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求爱时眼睛的使用方法已经引起很多作家和学者的注意。对于企图保持更亲密关系的对象,无论男女均运用“秋波”这种传统方法,也得到科学调查的印证。一般而言,订了婚的男女,相互注视会增多;意欲从此成为亲密伴侣的男女之间,双目交视的时间也会来得更长。
关于这一主题,海伦·G·布拉温所著的《性和独身女性》作了极为有趣的描述,其中提到:一个独身女子若在西餐馆等公共场所选中一个男子,直接深情地凝视其眼睛,然后,回过头来与同伴聊天或阅读杂志。接着,作出一种挂念的姿态,再度同样凝视其人,随即垂下头来。如此往复三次就会诱惑对方、引起对方对自己的兴趣。结论是:暗送“秋波”,至今仍是求爱者的致胜手段。
影响眼睛使用的其他因素。
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决定相互反应状况中的注视和相互注视程度的因素,除了此前讨论过的对话时眼睛的五个功能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其中,最为有力的因素恐怕是男女之别。无论是听、说,还是沉默,女性都比男性的注视率要高。根据某一调查,会话时注视的时间,女性比男性平均约多15%,无论从其频率、持续时间、对应度等任一角度检测,女性都超过男性。
性格也对注视行为有一定影响。调查一下在心理测试中被判定为内向型的人来看,就会发现外向型者注视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比较高。此外,也有一种研究指明,被判定为自尊心低的人,注视的频率和时间也比较少。
使用一种极为复杂的方法的调查表明,通常诈骗犯大多企图回避相互注视,但在被起诉后的诈骗犯当中,也有高度利用相互注视的反例存在。进而,诈骗犯的这种注视行为同测定其“马基雅弗利主义”的程度的性格测试结果的相关关系也受到了调查。所谓马基雅弗利主义是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使用权谋术数的倾向,而调查判定,在这种性格测试中显示高位者,其注视频率远高于显示低位者。
或许人们相信“一边直视对方的眼睛,一边若无其事地说谎是不可能的”,而在这些调查结果中,即有“不可能这样做的人,也有能够这样做的人”。所以,必须对有这种可能的人有所警惕。
从美国某地到别处旅游的人都感觉到说话上的方言差异,而实际上,在美国人眼睛使用的基准上也因成长的地域不同而不同。例如某研究者提供了这样一个例证:在飞往纽约的客机上,邻座的出身于佐治亚州的女子发表了自己的一个相关感想,她说她很不喜欢纽约相互之间毫不关心的状况,证据是“没人看你一眼,恰似你不存在一般,而在南方,大家相互充分注视,一见如故,都带着微笑”。
要想了解目光使用的地域差异,其实并不需要出门远行。在雇佣很多少数民族集团的大都市里,只要走过几个街区,遇到不同的民族集团,就能判断出目光使用的差异。
有一种假说认为,在对话状况中,听话人要比说话人更多地注视对方,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有人做了相关调查,调查表明,这一假说对于美国的白人来说,确实是恰如其分的,而在黑人中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成年黑人在自己说时要比听人说话时更多地注视对方。
美国的白人青少年,在看到感觉不大愉快的行为或者受人疑忌时,除了发出感叹词汇外,往往眼球向上翻转。但是,黑人使用的类似翻转眼睛的动作,却大多意味着与此截然不同的别的行为和信息。黑人的这种眼睛使用方法有时也表示对他人难以容忍的行为反应,而与白人青少年的不同之点在于:其表情传达的信息并非不信和疑惑,而是敌意。这种“眼睛的翻转法”,首先是睥睨有敌意的对方,不想被其视线纠缠;进而,则像画弧似地把两眼从对方处移开;其间,眼皮稍稍向下。由于这一眼睛动作的全过程是在一瞬间一气呵成的,所以有的白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到。
对话时的话题也是影响眼睛使用方法的一个因素,如果话题不是个人性的,而是相谈甚欢的轻松的那种,则注视增多。反之,在话题是私人性的、有点麻烦的问题时,对话的当事人为此感到发窘、羞耻、难以启齿时,目光接触大概就会降到最低限度。
最后一个因素是对话现象的状况。对话者之间的距离越大,则注视越大,大概是要通过相互注视从心理上来弥补物理上的距离。此外,对话现场中,有无视觉方面的刺激物也有一定影响。如果现场没有引人注目的人、物、背景,则相互注视增加;反之,则减少。
特殊情境的眼睛使用。
1、求职面试之时。
研究表明,在两人的对话中,通常相互注视的连续时间约占整个对话的10%到80%之间。这个幅度是很大的,其原因就是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人类的注视行为。
