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7000000011

第11章 赋

第1章第10节赋

赋的渊源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

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

载。“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也是指

这个涵义。《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即赋、比、兴、风、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也不指文体。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

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

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战国中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

并不曾以赋题称,到西汉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始称之为“屈原赋”25

篇,《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同时还著录有“宋玉赋”16篇、“唐勒赋”4篇。楚辞与

赋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代文体分类常以辞赋合称,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

但楚辞与汉以后的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后人也有将辞与赋加以区分的

赋的特点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詀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

志,指

赋的内容;铺采詀文,指赋的形貌。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

事物。屈

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写景的成分和技巧有了很大的进展。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

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

。所以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

内容上的不同。然而,赋在侧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这与“诗言志”的传

统又是一致的。《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

有恻隐古诗之义。”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

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这也就是“铺采詀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美,它把散文的章

法、句

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

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

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

赋的分类

赋体(辞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俳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

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

,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它还不像汉以后

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事物,也没有形成很固定的体制。

汉赋

汉初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

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

开始兴起。

汉初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

,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

等人。贾谊的《鸟赋》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

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使用铺叙和夸张

的手法,充满丰富的想像,是汉初骚体赋的优异之作。贾谊和淮南小山的赋作都还距骚体不

远,仅在某些方面开始有所转变,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

的《七发》。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

代表作。 汉武帝、宣帝年间著名的赋作家还有东方朔、枚皋、王褒等人。扬雄是西汉末

年最著名的赋家。《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是他的代表作。班固是东

汉前期的著名赋家。他的代表作是《两都赋》。

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构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

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上多采用问

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

俳赋

俳赋,即骈赋。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北朝。它是汉赋的变体,所谓“三国两晋

征引俳词;宋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

。“俳”的本义是游戏。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骈”即

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魏文帝曹丕说“诗赋欲丽”(《典论·论文》),表明

末魏初作赋追求词藻华丽的趋势。其结果是讲究对偶,以为丽辞,“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

,联字合趣,剖毫析厘”(《文心雕龙·丽辞》)。到南朝齐、梁后,崇尚声律,于是词藻

、用事、声律都通过对偶字句表现出来,对偶更为工巧。

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

绎奔会,写得花团锦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较为固定;四是

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总的说

来,骈赋由于注重形式华美,趋向绮丽,辞藻益茂,而体格渐卑,内容上的意义相对地削弱

了。

律赋

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

“律”是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唐代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须遵

守俳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

。宋代试赋沿袭唐制。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大致说来,律赋格律形成于唐文宗大和年间,一般以四言二句八字为韵立意,八韵要求

依次四平四仄。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诏令试进士律赋,都以八字四平四仄依次为

韵。其后虽不严格遵循,但律赋格律大体依此为准。

律赋格律已超出汉语文字音韵本身特点所属的形式美,近于文字游戏。与明、清八股文

类同,不过是唐、宋文人进仕谋官的敲门砖,几无文学艺术价值。明代徐师曾说,“至于律

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徐(陵)、庾(信)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

、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文体明辨》

)此评切中其弊。

文赋

“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

宋代文赋的实质是用古文语言写作的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所以按照古代传统文论观念

来看,一方面肯定赋体至“宋人又再变而为文”,是赋的一种变体;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赋

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俪矣”(《文体明辨》),觉得既不符合

“古诗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骈偶声律的“俪辞”的标准,实则已不属赋体。但从文学体

裁的发展规律看,宋代文赋正是赋体发展的终极阶段,前、后《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