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野外生存之旅
19901900000024

第24章 野外伤病的救护和预防

一、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古称中喝,是以出汗停止因而身体排热不足、体温极高、脉搏迅速、皮肤干热、肌肉松软、虚脱及昏迷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中暑一般是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有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诊病,若不给予迅速有效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预后核心体温达41℃是严重的体征;体温若再略为升高一点则常可致死。年老、衰弱和酒精中毒可加重预后。

(二)中暑病因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诱发中暑。

(三)中暑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1.先兆中暑症状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此时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症状

轻症中暑者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症状

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1)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疼痛。

(2)热衰竭。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人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3)日射病。这类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样,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的症状,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4)热射病。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四)中暑后的处置

发现自己和或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离开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若远离医院,应将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在等待转运期间,可将病人浸泡于湖泊或河流,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却,也是一种好办法。若病人出现发抖,应减缓冷却过程,因为发抖可增加核心体温(警告:应每10分钟测1次体温,不允许体温降至38.3℃,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在医院里,应连续监测核心体温以保证其稳定性。避免使用兴奋剂和镇静剂,包括吗啡;若抽搐不能控制,可静脉注射地西泮和巴比妥盐。应经常测定电解质以指导静脉补液。严重中暑后,最好卧床休息数日,数周内体温仍可能有波动。

(五)对中暑的防护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的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的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户外活动。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3.饮食

夏天的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其次,若不能避免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适当补充含有钾、镁等元素的饮料。

4.保持充足的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六)中暑时的紧急救护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

补充液体。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人工散热。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亦可头部冷敷。应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冰块、冰棍、冰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肤发红。

每10~1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

(七)野外中暑防患措施及事后的紧急处理要点

户外运动者到山野,往往奔放追逐,而长时间曝晒在猛烈的阳光下,体内的热温未能充分散发,使体温升高,脑内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受破坏而停止活动,这就是中暑。

中暑者头痛、发高烧、呕吐或昏倒,有时会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动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在野外最好戴上遮阳帽,并防止曝露在阳光下太久。万一有中暑现象,应该赶快急救,以免虚脱而死。首先,应将病者移到阴凉的地方,松开或脱掉他的衣服,让他舒适地躺着,用东西将头及肩部垫高。然后以冷湿的毛巾覆在他的头上,如有水袋或冰袋更好。将海绵浸渍酒精,或毛巾浸冷水,来擦拭身体,尽量扇凉风以使他的体温降到正常温度。最后测量他的体温,或观察患者的脉搏,若每分钟在110以下,则表示体温仍可忍受,若达到110以上,应停止使用降温的各种方法,观察约10分钟后,若体温继续上升,再重新给予降温。恢复知觉后,供给盐水喝,但不能给予刺激物。此外,依患者之舒适程度,供应覆盖物。

二、骨折

(一)症状处理

野外生存实践时稍不小心,就易跌倒、摔伤,甚至骨折。那么,现场该如何急救,骨折后又该如何护理?

急救不当害处大。有些人可能由于没有经验或一时救人心切,使用了一些错误的急救方法,比如:为减轻疼痛,习惯用手揉捏受伤部位,并按摩伤部等;或骨折后随意搬运、止血等不当处理,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专家表示,颈椎部位的骨折,不当急救操作可使颈部脊髓受损,发生高位截瘫,严重时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生命;胸腰部脊柱骨折时,不恰当的搬运也可能损伤胸腰椎脊髓神经,造成下肢瘫痪。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如果怀疑有脊柱骨折,应就地取材固定伤处,合理搬运伤者。四肢骨折处出现局部迅速肿胀,提示可能是骨折断端刺破血管引起内出血,可临时找些木棒等固定骨折处并可对局部用毛巾等压迫止血;千万不要随意搬动伤肢以免造成骨折端刺破局部血管导致出血。

先判断、后包扎止血,如果遇到重伤病人,首先要判断是否是骨折。在判断不清是否有骨折的情况下,应按骨折来处理。

对有伤口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应立即封闭伤口。最好用清洁、干净的布片、衣物覆盖伤口,再用布带包扎。包扎时,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如遇骨折端外露,注意不要尝试将骨折端放回原处,应继续保持外露,以免将细菌带入伤口深部引起深部感染。如将骨折端或脱位的关节复位了,应给予注明,并在送医院时向医生交待清楚;止血可采用压迫止血方法。要记住的是一旦采用布带、绳子捆扎止血时,必须记录扎带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小时,以免时间过长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一般每1小时需放松止血带至少5分钟。

