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准职业入对行
19814400000003

第3章 —、积极为自己规划未来(3)

目标设定之后,必然需要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应事前考虑好完成计划需要多少时间与停顿,以便能扎扎实实地沿着通往目标的阶梯前进。阶梯的数量是由目标的高度决定的。我们把每一级阶梯算作小目标,把中途的平台称作中目标。

只要多设定一些符合自己能力的阶梯,一步步登攀,那么,即使是能力微小的凡人也可像登山英雄征服喜马拉雅山那样达到似乎不可企及的高峰。

(7)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人生观。为了成功,应该采取一种乐观的、积极的人生观。从好的方面去解释事物,即使身处逆境也应相信好运一定能来临。持有这种人生观的人一定是很幸福的。

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应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给自己及社会带来益处。这种益处可能未必与金钱、地位、名誉相连,但它一定会以某种形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充实,对社会产生某种作用,这也就足以令人满意了。准确认定自我,选择正确的道路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好看。但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这个人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以作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这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那个人回来,对师父说:“它最多只能卖到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但不要卖掉它。”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但是这个人说:“我不打算卖掉它。”他们说:“我们出20万、30万,或者你要多少就多少,只要你卖!”这个人说:“我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他不能相信:“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蔬菜市场的价已经足够了。

他回来后,师父拿回石头说:“我们不打算卖了它,不过现在你明白了,这个要看你,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理解力。如果你是生活在蔬菜市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

这个故事对正在规划人生和准备寻找工作的我们应该有深刻的启示:你了解自己的价值吗?不要在蔬菜市场上寻找你的价值,为了“卖个好价”,你必须让人把你当成宝石看待。

但事实上,同样具有吸引力的观点是:我们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是坚强与软弱、机会与限制的独特复合体。即使我们用特定的产品或改变人生哲学,这点也不会发生变化。拒不承认这一事实、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就如履薄冰一样危险。你的人生际遇也许有机会焕然一新,但你却无法知道、也不能决定这是否可以安然实现。

如果你善待自己,那你就不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由于你特有的体质、知识与情感组合,有些道路可能对你是畅通的,有些则注定会让你失望。你对自我的认识越准确,你选择正确道路的可能性就越大。你选择的道路越正确,你取得更大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但是,如果你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你取得外部成功的机会就会减少。在你感到不适应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的判断就会动摇。你可能会分不清积极的风险与消极的风险,可能会缺少解决问题的决断力。即使你在技术上胜任某一角色,但如果你感到自己无能力、无责任心,你也发挥不出最佳状态。

美国当代著名科普作家阿西摩夫曾这样介绍自己:“我决心从化学方面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我做到了;……我决定写故事,我做到了;然后我决定写小说,我做到了;而后,我又决心写论述科学的书,我也做到了。最后,我决定成为一位整个时代的作家,我确实变成了这样一个人。”正是凭着这种强烈的自信,阿西摩夫从1914年出版科幻小说集《黄昏》以来,优质高产,写下了二百本书,以杰出的成就驰名文坛。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 纵观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大都是非常自信的。巴甫洛夫曾宣称:“如果我坚持什么,就是用炮也不能打倒我。”居里夫人说过:“我们应该有信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许多人的失败在于,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成功,而是因为他们不敢争取。而自信,则是成功的基石。道理很简单:人们只有对他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这种事业应该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才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没有行动,再壮丽的理想也不过是没有曝光的底片,一幅没有彩图的镜框而已。

自信既然是成功的基石,那么,怎样才能变自卑为自信呢?

(1)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目标。

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有一个驰名整个古希腊世界的神殿的入口处,人们可以看到刻在石头上的这样一行字:“认识你自己”。这正是自信赖以建立的前提。认识自己,谈何容易。现在,有许多青年想跻于文学的小路,可是,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连最起码的文学素养与生活积累都不具备,怎么能登上文学之山呢?要知道一个人在不适合自己所走的路上屡屡摔跤以后,自信心就会渐渐泯灭。当然,承认一条路不是自己应该选择的,这是痛苦的,需要有点勇气,但倘若一生都不敢正视它,踉踉跄跄走在对自己完全不适合的路面上,那不更痛:苦吗!正确地认识自己,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的可能及时转向,自己的长处得以发挥,就会感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你有不及别人的地方,而别人也有不及你的地方,自信心便会由此产生并不断得到增强。

