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98

第98章 乔伊斯

第3章第64节乔伊斯

乔伊斯的生平

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生于都柏林一个贫穷的税务员家庭。他的父亲对民

主义有坚定的信念,母亲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乔伊斯曾两度在耶稣会学校念书,在中学时

代便尝试用散文和诗歌创作。1898年至1902年,他在都柏林大学攻读现代语言学。毕业后与

叶芝、格雷戈里夫人、乔治?莫尔、乔治?拉赛尔等人结识交往。同年赴巴黎学医,1903年

因母亲病重辍学。之后,他开始短篇小说的创作。其间为生计所迫,曾经登台演唱,也当过

一个时期的教员。1904年,他结婚后偕同妻子赴欧洲大陆,宣布“自愿流亡”,与自小受其

熏陶的天主教会以及教会统治下的爱尔兰彻底决裂。他曾先后在罗马、苏黎世等地以教授英

语、做银行小职员为生,同时从事写作。1922年后,《尤利西斯》的成功使他得以定居巴黎

,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乔伊斯长期健康受损,体质不佳。多年患眼疾,后致双目失明。

1941年1月13日病逝于苏黎世。

乔伊斯的作品除了《都柏林人》短篇小说集(1914)外,还有《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6

)、《尤利西斯》(1922)以及《费尼根们的苏醒》(又译《为芬尼根守灵》,1939)3部

长篇。其中以《尤利西斯》最受推崇,而他自己则认为《费尼根们的苏醒》是他的杰作。

乔伊斯的创作

乔伊斯的创作深深根植于爱尔兰民族的肥沃土壤之中。他所有作品都是以都柏林为背景的,

他认为从远方对故乡进行观察和描绘会更客观、更真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尔兰在这个

被她抛弃的逆子的作品里获得的爱也许最多。当时爱尔兰处于半殖民地以及腐败的专制统治

历史时期,爱尔兰庸俗卑琐的社会习气,使乔伊斯深恶痛绝。面对现代人被传统压抑、窒息

,甚至人性扭曲堕落的困境,乔伊斯试图通过文学来反思历史,反思人生,揭示造就爱尔兰

平庸现实的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真实。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芸芸众生的小市民,具有善良纯朴

的素质,但内心都充满忧郁孤独,悲观失望,生活于无聊庸俗,沉溺于自甘堕落与情欲之中

。他的作品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孤独绝望与无可救药,提供了爱尔兰国家民族衰败和

无能的历史原因,暴露了资产阶级文明走向衰亡与毁灭的趋势,进而展示已进入最后混乱的

当代世界。

在创作《都柏林人》时,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

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在乔伊斯眼中,处于

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 匮蛊群颓葡碌陌际且桓霾豢删纫┑墓遥及亓衷蚴撬?

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在乔伊

斯看来,爱尔兰的腐朽政治、狭隘的民族主义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乔伊斯早期创作主要是诗歌和短篇小说。1907年发表的第一个作品是抒情诗集《室内音乐》

。这是一部象征主义诗集,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忧郁悲观情绪。

乔伊斯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完成于1905年,先后遭20多家出版商退稿。后

在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帮助与推荐下,作品于1914年正式出版发表。《都柏林人》共有15

篇小说,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呼应,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基本上可以分为四部分,分别写

童年、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在艺术手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顿悟”的使用。乔伊斯在从

各个方面表现都柏林人精神世界的瘫痪、无能时,常常选取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可

怜、可耻的瞬间加以刻画,并突出其象征意义,使主题凸现。这种顿悟又被他称为“主显”

,即天主显灵,从艺术角度看也使得每一篇小说都获得了神韵。

短篇小说《阿拉比》和《常青藤日,在委员会办公室》是《都柏林人》中的代表。在《阿拉

比》中,主人公“我”是一个成长期的小孩,出于朦胧的爱情想去富异国情调的阿拉比集市

为暗恋的姑娘买件东西,由于没拿到钱,焦急地等了一整天。好不容易在晚上只身赶到集市

,却发现那里已是灯火阑珊,了无生趣。幻想的破灭引发了关于人生的虚无感,“我感到自

己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拨弄的可怜虫,于是眼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

《常青藤日》描写的是爱尔兰独立运动领袖帕内尔逝世十周年纪念日那一天,他的一群

“信徒”在一间办公室的谈话。这些人尽管衣领还插着象征独立运动的常青藤叶子,但他们

早已背叛了帕内尔,背叛了他的理想。小说仿佛一幅群像素描,三言两语间就将人物的精神

面貌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在结尾处嵌入了一首自己少年时写下的悼念帕内尔的诗,使得这

样一篇反映都柏林政治生活的“瘫痪”的讽刺性作品染上了一层沉痛、悲愤之色。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部半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是作者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

