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准职业入对行
19814400000017

第17章 四、积极而成功地推销自我,不要坐等工作机会降临(4)

根据某公司掌管研习部门的主任表示,每当需要请名人学者来演讲时,便要为演讲费大伤脑筋,他会询问演讲费应该付多少,对方常回答:“由你决定好了。”于是,他只好自行决定演讲费的支付额。然而,事后他却常遭抱怨,实在十分扰人。为避免此种情形经常发生,事先说出演讲费多少即可,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无法亲口说出。

为什么有关金钱的事,如此难以启齿呢?原因就是担心会在无意中伤害到自己:如果说得太低,则无异自贬身价;而且对金钱过分斤斤计较,似乎有损学者形象。诚如一般人在欲讨回价款时,便经常假借第三者之手,向对方表示:“我爸爸乡下房子准备大修,请你是否能方便一下………‘我也欠别人的钱……”,运用这种说法或许比说“我自己要用钱”较为安心些。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每一个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都必然要面临薪水问题,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与雇主谈论薪水,对你能否面试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的建议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1)大胆地说出你的待遇期望。

一般企业尽管有自己的薪资方案,但为了吸引人才,树立企业形象,原来的薪资方案在一个小范围内还是有一定的变通余地的。如果你不好意思谈薪水,只是草草地说“按企业的规定办”之类的话,表明你对你自己和企业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对你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你可以大胆地说出你的待遇期望。如果你是刚刚大学毕业或新进公司的人员,一般来讲,公司在这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制度,由于你的工作能力、表现都无过往记录可证明,因此比较没有谈判空间。在这个阶段的求职者,你的期望应该是“依公司规定办”。

如果你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你的期望应该是:在你掌握了一些资讯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合理行情的范围;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提出的期望待遇是否恰当,也许你可请教对方——“这样的职务通常在贵公司的待遇如何?”

(2)做到心中有数。

你应该对你将要面临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这家企业的状况如何,现在市场上通行的行业薪金是多少,你最理想的情形是什么,能够接受的条件是什么,在哪些问题上可以做出让步等。

(3)让对方感到雇用你是值得的。

谈论薪水时你不妨先换位考虑: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你希望你的雇员是什么样的?只有先把你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理顺了,谈起薪水问题,才会顺理成章。

你应该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展现你自己,让对方认识到你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带给他们什么样的利益,你具有什么样的技术知识、潜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总之,你要让对方感到雇用你是值得的。

等对方认定你是最佳人选,这时再争取高薪、福利就不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在提出薪水要求时,不妨只说一个大致范围,为双方都留有一定的余地。比如说,要求薪水在3500~5000元之间。

(4)充分了解企业的福利政策。

福利是员工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还可以反映出企业的人情味、凝聚力、对员工的重视程度等,这些对员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关注薪酬的同时,你也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的福利政策。在很多大型跨国公司,职员的薪水有时并不很高,但是福利待遇很好,比如高达薪水40%的住房公积金。因此,在这些公司,很多雇员可以保持很高的生活水平。

(5)问薪水问题要注意方式,把握好时机。

货比三家是做买卖的基本原则,人才择业,实际上就是推销自己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买卖”,也应当货比三家,从而找到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发展机会。但是,目前有一种说法,即在择业的过程中,最好不要问自己的薪水,否则可能引起招聘者的反感。于是,这就给应聘者出了一道难题:主动问吧,怕被人看成是斤斤计较,弄得不好还要得罪招聘者;“打闷包”吧,心又不甘,况且万一“开宝”开出个低得自己难以接受的价,岂不是自己给自己吃药?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该不该问薪酬,而在于你问这个问题要把握好时机。面试时,在谈到你的工作经历时,招聘者往往会问你现在的收人情况。你可以在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后,反问一句:这个标准与贵公司相比有多少差距?当然老练的招聘者不会回答准确数字,但是因为有了参照物,他的回答也许会含蓄些,比如“不会低于过去的收入”或“目前我们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但差距不会很大”之类。通过这些回答,你可以推算出新岗位的大致薪酬水平。即使对方不作正面回答,或对这个问题有反感,但由于这个问题是“承前启后”的,所以也无法过分怪罪于你。

还有一些招聘单位在面试时会主动问:你期望的薪酬大约是多少?此时,你可以以退为进提出反问:我愿意接受贵公司的薪酬标准,不知按规定这个岗位的薪酬标准是多少?这样,你不但没有露出自己的底,反而可能摸清了对方的底。如果你对对方的标准满意的话,那么双方可能一拍即合。克服求职时的误区

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指出,毕业生在求职中存在很多误区,这直接导致了求职失败。其中常见的误区是:

(1)对企业一无所知。

很多毕业生应聘很随意。在一次招聘会上,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招聘主管让应聘大学生说出几款该公司代理的品牌名字,没想到求职者一个答不出来。招聘主管说:“在求职前不了解公司,很难想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这样的学生肯定不用。”

(2)自以为是。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并非找不到任何工作,而是期望值过高,对一些低档次的工作不屑一顾,盲目追求一些脱离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工作。这种“半吊子”型的人才,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必然走向失业。

