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如这个淘气鬼那般的考验,如果我们也能像老和尚一样,凡事从乐观的角度思考,生活就能变得简单而快乐起来。
从乐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不是凡事只看好的一面,而是一种先给自己增加勇气、再去解决难题的方法。如果在遇到困难时,就先将自己置身于悲观的黑暗世界,那样的话还怎么会有信念来引导你一步步地去寻找光明的出口呢?
有的时候,我们也要适当地放松一下自己的心灵,给心灵安排一次快乐的旅行,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
如果人人都能像孩童那样,没有心灵上的创伤和裂痕,始终保持着一种天真、快乐的天性,而将一切带有破坏性、腐蚀性的思想都拒之门外的话,生命中那些不必要的伤害与消耗不知道要降低多少。研究事实证明,在数个小时中,因为忧虑和悲伤所消耗人的能量,要远远超过做几个星期的苦工所耗的能量!
孩提时代,我们赤脚在乡间的小路上行走时,都知道小心翼翼地避免踏在尖锐的石头上,避免让自己的脚底受到伤害;然而在长大成人后,我们为什么就不懂得去防止仇恨、妒嫉和自私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的侵害呢?因此,我们要尽力地驱除心灵上的敌人,欢迎和拥抱心灵上的朋友。
半杯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乐观的人认为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叹息只剩下半杯水了。
同样的一个事物,完全在于你看待它的态度。有的人因半杯水而庆幸,他是快乐的,有的人却因半杯水而悲哀,所以困惑我们思想的往往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
一群年轻人结伴去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的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啊?”
苏格拉底说:“你们现在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因为我现在很需要它。”
于是年轻人就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了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用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造出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现在快乐吗?”
他们齐声回答:“我们很快乐,而且是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个样子的,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拜访。”
男人们会说快乐是三五个知己聚在一起,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大声地说幽默笑话,再打几个哈欠;女人们则会说快乐就是知心的姐妹在一起,逛逛打折促销的商场,说说三姑六婆的趣事,再试穿几件时尚、心爱的衣服。
各有各的快乐,但是在女人们的心目中男人那些快乐简直就是庸俗;而在男人们的心目中,女人们的那些快乐更是一种莫名其妙。
可见,快乐是因人而异的。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快乐也是一样,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的不快乐。当然,这其中有一点要承认的就是,快乐必定是由自己去创造的,快乐不是别人送给你,也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到的,是自己用心去热爱生活、去珍惜生命而体验出来的。如果连快乐也要倚赖别人给予,这莫过于是你人生中最大的悲哀所在了。
快乐是纯粹的,是内在的,它的产生不是根源于事物,而是产生于人们的观点、思想和态度。萧伯纳说过:“如果我们被可怜下去,很可能就会一直都感到可怜。”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见到乐观和悲观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外在的世界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个人内在的处世态度决定了不同的表现罢了。
快乐是一种态度,不论富贵还是贫穷,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只是有的人充分享受到了这份快乐,而有的人却没有把自己的快乐拿出来享用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拥有快乐这个宝贝。
快乐是我们心情愉悦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快乐是健康生存的必需品,快乐源于每天的生活中,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去享受生活,享受每天的快乐,充分地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快乐的心情是一剂治疗心理创伤的良药,而破碎的心情则会吞噬你的精神骨髓。你快乐了,就会好好地工作和生活,就会带动更大的成功;你快乐了,就可以让身体更健康,就可以对他人保持一种宽容、仁慈的态度。
摒弃暴躁的性格
【原文】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
--《庄子·在宥》
【译文】
人若大喜过旺,就会损伤阳气;若大怒异常,也会损伤阴气。阴与阳互相制约,四时不顺应而至,寒暑不调和形成,这必然伤害人的身心健康!
【解读】
庄子认为,人不能过度地处在欢欣和愤怒之中,否则会伤害身体。生活中无论面对何种事情,都应当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过度快乐和愤怒放之于外,不要刻意的去压抑自己,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
世上没有一样事物比我们的身体健康更为宝贵,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才能够促进我们在工作上努力,使得人们不断取得进步。许多的人就是因为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而使自己身体的各个机能减弱、能力丧失。
睡眠和营养不足、缺乏运动、过度工作,此凡种种,都是减弱体力、损害身体的主要原因。
还有许多人把精力浪费在了愤怒、忧虑、怨恨以及琐碎的事情上。甚至有的人在愤怒、忧虑、怨恨和琐碎事情上所耗费的精力,比在正常的工作上消耗的体力还要多。
那为什么有的人还动不动就生气呢?