过渡转折的标志,是第一部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自幼生活在

虔诚的天主教氛围中,在学校接受严格的宗教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生理、心理上的

自然要求跟所接受的思想影响发生了激烈斗争。终于,这位具有艺术气质的青年,毅然跟庸

俗、市侩的爱尔兰社会生活决裂,远离祖国,漂泊异域,决心投身于艺术事业。作品在现实

叙述的同时,运用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意识的展示

,来表明现代艺术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冲突,即斯蒂芬走向艺术也就是走向流亡。小

说中较完整地提出了乔伊斯的文艺理论与美学主张:作家应从作品中隐退出来,要让作品中

的人物去“自我表现”;文学应客观表现现实生活的孤独与忧郁;宣称“流亡就是我的美学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我们认识乔伊斯不同时期的思想

情感、评论其艺术理论与美学观念、研究他艺术风格从传统向意识流过渡的优秀作品。该小

说跟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出色的两部“成长小说”。

乔伊斯晚年在双目几乎失明的艰难中,经过16年辛勤耕作,于1939年出版了他最后一部长篇

意识流小说《为芬尼根守灵》。小说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板的潜意识和梦幻为线索,是

部用梦幻的语言写成的梦幻的作品。乔伊斯借用意大利18世纪思想家维柯关于世界在四种不

同社会形态中循环的观点,在此框架中展开庞杂的内容。书中暗喻《圣经》、莎士比亚、古

代宗教、近代历史、都柏林地方志等,大量借用外国词语甚至自造词汇,通过夸张的联想,

喻示爱尔兰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全宇宙的运动。整部作品充满梦幻潜意识,梦呓幻想,内容

虚幻纷乱,没有前后一致的完整情节,内容跳跃性大,随意组合,混用18种语言,如用100

多个字母拼成“雷击”一词,模拟雷声不断。作品还具有象征性,如女主人公安娜?里菲亚

?普留拉贝拉,既被描写成一个女人,又被当成一条河流——爱尔兰的里菲河,她的两个孩

子分别代表撒旦和天使。象征地表现历史循环论思想,小说用了循环式结构,开头第一个字

和最后一个字恰好把两段文字连成一句。作品因而表现出神秘性。作者称自己的作品是“给

失眠症人钻研一辈子的”。有评论认为,《为芬尼根守灵》令人难以卒读,是意识流登峰造

极之作,也是意识流走向衰落的标志。

《尤利西斯》

经过16年构思、7年写作,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于1922年发表,轰动了巴黎、爱尔

兰。作为一部意识流小说经典之作,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尤利西斯》一时成为西方文坛评

论的中心。

尤利西斯,即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奥德修斯。乔伊斯以它命名,反映了他的作品在

人物,情节和结构上与荷马神话故事的对应关系。乔伊斯认为,在表现对生活和人生的探索

方面,《奥德赛》是全部西方文学的源头和基石。小说取名《尤利西斯》表明本书和《奥德

赛》一样,也是一部史诗,然而是记录现代人的史诗。

《尤利西斯》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记录,即主人公广告经纪人利奥波德?

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动。乔伊斯在本书中将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铸于一炉,借

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

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个

人物为主,除代表庸人主义的布卢姆外,还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欲主义的莫莉以及代表虚无

主义的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小说通过以极为简单的情节和时空跨度,体现最深厚宽广的

意识流内涵,覆盖了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都有所触及,被

评论者称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一本“现代派的圣经”。

乔伊斯在写作《尤利西斯》的技巧上做了许多引人注意的大胆创新。作者运用不同色调的语

言和表现手法描写不同的人物和场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如乔伊

斯为了表现莫莉的心里活动,用了很大篇幅写她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任何标点符号

,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意识在自然流动。

《尤利西斯》代表意识流文学的高峰,又是第一部非英雄主义文学的杰作,他为现代文学开

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而无可争辨的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小说问世后

因被指淫秽而屡遭禁毁,但到今天已经是不容置疑的现代经典。冒着坐牢危险连载《尤利西

斯》一书的美国《小评论》杂志主编玛格丽特?安德森曾精辟地指出,乔伊斯的小说是“为

自己而写,为那些有志于探讨命运如何欺凌、伤害自己的而写”,“惟有不凡的人,才能够

将陈腐、枯朽及淫猥完美地转化为人类的批评史诗,以向那些腐蚀他心志的人类劣根性讨回

公道”。

作为独树一帜的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乔伊斯注重表现人物内心真实,展示人物的主观感觉

、印象和各种意识流动过程,尤其注重显示人物的潜意识。作者用大量的内心独白、自由联

想、时序颠倒等手法,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融合在一起,表现异化人性、变态心理和扭曲性

格。使意识流成为现代文学创作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在世界文学史上具

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