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94

第94章 托马斯曼

第3章第60节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的生平

托马斯·曼(l875~1955),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192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

75年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的一个望族,父亲曾任该市参议员和副市长。托马斯·曼继承了

母亲热爱音乐的天性和文学禀赋,自幼倾心的是席勒、海涅、沙末索,14岁时便自称为:“

托马斯·曼,抒情诗人和剧作家”,他的童话剧曾在本城木偶戏院上演,他的诗名在学校里

也是尽人皆知。1891年托马斯·曼的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的弟弟妹妹迁往慕尼黑,他

自己则继续留在吕贝克读中学。1894年中学毕业后,他也去了慕尼黑,在一家保险公司

当实习生,并在慕尼黑几所大学旁听历史和文学史课程,还参与编辑《二十世纪》和《痴儿

》杂志。其间写了第一篇小说《堕落》,在当年颇有影响的杂志《社会》上发表后获得好评

,这使他考虑专事写作。这当然与曼氏兄弟每月可从父亲遗产中获得160至180金马克的优裕

条件分不开。1895到1898年,他与哥哥亨利希·曼两度旅居意大利,在那里着手撰写自己家

庭兴衰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并潜心研读了尼采著作。小说于1900年在慕尼黑完成,尽管

作者不喜理财也并不留恋出生地,但是童稚年代经历的“古老好时光”,仍然使他不由自主

地把作品写成一首怀念旧式资产阶级生活和市民美德的感伤挽歌。

1898年,托马斯·曼接触了叔本华思想,连同尼采哲学与瓦格纳的音乐,对他早年创作影响

很大。1903年,作家发表了《特利斯坦》和《托尼奥·克勒格尔》等中篇小说。1905年,托

马斯·曼与德国著名数学教授普林斯海姆之女卡塔林娜结婚。同年发表剧本《菲奥仑察》和

《沉重的时刻》等短篇小说。1909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王爷殿下》。1912年发表中篇小说《

在威尼斯之死》。作家青少年时代正值德国在俾斯麦领导下迅猛发展着工业与相应的现代政

治,物质欲与物质化社会造成精神空虚,唯有从事精神工作的人还在悲剧性地卫护着人的个

性。尼采之所以受到人们青睐正由于他敢于反对社会习惯势力和观念,敢于说出自己的社会

里“生命是病了,它病于工艺及其机械主义之破坏人性”(尼采:《看这个人》)。艺术家

的悲剧直接反射着人类的悲剧,这也正是托马斯·曼从写第一篇小说起便始终把目光朝向“

艺术家”的原因。

这批早期艺术家小说中,以《特利斯坦》里对疾病和死亡的处理最为体现他与叔本华、尼采

、瓦格纳的精神联系。悲观主义哲学家的生存空虚理论与对瓦格纳史诗式舞台歌剧的炽烈感

情合而为一,最终克服了求生意志,“死”在这里成为了胜利的象征,“美”战胜了与之相

对的庸俗贪婪凡夫俗子生活。但是,托马斯·曼毕竟是托马斯·曼,小说结尾笔锋一转,寥

寥几笔便写清现实生活中占上风的仍是凡夫俗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托马斯·曼写了论文《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

法》,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卫护日耳曼文化与非理性主义倾向,客观上助长当时占统治地位

的沙文主义势力,导致一场文坛风波并与哥哥亨利希·曼反目。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

主义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

氛做了生动的描述。纳粹上台后,托马斯·曼发表《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著名

演讲而被迫流亡国外,1944年入美国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托马斯·曼发表大量广播演说,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流亡期间他

创作了大量作品。1933~1943年完成颂扬犹太人、反对纳粹种族主义的四部曲《约

瑟和他的兄弟们》,包括《雅各的故事》(1933)、《约瑟的青年时代》(1934)

、《约瑟在埃及》(1936)和《赡养者约瑟》(1943)。1939年发表长篇历史

小说《绿蒂在魏玛》,1943~1946年完成反映艺术家悲剧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

》(1947)等。

50年代发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1951),反映他对战败的德国应采取宽容政策的