但是,注视行为有多或极少都会被当做当事人情绪、气质、意图的反映。国外有这样一个实验,从电影里截取两段对话者注视率分别为15%和80%的两上对话的画面,让被试者观看,令其对对话者本人作出评价。结果,被试者对于注视率仅15%的对话者的印象是冷漠、悲观、狡辩、城府深、不成熟的回避、顺从、不关心、迟钝等;而且对注视率达80%的对话者的印象却是有亲近感、充分自信、自然大方、成熟、诚实等。
这种调查结果证实,求职面试时保持充分的目光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常聘用方只是预先从书面考试或求职简历中选取有资格者进行面试。所以,前来面试的求职者理应与其他面试者具有同样合格的机率。如果你来面试,大概还要按号排队。认真的求职者总要打扮得整整齐齐,力图给人一个整洁的印象,但不管怎样,你已经没有充分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外观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面试中加分,能想到这里提到的注视率15%到80%的评价之差,必受益不浅。换句话说,面试时,一定要密切注视招聘方的人事部长或总经理,要努力与之进行频繁的相互注视。当然,不是说一上来就要紧紧盯着对方,眼睛都不眨。周围的情况你也要兼顾,要有个大体了解。不时用两三秒时间扫视一下周围后再来注视对方,这并没有什么害处。
2、在听众之前。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场景:“今天开始口头发言。”教师一边说话,一边迅速地环视班里的学生们,而学生们则作出似乎要隐身的样子。“谁来带头呢—好,刘卓,从你开始吧!”教师终于说话了。刘卓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声:“啊呀!老师真挑了我呀!准备是有,但—,唉,我一进教室,就预感到我会被选为第一个。”
在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研究心得时,老师第一个选了刘卓,那么,刘卓是如何被选定的呢?让我们先从刘卓和其他学生入室就座后开始看吧。当时,没有迟到者,教室里已经安静下来,教师打开了讲台上的学生名册,填写了日期。刘卓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了教室的挂钟后,打开了笔记本。就在一瞬间发生了一点事情—她向上看时正好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于是,刘卓的命运被决定了。
显然,教师的授课计划中早已纳入了课堂提问这一预定安排,但是,先提问谁,并未事先决定。决定这一点要根据现场情况的判断。学生是否显露出兴趣,是否心不在焉,是否在思考,是否退缩,是否理解,是否困惑,是否确知答案,或者处于安全莫名其妙状态,这一切都通过身体语言信息传达了出来。为了使授课顺利进行,解读学生的反应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功课。
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来自于大学的不熟练的教学实习生往往害怕学生把全部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因而一味低头看自己的讲稿,即便是偶尔举目,也是瞥一眼房门和挂钟,甚至心不在焉望向窗外。于是,该实习生举目时,几十个学生的眼睛也跟随其视线一齐望向房门、挂钟和窗外。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完全失去了。
熟知与集体听众交流的人,往往定期舒缓地环视听众,而且不会漏过听众中显示其反应的面孔,有时,还要把自己的话分成段落,和所有的人相互注视。如能这样做,那么,教室里学生的关心度和理解度都会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有这样一个实验:让演讲人进行七分钟的演讲,其间,演讲人对听众的注视率要进行从低到高的各种改变,最后让听众分别予以评定。结论是:演讲人对听众的注视率越高,得到的正面评价就越多,练达、博学、诚实、亲密、亲切等词语是频率最高的评价词语。
还有一个调查,是调查演讲人对听众的注视率与听众对其诚实度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据此而言,“诚实”的演讲人演讲时间中注视观众的比率为63、4%,而“不诚实”的演讲人注视观众的比率只有20、8%。
3、受到视觉刺激时。
瞳孔的条件反射作用全世界大约都是相同的,但其中也有让人惊异的现象。瞳孔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环境暗了,就要更多地采光,因而瞳孔会扩大;而在明亮的日光下,就会收缩到大头针的针头那样大小。那么,在亮度恒定的条件下,也不用颠茄或其他化学药品点眼时,人的瞳孔会不会产生大小变化呢?
