们有权利花钱表达自己的观点。据此,参议员巴克利起诉联邦选举委员会官员瓦莱奥,史称巴克利诉瓦莱奥案。

1976年,美国最高法院就竞选财务法所作的裁决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它重新肯定联邦竞选法关于资金公开、捐款限额以及公款资助总统竞选的规定,但废除了该法关于费用开支的限制。

最高法院宣布,给竞选宣传费用规定限额,构成了对言论自由的非法限制。虽然最高法院承认,对经费来源的限制也涉及限制言论自由。候选人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公开宣扬支持或反对某个候选人。

也就是说,言论自由是你的权利,但你不能滥用,发表自己的观点合法,但拿钱做宣传就是非法了。宣传在我们中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可在英文中的对应词“Propaganda”却是十恶不赦,意思是为了操纵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西方人眼里,宣传的恶劣典型莫过于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建国之初,中宣部直接翻译成“Depar"tment ofPropaganda”,一直为西方人所不解,直到后来,有关方面才把宣传部翻译成“Department of:Publicity”。

这一判决的核心要点就是,捐钱有限制,花钱不违法。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项法规都不能阻止金钱向政治靠拢。美国政客们对付联邦法律的第一招就是,硬的不成,来软的——既然直接捐款受限制,那好,我采取迂回战略,由此,软钱应运而生。

“硬钱”,就是直接捐给候选人的钱,而“软钱”则是捐给共和党或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的钱。党组织拿了这些钱,可以用来包装候选人,以党的名义组织各项活动。

1996年总统大选时,美国人终于明白,联邦法律实际上形同虚设,那一年,两党不仅筹集了9亿美元的软钱,而且还找到了使用软钱的绝佳方式——党组织领导们撒大把大把软钱用于电视广告。

既然宣传非法,政党聪明地打起了擦边球。在电视广告中,他们避免用“给某某投票”、“投票反对某某”、“支持某某”、“击败某某”等词语,而是宣传候选人的观点。2004年9月20日下午,我应邀在华盛顿特区的外国记者新闻中心观赏了布什和克里的竞选广告片。克里的一则广告是这样的:屏幕上出现克里参加越战的镜头,像极了好莱坞大片,旁边字幕打出“克里为国服务30年,紧急关头救助战友,从而获得勋章”的字样,接着是一个女声(应该是他女儿)的旁白“他还是个好父亲”。在恐怖主义阴云依旧威胁美国之际,克里公开宣扬自己的越战经历有两层含义:第一,告诉美国人自己是从战争中打拼出来的,可以领导美国进行反恐战争,以改变美国选民认为民主党不能打仗的观念。第二,成年白人选民支持共和党的较多,克里希望借助越战经历吸引越战老兵这个特殊群体的支持。

广告最后是克里的旁白:“我是约翰·克里,2004年总统候选人,我认可上述信息。”没有直白地说“投我一票吧”,也没有骂布什逃避兵役,要表达的意思尽在不言中,自然也在联邦法律的许可范围之内。

这,就是美国人面对法律娴熟的“猫和老鼠”游戏。

在1996年以及其后的选举中,用于这种宣传的资金可达数千万美元,但由于法律没有要求将这类经费公开,所以确切开支规模不得而知。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估计,2004年大选的广告费已经超过了十亿美元,实现了美国竞选历史之最。仅仅在关键的俄亥俄州,两党及其外围组织就花了8600万美元做广告。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约翰·麦凯恩和他的《跨党派竞选经费改革法》 面对“软钱”肆虐,美国人没有听之任之,1992年,参众两院通过竞选资金改革议案,但被老布什总统否决。2000年大选时,和布什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重新提出了这一议题,独立候选人拉尔夫·纳德更是把竞选财政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

无奈,这一年候选人的努力付之东流,直到两年后安然破产,才再度引发全美对竞选财政的关注。这要感谢美国国会出现的猛人——约翰·麦凯恩。

2002年,他和另一位参议员法因戈尔德联袂提出《跨党派竞选经费改革法》,也称《麦凯恩一法因戈尔德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禁止向政党无限制地捐款,即禁止来自公司、工会或个人的“软钱”、禁止当选官员在特定议题上过度宣传。对于宣传广告,新法律规定,在预选前30天内或大选前60天内播出的指明联邦候选人的政治广告的经费来源,必须予以全部公开,并禁止利用工会或公司财团经费提供资助。此案一出,反对者纷纷找到布什总统,希望他像老爹一样行使否决权,扼杀这部法律。迫于压力,布什总统签署了法案,但难掩对麦凯恩的不满,在白宫举办议案签署庆祝仪式时,竟然拒绝邀请这位议案的发起人。

麦凯恩2002年号召改革竞选经费,大红大紫了一把,可到2008年,他自己反倒却绊倒在竞选经费上面。

4月14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起诉“联邦选举委员会”,要求该组织调查麦凯恩是否在选举中违反联邦选举法的经费限制。

原来,根据联邦法律规定,候选人可以申请联邦补贴,但条件是,拿公家的钱必须承诺把花费限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也就是说,你自己拿来的钱,可以随便花,但享受到公费补贴的好处,就要受相应的制约。2004年,布什就宣布放弃联邦补贴,这可不是他宅心仁厚,不肯花公家钱,而是不希望选举时受到限制。

麦凯恩是越战英雄,个人品德方面极具号召力,可在筹款方面,水平差了些。2007年秋天,他一度财政吃紧,于是向“联邦选举委员会”申请了600万美元的公共财政资助。2008年,顺利成为共和总统提名人后,人望攀升,捐款滚滚而至,于是乎,财大气粗,于2月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提出,决定放弃这笔联邦竞选资金。因为如果动用联邦竞选资金,整个预选期间他的竞选费用将被严格限制于5400万美元之内。

预选要维持到夏末的全党代表大会。“联邦选举委员会”的文件记录表明:到2月底,麦凯恩已经花费近6000万美元。这对民主党无疑是一大喜讯。因为这意味着在今后的5个月中,麦凯恩已经囊中羞涩,无钱再举行任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