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庄子的智慧
1981000000025

第25章 以退为进(3)

初来乍到,你不能过分地表现自己的言行。那样表现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使自己显得比别人更能干、更高明,但这只会增加同事对你的威胁感,从而联合起来对付你,使你陷于孤立的窘境之中,甚至是背后在领导的面前说你坏话。领导往往喜欢比较谦虚的下属,而不喜欢有表现欲的下属。下属如果急于表现自己,会让领导觉得你喜欢出风头、有个人主义的倾向感,不利于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因而你肯定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此外,急于表现自己,往往会使你得罪同事,由于领导要依靠这些熟悉情况的员工来开展工作,他就会照顾一下员工们的情绪,很可能就会批评你,给你一些小的教训,作为警示。

人们常常喜欢与单纯的朋友进行交往,感觉轻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的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就是傻子,是可以随意欺骗与作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净、平和、淡泊。这样的人工作起来也做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他把心智放在了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之上。然而与精明的人进行交往,就得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到泥淖或是陷阱之中。交往得越久,相处得越深,就越是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当然也就越觉得不自在。如果没有其他的办法,还得继续与他交往,那么也只好以更精明的手腕来对付他。

这也正应了郑板桥的一句话,“试看世间会打算的,却从不曾打算到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

(《郑板桥全集》)换个角度想问题

【原文】

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庄子·天下》

【译文】

一味地追逐外物而不知道返归自然,这就像是用声音来压住对方,人和自己的影子进行赛跑一样,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啊!

【解读】

很多人在生命结束时仍是无所收获,这主要是因为他只知道追逐而不知道归真。如果前方遇到了阻力,你要静下心来转个弯,换个角度思考,再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是最好的选择。

马嘉鱼是一种漂亮的鱼类,银肤、燕尾、大眼腈,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时则逆流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处产卵。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很简单:用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块,放入水中,用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闯入罗网之中也不会停止前进,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地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紧缩。马嘉鱼被激怒后,瞪起眼睛,张开脊鳍,更加拼命的往前冲,结果被牢牢卡死,为渔人所获。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同一个箱子的两端,中间用一张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时,鳄鱼会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第二次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这时候,心理学家将隔板拿开,鳄鱼仍然是一动不动,只是呆呆地看着食物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它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后活活饿死。

当你坚持却迟迟等不到结果的时候,不如转个弯,换一种方法来做事,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千万不要学那条鳄鱼即使到死之时也不知道转个弯来寻找生路。

“死脑子,一根筋”,那样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自己也会弄的焦头烂额。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只蝴蝶的遭遇吧:

一只蝴蝶从敞开的窗户飞了进来,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舞,有些惊惶失措,显然它迷路了,左冲右突努力了好多次,却依然没有飞出房间。

这只蝴蝶之所以无法从原路飞出去,就在于它总是在房间顶部的空间寻找出路,不肯往低处飞,那低一点的位置就是敞开的窗户。甚至有好几次,它飞到高于窗户顶部至多两三寸的位置了,可就是不肯再飞低一点!最终,这只蝴蝶耗尽了气力,就像一片毫无生气的叶子,气息奄奄地落在了桌子上。

这些很平常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大道理。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一方面抱怨自己的道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却又因循守旧、不思改变,习惯在原来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有一回,三位多时不见的好友一起开车外出聚餐。

三个人在车里说说笑笑,好不热闹。来到一个只能左转弯的路口,因聊天分心而没有注意到提示。这时,一辆转向左边的大卡车像一团恐怖的黑影猛地向他们的车撞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机将方向盘用力扭向一边,只听得“哐啷”一声,车子旁边的后窥镜被卡车整个撞落,车身也因磨擦而出现了大片的刮痕。

原定的餐馆去不成了,车子必须送进修理厂。

久别重逢的喜悦顿时烟消云散,大家都显得很沮丧。每个人在心中嘀咕:“如果不是图个道近,就不会遇到这倒霉的事儿了?还有,那天拨电话定餐馆,如果定在别的地方,也就没有这种事情发生了。”

