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庄子的智慧
1981000000034

第34章 舍得人生(2)

缘不是所求,不是奉献,更不是宗教的东西,缘就是缘。不需许下誓言,也不必要求承诺。可以拥有时,不必山盟海誓,依然可以真诚相拥;而无法拥有时,就算是强求也求不来一份聚首的缘。看那静谧的星空群星闪烁,而守望了千万年的牛郎织女星,依旧相对无言,守候着一年一度七夕聚首的缘。“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却造就了一个永恒的传说。其实天上人间,阻碍人们的不得已,有一些也许是人们无法逾越的障碍,而另一些却是人们并不想摆脱的束缚。一切只是因为有缘注定,无须强求。

缘有多种,能够相识相知,是一种令人珍惜、令人难忘的缘。一见钟情是一种缘,高山流水是一种缘,怦然心动是另一种缘。这个缘,令人难解。卓文君为了司马相如,别豪门赴街市,当垆卖酒,不言贫富;温莎公爵不惜放弃王位,舍弃江山,终于携得美人归,皆因有缘。而钟子期与俞伯牙,不需任何介绍与表白,只一曲高山流水,弦响天地间,空前绝后,震撼心灵之中,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眸中读懂了彼此,这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知音遇知音的相惜,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但生命中更多的是人潮中的擦肩而过,落雨的屋檐下同时避雨,昏暗的路灯下等候同一班车的夜归人,他们也都是有缘人。甚至于蓝天下两只飞鸟,能够在空中相遇飞过,也是因为有缘。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缘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抓住缘。或者有缘,然而源头水尾难以相见;或者无缘,行色匆匆,远隔天涯。人生有太多的不可知,一个念头,一次决定,往往便可能拥有或错过一份缘。选择了爱是因为缘;而选择了放弃,也是由于一种缘。生命如此,生活亦如此。

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里写过这样的语句:“于千百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百年中,在时间的无垠的荒野中,有两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就这样相逢了,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有轻轻地道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哦,原来相逢即是缘。

而诗人徐志摩的观点却是,人们苦苦追寻的缘是不可强求的。是双溪上的小舟载不动的,是无法带上前路的。“在茫茫人海中,我欲寻一知己,可遇而不可求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种对于缘分的淡然令人叹服。

希望在缘分的天空下,我们能够守候着真诚与善良,选择期待与梦想。

留有口德,脚下的路才会更宽

【原文】

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庄子·人间世》

【译文】

说话温和不过分,才可以保全自己。

【解读】

庄子认为以诚待人,不说一些过分的言语,才可以保全自己。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嘴茬子不要太扎人,否则只会招来彼此的不快。正所谓,只有嘴上留情,脚下才会有路。

要做到嘴上留情,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揭短

俗话说的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揭人疮疤,除了让人勾起一段不愉快的回忆外,于事无补。这不仅会叫被揭疮疤的人寒心,旁人一定也不大舒服。因为疮疤人人都有,只是大小不同。见到亲人或同事浓血淋漓的疮疤,只要不是那种喜欢幸灾乐祸的人,都会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2)指责他人之过,切忌露骨直言

《呻吟语》中说:“指责他人之过,需要稍作保留。不要直接地攻击,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譬喻,使对方自然地领悟,切忌露骨直言。”与人争辩时也一样,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也未必非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才行。因为这样做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你善意的批评不但得不到对方的认可,有时还会为自己增加一个敌人。

(3)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所谓“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人亲密地交往时,需诚意待人。纵使交恶断绝往来,也不可口出恶言,数落对方的不是。这样你才能不伤害他人又可以保全自己。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说过,“人和人天天密切地接触,是要互相付出代价的。要仅仅欣赏对方的优点,而不刺痛对方的缺点,也不被对方刺痛缺点,双方都需要有多方面的生活经验、理智和适当的距离。”

(4)不旧事重提

许多人常因一件小事而生气,当说不出新的道理的时候,就喜欢翻旧账、揭老底,于是更加怒火中烧。夫妻吵架越来越激烈的原因,往往也是互揭对方的疮疤,例如一方口无遮拦地脱口说出“你过去做了……”此话一出口,情况一定会发展为无法收拾了。