(二)骨折救护

有时你可能看不清楚伤者有骨折,但如果有下几点出现,伤者骨折的可能性就很大。

当你试图移动(或轻压)伤部时,伤者明显感到疼痛;伤部不能自由活动;在疼痛部位出现肿胀、肢体形状改变。

1.现场救护的主要目的

现场救护主要是为了减轻疼痛;预防休克;预防感染预防进一步损伤。

2.现场救护

骨折的现场救护要点:利用临时夹板或绷带固定骨折,并小心地将伤者送到医疗中心。

如果是开放性骨折(断骨穿出体外),应该首先处理伤口,但小心避免移动断骨,与外出血、伤口处有断骨外露的现场救护处理相同(切记保护自己和他人)。

如果是闭合性骨折(骨折部位无伤口),不要移动骨折肢体;寻找是否有其他部位骨折,尤其是髋骨、胸或肋部是否有严重疼痛。如果伤者背部骨折,他可能完全不能移动,这时要等到专业救护人员到场,才可能移动伤者。若伤者颅骨骨折,鼻或耳道内出血,伤者可能会神志不清。

用夹板或绷带固定骨折,可以减轻疼痛和降低发生休克的几率,防止伤势恶化,尽快送伤者到医疗中心。

(三)骨折后注意康复锻炼

在家庭护理中,每日检查夹板或石膏固定的松紧度,以病人伤肢末梢皮肤色泽正常、温暖、无麻木感为度。

同时,每日检查皮肤被石膏或夹板压迫的部位是否破溃。对于长期卧床的骨折病人,还应注意预防褥疮、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定期按摩病人的受压部位,协助、督促能翻身的病人定时翻身,以防褥疮发生。防止骨折病人发生并发症,一旦发生并发症,应积极治疗。骨折病人经复位、固定后,痛苦减轻即应开始康复锻炼。

三、溺水

(一)溺水致死的原因

落水后,水、泥沙等阻塞呼吸道,或因呼吸道痉挛而引起缺氧、窒息、死亡。落水被淹后一般4~6分钟即可致死。

1.表现

轻者,落水时间短,口唇四肢末端易青紫,面肿,四肢发硬,呼吸浅表。吸入水量2ml/kg时出现轻度缺氧现象。重者,如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血氧症。落水时间长,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2.自救

落水后一定要保持镇静。举手挣扎会使人下沉,应仰卧,头向后,口鼻向上露出水现。呼气要浅,吸气要深,这样可勉强浮起,等人来救援。若腿抽筋应尽快呼救,并仰泳浮上水面,好转后,应迅速上岸。

3.援救

急救者应游到溺水者后方,用左手从其左臂和上半身中间握对方的右手,或拖住溺水者的头,用仰泳方式将其拖到岸边。急救者要防溺水者抱住自己不放,影响急救。万一被抱住,急救者应松手下沉,先与溺者脱离,然后再救,或向后推溺水者的脸,紧捏其鼻,使其松手,接着再救。急救者不会水时应立即用绳索、竹竿、木板或救生圈,让溺水者握住后拖上岸来。若现场无任何救生材料,应即时高声呼叫他人。

(二)急救措施

发生溺水情况,尽快对患者做人工呼吸至关重要!不要浪费时间去找人帮助。发现溺水者首先从水中将其救出,即刻行现场复苏。

现场急救。发现溺水者,迅速将其救出水面。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内呕吐物、泥沙。

人工呼吸。只要发生溺水情况,溺水者大多已停止呼吸或呼吸微弱,应立刻开放气道,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溺水者常吞下大量的水,在接受人工呼吸时会吐出一部分,应不时将溺水者头部推向一侧,清理口腔。即使移动溺水者也不应停止人工呼吸。溺水者一旦恢复呼吸,将其安置成昏睡体位送往医院。

检查有无脉搏。在溺水者无呼吸,也无心跳时交替对其施行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直至复苏成功。

倒水。不要过分强调倒水动作,因其弊多利少,实际意义并不大。心跳、呼吸尚有时,可先倒水,动作要快。方法是救助者一腿跪在地,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腹部置于屈膝的大腿上,头部下垂,用手拍打溺水者背部,使呼吸道、消化道中的水倒出。倒水对淡水吸入者并无太大意义,因淡水吸入肺后吸收极为迅速,倒水反而浪费时间;对海水淹溺者可倒水。只能在不延误心肺复苏前提下适当倒水。

溺水是常见的意外,溺水后可引起窒息缺氧,如合并心跳停止的称为“溺死”,如心跳未停止的则称“近乎溺死”这一分类以病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但救治原则基本相同,因此统称为溺水。

四、低体温

(一)低体温症

低体温症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死亡,也许比其他各类因素加起来还要多。尽管验尸官会在许多死亡安全中宣布死因是溺水,但实际原因可能是因为低温症造成失去意识,而导致溺死。因为低温症是第一杀手,所以在进入到寒冷气候之前对它进行彻底了解,包括早期症状、适当的预防措施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低温症的成因

