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成长·学习·创新
19912700000010

第10章 事业坎坷,在挫折中成长(1)

人生如同远航,怎会没有惊涛骇浪;人生犹如跋涉,又怎能缺少了坎坷泥泞。人生是美好的,却又是复杂多变的,在人生的旅途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自古英雄多磨难,正是这充满挫折的经历才会成就非凡的人生。不顺心的工作,不顺利的事业,是无法将我们打倒的。一个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他能否一次次从挫折中勇敢地奋起,无畏地与挫折抗争,从而渐渐在挫折中长大。

自我提拔才是创业——曾勇

毕业时只有16块钱,到现在的几十亿的公司资产,从只有一辆40块钱的二手自行车到开了一辆100万的奔驰。农民出身,没有上过名牌大学的曾勇,一路创业几经波折,成功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毅力精神?

“对于我来说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我根本就没有想过去创业,要去赚钱,要成为一个长沙人,要去买房子去买车子,都是当时不敢想的。我想的唯一一点就是我要如何的活下去,勇敢地活下去……”这是曾勇最初积极创业的简单想法,而他的成功也正是从这一个朴素而真实的想法开始的……一个初尝生意经的推销员读书阶段曾勇就很优秀,但由于家庭条件差,为了解决生活费的问题,他就经常在外面做推销。直到1993年的一天,曾勇遇到一位摆地摊卖玉石的老人家。于是,就向他赊账,然后到学校里面去推销。

自此也开启了曾勇由16块钱的创业到几十亿资产的创业生涯。“当时湖南所有大学的男生寝室我都去推销过。”在只有16块钱的时候怎么能去创业?曾勇继续去找了那位老人家,借了钱、拿了货之后就又去继续推销。

而这时的推销也决定着他一天是否能吃好饭。“如果推销得出去,我就能吃好饭,如果推销不出去,我就吃不上饭了。”这是曾勇人生中最艰难的阶段:“我曾经试图去改变。所以,当我的身上有了60块钱的时候,就一个人去了上海。我认为上海是一个大城市,一定有能实现我人生价值的地方,一定能给我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够容纳我。”

初到上海的情况也很糟糕。因为生存艰难,他只有睡在石凳子上面,有时候一个晚上被人赶好几次,睡马路喝自来水,甚至最艰难的时候捡过面包、捡过易拉罐去卖……曾勇是这样鼓励自己的:“我觉得男人活着就是一种尊严,当为了生存的时候面子可以暂时不要。”后来他又辗转到越南做了两年多的玉石推销。

非常人的坚持,让曾勇在1998年,终于在长沙开设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店。从此他天天很努力地卖自己的产品。但是有一天,当他没有住在自己的店里的时候,店里门锁被撬开了两把,最终用千斤顶把门顶开,人从门下面的缝里钻进去,把他这几年做推销赚的所有积蓄全部偷走了。第二天,面对一个空空的店曾勇欲哭无泪,公安局警察调查了一个上午没结果,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我就在想,当时店租每月6000元,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每天要亏损200块,200块一天对于1998年的我来说是非常大的一笔开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自己要振作起来,我觉得这点挫折不要紧,唯有自己的意志是不能倒下去的。我就在很多朋友那里借了资金又开始了自己的生意。”并且,他创意出一个推销方式:在店门口挂了一个大横幅,上面写着“洒泪于长沙”,提示人们该店被偷了,目前低价处理自己的产品迅速回款。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曾勇又把损失的钱赚了回来。

“无论什么情况,我也一直在寻找我的梦想。我认为我自己是很有能力的,我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我每天都很努力的卖自己的产品。”曾勇始终这样鼓励自己。

又一次从零开始

到2001年的时候,曾勇已经有了4家店铺,那时还由水晶轩改名叫水晶坊。就在生意慢慢扩大的时候,意外又发生了。有一天,曾勇去广东进货的时候,因为想要找间便宜的招待所,到晚上12点还在外面寻觅旅馆,却遭遇了抢劫,头被石头砸了一下,三个人一顿拳打脚踢,鼻子的骨头断了三处,头上、脸上都是鲜血,一件白色的衬衣变成了一件红黑相间的衬衣。同时,带在他身上的47000块钱和刚买的一部手机全部被抢走了。

顷刻间,从1998年创业到2001年积累的一切又回到了零。“如果那个时候我选择放弃的话,境况和现在就不一样了,也许又是一个农民。但我没有选择放弃,我觉得失败是暂时的,那只是暂时的停止成功。”曾勇自豪于那份坚持。

重新来过的曾勇也意识到,单纯的开店就永远停留在这一个高度,无法往上发展,于是他注册了一家公司。2001年的时候又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开店,到后来扩大为几家店。经过这次事业失败以后,曾勇的运气开始好转了。慢慢的湖南水晶坊就开始壮大了,最多时开了68家店。

