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80

第80章 拜伦

第3章第46节拜伦

拜伦的生平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他曾在

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

运动蓬勃兴起。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工人运动,并成

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

人们认为拜伦勋爵比任何其他诗人更像自己创造的英雄人物——即富于浪漫色彩的旅游者恰

尔德·哈罗德;被社会摈弃的曼弗雷德;愤世嫉俗、铁石心肠的情人唐·璜。虽然拜伦确曾

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素材写了很多诗篇,但这些诗篇决不纯粹是自传性质的。然而最能

真正体现拜伦的天才的还是他的那些长诗,而不是通常在选集里作为他的代表作的那些抒情

诗。

拜伦出生于一个名声有些问题的贵族家庭。他三岁时,父亲死于饮酒过度和生活腐化。他十

岁时,他的叔祖——即“邪恶的”拜伦勋爵——也去世了。拜伦继承了爵位,继承了称为“

纽斯台德寺院”的大宅邸和已经抵押出去的或已趋于衰败的产业。

拜伦的父亲第一次结婚以后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奥古斯塔,即拜伦的同父异母姐姐。他父亲

的第二个妻子,即拜伦的亲生母亲,是一个高傲的、性情暴躁的、卡尔文教派的苏格兰盖特

这个地方的妇女,名叫凯瑟琳·戈登。拜伦生下时,一只脚就带有残疾——这使他在年轻时

候极为敏感,由此给他带来莫大的痛苦。他到哈罗学校和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在学校

里,他养了一只熊,而且还有其他一些古怪行为。离开剑桥大学以后,拜伦启程往欧洲作长

途旅行,这是受过像他这种教育的人的传统习俗。但是由于拿破仑战争,他走的路线不是通

常那样由陆路从巴黎到罗马,而是通过海路到里斯本、西班牙和地中海一带。将近两年当中

,他漫游了希腊和爱琴海群岛。这是他的想像力形成的时期。

当他二十三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成为一个非常漂亮的青年,回到了家里,兴高采烈地

在纽斯台德寺院安顿了下来。他进入了伦敦社交界,在上议院发表演讲。拜伦对于女性总是

容易动感情,而且对妇女具有吸引力。现在他既然已经飞黄腾达,她们更愿意委身于他。三

年里他出够了风头,然后,莫名其妙地和安·米尔班克结了婚,她是一个冷漠的、严肃的、

有理智的妇女,对于他根本不合适,只是有很多钱。她给他生了一个女儿,不到一年就离开

了他,暗示他和他的同父异母姐姐奥古斯塔关系暖昧。整个社会转而对他采取敌对态度,对

他进行恶意的诽谤和诬蔑,其过分的程度就如当初对他进行赞美和吹捧那样。拜伦不愿继续

忍受这种侮辱,他离开了英国,一去不复返。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

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

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

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

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

》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

《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

(1822)。1823年初,希腊抗 炼氛哒牵萋追畔抡谛醋鞯摹短畦罚闳磺巴@埃·

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

拜伦的创作

他的创作在英国和世界许多国家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遗产中,拜伦

的创作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他诗歌中的反抗精神,曾在世界上一些被压迫民族的爱国志士心

中和反封建专制的民主主义战士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鲁迅在1925年写的《杂忆》一文中说

过:“有人说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时当清的末年,在一

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这就是

拜伦诗歌所起的进步的历史作用。

1812年《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2两章出版,风靡全英,诗人自称“一夜醒来,发现自

己已经成了名人”。以后,拜伦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海盗》、《莱拉

》等,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使得原来擅长于这类叙事诗的苏格兰作家司各特自叹不如,改

而用散文去写历史小说。人们主要根据哈罗尔德和这些“东方叙事诗”的主人公而构筑起所

谓“拜伦式英雄”的形象。

移居意大利后,他诗歌创作上也进入更为成熟的时期。首先,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

记》的3、4两章,诗句也达到了艺术概括的新高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有两个

主人公,一个是恰尔德·哈罗尔德,另一个是抒情主人公“我”,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

征。恰尔德·哈罗尔德是贵族阶级的浪子和叛逆者,他厌倦了英国上流社会的“文明”,对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满,怀着沉重的苦闷心情离开故土。在海外游历的过程中,他孤独、悲

观,无论对大自然的美还是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斗争都表现得十分冷漠消极。他愤世嫉俗,

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但又不敢正视现实、干预生活,更不可能“与人民为伍”。他只是

一个冥想者、观察者、思索者。他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又找不到社会

出路的心理特征,这种“世纪病”在当时具有典型意义。

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感情炽烈的观察家和评论家,思想敏锐,是非分明,“我”站在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上,对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评论,满腔热忱地支持各国

的民族解放运动,号召他们摆脱奴役、争取自由。抒情主人公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征

。哈罗尔德与“我”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现了拜伦世界观中积极和消极的两

个方面。随着故事的发展,哈罗尔德渐渐 梦桓闱橹魅斯硐至俗髡咚枷氲姆⒄梗怀·

了主题。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集中表现了拜伦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强烈的抒情性,全诗抒情

占有很大比重。在叙事过程中,诗人通过抒情主人公“我”直抒胸臆,融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于一体。

诗歌有着丰富多彩的对比,如:自然美与社会现实丑恶的对比;今昔屈辱与光荣的对比;人

民的爱国精神与统治者卑劣的对比等。诗歌突出大自然的壮美,全诗描绘了许多幅浪漫主义

的风景画,如:日内瓦湖、阿尔卑斯山、冰河、瀑布、大海等,借以衬托社会的丑恶,表达

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之情,鼓舞人民去争取自由。

同时,他又在一个新的领域取得成就:诗剧。从1817年至1824年的8年之中,拜伦完成了7部

带有剧本性质的作品。一部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题的《曼弗雷德》,另外两部是中古“神秘

剧”的仿作。更大的成就则是后期所写的讽刺诗。

在创作上述诗剧和讽刺诗的同时,拜伦一直在写一部巨著,即《唐璜》。从1818至1823年他

离开意大利志希腊,共写了16章又14节,约计一万六千行,虽未最后完成,已是世界文学杰

作之一。拜伦诗路广,几乎每种诗体皆有佳作,而他的特长在于讽刺,关于运用亦叙亦议的

体裁,在以口语入诗这一点上无人能及。《唐璜》是在意大利写的。这篇光辉的,刻薄的

,但很松散的讽刺叙事诗是以一种通俗的口语体写的,这种体裁是他掌握技巧的成果。巨著

《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

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

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

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

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像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它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

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

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

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

《唐璜》是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使普希金赞叹不已的“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多样

性”。诗人大胆而独创地运用了英国人民的语言,描写了唐璜在那儿长大的、虚伪而守旧

的封建君主制的西班牙,描写了海上遇险、饿死的恐怖、牧歌式的恋爱、奴隶市场、土耳其

皇帝的禁宫、残酷的战争、俄国女皇的宫廷、伦敦的上流社会……诗人把主人公唐璜放在形

形式式的情况下,从而展开了对十八世纪专制政体的讽刺性的评论——但按其内在意义说来

,是与当时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的,讽刺的锋芒是针对着“神圣同盟”的暴政,私有者的

“文明”,侵略战争和贪婪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

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业。他既憎恨反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

的压迫,也憎恨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

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

象许多诗人一样,拜伦在本质上是一个活动家。他热爱自由这个理想,他以旺盛的精力投身

于希腊为摆脱土耳其统治而进行的独立斗争中。1823年,他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但是第二

年,他由于热心独立运动而劳累过度,染上了风湿病,终于在梅索朗吉昂去世,成为希腊人

所悼念的一位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