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准职业入对行
19814400000023

第23章 六、历练能力,提升自我价值(1)

掌握通向辉煌人生必备的六种能力

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一天,小黄鹂鸟向鸟们建议:“我们应该推选一位勇敢的国王来领导大家,谁是鸟类中最伟大的,我们就选它出来当国王!”

鸟儿们都赞成这样的提议。这时候,一心想做国王的孔雀先开口了:“各位,大家就选我做国王吧!我的羽毛是最美的!”

说着,说着,孔雀就把它那美丽的尾巴炫耀地展示了开来。

鹦鹉首先附和,它说:“有这么漂亮的鸟做我们的国王,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我们就决定选孔雀为我们的国王!”

这时,麻雀却不赞成地说:“不错,孔雀是最美丽的。但是,像我们这么弱小的动物,被人侵袭时,它有什么能力来保护我们呢?与其选一个美丽的国王,倒不如选择一个在危险的时候能够挺身救我们的为国王吧!”

众鸟听了麻雀的话,都点头赞成。

最后,大家经过投票,选举了强悍凶猛的老鹰为百鸟之王。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仅有华丽的外表是不够的,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能力。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与能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时代。它要求的是高素质、高智能、复合型、知识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必定是具有全面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开拓进取的人。拿破仑·希尔发现:在生活和事业中,能力强的人在生活中能看到更多的机会!

比尔很不满自己的工作,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的上司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

朋友问他:“你对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

比尔摇了摇头,不解地望着朋友。

朋友建议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把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么修理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再辞职不干。”

看着比尔一脸迷惑的神情,朋友解释道:“你用他们的公司,做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比尔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写商业文书的方法。

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比尔,问道:“你现在大概多半都学会了,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不断加薪,并委以重任,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

“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而后你痛下苦功,当然会令他对你刮目相看。”

戴尔·卡耐基指出:“与其抱怨别人不重视我们,不如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能力!”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比尔·盖茨说:在这样的时代里,“能力已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资源,是资本,是财富,更是无价之宝。”

为了在求职的时候左右逢源,为了日后在职场奔走无往不利,首先要练好本领,提高自己的能力。下面几种能力尤其重要:

(1)吸纳知识的能力。

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敏感的更新能力让一切成功者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永远胜人一筹。这使他们拥有对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发言权,而别人只是他们知识、行为与思想的“应声虫”和追赶者。

有证据显示:杰出人物和成功者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

有效地获取或接受知识,从一般原则来讲,实际上就是吸纳知识的能力。对当代渴望成功的青年人来说,都具有求知的愿望和努力,但吸纳知识的能力却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的只注重机械地接受被传授的知识,目的仅仅是为了占有知识。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批判,对知识本身缺乏更新和调整能力。

还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知识抱有太深的个人成见,不虚心继承前人传留下来的知识,一味求新求变,把吸纳知识完全当成个人行为,成天抱着怀疑的态度到处挑刺,连别人的原意也不想搞明白。

因此,较强的吸纳知识的能力包括占有一定知识储量的能力和不断更新的能力。当一无所知的时候,吸纳知识可采取一定的模仿性接受;具备一定基础时,应当加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保持对知识的更新,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创新。

(2)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

高超地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意味着看清形势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每一位成功者何以知晓属于自己的时代是否到来,凭的就是这种猎犬般的嗅觉和入木三分的洞察力。

大千世界,昼夜轮回。每时每刻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向我们传送着关于自然和人类本身本质和奥秘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却深深隐藏在普通平凡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之中。

尤其是面对当今如潮涌起的信息,如何捕捉到有效的信息,则需要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组织、归纳,这又引申出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接受有效信息并对之进行富有成效的处理,才能形成富有创见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中,这也是人们求生的基本要求与能力。如果比尔·盖茨和普通人一样粗粗浏览《大众电子》,那他现在也许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平凡而惬意地喝着可乐,吃着麦当劳,既不会有亿万家财,也不会充当新时代的带路人。

因此,具备这种敏感地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青年人的迫切需要。

(3)思维表达能力。

在许多人心目中,天才、大师、伟人都高山仰止,深不可测。其实,天才不神秘,伟人无秘密。只要立志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大师甚至伟人。

莫斯科智力研究所在多年绝密保护下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大脑无秘密。他们的报告说,透视伟人大脑的结果,所发现的最大秘密就是无秘密。

人的智力只与脑内的知识结构有关。这意味着天才般的思维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养成的,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的。

思维能力取决于知识底蕴和知识结构。有一句话叫“三句话不离本行”,说的就是知识结构决定着你思维的方式及其结果,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明眼人自然比别人看得准确、深刻和全面。

杰出人物不但能对现时世情进行有效的思考,得出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还善于把自己思维的结论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提炼,能一针见血、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事情讲清楚,甚至能令顽石点头。

未来的时代,我们唯一的发言工具是大脑,唯一的工作是思考,思维与表达能力就是我们工作能否有所成就的基本因素。

(4)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能力,而非天分。创新必须付出代价。创新能力的培养须有艰辛的努力,创新的结果打破了人现有的规范,要想在既存的现实中得到承认和应用,则须有非凡的勇气。

超常、异常、出众、卓尔不群或标新立异,勇于创新是所有杰出人物和天才伟人的共同特性,也是各领域、行业佼佼者的奥秘之一。如果没有标新立异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胆识,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意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无从谈起。

(5)组织管理能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管理能力,不是指一个人具体地领导一个集团或团体,而是一种实现与成功有效的管理素质训练。

组织管理能力即根据组织中的角色设定,卓越执行上级的命令,对同行善意的尊敬和激励下属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领导能力。

