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准职业入对行
19814400000025

第25章 六、历练能力,提升自我价值(3)

(2)切忌好高骛远。

有的人也确实很有才气,对自己手头的工作也能够胜任,可总以为自己没得到重用,总以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因此当听说某某到什么单位拿了多少钱和升了什么职时,便也跟着频频跳槽,几年下来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白白浪费了几年光阴,要知道许多资历与经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积累,需要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老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终难有所收获。

有一个博士生,国内博士毕业后,她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去攻读博士后,两年后她又到了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牛津生涯还没结束她又到了伦敦大学做客座教授。在常人看来,她已经实现了极大的成功,一定是国内许多用人单位仰慕的人才,可当她回国找工作时,却没有一家合适的单位愿意要她,更不用谈什么人才了,原因是她在国外多年中,因频繁更换工作岗位而使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不成体系,也没有发表什么有价值的论文,而她的许多同学,有的只在国外名气不很大的学院做研究生,却因成绩卓著而入选了中科院的“百人计划”。要说她算够有“才”的人了,可是就因为她对现状不满而使自己的才华白白流失,不知道她现在难过的同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

当然,绝对不是主张一个人非要在一个地方干一辈子,因为那样有时会限制一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任何人都是希望能够在工作一个阶段后换个工作环境,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但是,在换工作环境之前一定是感觉到自己已经尽职尽责了,如果再不离开就难以进步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更换工作环境才是合适的。

难以胜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得不更换工作环境。那是由于能力上欠佳而被公司老板开除,当然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因素,这样的人不得不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也许他们真该认真考虑一下,这样下去会有什么结果。经常用脑,保持头脑灵活

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磴科学高峰的征途中,都是给思考留有一定时间的。据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经过了“十年的沉思”。他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伟大思想家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六年,不露锋芒,在这六年中,他是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家认为,这平静的六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问他这有什么“诀窍?’’牛顿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热情地思索罢了。”由于德国数学家高斯,在许多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有人称他为“数学的王子”,而他则谦虚地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做出同样的发现的。”

心理研究表明,即使是白痴也会有疑问的,不存在无疑问的人生。胡克教授在他著的一部叫《人生如痴人说梦》书中,解剖白痴心理时说道:白痴的疑问经由一个正常人无法企及的感觉通道发挥作用,几乎各个问题都与生命的大问题相关。也就是说,白痴的思维逻辑里蕴藏着解决基本问题的奇妙方法。可惜我们太正常了,无法理解其运行方式。言语之间,甚至对“正常”也提出了质疑。

可以说,学会了问问题,就已经学会了思考。思考将带来新的问题。基布尔学院的威廉·休斯克教授在心理研究教师团里能够自成一家地独立出来,主要依赖他对人的早期心理研究卓有成效,使牛津大学在心理研究上有了自己的一张王牌。威廉·休斯克的最著名结论是:“个性从第一个疑问开始形成。”他认为婴儿时代的趣向将人生导向疑问的深渊。他认为如果婴儿对周围环境表现出好奇和敏感,最终将成长为具有社会倾向的个性;而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的婴儿,最终将具备内省式的个性。

人生必须在思考中度过。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思考。一个人不惯于思考,生活就变得机械、麻木、没有了创造力,根本不可能成就一个了不起的个性,永远是三流人物。

一个人要想保持头脑灵活,必须掌握一定的诀窍,主要包括:

(1)经常用脑。

思考对大脑来说,如机器运转,不思考的大脑就会像久停的机器一样锈蚀。经研究证明,人脑智能远未完全被开发出来。经常用脑无疑是开发智能的良方,多阅读多提问,能促进脑细胞更好地新陈代谢,提高思考和记忆力。

(2)信息筛选。

人脑可贮存1千万亿条信息。如此多的信息如不加以筛选,必将互相干扰,影响思考效果。每天都应该对进入脑中的信息做一次回忆整理,分清主次,对主要信息可用脑力去思考并进行记忆,对次要信息则可以不做强化记忆。

(3)有张有弛。

在大脑神经细胞中,各细胞群之间有一定的分工。当思考研究每一问题时间过长时,人往往会感到疲劳,效率会下降。这时可转换一下思考内容,或者去阅读一下图书资料。这样有助于脑细胞功能恢复。当脑力工作疲劳时,可转换一些体力劳动和娱乐活动,这样可使紧张的脑神经松弛下来。

(4)体质投资。 高效率的脑力工作必须有良好的身体作保证。思考中脑细胞对氧的需求量很高,体质差的人吸收氧的能力低,常常大脑供氧不足。因此思考时间长了就会头晕。如此说来,加强锻炼,增加营养,对健脑补神都是很重要的。在主食中增加蛋白质、葡萄糖、卵磷脂类食品对大脑很有益处。另外,充足的睡眠也是补养大脑的方法。睡眠是精力源泉,是患者的良药。生理学家证明,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记忆整理。睡眠时大脑可以对白天积累的信息进行自动调整,为日后使用提供资料。

改进思维能力的简易方法

人们常说:天才和愚蠢仅一步之差。这一步之别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智力不同,倒不如说是思维方式不同,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思维,即使智力平平,有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做出天才的决断,出色地解决问题。

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家、医科研究教授,爱德华·迪·波诺提出了改进思维能力的简易方法,他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剔除成见法。

这是优化思维中很关键的第一步。它告诉我们,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事物。

当一个新的事物闯入人的思维中来时,人们首先总是本能地有所反映,不是喜欢,就是厌烦。然后就带着自己的感情对问题加以理解。这样做的后果常常会使人陷入某种困境而不易自拔。为了能够避免类似现象发生,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去掉你的成见。比如,假设我们大家现在都在讨论公共汽车的设计问题。有人建议把车厢里的座位全部去掉。此刻你会有何感想?为什么有这些感想?