(2)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正确地选择了事业上的突破口,并对此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并非意味着成功便唾手可得了。阿西摩夫一星期七天都坐在堆满了各种书报的办公桌旁,从中吸取知识的琼浆;他的脑海里经常同时酝酿着三四个创作题材;每天坚持至少打字八小时。可见,要使自信不流于想入非非的幻想,还必须伴之以勤奋。这是无数成功者的经历所反复证实了的。没有持之不懈的勤奋,自信便有如沙滩中的楼房,水面上的气泡。 及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志向 志向,集中代表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意志、情趣,规定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大小。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许多名人、大师几度调整奋斗目标,依然多有建树,成就辉煌。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迪:志向的确定固然可贵,志向的调整也是不可少的。

志向的确定与调整,是人才问题上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两个侧面。就科研人才而言,往往表现为按部就班与随机转移两种基本成才模式。前者,研究目标一经确定,就以“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遵循既定程序前进;后者则是随研究动态的变化和新苗头的出现及时转向,更换探索目标。在科学史、人才史上,这两种模式各有许多成功之例。

志向的确定与调整相当于人生的战略决策。人的成才决策应当科学化,而科学化决策的首要原则是信息原则。如果没有及时、准确、足够的信息,就不可能正确地、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确定目标。我们在确定或调整奋斗目标时,应当以社会需要、最佳才能、性格优势和中心兴趣等重要信息为出发点。

(1)社会需要。

任何人才的成功,都是顺应历史潮流,按照时代方向努力奋斗的结果。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需要各个领域、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如果哪一个领域、哪一种类型、哪一个层次出现空白,也就是社会需要为有志者提供了成才的机会。同样,只有自己的志向与社会需要相一致,才可能成长起来。

(2)最佳才能。

每个人都有多种才能。这些才能可分为最佳才能、较佳才能、一般才能。成才者,通常是最佳才能或较佳才能与成才目标一致发展的结果。就科技人才而言,成才有三种类型:再现型、发现型、创造型。再现型人才善于积累知识;发现型人才驾驭知识的能力强,并时常有所发现;创造型人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往往产生于他们手中。但“发现自己”并非易事,自己属于哪一种才能类型,自己的哪一种才能为最佳才能,往往需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发现。

(3)性格优势。

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性格,如果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不相适应,尽管其他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仍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一般说来,开朗、活跃、热情、温和,比较适应于当演员和从事社交活动;多疑好问、深沉、严谨、求实,比较适于治学;勇敢、沉着、果断、顽强,比较适于当军事家或领导人。立志成才者应权衡自己的性格特征,发挥“性格优势”,扬长避短,方可取胜。

(4)中心兴趣。

人们往往既有广泛的兴趣,又有一个比较稳定、持久的中心兴趣。中心兴趣能使人获得深远的知识,发展某个方面的特殊才能,使活动富有创造性。成果多结在中心兴趣的延伸线上,这几乎已成为一条规律。

志向的确定或调整应建立在对上述诸信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如果原定目标与诸因素不相适应,就需“随机转移”或做“动态调整”。志向调整一般表现为四种基本形式:

一是纵向调整。这是不变更方向而变更层次的调整。

大致分为:原定目标层次太高,实现概率太小,需要调低一点,先打基础;原定目标太低,形成画牢自限,需要调得高一点;原定目标已经达到,应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是横向调整。这意味着变更主攻方向。例如,社会需要或本职丁二作发生较大变化;原定目标与自己的才能、兴趣、性格明显不合;原定目标实现概率为零;新的信息展示了更有价值、更易成功的新目标等。这都需要对目标作横向调整。

_二是预测调节。即通过预测未来以调整目标。社会需要以及个人的才能、性格、兴趣诸信息都是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这些变化义是有规律可循,可以预测的。比如,才能的发展与年龄有关,任何才能都有其萌发期、发展期和衰退期。就运动员而青,创造最佳成绩往往受年龄等条件限制,如果超过了创造最佳成绩的年龄,错过了成才的最佳时期,一般就应根据预测调节志向了。

四是反馈调节。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调整方式。即按原定目标进行实践,冉根据效果的好坏、大小等“真实信息”反过来决定目标调整。-适时迁就一个比较小的梦

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当你长大逐渐成熟之后,你会开始思考你的人生何去何从。梦想会随之绽放、茁壮。这是一件好事。没有了梦想,我们将会失去希望,只不过要记得你的梦想要充满希望。

但是,你的某些梦想会成真,其它的会渐渐消失或改变,更有些会在你的眼前粉碎。在你的人生中,你可能必须要放弃一到两个梦想。可是你这么做的时候,其它的机会又会展现在你面前。

当约翰年轻的时候,他喜爱写诗,他不记得自己是何时开始爱上写诗的。它们始终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宁愿用诗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刻的感受,某些他感觉难以面对的事便以诗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