低体温症是受害者的核心温度下落到35℃以下。如果体温下降到32℃以下,情况会变得严重并最终致命。低温,大风和湿的内衣会使人寒冷。只有运动和颤抖可以使身体产生热量。衣服、避风所和脂肪层可以防止热量散发,但不会生成热量。出汗通过蒸发而降低体温。寒冷时的颤抖通过增加肌肉活动所需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热量。颤抖最多能增加达500%的体表热量生成,但只能在几个小时内有效,因为最终会导致肌肉的葡萄糖过度减少和疲劳。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体力透支的运动后,天黑降温,穿着湿的内衣,如果是全棉内衣且服装不够保暖,又没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后不再运动。此时制热和保温的因素长时间小于散热的因素,就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暴露型(逐渐地)。在寒冷环境下通过呼吸、蒸发(汗湿或潮湿的衣物)或者没有适当保温造成的热量逐步散失。

浸泡型(突发地)。因为冷水传导造成热量快速丧失,表现为快速发作(海水中仅为10~30分钟)。

前一种类型的低温症易发于任何一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气候易变的野外,或在旅行者迷路、受伤或食品供给不足的情形下发生。包括水上运动在内的户外活动,也会有落水或者后一类型的低温症的危险。差不多在所有的天气状况下,在水中身体冷却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25倍。在10℃的水中,如果没有热保护装备,人们在30分钟后就会失去自救的能力。即使获得救援,浸在水中1小时后,能够生存的几率也微乎其微。

(三)低温症症状简述

不受控制的颤抖和不能变暖;糊涂、愤怒、笨拙、说话含糊;奇怪举止,丧失方向感;视力模糊,丧失协调性;绝望和漠不关心;脸和手呈灰白色;肌肉僵硬取代了颤抖;乱脱衣服(因为大脑的体温调节系统被寒冷削弱);语无伦次,虚脱,丧失意识;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瞳孔放大;心跳骤减。

人体在32℃时进入“冬眠”状态,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四)低温症的发展过程及表现

较轻的低温症会在身体核心部位的温度低于它正常的37℃时发生。

在早期阶段,伴随着脉搏和呼吸节奏的加快,会产生剧烈的颤抖。冰冷的、发白的手和脚(因为皮肤下的血管收缩)是肢体血流放慢的第一个征兆。不理性和易于兴奋是早期的行为征兆。因此依靠队伍成员自己发现低温症并不安全。在寒冷条件下,要互相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密切关注那些有糊涂、反常地笨拙、划空桨,或者其他不正常的行为的人。

(五)严重的低温症会在体温低于33℃时发生

血液继续放慢流动,嘴唇和指尖等身体表面器官因为缺氧呈青紫色。血液循环降低同时导致手足的肌肉里产生酸性代谢物(废物),直到颤抖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肌肉僵硬。身体核心温度低至30℃时,脉搏和呼吸开始放慢。身体核心温度降到33℃以下时,重要器官开始变冷。因为大脑变冷、大脑细胞新陈代谢减慢,导致大脑功能削弱,意识程度开始降低,从困倦和绝望变为不感兴趣、语无伦次,甚至丧失意识。在30℃以下,生命的特征已经难以发现,病人易被误认为已经死亡。瞳孔放大,无反应,脉搏没有感觉,呼吸断断续续,每分钟呼吸频率低于4~5次,也许这是仅能证明病人还存活的唯一线索。那些没有因为丧失意识或灵敏度而溺死的病人,也可能是因为心力衰竭而死。

(六)低温症的救治

患重低温症的病人应当做急救处理。如果病人正在变得僵硬,或者丧失意识,或者表现出诸如意识不清、发音含糊或严重丧失协调性等特征,要立即送病人去有加温医疗设备之处,或者通过无线电寻求求援。

一般情况下,因为低温症的复杂性,要让医用的加温装备来处置低温症患者。但是,在旅程中,一般无法迅速得到医疗设施。要温暖地包住病人,送往安全之处。尽可能地在运送病人的过程中保持轻柔,也许可以用皮划艇或独木舟。猛烈碰撞病人可能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脱去湿的衣物,放置到干燥的睡袋中,以使病人产生热量。一旦颤抖停止,病人就丧失了自己产生热量的能力,所以简单地把病人放入一个冷睡袋里并没有帮助。病人需要一个温和的热量来源,比如另一个人的身体。把热敷袋放到病人的脖子、腋窝、两侧、胸部和腹股沟。盖住头部。通过嘴对嘴的人工呼吸暖和病人的肺。

不要加热、磨擦或刺激严重低温症病人的四肢。这可能导致体表冰冷的、停滞的血液流到身体核心部位,造成心脏搏动停止。热的饮料也是危险的,因为它们会使温暖的血液离开身体重要器官。使身体核心温度升上一度,几乎需要近3加仑热饮料。