想象一下这样设计有哪些优缺点,权且当作到会人员所发表的不同见解。用三分钟的时间把这些优缺点写下来。写完之后,也许你会 对你所写出的大吃一惊,这种设计的优点竟能与缺点数量相当,诸如造 价低廉,容易修理等等,而且,使乘客舒适这样一条非常重要的条件也 许还会被你所忽视。

这种剔除成见法的目的,是要使你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不要受头 脑中的定势所左右。

(2)面面俱到法。

这种思考方法告诉我们要确切地看清楚你所考虑的任何细节,不 要有所遗漏,也不要有所忽视,任何细节的遗漏和忽视,都会影响你作 决定的质量。

假设你要买一所新房子,就要考虑到所有与房子有关的因素,显而 易见的问题自然要引起你的注意,如,房间规模的大小、售价高低、陈设 是否适当等等。但是其它一些不很明显的情形也不能忽略。如,附近 的商场学校等配套环境如何?周围人们的风俗习惯怎样?到了冬季供 暖方式如何,车位是否充足等等。

有一对夫妇看中了一幢房子,他们认为那幢房子夏天的景色很别 致。但是一个朋友问他们:冬天,叶落花凋以后其景色将会如何?他们 就不知道如何回答,实际上,那幢房子的冬景是不堪入目的。

(3)先见之明法。

恰当的运用前两种方法把各种问题和可能的因素揭示出来以后, 如能具有先见之明,可使你得到最佳选择。

一位学者指出,人们对其将来的预见,从时间上划分,大体分为四 个阶段,即:眼前,短期(1—5年),中期(5~25年)和长期(25年以 上)。

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还可以使你在处理问题的 时候有一个正确的抉择。

迪文如果当时能听朋友的劝告,把目光放得远一点,他将会生活得 很幸福。在他中年的时候常和一位年轻的姑娘来往,当时他说是并无他意,只不过逢场作戏罢了,朋友们曾告诫他:这样下去你可能爱上那姑娘……可能会导致夫妻痛苦的离异……可能会导致包括子女在内的众叛亲离……可能二十年后,新妻会不甘心与老朽为伴,还要出现再度的离异……但是遗憾的是,他当时没有能够接受朋友们的忠告,朋友们当时给他描绘的那些可怕的情景后来都一一地变成了不幸的现实。

(4)明确目的法。

这种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把所做事情的目的铭记在心。

如果行为的目的明确得法,可以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解决问题上,这样会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有一个老奶奶在打毛衣的时候,他的那个学走路的小孙子总是在她身边转来转去,把他的毛线弄得一塌糊涂,使她无法再打下去了。于是她就把她的小孙孙放到小栅栏里面去了。这个孩子于是就在栅栏那里大哭不止,使她仍无法工作下去。这时她想到:“我的目的是把我和这个孩子分开,而不是把孩子圈起来,既然如此,我何不自己进入这个栅栏里去,而把孩子放在栅栏外面呢?”于是她就这样做了,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5)主次分明法。

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你在事物的诸多因素中,选择出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和最可能发生的情况。

假设某人想向你借一点儿钱,你这时就一定要考虑一下他想借钱的所有因素,然后要选择几个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什么时候能还你钱?”再次可能是:“这个人是否可信?”如果是你们的儿女向你们借钱的话,可能你们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她要钱干什么?”

我们的许多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分不清主次,只凭一般的感觉,殊不知一般的感觉是不能代替经深思熟虑而做出的选择的。

(6)思想解放法。

有时,我们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已经绞尽脑汁了,但仍是百思不得其解。这种思维方法告诉你如何开拓你的思路,使你进入一个柳暗花明的境界。只要你敢于进行大胆的设想,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时候,仅做灯丝这样一项内容,就试用了不下数千种材料,包括砍木、钓鱼线、沥青和碳化纸片等等。最后才找到了金属钨。

为了解放思想,要学会“狂想”。要想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使被认为不着边际,乃至荒诞不经,也不妨试它一试。最优的抉择产生于各种可能因素的展示之后。树立择业竞争意识

随着社会由封闭趋向开放,竞争机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全面地引入社会生活,也引入了职业选择领域。有选择就必然有竞争。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以个人才能为基础进行的竞争,是公平选择的重要前提。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满意的人才,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应彻底抛弃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必须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积极创造接受选择的条件,培养竞争意识,勇于在竞争中获得择业成功。

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求职者来说,只有具备了竞争意识,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最佳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独占鳌头,成功地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