(3)盲目应聘。

不少大学生并不知道某个职位的职责分工是什么,只从字面上去理解。一家公司“营业服务部”下属的商品企划室招聘,结果许多大学生看到“服务”二字,就以为是做服务工作无人应聘。而当公司把“服务”两字去掉后,马上就有很多人投简历。人事主管告诫说,如果对职位不明白可以询问,不要单从字面上片面理解,否则会错过好机会。

(4)不愿吃苦。

大学生刚进入企业,很难立刻进入角色。一些公司规定所有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要到一线锻炼一年,有的学生一看不能做本职工作还要“吃一年的苦”就打退堂鼓,结果白白丢掉了工作。

(5)独立性欠缺。

许多毕业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应聘还要父母陪伴,自己缺乏主见。还有的毕业生笔试、面试通过后,在与公司签约的时候,父母到场与用人单位说长道短谈条件。对于这种行为,许多公司都比较反感。一位人事经理说,“找工作的前提是,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能对自己负责。”·改变不利于求职的想法

为了成功地求职,除了要回避前面的几大误区,还要改变如下一些不利于求职的想法:

(1)我的目标就是当总裁。

不少人相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其实,现实生活中,将军的位置很少,如果大家的目标都是想到最高层,那么,这种主观愿望就会与客观条件产生差距。因此,确定职业前程时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2)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运气。

很多人坚信成功是由于有好的机会,因此,他们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不去主动地计划、经营自己的生活,这种人只能是守株待兔。

(3)认为招聘人员对应届高校毕业生抱有偏见。

招聘人员只从事量才录用的工作,如果你是合适的人选,他们不会在乎你不具备工作经验,那么多用人单位涌到高校参加供需见面会就说明了这一点。虽说职位空缺往往有限,但并不意味着应届毕业生就完全没有机会。寄一份个人简历花费不大,却可能使你得到一个就业机会。

(4)认为对职位表现出渴望的样子,才表示自己有诚意。

面试时表现出渴望得到工作职位的样子,绝非明智之举。但你也别往相反的方向去想,以为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会更好一些。还是自自然然表现最好,只要让对方知道你是真的想做这份工作,并且相信你能做好就足够了。唯一的例外是:如果有另外一家公司千方百计地想聘用你,你的不动声色,或许会争取到更高的报酬。

(5)已经有一家公司或企业对我有兴趣,再去其他单位应聘是不道德的行为。

除非你已经收到书面通知或主管人员口头通知,且确定了上班时间,确定了具体职务、薪酬,否则任何的口头承诺都是不可靠的,你在此期间再去应聘其他单位的职位,从本质上谈不上有什么不道德。求职过程中,应聘者往往有一厢情愿的想法,你可能认为十拿九稳的承诺,偏偏会毫无结果,逼得你又须重整旗鼓,从头来过。

(6)如果自己对某份工作不喜欢,但要求不高,就不要去浪费时间去应聘了。

寄一份简历和求职信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一份工作,但你寄去个人资料后,也许还会有适合你的其他职位空缺,这样你就不等于多了一次机会吗?同时,多经历几次面试,还能增长经验,使以后的面试表现得更加出色。总之,应聘不必当作生死攸关的事去做,只要有机会,就不妨试试看,这对于争取获得理想工作是有帮助的。

(7)我总是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多半是自己造成的。有才不遇,就要多加主动出击,经过种种努力还是无法遇到伯乐,你就争取在现有的环境里做一只更加优秀的马,多加提升自己奔跑的技能。或许有一天当你能跑得更远的时候,就会遇到伯乐了。

(8)我不应该比同学的收入低。

不要盲目和同学比收入。薪金不应该成为求职道路上的阻碍因素,尤其是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无论是在社会经验上还是技术水平上都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并且,目前大学生的初步就业薪金普遍停留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所以无论是求职于哪个企业,刚开始的差距并不明显。但是,随着业务的熟悉和自身技术的提高,相同起点的人们得到的肯定是不同水平的回报。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不要总是单一的从物质上来比较您和他人的差距,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像一个企业的文化,员工之间的默契与和睦相处,处在适合自己企业中工作的热情、愉快,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自身优势的最大限度发挥等等,这些都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到。拨开那虚伪的、缥缈的仅仅覆在表面的虚荣,确定自己的目标,开拓自己的那片森林。

(9)认为职业稳定是最重要的。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部分大学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作择业的唯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而高风险与高收益、高价值是成正比的,因而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萌生。

(10)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为此“献身”或受骗。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再三告诫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11)不符合招聘条件,就不能去应聘。

如果你只想试一试的话,那么不管自己是否符合条件,你都可以试试。不要被广告中对学历、经验的高要求所吓倒。作为一个候选人,要想符合广告里的每一项条件,是很难做到的,或者几乎是做不到的。所以条件总是可以商量的。

许多公司之所以列举某些资格限制,目的只是想限制应征者的数目。因此,别让“合意的人选”、“优先考虑”,与“知识丰富的”等字眼,使你望而生畏,裹足不前。

如果广告上说:“至少需要三年工作经验。”但是你只有一年左右的经验,别怕,照应征不误。只是除了寄履历表之外,应该再附上一封信,表明并使对方相信为何应该让你列入考虑之内。先说明你不合条件之处,再立刻补充说明你卓越的能力。

同样的,如果报上登的待遇低于你希望的待遇,但是这份工作颇合你意,请立刻去应征。此时你只跨进一脚,并未完全进入,除非亲自去面试,否则你绝不会知道该项工作的详细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