当用加温装置使严重低温症病人复温时,需要警惕几种情况。一种是体温后降,因为身体被加温后,肢体的冷血会回到身体核心部位,造成核心部位体温降低1℃~2℃。另一种是酸毒症,因为低温下肢体细胞新陈代谢放慢而产生的酸性废物,会回到心脏,可能会导致复温休克。体温后降和酸毒症都可能引起心脏骤停。

在难以区别严重低温症和心搏停止的情况下,旁观者可以尝试进行心肺复苏术。但是,对于严重的低温症病人来说,胸部按压或者任何其他的粗暴处理,都应转化为缓慢的、低速的心脏按摩,类似于对待心脏病发作的一种方式。在开始进行心脏复苏术后,观察病人身体的动静或者呼吸,感受颈部的脉搏(在脖子气管的边上)满一分钟。

(七)如何预防

首先,应注意的是在户外运动时不可以穿全棉内衣。有专门设计的面料帮助把汗单方向排到内衣的外层。通常穿化纤的内衣即可。全棉内衣平时是好的,长时间户外活动时常是最糟糕的。寒冷的天气下一定要带帽子,在空气里,多数热量通过头部散失。

其次,了解你的伙伴易于患低温症者并不仅在于所处的环境,而且与身体有关。孩子比成人易于患低温症,老人比年轻人易患,瘦人比胖人易患,男人比女人易患(因为皮下脂肪较少)。饮酒和吸毒会削弱颤抖或者血管扩张,所以导致低温症状不明显,或者血液流动不放慢。特定的疾病使人易患低温症,如:甲状腺功能减弱,其过低的甲状腺激素(管理细胞新陈代谢频率);糖尿病(低血糖);精神失调(癫痫病)。

最后,低温症可以通过常识来加以预防。潜在的低温症情况必须在变得严重之前就得到控制。

知道导致低温症的环境。在寒冷湿润的环境下,穿适当的衣服。所有时间内戴帽子。穿排汗快的干内衣,迅速带走皮肤上的水分,上面穿绒料或毛料,最外面是防风防水衣服。保持身体健康,经常锻炼,高热量食物和热茶或热巧克力将帮助预防轻低温症。知道自己的体力极限,避免透支。如果迷路,避免惊慌和其他消耗能量的活动。在野外,带火种和一些宿营设备。携带特高频对讲机,而且知道如何使用紧急频道来寻求救援。在急救包里带化学加热袋和温度计。了解你的同伴。学习判断低温症的早期症状。

五、休克

休克是人体主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缺氧所致。主要症状为心跳减弱(或剧痛)。大量出血、剧烈呕吐、腹泻、严重烧伤等都可失去大量体液,以至血液供应不足。有些伤者会全身衰竭,甚至不省人事,陷入休克的状态。

休克可能突然发生(如听到不幸消息时),或过两三个小时后发生。休克可以致命,这与意外受伤或遭遇不愉快事情而产生的情绪性恐怕有区别,后者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一)休克症状

全身无力,面色苍白,头昏眼花,焦虑、烦躁不安,恶心或呕吐,口干,出汗,呼吸短浅,不时打哈欠及叹息,脉搏急促而微弱,还可能无规律。

休克的急救措施:平卧位,下肢应略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抬高一点,以利于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休克伴昏迷者。方法是将病人颈部垫高,下颌抬高,使头部最大限度地后仰,同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分泌物误人呼吸道。

注意给体温过低的休克病人保温,盖上被子或换上干衣物。但伴有发烧的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应给予降温。

注意病人的运送。在野外抢救条件有限,需尽快送往有条件的医院抢救。对休克病人搬运越轻越少越好。应送到最近的医院。在运送途中,应由专人护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最好在运送途中给病人采取吸氧和静脉输液等急救措施。

六、开放性伤口的止血方法

户外活动,创伤是在所难免的,皮肤破损、血管及神经断裂、骨折等都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出血。

出血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外出血如果不是大动脉出血,户外爱好者得救的机会比较多,但内出血就不乐观了,因为内出血伤者在出血初期几分钟没有感觉,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伤者处于休克状态,加上腹部剧烈疼痛,便想呼救都做不到了。出血的危险程度还和血管性质有关,动脉出血的危险很大,骨折出血也不能轻视。

一个人的血量大约占体重的8%,一个60公斤重的人,仅有4800毫升血量。一旦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0%就会造成休克,严重的会在短时间内死亡。失血量小于总血量5%(200毫升~400毫升)时不必惊慌,人体可自动代偿;失血量大于总血量20%(约800毫升~1000毫升)时,伤者出现面色苍白、意识淡漠、肢体湿冷、呼吸浅快等症状,会进入休克。一次失血超过总血量的30%,尤其是急性大失血时,伤者若未经积极有效的急救,则会有生命危险。