懊悔、自责、怨怒的感觉全都涌上心头,每个人的心情都好似一张揉皱了的纸,闷闷的、痛痛的过了好一阵子,他们中的一个人尝试着换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霎时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他说:“情况可能坏上千倍万倍万万倍呢,现在,大家既不曾受伤,车子坏的又不是很严重,我们不也是幸运的吗?”每个人细细的想,他说的也很有道理,于是一扫心中的不快,坐计程车去吃大餐了。

在人与人的交往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一步到位地把事情做得最好。有时需要我们等待,需要合作,需要运用技巧。在做事情时碰到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硬挺、蛮干,可以选择把困难、障碍绕过去的方法,也许这样做起事情来会更加的顺利。

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以后,当事者如果只是一味愚昧地钻在牛角尖里不出来的话,最后一定会把自己憋死在那个暗暗的、尖尖的、全无退路的牛角里。然而,只要轻轻地转个弯儿,换个角度思考,灿烂的阳光依然在前方等着我们。

学会适时低头

【原文】

忠谏不听,蹲循勿争。

--《庄子·至乐》

【译文】

忠诚的劝谏如果不被接纳的话,那就退让到一旁而不再去争谏。

【解读】

身居大臣的位置,当自己的忠谏不被采纳时,千万不要据理力争,那样的话很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每个人都有自身软弱的一面,当目前的力量暂时不足以使对方慑服的情况下,就应该适时的低一下头,然后再去争取。

从社会现实来看,众生平等,做人不卑不亢是最好。但是,这并不等于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保持趾高气扬的姿态。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矛盾中度过的。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如果不懂得低头,而是任由天马行空、一意孤行,其结果不是“碰壁”,就是“触网”,自己也肯定不会心情舒畅的。

要想把头抬得更高,就要学会适时的低头,就要懂得妥协;聪明人的做法不是要“你死我活,你卑我尊”,而是要实现“双赢、多赢”的结果。如果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视天下人为无物,只会唱“独角戏”,即使你的本事再大,充其量也只能算个莽夫,给别人垫背。

在这一点上刘邦就做得最好,鸿门宴中,刘邦深知处境对自己不利,清楚地体会到了“人在屋檐下”的滋味,所以从宴会的开始到结束,他都一直低着头行事,始终把自己的身份贬得极低而把项羽抬得很高,称他为大王,又称赞他大仁大义,在项羽的内心里已渐渐地对这位“臣子”产生了同情和怜惜之心,从而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这样,刘邦终于赢得了逃脱的时机,为以后打败项羽、兴建汉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弱者来说,“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真理,那么对于强者来说有没有必要在屋檐下时也一定要低头呢?

无论你是强者还是弱者,既然你处在了别人的屋檐下,此时你都是客人而不是主人,这里所说的“屋檐”也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处在别人的势力范围内,你稍有抬头,便有被碰撞的危险,随时都会面临着别人挑剔的眼光,随时都有被排挤、打击,甚至被消灭掉的危险,强出头和强抬头都是没有出路的。

当然,如果你是一名强者,而且是实力远远超过了对方,这时一旦进入对方的势力范围内,可能会碍于“面子”而不愿低头。其实,你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人具有本能地排斥“非我族”的本性,他们表面上会因为害怕你的威力而表现得唯唯诺诺,但内心深处,早已产生了不良的抵触情绪,这对你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试想,难道你能保证你永远是强者吗?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给对方以“礼”,这样,你既不失体面,又使对方觉得你有风度。

假如对方也是一位与你实力相当的同伴时,你更要谨慎行事,切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和麻痹,若此时这种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很有可能会激怒对方,而使他成为你的“敌人’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不可激怒对方,也千万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这时,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提出和他合作,承蒙对方多多关照。你首先满足了他的自尊心,给了他面子,又给了他物质利益。为了共同的长远利益,他不会置你于背后而不管的。