其实不只是夫妇之间,一般人也不喜欢旧事重提。事过境迁之后,总认为自己已得到对方的宽恕,相信对方必然将过去的事忘了,并从此信任对方。所以当对方重提旧事时,内心自然愤怒至极,认为原来他只是装作忘记,事实上他仍记挂在心!如此一来,被揭老底的人不但不会再相信对方,而且可能造成双方形同陌路之人。

一般说来,生来就喜欢揭人老底的人是少数。只有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暴怒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揭老底。尤其是好朋友,因为接触较多,对别人的过去知道得一清二楚,怒从心头起难免出口不逊,说些类似“你不要忘了你过去曾经怎样怎样”之类的话。

引用过去的事例对于解决今天的问题毫无帮助。只有当过去的例子可以作为追究事理方面原因的资料时,才可以把它拿出来。如果牵扯到人的那么别人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都已经过去的事情了,还抓住不放,实在是太过分了。”

只有知晓利害,学会自我控制,养成及时处理同题的习惯才能杜绝揭老底的习惯。不要把事情搁置起来,每个同题都适时解决,有了结论,以后也就不要再旧事重提,再翻老账。没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把现在的事拖到将来,那么在将来的日子里,你就得不停地翻旧账。这是恶性循环,办事越拖,旧账越多;旧账越多,办事越拖。

(5)不逞口舌之快

有的人天生反应快,口才好,心思灵敏。这样的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和别人有利益或意见的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说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这种人不管自己有理无理,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住你语言上的漏洞,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虽然理在你这一边,但你就是拿他没办法。

如果是参加辩论会,或者进行商务谈判,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他们常会因“所向无敌”而忽略收敛的重要,因而把逞口舌之快当成一种快乐,这是这种人最大的悲哀。

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会议场和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就是对的;你辩赢了后者,只凸显你只是个好辩之徒罢了。这两方面都不能说明道理就在你手里。

碰到这种情况,人们虽然不敢在言语上和你交锋,但对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反而会同情辩输的那个人,你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支持,而且别人因为怕和你在言语上交锋,只好尽量回避你。如果你得理还不饶人,把对方“斩尽杀绝”,让他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已埋下一颗仇恨的种子,这对你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口无遮拦是把双刃剑

【原文】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庄子·齐物论》

【译文】

真正的道理不用说出来大家也都能领会,真正的辩论是非其实可以不用言语,最具仁爱的人不会有所偏爱,最廉洁的人是不讲谦让的,真正勇敢的人从来不会轻易伤害他人。

【解读】

《庄子·齐物论》中说:“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意思是说,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争辩,是由于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引起的。

因此庄子觉得大声说话的人不一定就有理,用激烈的言辞来伤害对方未必能说服别人,真正的高手是在少说中给人震撼。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可以让人信服。

人们喜欢苏州园林中美妙的景色,喜欢连绵起伏的山脉,是因为它们都通过含蓄和隐晦的形式传达出事物的价值,而不是直白的流露。说话办事,过于直接会让对方感觉到突兀,凸显彼此的利害冲突,让关系更加紧张,难以收场。善于隐晦表达,则会举重若轻,让彼此能够心照不宣地达成妥协。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以后,有两个节度使拥兵自重,起兵反对朝廷,后来经过艰苦的斗争才平定下来。这件事给宋太祖很大警示,他找到宰相赵普商量对策,决定削弱地方的兵权。有一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都来了。酒过三巡,大家开始无话不谈。宋太祖说:“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但是你们可能想象不到,做皇帝也有许多苦衷啊,有时候还不如你们自在。跟你们说实话,我已经好久没有睡过安稳觉了。”

大家听了这话,马上懂了里面隐含着内情,就问这里面的缘由。宋太祖仍旧不露声色:“人们都说高处不胜寒,我站在很高的位置上已经感觉到寒意了。”石守信等人知道宋太祖担心有人篡夺他的皇位,非常惶恐,于是站起来跪倒在地上:“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每个人对陛下都是诚心诚意的!”

