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廉政箴言
1992500000005

第5章 尽职(1)

尽职,尽到自己的职责,即做好职责范围内应做的事。尽职这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做到的事情,这也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古话说:“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一个官员如果连尽职也不能做到的话,那更谈不上做利国利民的事情了。

到一个地方任职,就要热恋那里的山山水水,深爱那里的父老乡亲,认真履行责任,尽心竭力扎实工作,心为老百姓想,汗为老百姓流,满怀深情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利益,倾心倾力把群众带上致富之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

【释义】: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苟正其身,假如一个人端端正正,让自己的身心品格清正廉洁,于从政乎何有?在做政治工作治世管理上你觉得还有什么难的吗?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身不正,他又怎么样去正别人呢?以道德建立治世的体系,这是孔子一再坚持的德政理想,在儒家的治世之道中,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的晏婴,是历史上的一个名相。他在齐国做大夫,身正廉洁,自己一直坐一辆破车,劣马拉车上朝,退朝。齐景公看在眼里,觉得奇怪,就问他:是不是你的俸禄太低?为什么坐这样的破车劣马上下班?晏婴说:仰仗现在这么一个好时代,我自己的家室都能安顿,我的朋友都有依靠,生活都不错,有这样的破车劣马,可以依托我每天来工作,我已经很知足了。

齐景公想,一个大夫高官,这么讲是不是一种谦辞啊?于是,随后齐景公专门找了一辆最华丽的车马,派一个叫梁丘据的人给他送去。但是,送到晏婴府上,就被退了回来。再送去,再退回来。如是再三,退了三次以后,齐景公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就把晏婴找来,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如果一定要坚持廉政,不坐华丽的车马,是不是逼着寡人也不坐这样的车马呢?

晏婴推心置腹地对齐景公说,其实今天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治世里,老百姓衣食富足,但是在富足以后,最怕的是没有廉政之心,不能以一种清廉正直来立世。光有外在的奢华,是不能让一个清明世道长久的。那些高头大马,那些华丽的车盖,您可以坐得,其他的高官也可以坐得,只不过我不想这样做。因为国家委我重任,我下临百官,如果我不能以身作则,又怎么去要求别人清廉呢?现在,有这么一辆破车劣马代步,我已经足够了。我担心的是老百姓的浮夸,我必须做到这一点。

在中国历史上,晏婴的口碑流传很广,他所完成的,就是孔子说的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身正,政令就一定会畅达。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只有端端正正,让自己的身心品格清正廉洁,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廉政。如果自己心术不正,为官只为求财求名,那么,你又如何去要求别人呢?只有清廉的领导者,才会有清廉的下属,只有清廉的内心,才能塑造清廉的政治。以德治世,这是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深思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释义】: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子曰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能领悟这句话的含义,如果只图个人利益,必然会出现上行下效的现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相反,如果每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做到清正廉洁,那么,同样也会影响到一部分党员,这样给国家带来的就是贡献。

儒家学说在治理国家、管理军队时强调德治、礼治。儒家认为只有贤人、君子和圣人,才能充当国家和军队的管理者或领导者。真正的贤人君子是德才兼备者,在德中人格最为重要。

一个人威信的产生和影响力的获得,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工作作风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有一位值得敬重的古代母亲,儿子见邻居有肉吃也吵着要吃肉,做父亲的哄劝儿子:“明天爹就把咱家的猪宰了,你可以好好的吃。”儿子不闹了。第二天,或许儿子也忘了,但母亲却执意要杀猪,父亲颇有理由:昨天只不过哄哄小孩子,哪能句句当真呢?母亲更显理直气壮:如果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说过的话可以不算数,那在孩子面前就失去了信用,以后孩子长大也像我们这样什么事都随便说说而已,那不就成了一个毫无责任心的人了吗?说过的话就要兑现,说到做到才是对孩子身体力行的教育。

这个范例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应该是值得认真学习、借鉴的。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只有首先保持自己身正,才能要求下属,才能领导他人;如果自己身都不正,那么任何一位领导者也无法做到让自己的下属身正。一个贪污成性的领导者,能否带出一群廉洁的下属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又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执政者自己要做到正,才能稳定地执政。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打造“豪华衙门”已成一种病态时尚。“豪华衙门”几乎遍布各级地方政府,已曝光的有如模仿古今中外各种“最高权力机关”而兴建的“小天安门”、“小人大会堂”、“小白宫”、“小巡抚衙门”等,相信这只是冰山一角,显然还有着更多典型案件有待挖掘,何况那些被新闻媒体和网路曝光的“豪华衙门”,下至小小村委会,上至第一区政府,至今还毫发无损。针对楼堂馆所的清查风暴,已经大大小小地反复刮起过多次,然而不但没有停建,“豪华衙门”攀比风愈刮愈烈。相信此次刮起的风暴,会随着各地查处进度的深入,那一栋栋高大耸立、气势磅礴,曾给官员带来无限荣光的“豪华衙门”,将可能变成他们的梦魇。

