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19822400000001

第1章 序: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文/王志泽

教育的差距才是真正的差距

2013年初夏,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关注到这样一份看似不起眼的榜单:中美30岁以下创业者排行榜。

中文版和美国版连续两年分别发布,但是,两国的创业成果一比较,其中的差距让我这个办教育的人有“怅然所失”之感。

榜单中列举了多位在中国创业成功的青年人。我们要为他们的成功鼓掌。但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当中国的年轻人还围绕着国内市场时,美国的年轻人把目光紧紧盯着全球这块大蛋糕;当中国的年轻人一窝蜂挤进互联网、游戏、金融领域掘金时,美国的年轻人早已在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清洁技术中绝对领先;当中国的年轻人在模仿中寻求创新时,美国的年轻人用头脑颠覆并改写着世界的规则。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美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中梅开二度的扎克伯格,Facebook就是在他“纯粹好玩”的探索中诞生的,全球用户也由起初的几百万人、数千万人,猛增至近10亿人。自2004年创立的第八个年头,2012年5月18日,Facebook在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创下美股首日交易量之最。2013年,Facebook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8%,高达14.6亿美元。Facebook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只互联网领域,它改变了年轻人社交、集群和娱乐的方式,它将掀起对世界改变影响深远的潮流。

同样是两国年轻创业者的佼佼者,他们所爆发的能量、知名度、带给世界的改变和差距,是不一样的。

更让我们扼腕的是,在广大的中国大地上,还有广大的创业者,创新能力缺失,山寨产品横行,有些人在竞争中败北,他们不是积极思考如何追求商业模式、营销手段、服务方式的创新,而是不择手段,挤垮竞争对手,劣币驱逐良币……这就不仅仅是创新能力缺失的问题了,还有视野、胸怀的局限,公民情怀的缺失,以及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偏颇。

不久,我们的青年一代,将站在历史舞台上。当他们狭路相逢,谁将取胜?为什么西方的教育能培养出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这样“重塑世界的颠覆者”?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很多精英人才,没有仁爱济世的情怀?为什么国外大多数孩子,独立、快乐而包容,而我们的孩子,在十几岁,本该青春绽放、充满欢乐的年华,留给世人的印象却是:厚厚的眼镜片,沉沉的书包,以及性格上的脆弱和霸道?

本源就在于基础教育的不同。比较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内容不难发现,我们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与人家没有多大差别,几岁学什么原理,学科需要掌握哪些定义,都相差无几。

之所以教育出的人才表现不同,就在于培育方式迥异。

中国当下的教育是用一条杠杠——分数高低来评断孩子的优劣,所有教学的展开都是基于考试成绩的, 成绩决定他们的命运,在这种环境下无法因材施教,而人是有差异性的,千差万别;西方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体制,更多地提倡快乐教育,给孩子以自尊和自信,培养人而不是筛选人。

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国学生的大量时间献给了死记硬背和应试熟练度的训练;西方教育则是用很多有趣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能力。

中国的老师在台上扮演威严的师长;西方的老师走下讲台,在开放式课堂中带领学生探究。

中国的家长逼着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西方的家长更尊重孩子的意愿来安排。

很多家长远赴重洋,只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殊不知,中国大地上有了一所学校,名叫汇佳,与外国学校相比,它更具双文化优势。

20年前,我创办汇佳的初衷,就是要办一所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学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校,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在世界舞台发声的机会与实力,让西方国家看到中国青年身上的创新力、文化力与人格魅力。

20年来,汇佳未负广大家长所托,呵护了一代学子的成长,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这是汇佳学校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缩小中外教育之间的差距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一起走过的20年

“在中国,教育哪里是你私人能办的事?”20年前,身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局长的父亲在得知我有了办学的想法时,给我泼了一盆冷水。

那时,我正在中关村实践着一名科技青年的实业报国情怀,创办的几家公司也做得风生水起,完全没必要半路出家,转行做教育。即使改行,选择通信、房地产等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更符合一名企业人的正常逻辑。“将辛苦打拼的数千万元投入风险系数极高、前途莫测的教育领域,你是不是疯了?”这个决定的确有些疯狂。1993年,国家首次开放中断了40多年的私立中小学,政策上的种种壁垒,师资上的困难,市场的不认可,像一个个巨人横亘在那里,哪一个动动小指头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你掀翻在地,捻得粉碎。你有多大的力量与它们抗衡?

然而,当一种情结在你的血液里流淌,植入骨髓,绝不会像拔掉一颗牙齿、一根鱼刺那样简单。和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对军人怀有好感一样,在教育圈子里长大的我,对学校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20世纪80年代,出国考察国际数据处理方面的业务时,我鬼使神差地走入了一所学校,那一排排整齐的电脑,教室里明快的颜色,学生们的创意和素质都在向我无声地炫耀:这就是我们的文明,这就是我们之所以比你们发达的原因。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一口气考察了欧美的几十所学校。而每一所,都有让我心里叹服的地方。对教育的反思与创新在心里默默发酵。

回到国内,中关村的同行们一边忙着开拓生意,一边忙着揪出“内鬼”,每次开会涉及的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议题。我的公司同样未曾幸免。信任相托的创业伙伴,毫不客气地将你辛苦开发的东西拿走,还不忘回头咬你一口,把客户也顺带一起挖走。这种被算计的感觉,比失恋,比失去亲人还要刺痛人心。

高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改变不了人心,提升不了人们的素质。既然国家颁布了私人办学的政策,我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办学校,我一刻也不想等,也不能等。