总之,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在别人的屋檐下时,一定要学会低头,主动地与对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和默契关系,而不能表现出丝毫的无奈和勉强,也不能依靠别人的提醒才去低头。

这样做会有以下好处:

(1)不会因为自己不情愿低头而被碰得“头破血流’。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屋檐都是客观存在的,阻力同样也客观存在。

(2)消除了对方的警戒心。

(3)取得对方心理的认可,自然可以得到对方的配合,最后的结果是“双赢”,双方都皆大欢喜。

人生在世,对于外界给予的压力,要尽可能地选择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曲一下自己,就像雪松那样暂时退让一步,这样才不会被压垮;就像小草那样,灵活地拐个弯,才不会被恶劣的环境所扼杀掉生命。

一时的低头并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低头也并不代表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起来;低头也不是毁灭,而是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是为了能够笑到最后的灿烂的脸庞。学会低头,也就学会了用更高的智慧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说,当自己处在一个十分不利的境域时,不要再考虑自己能赢得多少,重要的是自己能在这个环境中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巧言是能力的体现

【原文】

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不言。”

--《庄子·寓言》

【译文】

事物的常理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原本有常规的自然之理跟分辨事物的言论不可能保持一致,既然言论跟客观的自然之理不能和谐一致,所以有时候有话就说还不如不说的好。

【解读】

不管我们是在说话还是做事都不要超越自己本身的名分和地位,所说的、所做的都要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这也是处世精明、老练的表现。多加卖弄,定会招来引火烧身之祸。

与领导相处,平时说话、交谈、汇报情况时,使用言语要恰当。特别是一些让领导听了感觉不快的话,更要多加注意,如:

(1)和领导说:“太晚了!”不经意地一句“太晚了!”意思就是嫌领导的动作太慢,以致快要误事了。在领导听来,肯定带有你责备他的意味,你看这话能说吗?

(2)和领导说:“这事不好办”。领导把工作任务分配下来,而下级却说“不好办”,这样很直接地让领导下不了台,同时也说明自己在推卸责任,让领导感觉很没有面子。

(3)和领导说:“您真让我感动”。其实,“感动”一词是上级对下级的用法,例如说:“你们工作认真负责不怕吃苦,我很感动。”尊重领导,就应该说“佩服”。如:“经理,我们都很佩服您的果断”这样才算恰当。

(4)和领导说:“不行是吗?没关系。”这是对领导的不尊重,缺少起码的敬意。退一步来讲,也就是说话不讲求方式、方法,说了不该说的话。

对上级的问题回答“无所谓,都行”。过度的客气反而会招致误解,和领导说话是应该小心谨慎,顾全大体,但顾虑过多则会适得其反,容易遭受误解。

(5)对领导说“你不知道啊……”这句话即使是对很熟悉的朋友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对领导说这样的话,更加让人觉得你很差劲。

除了会说话,还要会听话。只有听的清,才能说的明,才能说到点子上。

有的领导很会尊重职员,所以在拒绝职员、下属的提案时,充分考虑到职员的工作热情和自尊,而不是直接的点破。他们往往先给你以肯定,然后再指出你的意见和全局的不同之处。这种领导,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在先拉后打,实际上他也是很费苦心的。作为下属,要学会善于体会领导话语中的意思,理解领导的用心。

当你对领导提出意见时,他说:“你的意见很不错,不过有些地方和我们的总体规划稍稍有些矛盾。”

此刻你就应该明白领导话中的意思了,不要再去强调你的意见是如何的合理、主张如何的正确,不要逼着领导做明确的表态。这个时候你应该说:“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如果和公司全局有矛盾,您就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吧。”

这样一来,领导定会感谢你的通情达理,两人之间也就达成了一种默契,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用心研究说话,这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不长些心眼,非要“在太岁头上动土”,其结果只能是你自己自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