答案是肯定的。前面提到的研究者埃克哈特·汉斯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研究了在种种视觉刺激下瞳孔大小的变化。在初期的实验里,埃克哈特·汉斯让男女受试者观看五种照片,来调查瞳孔大小发生何种变化。其结果是:男性的瞳孔在看到女性的裸体写真时更大;女性的瞳孔在观看仅遮盖身体一部分的体格健壮的男性和婴儿以及抱着婴儿的三张照片时更大。照片具有的各种刺激性似乎决定了瞳孔的条件反射作用。
从这些调查结果中,埃克哈特·汉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即人的瞳孔在其对某种事情有积极情感时扩大,有消极情感时收缩。埃克哈特·汉斯的这一发现,被进行市场调查的广告业界视若仙丹、奉若至宝。他们觉得,如果能够利用这一点,在商品开始生产之前就能判定商品及其包装的市场性该有多好。
此后,又有人进行了一连串的实验,来调查受试者的瞳孔反应。有的是对同性恋者进行调查,让其观看同性和异性的照片;有的是让受试者观看蛇、食品、选举候选人、洗涤剂的包装箱、犹太人集中营的牺牲者、战死者等照片。然而,未必都有明确而决定性的结果产生。即使是理性诱发消极情感的视觉刺激也有扩大瞳孔的时候。
说到底,即便瞳孔的扩大与情绪的诱发、注意和关心的集中有关是毫无疑问的,似乎也不能确定好恶感觉中的哪一种是诱因。所以,广告业界最终失去了对这一问题的关心。但扑克迷和麻将迷们至今仍在观察对局者的瞳孔;此外,某些教师也在上课时把基础代数之类教科书放在学生面前加以观察,认为瞳孔扩大者是值得注意的学生。
4、眼神的文化差异。
本节迄今为止所述的眼睛的作用,基本上是依据居住于美国并说英语的人们而谈的;而即便限定于这种对象,有关地域差别,也有所涉及。但是,在美国以外,那些与美国传统没有多大关系的文化形态里,注视和相互注视的规则更是完全不同。
北非的游牧民族图亚来格族在对话中的相互凝视在我们看来似乎过于残酷。这大概是由于这一族的人除了眼睛以外,全身上下都被衣服和面纱笼罩着,因而注视比起其他的身体语言交流的全部都更为越的缘故。阿拉伯人就是在对话中一般也直线式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或者仔细打量似地看着对方。
比起其他的北美人来,西班牙语系统的墨西哥人更为频繁地眼睛向下,因而给人一种谦虚的感觉,但同属西班牙语系统的南美人,由于对话中的相互注视较多,给人一种十分自信的感觉。比起英国人和大多数美国人来,瑞典对话中的注视次数要少,而一次注视持续的时间要长。
在美国,女性即便较长时间地注视男生,似乎也只是表示要同该男性搭话的心情;而在拉丁美洲诸国,如果女性使用这种眼神,很可能会被看做要同对方进行“肉体接触”的露骨诱惑。
在眼神的使用上,既有注视频度和持续时间的规则,也有“可注视者和不可注视者”的规则。在某些文化形态里,后一种规则要强于前一种规则。按照人类学家的报告,肯尼亚的奥鲁族的男性,即便可同岳母说话,但也不能注视岳母。此外,也有报告说,在非洲别的地方,作为“和平部队”成员,充当教师的美国女性在提醒孩子们“上课时要注视老师”时,结果却使孩子们的父兄很难堪。因为,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孩子们是不允许注视大人的眼睛的,这位美国女性不知道这一点,无意中鼓励了违犯社会习惯的行为。
同样,在非洲的谢拉·莱奥内的门德族常有直视对话者的习惯,转移视线者被疑为怪物。因为,根据该部族的信仰,死者的鬼魂会再度拥有人的模样而出现于阳世间,但他们不能注视真正的人脸,这样做就能够识别出是否是鬼魂。
访问意大利和法兰西的美国女性常常困惑于当地男性注视自己的眼神。与美国男性的瞥视不同,意大利和法兰西的男性,像女性有何可疑之处,需要扫描女性全身上下似地长时间盯着女性。因此,习惯于被这样凝视的意大利和法西兰女性,一定认为美国男子太过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