2001年底曾勇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50万,以后的路也很顺利。一直到现在,已经有1200多家连锁店、三家公司、两个厂址……在曾勇看来,一个人真正经历了苦难才是最好的成长。

如今,把中国的珠宝市场化,把中国的珠宝平民化,把中国的珠宝大众化,用最快的速度来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成为曾勇创业的下一个目标。

挫折使我坚强——曾昌飚

用智慧改变命运

曾昌飚总是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选择远离家乡在外谋职时,曾昌飚的家人极力反对。家里人认为一个残疾青年,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一下子要自己到外面闯荡,怎么放心得下?为了争取家人的同意,曾昌飚就领着父母和奶奶到马路和码头,指指那些骑三轮和在码头上搬运的工人,又指着一旁记账和指挥工人的老板说:“他们同样健康,但不同的劳动方式报酬却大不一样。因为老板用脑力、用智慧赚钱。我虽然身体不如他们健康,但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曾昌飚的坚持打动了家人。事实证明,在之后的很多事情上,他都拥有着这份韧性。

曾昌飚认为人就像一个蓄电池,吸收多少能量就能发出多少光与热。

诚信:初涉商海的金钥匙

离开家,在叔叔商场里做管理的曾昌飚,一次在北京专利局查到一个转让技术——“塑料蒸汽熨斗”,他觉得这个塑料熨斗跟铁熨斗比起来更经济实用,就给合肥的厂家打电话,询问之后了解到这个产品的出厂价是7.5元/台,比其他类型的熨斗便宜、安全而且好用。于是,他决定下单。

向叔叔借了5000元钱,买上一张从北京到合肥的硬座车票就出发了。经过了10多个小时的“打坐”,又冷又饿地到了合肥。曾昌飚看到厂家是一家国有大厂,感觉产品质量也不错,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钱交给了对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生产、装货。

进价7.5元/台,售价15元/台,两个星期下来曾昌飚就赚了5000元。由于有了这次成功的合作基础,后来他再需要货的时候,只需打个电话,厂家就准时发货给他。总结这次经验:其实,信用也是一种投资,只有首先信任别人,才能让别人信任你。

创造:东北第一个“温州一条街”

1992年,曾昌飚从北京到了沈阳。他的一个叔叔是吴江制造厂的厂长,在沈阳有一个经营部,位于沈阳市的正阳街。200多平方米的3个门面,年租金是11万元。可是租了两年却亏了两年。对此曾昌飚感到不可思议:“东北市场那么大,怎么会做出亏损来呢?”于是一到沈阳,曾昌飚就先开始考察市场。

当时沈阳的五爱市场刚刚成立,服装产业也渐渐呈上升趋势。虽然,当时的规模还比较小,但经过分析,沈阳是东北金融、文化、交通各方面的中心,是一个有着相当潜力的市场。特别是作为生活必需消费品的纺织品。于是,曾昌飚当机立断对叔叔说:“我来接盘。”这样,他借了30万元,在叔叔的支持下接过了这个亏损了两年的摊子。

第一年,曾昌飚就做了1000多万元的业绩。曾昌飚说:“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原来的经营者做的是服装面料和辅料的零售生意,形式单一、产品品种不全;而我做的是批发和生产,品种多样、色彩丰富,不仅做国产产品,而且也做进口产品。同时,有旁边五爱市场的支撑,再加上批发价格的优势,以及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生意自然一下子就起来了。”

扭亏为盈后,曾昌飚又乘胜追击,在五爱市场旁边与政府联手建立东北服装材料城,并成立了东北服装材料城联合工会。建设了这个服装材料城,谁来经营呢?首先想到了温州的老乡们,就从温州招来了经销商。于是,东北服装材料城还有一个名字,叫“温州一条街”。

“我做市场,首先是与一个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的。‘温州一条街’是视当时沈阳五爱市场、商业城的周边情况来定位服装辅料这个行业的。”事实证明他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现在温州一条街的经营户已经从当时的30多户发展到100多户。而许多温州小老板在他的带领下生意越做越大。有一句话叫作“计划不如变化快”。

虽然,从大的方面说,选择建设东北服装材料城没错,但1995年、1996年纺织业的寒流还是逼迫曾昌飚要快速做出反应。于是,曾昌飚开始了跨行业的发展。这一步跨到了钟表业。至今,他的“中旭表行”在全国有107个专卖店和专卖柜。

跨越:建立辽西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如果说,从服装材料到钟表业是曾昌飚的第一个行业跨越,那么,后来从事房地产、电子商务、保健仪器等行业可以说是完完全全进入了多元化经营。