出血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在户外活动时要当心,尽量避免创伤。一旦创伤不可避免,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

(一)四种常用的止血方法

户外运动常见的损伤按创伤类型分为皮肤擦伤、撕裂伤、刺伤、异物插入、骨折等;按照损伤的部位可分为头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和四肢。在意外发生的现场,控制出血是非医疗专业人员所能做的少数几种影响后期救治效果的措施之一。成功控制外出血的重要因素是紧压出血区并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出血停止或急救专业人员赶到。出血量与出血速度因损伤程度的不同而异,所以采用的止血方法也不同。常用的止血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压、包、塞、捆。

1.压

当看见伤口流血,最常做的急救动作就是用手按住出血区,这就是压迫止血法。压迫止血法分两种:一种是伤口直接压迫,无论用干净纱布还是其他布类物品直接按在出血区,都能有效止血;另外一种是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在出血动脉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源,以达到止血目的。找压迫点时要用食指或无名指,不要用拇指,因为拇指中央有粗大的动脉,容易造成误判断。当找到动脉压迫点后,再换拇指按压或几个指头同时按压。指压止血法虽然操作容易,但不经过系统培训,很难达到止血目的。

2.包

无论什么样的出血,最终都要用包扎来解决。包扎所用的材料是纱布、绷带、弹性绷带或干净的棉布或用棉织品做成的衬垫。包扎的原则是先盖后包,力度适中。先盖后包即先在伤口上盖上敷料(够大、够厚的棉织品衬垫),然后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这是因为常用的普通纱布容易粘伤口,给后续处理增加难度。力度适中指的是包扎后应止血有效,检查远端的动脉还在搏动。包扎过松,止血无效;包扎过紧,会造成远端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3.塞

用于腋窝、肩、口鼻、宫腔或其他盲管伤和组织缺损处的填塞止血法,是用棉织品将出血的空腔或组织缺损处紧紧填塞,直至确实止住出血。填实后,伤口外侧盖上敷料后再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此方法的危险在于用压力将棉织品填塞结实可能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同时又将外面的脏东西带人体内造成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常引发破伤风或气性坏疽。所以,除非必需,尽量不采用此法。

4.捆

止血带止血法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是有效的,如战伤、较大的肢体动脉出血等。通常止血带用于手术室,对控制肢体出血是有效的,但潜在的不良作用包括暂时的或持续的对神经和肌肉的损伤,也会因肢体缺血引起全身性并发症,包括酸中毒、高钾血症、心律失常、休克、肢体毁损,甚至死亡。并发症与止血带的压迫力量过大和持续时间过长密切相关,因此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非医务人员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此法。

(二)户外活动中的出血处理

皮肤擦伤是户外活动中最常见的损伤,即便损伤范围比较大,也不过是浅表损伤和毛细血管出血,不可能造成大量失血。伤口处理主要是预防感染。包扎前应用肥皂水冲洗伤口,然后用流动水将伤口冲洗干净,直到伤口没有异物。野外条件不许可时,可用其他清洁水源,如水壶中的白开水。在出血部位周围皮肤上用碘酒或75%酒精涂擦消毒,局部使用抗生素药膏或霜剂。最后,用干净毛巾或其他软质布料做成的敷料覆盖伤口,再用干净的布、绷带或三角巾等棉织品包扎。

头皮出血比较严重,因为头皮的血管比较丰富,出血量自然比较多。头皮比较脏,处理时要注意彻底清创,以免感染,可先剃去毛发再清洗、消毒、包扎。

遇创口较大、出血较多的伤口或裂开需要缝合的损伤,要立即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包扎前,按上述清洗原则处理伤口,严禁用泥土、面粉等不洁物撒在伤口上,它不仅会造成伤口进一步污染,还给下一步清创缝合带来困难。

户外活动比较严重的损伤,要算滑坠了。滑坠可使人体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损伤,一些人会当场死亡。

如果遇到四肢开放性骨折,首先应使用指压止血法先将出血控制住,然后再利用手头的棉织品加压包扎。如果遇到大动脉出血难以止血时,还要选择止血带止血。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出血量大且难以止血。在怀疑是骨盆骨折时,应立即用宽大的棉织品或三角巾紧紧捆住臀部,将骨盆切实固定起来,防止骨盆继续出血。再用另外的棉织品将双膝关节绑扎在一起,双膝关节中间用棉织品隔开。三人平托轻轻地将伤患放在硬板上,使之膝关节屈曲,下方垫上软物,减轻骨盆骨折的疼痛,并将其迅速送往医院抢救。