而且,我要办中国大地上一所不一样的、新型的国际化学校。

历史的足音

1993年,在北京远郊区昌平县天寿山饭店那个古色古香的小院里,汇佳迎来了首批36个学生。这36位家长是勇敢的,也是睿智的。他们不愿意让孩子的童年淹没在题海中,被补习班啃噬掉。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外教授课,看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课堂、实践课堂,看到了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餐厅……这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像当年的“大哥大”一样稀罕。

1995年,汇佳正式落户在龙凤山下,九龙泉旁。新校址就建在京杭大运河的古河道上,好像上苍也眷顾我们这所开拓中国教育理念新领域的学校,希望我们在这古运河的源头落地生根,源远流长。那一年,开学典礼井然有序,但家长和学生们并不知晓,开学的前一晚,教学楼的施工还在收尾,所有教职员工一起抬床垫,铺方砖,打扫室内的装修垃圾,干了个通宵达旦。

1997年,汇佳成为国内最早的国际文凭组织IB项目的加盟校,学生可以直接考取世界一流大学。IB这个词汇,对于今天的家长和学生来讲还是非常陌生,但是在国际上,这是被普遍认可的一流教学体系,是全球顶尖大学认可的人才培养标准。小学和初中采用全球统一的评估标准,高中采用全球统一的考试标准,高中时除了世界文学使用中文之外,其他学科全部用英文来教学。这听起来好似天方夜谭,有几个老师能教得了?学生们的考试方式怎么变得五花八门?不仅有实验报告,还有小组讨论,方案展示?这未必能让学生高考拿高分,却能让学生在世界著名大学里如鱼得水。

1998年,汇佳第一届IB高中生,将伴随我们汇佳学校一同载入中国教育发展进程的史册。那一年,除了对国际名校的憧憬,更多的是克服双语学习的困难。这些困难,需要学生、老师和家长一起克服。然而,对于IB这个新生事物,并非所有的家长都能理解,甚至引发了一场官司。

随之而来的那一年,是汇佳历史上最艰难的一年。IB项目在国外能成功,在国内有没有生存的土壤?我们中国的学生能否在IB体系中考出好成绩,将部分家长的谣言击碎?学生从70多个减少到40多个,30多个,直至最后的11个。“如果1998届一个都拿不到文凭,我们就集体退学。”家长们忐忑不安。

我们意识到,这是一场生死之战。

“IB是我选的路,我愿意挑战。”“哪怕就剩我家一个学生,你们也要坚持办下去。”“如果学生考不好,咱们全体撤军。”那一年的坎,学生、家长、老师,我们在煎熬中相互鼓励,一路搀扶着走了过来。洪玮、崔蕊等同学都考出了优异的成绩,每人都收到了七八所外国著名大学的入学邀请。IB在汇佳成功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学生人数每年都翻番,国外前100位世界大学的校园里,都有汇佳学子的身影。

2003年,非典肆虐,工厂、学校纷纷放假之际,汇佳成为全国唯一封闭校园,照常上课的学校。这个决定,我做得很慎重,也很坚决。万一有一个学生发病,整个校园都不安全。这是对学校管理的一次极大考验。当非典结束,上千人一起留下这震撼人心的影像时,我知道,学校的管理在这样一场灾难面前成熟了起来。

2004年,应新加坡政府的盛情邀请,汇佳走出国门,在海外创建了中国第一所中国国际学校。这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学校于2006年9月顺利开学。看到很多黄头发、蓝眼睛的洋娃娃在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我感知到,中国的文化通过基础教育的方式传递出去,才更落地,更为人接受,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能称得上真正的汇佳模式。

2012年,汇佳IB-PYP(小学)项目通过审批,跨学科教学让探究式学习变得乐趣无穷。

2013年,汇佳IB-MYP(初中)项目通过审批,双语双文化的教学更加深化。

20年来,汇佳的探索之路从未止步,也不会止步。因为,我们不艳羡那短暂而绚烂的流星,愿做定标的北斗,为奔走在教育路上的人们指明方向。

写给家长

给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记不清有多少家长问我类似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只要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

从1993年,36个家长的重托,到2013年,数万名家长的信任,汇佳与家长相识相知,在教育孩子的历程中积极地交流,默契地配合。我发现,很多家长在教育的问题上并没有自己的想法,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占大多数。孩子们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家长对教育选择的一念间。而这一念却决定了孩子的命运乾坤。

孩子适不适合走高考这条路?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吗?到底多大出国比较好?选学校要看哪些因素?培养孩子哪些习惯对他们的成长最有利?……

种种问题,都值得家长们好好思考。

而这本书,也在跟大家一起探讨困扰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很多问题。感谢本书作者响石先生、董向文女士,对我们的理念进行了集中梳理与呈现,这本书,也许会更有助于您理性地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应有的格局,以及教育实践上的具体问题。汇佳学校有这样一幅宣传海报,很多家长都是被它吸引而来:那是一个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吮吸着甘甜的乳汁。为什么选择一位母亲为孩子哺乳的温馨画面?因为教育孩子,跟哺育儿女一样,需要的最基

本元素是爱,是还原本真。

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一颗仁者爱人之心,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塑造孩子的品格。而IB教育的目标就在于此,我们的IB培养十大目标里,就包括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原则、有爱心的人,敢于冒险、全面发展、有同情心的人。这些培养目标都具体量化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当好习惯日渐养成,考入理想的大学,成就美好的人生,是水到渠成的事。

是继续戴着高考的枷锁舞蹈,还是置身探究学习的乐园?选择当下教学模式,还是选择更有特色的私立学校?没有对与错,只有是否适合。

怎样选择一条更适合孩子成长的道路?

怎样给孩子带来更精彩、快乐的人生?

相信读完本书,您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