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28

第28章 现代文学流派

第2章第12节现代文学流派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

炮火轰开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接踵而至的是租界的霸占,洋场的开辟,半封建半殖民地大

都市的畸形生活,以乌烟瘴气,光怪陆离的容貌呈现于人们眼前,于是反映这种都市的作品

也应运而生。鲁迅说:“有了上海的租界,──那时叫作‘洋场’……有些才子们便跑到

上海来。”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

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这

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

鸳鸯蝴蝶派是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为其主要宗旨。他们的期刊、小报曾标榜“本杂志

不谈政治,不涉毁誉”,“有口不谈国家……寄情只在风花”。他们的作品也大都以“消闲

”、“遣愁”、“排闷”、“除烦”为目的。在20年代初,《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曾严正批

驳“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工具,就是针对鸳鸯蝴蝶派而言的。茅盾

在1922年对这一流派的实质下过中肯的评断:他们的“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

、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鸳鸯蝴蝶派的全盛时代是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特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这是由

于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而掀起的复古狂潮,使社

会呈现了一派沉滓泛起的颓败局面,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便泛滥充斥于市场。这时,鸳鸯蝴蝶

作者中除了不少“封建才子”和“洋场文豪”之外,又增添了一些不愿在浓重的政治暗夜中

继续探索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从反袁斗争中离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

,投入了鸳鸯蝴蝶派的圈子。五四运动以后,该流派虽然多次受到新文学营垒的冲击和批判

为一个文学流派,才在祖国大陆上失去了他们生存的土地。因为这一流派基本上与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曾被称为“民国旧派文学

”。

鸳鸯蝴蝶派从主导倾向而言,是一个消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但也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

作具体分析。如在他们早期反映婚姻问题的作品中,就有恋人受严亲或封建信条所迫,以致

酿成悲剧的内容,从反对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等封建道德而言,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们之

中的有些人,在“五四”前后,曾翻译介绍了外国的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东北欧被压迫国

家的作品,也是值得肯定的;该流派的部分作者如包天笑、周瘦鹃,站在清贫的市民立场,

反映其要求和愿望,写了一些对社会黑暗现实和封建军阀压迫表示不满的作品。特别是在“

九?一八”事变前后,这一流派中的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作家,写出了大量的“国难小说”,

宣传爱国,反抗侵略。1936年10月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中,也包括

了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的签名。在抗日洪波的淘洗下,随着鸳鸯蝴蝶派的某些作者思想的

转向,他们有些人的作品也相应地出现了新面貌,向健康的通俗文艺过渡,这些作品就不能

再以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来标示了。张恨水的小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变化,是这种演变

的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之中的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为人民做了

一些有益的工作,包括文艺作品上的新的成就。

象征派

象征派是20、30年代新诗创作中的一个流派。源出于19世纪末叶法国兴起的象征主义。1857

年发表诗集《恶之花》的诗人波特莱尔被认为是象征派文学的先驱。1886年让?莫雷亚斯在

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象征主义宣言》,第一次提出“象征主义”的名称。它的代表人

物还有兰波、魏尔兰、马拉梅等人。象征派艺术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在题材上,它

表现了世纪末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颓废的思想感情和对于病态的“心灵与官能的狂热”的追求

;在艺术方法上,它发展了神秘主义哲学家提出的“对应论”的观点,把自然万物视为可以

向人们发出各种信息的“象征的森林”,强调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段来传达诗

人内心的微妙世界。象征派在20世纪初传入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

源头。“五四”文学革命初期,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小说月报》等

杂志

特莱尔)的百年祭》(《少年中国》3卷4~5期),周无发表有《法兰西近世文学的趋势》(

《少年中国》2卷4期),并译了魏尔兰的《秋歌》、《他哭泣在我心里》等诗。沈雁冰在《

时事新报?学灯》撰文介绍象征主义,还发表《我们现在可以提倡表象主义的文学么?》,

认为象征主义“是承接写实之后,到新浪漫主义一个过程”,“我们应并时走几条路”,所

以应该提倡(《小说月报》11卷2号)。象征派对于新诗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有人认为新文

学初期有些白话诗是“用西洋Symbolism的方法”写的。曾留学法国的李金发的《微雨》(19

25)等诗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象征主义新诗。他用欧化的句法和晦涩的语言表现颓废朦胧

的思想和情调,被朱自清称为是把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第一个介绍到中国诗里的诗人。此

后取法于法国象征派诗而进行新诗创作的,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姚蓬子

等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发表的许多作品,也明显受西方象征派诗的影响。抗战爆

发后,这个流派的诗风逐渐衰落下去,一些诗人或走向现实主义,或吸收象征主义方法写出

更有创造性的诗篇。李金发1942年即说:“象征派诗出风头的时代已过去,自己亦没有以前

写诗的兴趣了。”

论语派

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论语》于1932年9月

16日在上海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177期。其间林语堂又先后主办《人世间》(1934

~1935)、《宇宙风》(1935~1947)两个刊物。

林语堂始办《论语》,即提倡幽默,倡言“不谈政治”自命“言志派”,反对涉及“党派政

治”的“载道派”。《论语》初期文章尚多对国民党统治下黑暗社会的讽刺。鲁迅曾应邀投

稿支持,意在争取并给以善意批评。至《宇宙风》时期,林语堂则进一步提倡“以自我为中

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主张“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自命为“性灵派

”与“语录体”的继承者。至此,思想消极的一面更有所发展。

论语派提倡的“无所为的幽默小品文”,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30年代前期,实

际起了麻痹人民群众、导致青年逃避现实斗争的不良作用。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学阵营对

“论语派”主张进行了必要的批评和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