滑坠、跌落使头部受伤造成的七窍流血,有可能是颅底骨折的结果,此时用填塞止血,会使原本能从耳、眼、鼻、口流出的颅内出血积攒在颅内,导致脑疝。正确的做法是不要试图填塞止血,利用体位变化让其彻底流出来。当然,颅底骨折是很严重的颅脑外伤,现场还要考虑有无颈椎骨折。一旦颈椎骨折,变换体位就容易造成截瘫。

户外活动时,往往距离正规医院较远。因此,在遇到外伤出血时,要冷静判断出血量大小。如出血量较大,估计在将伤员送至医院救治过程中失血量大于800毫升,应将止血作为首要任务。

(三)野外如何上止血带

常用的止血带是橡皮带、止血带、三角巾、有弹性的棉织品,如宽布条、毛巾等材料。每次户外出行前请准备若干,不要用铁丝、电线、尼龙绳、麻绳等做代用品。

上止血带的位置要求严格。上肢出血,止血带应扎在上臂上1/3段,禁止扎在上臂中段,避免短时间内损伤神经而导致残疾;下肢出血,止血带应扎在大腿上段,尽量不在小腿、前臂上止血带,因为小腿、前臂都有两根骨头组成,无法捆扎夹在两根骨头中间较深的动脉。

上止血带前,在肢体无骨折的情况下,先要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减少出血量,并严格遵守下列要求:

1.止血带不直接与皮肤接触,利用棉织品做衬垫。

2.上止血带松紧要合适,以止血后远端不再大量出血为准,越松越好。

3.止血带定时放松,每40~50分钟松解一次,松解时要用手进行指压止血2~3分钟,然后再次扎紧止血带。

4.做好明显标记,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交代给接替人员。上止血带总的时间不要超过2~3小时。

5.手部出血,压迫尺、桡动脉;上肢出血,压迫肱动脉;手指出血,压两侧;下肢出血,压迫股动脉;环行包扎,用在粗细相等处;螺旋包扎,用在粗细不等处;螺旋反折包扎,用在粗细不等处;“8”字包扎,用在关节处。

七、心肺复苏术

标准的心肺复苏术包括三部分: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人工呼吸、人工循环。

(一)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

发现昏迷倒地的病人后,轻摇病人的肩部并高声喊叫病人,若无反应,立即掐压人中、合谷穴5秒钟。若病人仍未苏醒,立即向周围呼救并打急救电话,然后将患者放置成复苏术位,即病人仰卧,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用仰头举颌法开放病人气道。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颌骨处,抬起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呕吐物应取出,活动性假牙必须取下。同时进行下面步骤的判断和操作,并迅速联系将患者马上送到医院做进一步的医疗抢救。

(二)人工呼吸

畅通呼吸道后要立即判断病人有无呼吸。抢救者将脸贴近病人的口鼻,感受有无气息进出,同时眼睛侧视病人胸部,观察其有无起伏,若都无反应则说明病人没有呼吸,要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和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操作时用按于病人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病人的口(要将病人的口全部包住,若有条件可先用一块无菌纱布盖住病人的口),快而深地向病人口内吹气,直至病人胸部上抬。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放松捏鼻的手指,以便病人从鼻孔出气,轻轻抬起头部,眼视病人胸部,同时吸入新鲜空气,准备下一次人工呼吸。每次吹入的气量约为800~1200毫升。

(三)人工循环

先判断病人有无脉搏。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保持后仰,另一手在靠近抢救者一侧触摸病人颈动脉,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子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厘米,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轻触颈动脉搏动。

若判断病人没有脉搏后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解开上衣。在气道开放的位置下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抢救者应快速找到心脏按压的部位:首先以食指、中指并拢沿病人肋弓处向中间滑移,在两侧肋弓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剑突处),以此作为定位标志。然后将食指和中指的两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即为按压区。步骤如下:

1.捶击。半握拳,距离心前区20~30厘米中等力度垂直连续捶击两次。

2.将一手掌重叠放在另一手背上,但手指不要接触胸壁。

3.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时以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用力。对成年患者按压的频率为80~100次/分,按压深度为4~5厘米。

(四)单人、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术

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遵循上述步骤先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15次胸外心脏按压(15次按压为一组,时间大约为8~12秒),即吹气和按压比例是2:15。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医务人员赶到或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双人进行心脏复苏术按上述步骤,一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此法要求两人必须协调配合,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5:1或4:1,一般是由专业人员进行。

(五)注意事项

开放气道用仰头举颌法时,注意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颌下软组织,也不要使劲过猛。

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否则易造成胃内大量充气。

判断有无脉搏时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可超过10秒钟。

胸外心脏按压用力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也不能忽快忽慢,禁止做冲击式猛压,按压时手指不要压在胸壁上,否则易引起肋骨或肋软骨骨折。

按压时用力应垂直向下(特别是肘关节要伸直),不要左右摆动,双手掌要重叠放置,不可交叉放置,按压后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可离开胸骨定位点。