2000年在沈阳完成原始积累之后,曾昌飚又到了辽宁省的朝阳市。“作为东北的一个地级市,我发现这里缺少的是商业地产。而我的理念是,商业地产不仅仅是来钱快的房地产业的一个分支,而且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商业气氛。”于是,一个投资1.2亿元的朝阳华隆商业广场在2001年正式启动。

这个广场的建设不仅使企业获得了新的增长点,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联合:打造中国第一座商会总部大厦

2003年筹划承包平壤第一百货商场,震惊中国乃至世界,同时也抛砖引玉——凸现朝鲜经济发展对世界上的影响,吸引了无数商家关注的目光,使人们意识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朝鲜所蕴含的无限商机。曾昌飚也因此被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请进“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做人物专访。

2005年,曾昌飚联合温州、闽南、福州、宁波、莆田商会在沈阳投资建设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商会总部大厦。其坐落在沈阳市中心的黄金地段——青年大街,是集高档写字间、会务中心、名品广场、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智能化大厦。商会总部大厦的建成不仅为辽宁增添一座走向国际化的地标建筑,同时还具有政治、社会、经济巨大的凝聚力,商会总部大厦将把在辽的国内外商会及当地的行业协会、工商联都凝聚在一起,为辽宁与全球搭建了一个招商引资的广阔平台。

同年联手打造东北亚规模最大、商务功能齐全,并具有国际化标准的集商贸和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广场——国际商贸城,世界各大知名品牌商家云集在此,进一步扩大东北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006年5月,作为组委会执行主席,也作为东北唯一一位浙商企业家代表的曾昌飚出席首届“中国商帮论坛”,并与横店集团董事长徐丈荣、现代控股集团董事长张鹏飞等一同代表浙商发表讲话。2006年度商会总部大厦已在紧锣密鼓的施工过程中,而未来的沈阳金廊工程中,还将有两座富有生命力和思想内涵的IT大厦和金融大厦诞生,同年成立商会总部财富俱乐部。

曾昌飚不但协助配合沈阳市政府招商引资,为沈阳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捐助希望工程,出资救助贫困大学生,参加拥军爱民活动。曾昌飚说他的人生哲学是:只要敢想、努力去做,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但这样的理想是建立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吸收的前提下。一个蓄电池,只有当自己能量充沛的时候才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在此前提下,先把最坏的底线设定好,才能勇往直前。

愿景下的创业四重奏——孟贤林

孟贤林经历过失败,但他不断地总结、一直在坚持。成功有时似乎离他很近,但有时似乎又离他很远。而真正走到今天并获得成功,孟贤林认为要先有一个极端渴望并极具动力的愿景,因为它能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然后,在这种愿景的激励下,才可能走向创业的成功。

大学时形成的愿景

孟贤林毕业于大连大学,对于他来说,有创业这个想法是在大三的时候。当时他听了一个讲座,主讲人是当时广州一个着名财经杂志《南风窗》

的主编——秦朔。他来学校售书并举办了一个讲座,孟贤林听了他的讲座也买了那本书——《学习成功学》。他回到宿舍一夜没睡,把那本书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第二天早上他突然发现自己对人生有了崭新的认识。

书的主题是如何实现自我。而当时孟贤林就在想:“怎么样才能实现自我呢?”那本书里举了很多知名企业家和政治家的案例。孟贤林说当时看完以后有一种在武侠小说中与武林高手切磋的感觉,当时他就想:“那些企业家或政治家们非常潇洒,可以出入人民大会堂,动辄就是数亿元的投资。这是一种怎样的潇洒,以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政治家或企业家,这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孟贤林后来说:“事实上,今天看来当时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不明智的,但是这却支撑着我度过了大学四年生涯,并激励我将目光集中到创业实现自我这件事上来。之所以现在说这个想法是错的,是因为这是一个显得虚无缥缈的想法,并没有让我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更明确的规划。”因此,孟贤林告诉所有对未来有创业愿景的大学生,不管别人的成功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改变,都希望大家明白创业并不是一个很空的思路,而在于你找到你自己狂热的、很有动力去做的事,如果找到这件事,创业成功的几率就会非常大。

毕业后的创业规划

2002年毕业后的孟贤林,在“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工作了一年,之后毅然决然地去了英国,在英国近五年的时间里,孟贤林一年半的时间用于读书,剩下的三年多时间都用于创业。但这几次创业可以说是失败的,前两家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倒闭了,赔了一些钱也赔了很多的时间。但对孟贤林来说,并没有因为创业的失败而沮丧,反而让他感到很高兴。因为在这段创业期间他非常的投入,可以说是在享受创业的每一天,在这过程中他还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