即使是那些经济发展落后,百姓生活困苦的贫困地区,几乎不受约束的行政权力,也有办法借助各种手段聚敛财富以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在这种外化为巍峨建筑的权力威严的背后,却是政府与群众的疏远和隔膜。

针对各地争建豪华办公场所的原因,媒体、舆论已经多有论证。如:地方官贪图场面爱摆声势的官场虚荣;政府以建筑的等级感来威慑百姓的封建意识;借盖楼、包揽工程之机,大捞一把,借公肥私;地方政府借建设为名向企业筹募款项;有些官员不信马列信鬼神,盖楼象征着官职“更上一层楼”,所以建楼要选黄道吉日,选地要找风水先生;还有着一个或明或暗的悖论——改变落后面貌,就要招商引资,想招商引资,就要顾及政府形象,顾及政府形象,就不能不打造“豪华衙门”如此等等。

中国古代就讲“万事防为先”、“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道理。当今现实社会,国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也要加大预防力度,治“腐”于未发之前,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崇廉尚廉”的良好风气。所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值得每一位领导者牢记。

自律不严,何以服众

——(元)张养浩《风宪忠告》。

【释义】: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怎么能让众人服从呢?

自律是人们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警戒、自我完善的行为。自律是一个人自立、自爱、自重、自强的表现。自律是高尚的,也是神圣的。

自律的基石是信念。我们的祖先是非常看重自律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摆在首位的是修身。我以为修身就是自律。修身是为了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反过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了修身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当然,志向也不是越高越好,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内心有足够的定力,有坚强的信念,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就可以了。古时候,有种人被称之为“士”,这是一个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分子阶层,即无恒产有恒心,以天下为己任的阶层。孔子认为,“士”的最低标准是说话讲诚守,行为果决,虽然这种人不一定能分清是非,但毕竟说话算数,行为坚定,勉强可称为士。“士”的次高标准是宗族称赞他孝顺,乡里称赞他友爱。“士”的最高标准是对自己的行为有廉耻之心,在社会上履行一定的职责能做到“不辱君命”。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高的标准。

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党的干部,与封建社会的“士”有本质的区别,然而传统文化中修身为重、律己以严的精髓是必须汲取的。将“士”的标准赋予时代的内涵,用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加以诠释,我看也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我们呼唤这样的有识之士、有为之士。共产党人乃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战士,站在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更加注重自身修养与锻炼。

周恩来总理在廉洁自律方面堪称党员领导干部的典范。20多年前,百万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想必很多人还历历在目。周恩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颗颗爱心?其一,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其二,他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

周恩来廉洁自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贯的。在此,仅就同当前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相关的一些方面,列举一些具体事例。这样,难免挂一漏万,不过可以从细微处见精神。

对待个人生活衣着方面:周恩来仅有的几套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破损的还要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

饮食方面: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大多持的是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回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账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种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住房方面: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用车方面: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周恩来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俭朴作风,受到了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交口称赞。有位秘书说:“总理除了工作,个人一生无所他求。特别是生活的俭朴,更是众口皆碑。”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想象到了什么程度。

自律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自律之道是一种人生之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惑而勤学,其惑必解。人的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志向的确立,人生价值体系的构建,更离不开学习。我们党之所以重视理论学习,之所以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武装全党,就是要塑造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以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这一关把不好,自律是难以实现的。从治党的角度来讲,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就是一种自律,这种自律是将加强党员教育--使每个党员都严于律己和加强党的纪律--用组织这种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他律,促使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正如日本学者西田几多郎所说,人格是一切价值的根本,宇宙间只有人格具有绝对价值。自律是圭臬,自律是法宝,自律是无价的。

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放松或放弃自律,让他律大到对其进行处分、处罚时,他必然会为此而懊悔。不少腐败分子在被“双开”,被“判刑”,甚至被处决时,往往痛心疾首,追悔莫及,每每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哀叹!他们在寻找犯错误甚至犯罪的原因时,都会把忽视学习,丢掉了思想武装,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列为第一条。这也从反面印证了加强学习对于坚持自律的关键作用。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首先要做到自律,没有自律就没有廉洁的官员。一个不能自律的官员,其治下必然会乌烟瘴气,其下属必然会上行下效,廉政自然也无法谈起。不能自律,必然无法抵制诱惑和考验,不能抵制诱惑的官员,又如何做到清廉呢?

知识链接: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在太原起兵,李世民被派到渭北攻打隋军,这时正任隋隰城(今山西汾阳)尉的房玄龄,毅然脱离隋王朝,“杖策谒于军门”(《旧唐书》本传),投奔了李世民。李世民一见到他,就像见到老相识一样,立即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并以他为谋主。“玄龄亦自以为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一心一意辅佐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