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84

第84章 仲马父子

第3章第50节仲马父子

大仲马

亚历山大·大仲马(1803~1870),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

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他出生在一个将军的家庭

,父母早丧,生活贫困。青年时代,他做过公证人事务所的见习,当过奥尔良公爵的抄写员

,参加过1830年的七月革命,当过炮兵连的副连长。1848年革命时期,大仲马曾带兵进入巴

黎,并编辑报纸。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860年他到意大利去协助加里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

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

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

。1870年12月5日大仲马逝世。

大仲马的复杂的带有冒险色彩的生活经历,为他创作出离奇曲折的故事提供了条件。他一生

创作的小说达100多部,都以情节生动紧张取胜。其中《三个火枪手》,在世界各地得到广

泛的流传。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

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

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

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

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

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

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旧译《三剑客》,1844)、《基度山伯爵》。大仲马被

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他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基度山伯爵》

一个正直勇敢的青年水手,正当他对生活充满着好的追求的时候,由于被嫉妒他的人告密陷

害而下狱,在黑暗的牢房里度过了整整十四个年头。他按狱友提供的线索,找到宝库,成为

百万富翁。他改名基度山伯爵,靠“万能的金钱”,他随心所欲,对有恩于他的船主摩莱尔

报了恩,对陷害过他的仇人马瑟夫伯爵、银行家邓格拉斯和法官维尔福,一一作了惩罚。这

就是小说《基度山伯爵》的故事梗概。

《基度山伯爵》写于一八四四年,是大仲马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一百多年来已被译成多种文

字,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欢迎。作为一部消遣性的通俗小说,它达到了完

美的地步。小说中有宏伟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传奇的浪漫色彩,机智生动的对话,栩

栩如生的人物。小说反映的时代包括了从百日政变一直到七月王朝的后期。它对复辟王朝时

期的黑暗的司法制度,对七月王朝时期的上层人物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小说《基度山伯爵》正是以情节取胜。它充分显示出大仲马设计情节和编排故事的出色才能

。蒙冤的主人公入狱后是死是活?越狱后能否报仇,如何报仇?这是读者最关心的。大仲马

就紧扣着这条主线,密布下一连串的情节。在婚筵高潮上,邓蒂斯突遭飞来横祸;在绝望的

死牢里,他又获得不期而至的遗产;在罗马广场上,临刑的犯人当众从绞架上得救;在邦杜

加客栈里,卡德罗斯夫妇图财害命的腥风血雨;维尔福活埋亲生子的可怖之夜;马瑟夫伯爵

出卖希腊总督的往事;吝啬的邓格拉司在匪窟受敲诈的大快人心的场面……数以百计的这类

精彩情节,出人意外而又入情入理,富有奇遇色彩而又不给人荒唐之感,以强烈的吸引力牵

动着读者步步入胜。

在这部小说里,很少大段的心理描写和长篇的景物描写。它基本上只有两种要素:人物

的言语和动作。但其中的人物并不因此而缺少性格特征。大仲马这位早年曾以戏剧创作闻名

的作家,极善于通过人物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和内在品质。第一章《船到

马赛》。抵达港口的邓蒂斯和邓格拉司只不过分别同前来接船的船主交换了三言两语,然而

他们迥然不同的品质和性格已跃然纸上。小说也不因此而使人感到背景空虚。因为随着主人

公的奇遇,一忽儿是阴森的地牢,一忽儿是光怪陆离的匪窟,一忽儿是人迹罕到的海岛,一

忽儿是大都会巴黎,一忽儿是狂欢节的罗马,一忽儿是备受战祸的希腊,场景不断变迁,使

得全书的地方色彩和环境气氛显得相当浓烈。

《基度山伯爵》主要情节跌宕起伏,迂回曲折,从中又演化出若干次要情节,小插曲紧凑

精彩,却不喧宾夺主;情节离奇却不违反生活真实。就结构来说,小说开卷就引出几个主要

人物,前面1/4写主人公被陷害的经过,后面3/4写如何复仇,脉络清楚,复仇的3条

线索交叉而不凌乱,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之后才汇合在一起。因此,《基度山伯爵》被公认为

通俗小说中的典范。这部小说出版后,很快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

出版,在法国和美国多次被拍成电影。100多年以来,这本书拥有了难以计数的读者。

小仲马小仲马(1824~1895),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也是

一位声蜚世界的作家

。他出生于1824年7月27日,是大仲马同一个女裁缝的私生子。可是大仲马很多年后才认儿

子,而且始终不承认小仲马的母亲是他的妻子。这种切身遭受的精神上的创伤影响了他的创

作,他一生都把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问题作为自己创作的中心主题。在大仲马奢侈豪华