人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要求在大事小事上都能用理智来衡量,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人们大部分的行为往往都是以情感为出发点的。
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学生到他家做客。刚一进门,他的夫人就因一点小事而生气,进而当着客人的面,推翻了桌子。这位学生见状,十分不快,说道:“就算是师母,也要做出个师母的样子来,真是太过分了!”说完便要离开。
苏格拉底很平静地说:“上次我造访你家,不是也有只母鸡从窗外飞进来,把桌子弄得乱七八糟的吗?我不是也没有生气吗?”
生气的对象是人就大发脾气,一旦换成了母鸡便无从愤怒,苏格拉底用妻子的言行教育了弟子:人都难免有生气而恼怒的时候,这时若把对方看作是一个物体,而不是人,则可以让自己的心情暂时恢复平静。如果生气的对方是人的话,则很可能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就由生气转为愤怒。
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在受到伤害时,愤怒是正常的反应,而当下的念头便是想给攻击你的人当头一棒,即便是自己向来很尊敬的人,如果做出让你伤心的事情,你都很有可能立即给对方以回击;那么在受了陌生人的气的时候,你的愤怒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感情上的事也一样,一时的鬼迷心窍,常常会让你做出事后追悔莫及的举动。
有个人脾气暴躁,每次发作起来就如台风过境一般。有一次,他在盛怒之下,把桌上的晚餐全部推到了地上,他的太太面对满地狼藉也是目瞪口呆,一双小儿女吓得哭着躲在阿姨身后。而事情的起因只不过是夫妇之间小小的一次口角,见太太坐到一旁独自流泪,他的下一个动作竟然是俯身去收拾碎片,回头安慰吓坏的孩子。他虽然是个无法控制自己脾气的人,但脾气发过之后也就没事了。
愤怒往往会让人失去理智思考的机会。在许多场合,因为一时不可抑制的愤怒,使人头脑发热,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而且,一时的冲动和愤怒,很可能就意味着事情过后付出高昂的代价来进行弥补。在实际的生活中,一时愤怒导致的损失,在具体的物质上面是可以弥补的,而在心灵上的创伤往往是无法弥补的。你可能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失去一批客户,你的形象也很可能在领导的眼里受到损害,别人也开始对和你合作产生怀疑,影响以后的工作等等,这些损失也是无法弥补的。
不仅如此,脾气暴躁、经常愤怒还是诱发心脏病的因素,增加患其他疾病的可能,这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杀。
因此,为了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动不动就发怒的毛病。
那么,怎么样才能抑制住暴躁的脾气和愤怒呢?
(1)不要看到别人发脾气,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这个时候正是你应当平和的时候。如果你想要发脾气的时候,要先想一想这种爆发会带来什么样后果。如果你晓得了发脾气必定会有损于你的利益,那么最好是自我约束一下,无论这种的自制力是如何的吃力,你都要学会尝试。
(2)发脾气时,最重要的是使“气”获得适当的引导,以免郁积,避免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就像是在控制一个机器时,要能够利用“气”的原理,而且要做到不动声色。但有时“气”太多,机器跟不上,则不得不用一种“安全塞”,把“气”关住。
(3)对事不对人。说“这件事真的让我很恼火”是针对事件,说“你怎么搞的,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是针对人。
(4)不要把不满的情绪发到无辜的人身上,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替罪羊,出气筒,这样做没有任何的作用,反而会让你的情绪更加失控,发完脾气后你定会后悔莫及。
如此说来,一个人永远都不能愤怒吗?这也不然。之所以告诫大家不要愤怒,那是因为我们容易误用“愤怒”,并不是我们就由此而不愤怒。所以愤怒也应视时机和环境,偶尔的愤怒在人生中有一种很高的价值,用得恰当也能带来很好的效果。
我国中医学讲究“七情”--气、怒、忧、思、悲、恐、惊,这些都是人体发病的“内因”,这七情对人的健康有巨大伤害作用,其中尤以生气为重。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如果仅仅是“白了头”,还有染发剂可以应付,问题是发怒生气还会给人体造成多方面的损伤,让你的皮肤长出色斑等。所以,能不生气的时候尽量少生气,能少生气则不生气。做事情之前,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有这样,心情才能愉快,身体才会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