(六)现场心肺复苏有效的判断

若伤者面色由青紫、苍白转为红润;心脏按压时可触及大动脉搏动;人工呼吸时胸部抬起;患者意识丧失及昏迷程度减轻,则表明现场心肺复苏有效。

八、常见急症的救护

(一)晕厥

晕厥是由于脑部一过性血液不足或脑血管痉挛而发生暂时性知觉丧失现象,病人晕厥时会因知觉丧失而突然昏倒。在昏倒前常见周身发软无力,头晕,眼黑目眩;昏倒后,可见面色苍白或出冷汗,脉搏细弱,手足变凉等。轻度晕厥,经短时休息,即可清醒,醒后有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

发生晕厥的原因常为血管神经性和心脑疾病引起两类。如疼痛恐惧、过度疲劳、饥饿、情绪紧张、气候闷热、体位突然改变等因素可诱发血管神经性晕厥。另外,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肌炎、高血压、脑血管痉挛发作等疾病也可导致晕厥发生。

1.现场救护原则

令病人平卧,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打开室内门窗,便于空气流通,另外将头部稍低,双足略抬高,保障脑部供血。

如有心脏病史,并可疑是心脏病变引起的晕厥时,应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可针刺或用手指掐病人的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促使苏醒。

注意对病人身体的保暖,随时观察病人呼吸、脉搏等情况。

待病人清醒后,可给病人服用温糖水或热饮料。(在晕厥时忌经口给予病人任何饮料及药物。)

经处理仍未清醒者,应及时进行呼救或妥善送往附近医院。

(二)猝死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病情稳定,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国内大量资料表明,90%以上猝死均因心脏原因引起。猝死的现场救护是及早实施心肺复苏。

1.症状

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历史,经常发生心绞痛或大面积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观看电视播放的激动场面(足球比赛、电视剧等),情绪过于激动等,而发生猝死。发病时,脉搏摸不到,心音听不到,病人陷入昏迷,随之,心跳、呼吸停止。

2.现场救护原则

迅速对病人进行意识、呼吸、循环体征的判断。

猝死的及时处理是除室颤。目击病人突然倒地,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时,立即实施心前区叩击1~2次,再检查颈动脉,如无搏动,可再重复,仍无效,则停止叩击,进行心肺复苏的现场救护。

紧急呼救,急救人员未到达前,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三)外伤

1.动物咬伤

被猫狗等动物咬、抓伤或其他形式接触后,有可能发生细菌感染或狂犬病。要积极预防,并给动物注射狂犬疫苗。

急救原则:咬伤后立即处理伤口,并及时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一旦发病,积极对症处理。

(1)现场急救。首先应用浓度为20%的肥皂水冲洗伤口,因为肥皂水含碱,碱对狂犬病毒有破坏作用;如果没有肥皂水,可就地用清水冲洗伤口,时间为10~20分钟。再用碘酒、酒精冲洗伤口。伤口深者,应选用不带针头的大注射器反复、彻底冲洗其深部。然后到医院进一步处理。伤口不宜包扎、缝口,开放性伤口应尽可能暴露,有利于毒素引流。如果伤口必须包扎缝合(如侵入大血管),则应保证伤口已彻底清洗消毒,并已使用抗狂犬病血清。

一旦发生狂犬病,应保持环境绝对安静,避免声、光、风、水等刺激。有条件者可应用足量的催眠或镇静药物对于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接触过的物品均要严格消毒。皮肤、黏膜有破损者不宜接触患者。

尽快向急救中心呼救。

(2)入院急救。犬咬伤的处理是立即彻底冲洗伤口后,可选高效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

狂犬病的抢救目前仍无有效方法,应积极对症处理,以减轻患者痛苦。

大动物咬伤人,由于力量较大,常伴有较剧烈的撕拉、牵扯等动作,常会造成软组织甚至骨骼的破坏,不仅有组织损伤,还会出现大出血。另一方面,因为大动物的口腔里含有较多的致病菌,还沾着较多的泥土和污物,因此伤口容易合并化脓感染,甚至破伤风等。

被大动物咬伤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洁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彻底冲洗伤口,然后用消毒纱布等敷料包扎。

如果有大出血或骨折的,可按相关法处理。伤口创面较大的,应尽快送往医院清创缝合。伤口初步处理后,应到医院打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发生破伤风。

海蜇蜇伤时,局部可涂搽碱性溶液,以中和海蜇毒素。最好用1%氨水冷敷患处,或用10%碳酸氢钠液或明矾水等冷敷。若有全身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治疗,临行前可口服抗过敏药(如非那根、扑尔敏或息斯敏)。有条件的可静脉缓慢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毫升。若发生呼吸困难及咳血性泡沫痰,说明情况危急,应让伤员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两足下垂,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的给予吸氧,并肌肉注射速尿20—40毫克。在对症处理的同时请医生速来抢救。