而又飘浮不定的生活影响下,小仲马最初“觉得用功和游戏都索然寡味”。20岁时,他就结

识了一些有夫之妇,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小仲马就热切地期望 抛约阂材芟窀·

亲一样,扬名于文坛。于是,他也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的灵

感。《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

《茶花女》

1848年发表的《茶花女》是他的最成功的小说。某日,作者在偶然的机会下,介入一场遗物

的拍卖会中,他从这名年纪尚轻即撒手人寰的名交际花玛格丽特的遗物中,得到一本署名亚

芒·第瓦尔的书籍。由于作者向来即对这种女人抱以同情之心,所以他认为只有真正的爱情

才能挽救她们的灵魂。亚芒获知他送给玛格丽特的书落在作者的手中之后,便造访作者。原

来,这位青年急欲再见玛格丽特一面,而从亚历山大赶来,然而,不仅未能及时见她最后一

面,也错过了拍卖会。同时,作者也从亚芒的口中了解了他与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故事。有

一天,青年亚芒爱上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她就是经常佩戴着茶花,而有“茶花女”之称

的社交界名女人玛格丽特。亚芒经由朋友介绍得以接近玛格丽特,但是,却受到玛格丽特的

冷落,使得他只好撒手作罢。之后,玛格丽特也为了养病,而作了一趟长途旅行。过了两年

,重返巴黎的玛格丽特,再次与亚芒晤面,尽管玛格丽特对亚芒毫无记忆,但是,亚芒却深

感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情有增无减。某夜,当玛格丽特尽情地享受朋友们的热情招待时,突然

旧病复发,此时,追求玛格丽特的亚芒对她表示由衷的关心,同时倾吐了沉淀已久的恋慕之

情。此举使得原以为将在人情淡薄的世界中自生自灭的她深受感动。于是,初尝真情的玛格

丽特绞尽脑汁来回避世人的眼光,同时兴奋地为爱情生活作各项安排。不

久,他们便迁移到巴黎市郊的杜基巴尔,过着互敬互爱的日子。然而好景不常,当亚芒严厉

的父亲获悉此事后,便气极败坏地赶往巴黎。尽管他承认了他俩之间根深蒂固的爱情,却仍

然恳求玛格丽特顾及其子的前途离开亚芒。玛格丽特在伤心之余,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同

时,伪装已经变心而忍受着亚芒的侮蔑和愤恨。而后,亚芒前往中东旅行,而玛格丽特也成

了某一贵族的情妇。但是,在旅途中,亚芒于书信往返中化解了误会,使得忍受着爱情折磨

的玛格丽特得到慰藉,然而不幸的是,她在肺病摧残下与世长辞了!

1852年,小仲马将小说《茶花女》改编成话剧,引起了更大的反响。从此,他就致力于戏剧

创作,一生写过20多个剧本,比较有名的如《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

,大都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作品真切

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抒情气息浓郁。

除《茶花女》外,他一生写了两部小说和十几部剧本。这些作品是小说《克里孟梭的事业》

和《珠光宝气的太太》,剧本《狄阿娜·德·利斯》、《半上流社会》、《私生子》、《放

荡的父亲》、《女性之友》、《奥布雷夫人的观点》、《乔治公爵夫人》、《参加婚礼的客

人》、《阿尔丰斯先生》、《外国女人》、《巴格达公主》(1881),《德尼莎》,《佛兰

西翁

》。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写上流社会或半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明显的

自传性质。《珠光宝气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里孟梭的事业》基本上是以

他对李吉雅的追求为素材写成的。《私生子》则是写他自己的身世。

他的作品批评了生活道德的败坏。对于被欺骗和被遗弃的女性表示同情。这无疑也同他的身

世有关。在大仲马同卡特琳娜的斗争中,小仲马一直站在母亲一边。他对母亲的不幸遭遇一

直抱着深切的同情。这些思想都曲折地反映在《奥布雷夫人的观点》、《阿尔丰斯先生》、

《德尼莎》等剧本之中。

小仲马成名之后变成了道德家。在剧中出现了说教式的人物。如《女性之友》中的德·里昂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为女性生活的指导者。

一八七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小仲马以二十二票的多数被选入法兰西科学院,成了“不朽”的

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头衔在当时是最高荣誉。在这一点上小仲马比他父亲、比巴尔扎克都

幸运得多。他们两位奋斗了一生,到底也没有迈过科学院的门槛。但是历史的选择却比某些

人的选择更为严格和公正。现在大概不会有人以小仲马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