实际上,领导能力是成功者高度评价的个人特征之一。对于许多人而言,具有领导能力的经历在幼年就已显现。

历史总是记录那些具有超凡领导能力和领袖气质的人以及他们带领民众度过艰难岁月的史诗般的故事。领导能力就成了每个渴望青史留名的人进入历史殿堂的敲门砖。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光彩照人的领袖,但很少有人不曾如此幻想过。

那么,我们所提出的建议是:领导能力来自从小的经历,领袖气质来自于勇于对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的气魄。

(6)社会活动能力。

如果说前面五种能力基本上属于实力范畴,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尽量把前面诸种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前者是向一个水壶里装水,水壶里能够装多少水由它们决定。后者是将一个水壶里的水倒出来的技巧,决定你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被利用、被承认。

在现代社会,知道怎么说的能力对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技术进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不得不彼此交往、互相沟通,以期抛开成见,多从他人身上探寻一下人际交往的秘密,让社会和生活更加和谐,避免冲突和误解。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人际交往艺术方面的书已有不少,但很少有人能从中受益,因为这种能力本就不是从书本中学来的,并且人际交往本无成法,也无定法。它需要在日常交往中悉心体昧,方能有所造诣。要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拿来运用

一个人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

生活中有不少人也经常在读书,甚至有的人读的书还很多。但是,有的人能做到活学活用,有的人则读了同没有读差不多,甚至还带来了害处。

从古到今,读书人常常犯这样一个错误: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年轻时一心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谁料运气实在不佳,直到垂垂老年时仍未能如愿,自己反倒落了个贫穷潦倒,最后在饥寒交迫、羞辱无奈中死去。

孔乙己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读死书、死读书、书读死的悲剧。类似这样的读书人,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

五代时有一个书生,一生读了很多书,并且背诵得滚瓜烂熟,人称“两脚书橱”,但是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即使饱学终究也没有用处。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见一些人,虽然爱读书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尤其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卷过来时,那些平时不注意接近现实、对书本之外的事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读书人,几乎要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

很多大学生,肚子里的学问或者理论水平很不错,却拙于实际操作,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一位成功的律师并不一定要记住各项法律条文。相反的,成功的律师只要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法律条文即可,另外加上各种见解,用以支持适合某一特定案子的几项原则。换句话说,成功的律师知道在他有所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他所需要的法律条文。这项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各行各业的人,而且具有相同的效力。

尽管亨利·福特只受过很少的小学教育,然而他却有能力综合自然、经济法则和人类的思想,获得他所需要的任何种类的物质。所以,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福特先生曾控告《芝加哥论坛报》,指控这家报纸登载诽谤他人格的不实报道,因为这篇报道中说,福特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等等。

在审判这个案子时,《芝加哥论坛报》的律师们企图证实他们的报道是正确的,他们要证实福特没有知识,于是,这些律师就用各种问题来质问他。

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

“英国在1776年,派了多少军队前往美洲殖民地镇压叛变?”

福特平静地回答:“我不知道英国人共派出了多少军队,但我却知道,派出去的军队远比后来回到英国的军队,多出很多。”

在法庭上,陪审员、旁听席的民众全都哄然大笑,甚至连提出问题的那位律师,也不禁笑了起来。

这种质问的情形,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福特一直保持着镇静的态度。可是到了最后,他终于厌倦了这些“聪明”的律师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回答一项特别令人觉得不愉快及近乎侮辱的问题时,福特坐直了身子,用手指着那位提出问题的律师,回答说:“如果希望我回答你刚刚提出的那个愚蠢的问题,或是你们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请让我提醒各位,在我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我只要按下其中一个电钮,就可以招来各种专家,对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他们甚至还可以提出你们问都不敢问甚至无法回答的问题。现在,能不能请你们诚实地告诉我,既然我身旁拥有各种专家,能够随时告诉我所需要的事实,我为什么还要在脑海中记住这些毫无用处的东西,以便回答任何人都可能提出的愚蠢问题?”

整个法庭一片沉寂。提出问题的那位律师不禁张口结舌,瞪大了眼睛;法官倾身向前,注视着福特先生的方向;许多陪审员似从梦中惊醒,仓皇地望着四周,仿佛他们刚刚听到了一次大爆炸。

在福特这样回答之前,那位律师一直十分得意,他相信他所提出的问题正好显示了自己学识的渊博,如果福特无法回答那些问题,正好说明福特确实是无知的。但福特的这个回答打破了律师的美梦。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真正的学习应该注重的是思想的发展,而不只是搜集及分析知识。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知识的活百科全书,但却未必拥有任何有价值的权力。这种知识只有在它被加以组织、分类,以及付诸行动之后,才会变成权力。世界上某些最有学识教养的人士,其所拥有的一般知识,甚至比不上某些被认为是傻子的人,而造成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的原因在于,后者把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拿来运用,而前者却未曾这样做。避免学习和生活脱节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些人,虽然爱读书却不能很好地利用,尤其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卷过来时,那些平时不注意接近现实、对书本之外的事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读书人,几乎要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

有些读书人,肚子里的学问或者理论水平很不错,却拙于实际操作,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一个人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要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去做:

(1)自动调节目标和知识结构。目标调节就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和具体的奋斗目标,使主观愿望和客观情况相一致。知识结构调节,就是要在动态中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事实证明,人类知识总量,每隔几年就要翻一番。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和一成不变的知识结构都是不现实的。

(2)在广泛涉猎的同时,要经常注意读报,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新闻,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

(3)要在读书的同时注意思考,尤其要重视联系实际问题,要注意读那些现实性、指导性强的书籍,把书本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4)要经常走出书斋,同广大的普通人接触,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同他们打成一片。

(5)要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注意养成经常动手的习惯,通过亲自实践来印证或修正、补充和完善理论,使理论知识化为实际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