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42

第42章 陶渊明

第3章第8节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东

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

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出仕,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

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42岁起,归田躬耕,

直至贫病交加而逝。

陶渊明的创作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

歌。他的今 媸靼ㄋ难允故祝逖允保保妒住G罢咭话悖笳甙ㄓ交呈吞镌笆?

两类。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思念,透露出

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

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

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

在”的心情。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

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

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田园诗包括中年所作《怀古田舍

》、《劝农》以及晚年所作《归田园居》、《桃花源诗并记》等,诗中描写了乡村风光与田

园劳动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

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

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

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归田园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写出了“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田园景致与诗人的欣喜心情;写出了与农民“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交往中的纯真与“带月荷锄归”的劳动诗意。《桃花源诗并记

》中描写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战乱年代人们聚众入山避难的历史现实背景,也同魏晋以来阮

籍、嵇康等人继承老庄小国寡民观点而倡导无君论思想影响分不开,同时也包含了他对田园

生活的体验,故成千古流传的佳作。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

。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

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

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

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

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

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

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

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田园诗,目

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

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

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

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

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

“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此外,他的现存文稿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

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归去来兮辞》更是他

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都

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文,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他的诗文,在

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萧统搜集编定,称《陶渊明集》,今已不存。今存最早版本为南宋

元初本。

陶渊明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在他之前只

有《诗经》的“国风”中有几首农事诗,陶渊明有所借鉴,但他的田园诗中那种隐士的潇洒

与闲淡,绝不同于《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间呼号。陶渊明的行役诗也

可以追溯到《诗经》中《东山》、《何草不黄》等篇章,但更借鉴了曹操《苦寒行》、王粲

《从军诗》、潘岳《河阳县作》等名作。他的咏史诗显然借鉴了左思的《咏史》,但也参考

了王粲、曹植、阮蠫、张协等人的诗作,决不只是源于左思一人。他的赠答

诗中四

言诗多出于王粲,而五言诗则可追溯到汉末魏晋诗人。陶渊明的诗作中咏怀诗占很大比重,

其中借鉴《古诗十九首》的诗句俯拾皆是,借鉴其他“古诗”的诗句也很多,四言诗中借鉴

《诗经》的句子也不少。更要指出的是,他的咏怀诗与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有很深的

师承关系,在感情内涵、语言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陶渊明也借鉴了曹植揭露官场

阴森可怕、社会腐朽黑暗的作品中的许多诗句。他的《归去来兮辞》,有些句子明显脱胎于

《楚辞》……。

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

的风格,而是诗人有 馐兜拿姥ё非蟆4痈旧纤担庖彩怯商赵鞯摹白匀弧闭苎Ь龆ǖ?

。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

少使用浓艳的色

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

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致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

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

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陶渊明对后代有多方面的影响。在南朝,他还主要被当作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士来看待,对于

他的文学创作,评价并不很高。由于当时社会普遍推崇华丽的文风,陶渊明诗文那种朴素

平淡的风格,也难以为时人所接受。入唐以后,情况有了改变。李白、杜甫等人,由于

审美趣味不同,他们特别表示尊敬的文学前辈中,并不包括陶渊明。但王维、孟浩然、储光

羲、韦应物一派诗人,虽也不是经常提到陶渊明,他们的艺术风格,却明显受了陶诗的影响

。在唐诗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应该说,唐诗的主导风格,是修辞之美与激情的结合,

这和陶诗的精神显然不同。所以,陶诗影响所及,范围不是很大。到了宋代,陶渊明开始受

到普遍一致的推崇。这是因为宋代的社会气氛比起唐代有很大变化,诗歌的激情和浪漫精神

开始减退,而转向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