主张。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由——回忆录第一部分》(195

4)再次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1952年托马斯·曼移居瑞士。

托马斯·曼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和书信,在他漫长的

文学生涯中总共写了二 蚨喾庑拧#保梗担的暝谌鹗克绽枋扛浇幕1锤袷攀馈*·

托马斯·曼还是一位文坛罕见的幸运儿,从出生到八十高龄去世始终生活丰裕,近七十年创

作生涯几乎年年都有著作问世。此外,他的六个子女人人都在文化领域卓有建树,他的作品

至今仍然拥有广大读者,尽管不少同时代与后辈人对其著作和为人颇有针砭,却都无法“减

弱他作品流传的势头,与他在世界范围强烈反响相等的唯有卡夫卡一人”。

托马斯·曼的创作

托马斯·曼在50多年的创作中,始终怀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心,持守着进步的人道主

义思想。在创作上,他把继承欧洲古典作家的优良传统和探索新的艺术手法,表现时代精神

融为一休。1929年,由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他的伟大小说《布

登勃洛克一家》,它作为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地位一年比一年巩固”,托马斯·曼获得获贝

尔文学奖。

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其创作主要是中、长篇小说

。代表作是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

。1900年7月18日刚过了25岁生日的托马斯·曼就向出版社拿出了洋洋54万字的《布登勃洛

克一家》。第二年该书上下卷出版,虽然开始小受冷落,但到了1903年,该书的第二版一卷

本终于引起了应有的轰动,风靡德国,震动欧洲,迅速向全球传播,被翻译成世界各大语种

。1929年托马斯·曼“因其日益被公认为当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

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时,该书已经被翻译成31种文字,发行了100余万册。

《布登勃洛克一家》描写的是吕贝克望族布登洛克一家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

的兴衰史。通过布登勃洛克一家在垄断资产阶级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

详细

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

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对帝国

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

托马斯·曼的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魔山》(1909)和《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

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1947)等。托马斯·曼曾自称“《魔山》是《布登

勃洛克一家》在另一个生活层次上的重复”。倘若说第一部小说写了家族兴衰,那么第二部

的自传性质则在于从个人精神经历写出了一段德意志文化史。小说里的众多人物大都各有原

型,如霍普特曼、卢卡契等。此外,《魔山》还标志着作家早期创作的截止和新创作时期

的开端。托马斯·曼青年时代,歌德的教育小说,十九世纪俄国、英国、法国和斯堪的纳维

亚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曾是他学习研读的伟大范例,他尤其景仰歌德和托尔斯泰,75岁高

龄时还说:“我总是本能地、有时也自觉地烙守着旧的资产阶级传统,因为在我的观念里,

一般的精神财富这个概念是和十九世纪的精神财富有连带关系的。”(《我的时代》)《魔

山》的写法遵循了十九世纪叙事传统,而主人公的精神训练道路也符合歌德的名言:“把生

命视作永不停息的分解和复原过程。”托马斯·曼式的“教育小说”便自此开始,直至最后

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

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一译《死于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1875~1955)最

优秀的作品之一。该作品以马勒为原型,描述了中年作曲家阿钦巴赫在威尼斯爱上了美少年

塔奇奥,最后因瘟疫暴发而惨死。西方文学界很推崇这篇小说,作者本人也认为是自己的

得意杰作。从学术角度上说,作品探讨的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问题。作者着意刻画的主人

公作家阿申巴赫在当时的社会有一定典型性,也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一方面,他的创作态度

相当严谨,一丝不苟,而且富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另一方面,他孤芳自赏,远离人群,

渴望一种“冒渎”的叛逆式的生活,表现出复杂、矛盾的性格。

托马斯·曼从小说、诗歌、散文到戏剧、文论,他都有作品问世,而始终保持了极高的艺术

水准。一直到他77岁高龄,其创作势头都从无衰减,他不无自豪地说“即使活到一百二十岁

,我也不会缺少要写的东西”。80岁那年,全球文化界刚刚隆重庆祝了他的八十大寿,他在

瑞士苏黎世逝世。临终前,对于自己未完成的计划发出“舍我其谁”的感叹。在托马斯·曼

众多的作品中,公认他的小说成就最高,被认为是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在25岁就

令人难以置信地完成了体大思精、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精彩绝伦地描

写了19世纪后期德国资产阶级的风俗画,代表了当时德国小说的最高水平,就是到了现在,

也只有极少数作品可以和它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