宋太祖摇摇头说:“你们和我南征北战,我自然信得过。但是如果你们的部下为了攫取高位,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石守信等人听到这里,意识到大祸临头,连忙求饶:“我们愚蠢,没有过多考虑,请陛下给指条明路吧。”于是,宋太祖给了他们足够的钱财来安度晚年,让他们做地方官,最终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宋太祖在酒宴上跟大家语言沟通,而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他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意图,让大家知难而退,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就是隐晦表达、难得糊涂的处世技巧。

学会隐晦表达,能在人际交往中实现良好的互动,给双方留有回旋的余地,有利于把事情办好。一些人说话做事过于直白,不仅态度粗暴,还容易把人逼进死胡同,怎么能搞好关系呢?

俗话说:“逢人只说七分话,未可全交一片心。”但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也很多。“直言直语”是性格中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也惟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正义邪恶得以分明,让美和丑看起来分明,让人的优缺点表现的分明。

只是在现实生活中,“直言直语”对于有这种性格的人来说却是致命伤: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时只看到现象或问题,也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性格。他的话有可能是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里。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语”对方明知,却又不好发作,只好闷在心里;鞭辟入里的“直言直语”因为直指核心,让当事人不得不激活自卫系统,若招架不住,恐怕就怀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语不管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别人宁可离你远远的,免得一不小心就要承受你的直言直语;也可能会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或者自己躲得远远的,眼不见耳不听最妙。

一般来说,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的人都喜欢直言直语。言语的爆发力及杀伤力也很强,所以有时候这种人也会变成别人利用的工具,鼓动你去揭发某事的问题、去攻击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这种人总要成为牺牲品:成效好,鼓动你的人坐享战果,你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你一定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排名第一的报复对象。

所以直言直语是一把既伤人又伤己的双面利刃,而不是披荆斩棘的“开山斧”。在现实生活中有这种直言直语个性的人应深思,并且树立几个观念:

(1)对人方面,避免直接说出别人处事的不当,或试图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因为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和他过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也不会产生多少效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自我”这个怪兽便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他从堡垒里揪出来,他当然不会高兴。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必须要讲就迂回地讲,点到为止地讲,要是不听,坏了事,那也不关你什么事。

(2)对事方面,尽量不去批评事情处理的不当。事是人计划的、人做的,因此批评“事”也就批评了“人”,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障眼法”。除非你力量大、地位高,要不,直言直语只会替自己带来麻烦!如果能改变事实,则这麻烦倒还值得;如果不能,那就想办法闭上嘴巴吧!

(3)幻想和你一起工作的人都会站在你的立场考虑问题那是不可能的。认识到这一点,你会减少很多失望和挫折感,一定要谨慎选择那些你想信赖或想对他吐露心事的人。

(4)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长短。比较小气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难免说东家长、西家短,你一定不要加入他们。偶尔批评或取笑一些公司以外的人,无所谓;但对同事的弱点或个人隐私,保持沉默才是聪明的做法。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很多威胁你顺利发展的大敌。天下最好的药,如不能对症,也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效果。对人也是如此,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便指其为君子或小人,则必被小人置于刀俎。要以彻悟人生之眼去透视对方,选择给他迎头一击或是温柔陪笑。

做人做事都需要注意礼节

【原文】

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

--《庄子·在宥》

【译文】

注意微小的细节也是礼仪。

【解读】

礼貌待人是一种很好的为人处事原则。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注重礼尚往来的传统。“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影响深远,备受推崇。同样,大思想家庄子也将“礼”作为他思想的一部分。懂礼节,不仅要会打招呼、知道尊重对方,还包括在做人过程中必须顾及对方面子,在做事过程中去遵循常规的礼节。

一个人的礼貌,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事的基础。

(1)学会客套话

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人求人办事时,像写八股文一样,寒暄和客套是少不了的。如果直截了当地开题,就显得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加显得冒昧了。”

人生在世,难免和人打交道。在应酬的过程中,客套、寒暄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人把“客套”看作虚伪、庸俗的东西,加以排斥、抵制,结果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连连受挫,显然对交际的基本礼仪缺乏中肯的认识。客套是一种礼节,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能带给人以尊重、关心。这样可以缩短心理距离、实现感情共鸣。到朋友家做客,对方要立即起身相迎,然后请你坐下,再给你泡上一杯茶,接着寒暄问候几句。有了这些客套步骤,你才会获得良好感觉,否则就有被冷落的感受,甚至引起猜忌。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求人办事自然水到渠成。

(2)见面常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