(四)关节扭伤

关节没有充分准备时,过猛的扭转,超过其正常的活动范围,撕裂附着在关节外面的关节囊、韧带及肌腱,就是扭伤,俗话称为“伤筋”。扭伤多由于青少年的运动损伤,体力劳动者的工作伤,最常见于踝关节、手腕部及下腰部。发生在下腰部的扭伤,就是平常说的“闪腰岔气。

扭伤的常见症状有疼痛、肿胀、关节活动不利等。痛是必然出现的症状,肿及皮肤青紫、关节不能转动,都是扭伤的常见表现。

1.处理

在运动中扭伤手指,最常见于打篮球的争球时,末节手指触球的瞬间,有触电样的疼痛而突然停止活动。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首先是冷敷,最好用冰块。没有条件时,可用净水代替。将手指泡在冰水中冷敷15分钟左右,然后用冷湿布包敷。再用胶布把手指固定在伸直位置。检查手指的活动度,如果手指的伸直弯曲都受限或者末节手指呈下垂样,可能是发生了撕脱性骨折,一定要去医院诊治。

踝关节扭伤,急救时可以用毛巾包裹冰块外敷局部,48小时后可以用热毛巾外敷(皮肤破损不严重)。首先是要制动休息,用枕头把小腿垫高,促进静脉回流,瘀血消散。另外可用茶水、黄酒、蛋清等调敷云南白药、七厘散等,2~3次/日敷伤处,外加包扎,促进瘀血消散,有较好的效果。

腰部扭伤见于突然的转身或二人抬物时的用力不均,其治疗要点也是要静养。应在局部冷敷,尽量采取舒服体位,或者侧卧,或者仰平卧屈曲,膝下垫上毛毯之类的物品。止痛后,最好是卧硬板床送医院或找医生来家治疗。

以上扭伤在家都可以口服药物活血止痛,如云南白药胶囊或三七片,并加服止痛药,如散利痛。

2.注意事项

腰肌扭伤,最重要的是安静,慌慌张张地跑医院是使病症加重的原因。如果处理不当,会反复发作,可能发展成椎间盘脱出。

为防止再度发生踝关节扭伤,要在鞋底外侧后半段垫高0.5厘米(即在外侧钉一片胶皮或塑料),以保护韧带或佩带护膝2~3周。

腰扭伤者最好睡硬板床,扎宽腰带,并锻炼腰背肌。

切忌在扭伤的急性期仍然不休息,并有较多活动,造成软组织得不到修复时间,新鲜扭伤变成陈伤,局部持续疼痛、淤肿不退。

九、伤员的搬运

(一)徒手搬运法

适用于伤势轻和搬运距离较短的伤员。它可分为单人、双人和多人搬运法。

1.扶持法

急救者位于伤员的体侧,一手抱住伤员腰部。伤员的一手绕过急救者颈后至肩上,急救者的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两人协调缓行。它适用于伤势轻、神志清醒而又能自己步行的伤员。

2.抱扶法

急救者一手托住伤员的背部,另一手托住伤员的大腿及胭窝将伤员抱起,伤员的一臂挂在急救者的肩上。此法适用于伤势较轻、神志清醒但体力较差或虚弱的伤员。

3.托椅式搬运法

两名急救者相对而立,各以一手互握对方的前臂,另一手互搭对方的肩上。伤员坐在急救者互握的手上,背部支持于急救者的另一臂上,伤员的两手分别搭于两名急救者的肩上。此法适用于神志清醒、足部损伤而行走困难的伤员。

4.卧式三人搬运法

三名救护者同站于伤员的一侧。第一人以外侧的肘关节支持伤员的头颈部,另一肘置于伤员的肩胛下部,第二人用双手自腰至臀托抱伤员,第三人托抱伤员的大腿下部及小腿上部。三人行走要协调一致。此法适用于身体较重、昏迷或肢体骨折后没有担架等情况的伤员。

(二)车辆搬运法

1.担架搬运法

担架是搬运伤员的常用工具。搬运时,伤员既安全又舒适,搬运者既方便又不易疲劳。使用时将担架张开,可用棉被或毛毯垫好后再将伤员放入,并盖好棉被或毛毯以保暖。若伤员神志不清,需要宽布带将其固定于担架上,如果没有特制的担架或脊柱骨折而不宜使用特制担架时,可采用床板、门板等临时担架。

2.车辆搬运法

当伤员的伤势严重、运送的路程较远时,应使用车辆搬运,最好是救护车。运送时,汽车行驶宜慢些,尽量减少颠簸震动。若道路不平或汽车急行转弯时,都应特别照顾好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