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既是怪诞的笑料,引起哄堂大笑,又能引发人们的思考,给人许多启示。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演讲者使用穿插法,其作用除了使事理更为形象、深刻外,还能调节现场的气氛,增加听众的兴趣,从而获取最佳的演讲效果。
(4)情深意切,催人泪下
抒情法就是演讲者在演讲中,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来引起听众共鸣的方法。演讲中,善于并巧妙地运用情感,使听众不仅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从而增强演讲的感染力,激励听众投入行动。
作为演讲口才培训方法之一的抒情法,一般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它是强烈的、集中的、鲜明的,没有隐讳,直抒胸臆,风格明快。
振鹏在他的《欢迎你到宝鸡来》的演讲中这样说:
掀开历史堆积在我们身上的层层黄土,凭着西北汉子特有的大嗓门,唱着粗犷豪放的关中道情,我来了!从一个远古的神话传说中,从二郎神杨戬的脚下,像一只直插云霄的金鸡,我飞进了祖国的这一片繁华之乡,锦绣之地。
这是融情于理的抒情。演讲者的真挚恋歌句句唱在情与景交融的主旋律上,使听众对这座八百里秦川西部、秦岭之阴、渭水之滨的明星古城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李燕杰的演讲中,善于用情理交融的手法,抒发深切的感情,阐明深刻的道理。例如有一次谈到“爱情真谛”时,举了《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
为什么宝玉把爱情转移到了潇湘馆呢?这不仅仅是因为黛玉有妩媚的容貌,更主要的是黛玉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有与腐败的现实生活相悖的丰富内心世界。是因为他俩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憎,共同的语言。他俩相亲相爱,黛玉每天用高尚的、纯洁的、专一的爱情影响着宝玉;宝玉每天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影响着黛玉。正如王熙凤所说,黛玉如同一盏美人灯,这盏小灯是不用油点燃的,而是用她的爱情和辛酸。在那漫长的如漆一般的封建黑夜里,正是这盏灯,照亮宝玉的爱情道路,使宝玉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在这里,作者以其准确精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天经地义的爱情道理,这仿佛是一曲人性的颂歌,催人上进。
(5)制造悬念,刺激听众
悬念法是指演讲者在演讲中有意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而不发,以激发听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艺术手法。
悬念法经常用在演讲的开头,以引起听众好奇,吸引听众注意,促使听众积极思考。例如,复旦大学曾举行过“青年与祖国”的演讲比赛,前面有五六个同学讲过了,会场始终嘈杂不堪。
最后一位同学上场,开头就说:“我想向诸位提一个问题。”
这时会场开始静下来,接着演讲者又说:“谁能用一个字概括青年和祖国的关系呢?”
这时的会场便十分安静了,演讲者按照既定的准备讲了下去。
演讲中巧设悬念,常用设问的手法。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也能使听众产生悬念。例如,周乐彬的演讲《“美人”--中国的脊梁》,别开生面地叙述了42岁的男性公民,北京《辅导员》杂志评选出的全国“四大美人”之一,湖南省隆回县建华乡少先队辅导员阳恩成筹资办学的事迹。作者在演讲中发问:
同志们,什么叫美?阳恩成用自己的人生实践回答了美的概念,唱了一首最美的歌,写了一首最美的诗,给共产党员做了一个关于“美”的标准答案:美,就是给予;美,就是奉献;美,就是“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美,就是“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血!”……
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我们必须精心选择既能扣住演讲主题,又能激发听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话题,作为悬念法的依托,充分发挥悬念在演讲中的应有作用。
卡耐基箴言:
同是一句话,措辞略有不同,效果相差会很远。
--卡耐基
4.真情实感是演讲的灵魂
真情实感是演讲的灵魂,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演讲者必须借用一定的形式,否则感情的表达就不畅快,效果也不会很好。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也是演讲生命力的源泉。“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这里的推心置腹就是指话语真诚。所谓真,是指不矫揉造作,不言辞虚浮,能够保持说话人的自我本色。所谓诚,就是真心真意、不掩盖、真情流露。
一次余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学作演讲,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讲道:他的两个学生正在国外,听说老师病危,中止合同,飞回上海,为老师临终演出。那一天,有着许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写过的一样,都激动起来、崇高起来,好多不懂音乐的人也买票去听。小学生们的家长对记者说:“带他们来,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什么叫音乐,什么叫老师……”几天后,这位教授死了,龙华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里堆满了鲜花,楼梯上一层一层地叠满了鲜花……
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听众分明感受到,那曾经在上海的带了几分悲怆和崇高的气氛,此刻就弥漫在演讲会场。听众的灵魂在演讲者动情的讲述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要使对方感受到情感的真实,说话人的话语一定要受到发自内心的充沛的情感支配。一位作家曾说:“说话人装着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痛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的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正当希腊面临马其顿王国的入侵,而遭遇亡国和失去自由的危机的时候,希腊着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曾经作过一次着名的演说,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他热情洋溢地说:“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也应当为自由而战斗。”
从这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词句中,人们看到了一颗真挚的拳拳之心,因而他的演讲,激励了无数的希腊人从聆听演说的广场直接奔赴战场,连向家人作一声道别也认为耗费了时光。他的敌人,马其顿的国王腓力见到这篇演说词,也不由感慨地说:“如果我自己听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连我也要投票赞成他当我的反对者领袖。”
感人心者莫先呼情。惟有炽热的情感,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演说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过成百上千听众的眼睛的。
美国着名政治家林肯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真诚的品格。
1858年他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 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实事求是之意,才能取悦于你的演讲对象,使他们接受你的思想。一个演说者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开出的只能是无果之花。若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只是用“人工合成”的感情,虽然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骗取不到听众的心。因为心弦是不会随随便便地让人拨动的。若要使人动心,必先使己动情。着名演说家李燕杰说:“在演说和一切艺术活动中,惟真情,才能使人怒、使听众信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秘书口授反击法西斯战争动员的讲稿时,“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他的这次演说动人心魄,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
真情是演说最好的技巧。在演说中,唯有真诚的情感,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才能唤起群众的热诚,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有位小说家说得好:“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而每位演说家都应当是一位艺术家。这是一个公开的秘诀。这如同英雄的本领一样,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无以得到别人赞同。
有位大学生发表演说时有这样一段话:
“在生活中有棱角的人常常遭人非议;而我认为,一个不被争议的人,是个近乎平庸的人。世界在非议中被认识,真理在非议中被确立。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往往由于被激烈地争议,反而更强烈地闪耀出心灵的光辉!”
这段谈论受主观感情的支配,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需要论证,它在抒情中洋溢着演说者或悲或喜、或憎或爱的情感,流露出演说者的思想,因而获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
演讲中的情感抒发固然十分重要,但感情是受理智支配的,这个理智,就是要表达演讲的主题。演讲时要时刻牢记演讲的主题,时刻把握感情的阀门,注意控制感情的流量。有的演讲者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一到伤心处就涕泪交流,泣不成声;一到愤慨时就语不成句;一到高兴时又笑得前躬后仰,手舞足蹈。结果,听众只知你在台上喜怒无常,根本听不清、弄不懂你在哭什么、气什么、笑什么。这样,又怎么能与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作过一次演说,感情充沛,内容丰富,本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他在激动之中忘乎所以,竟脱下一只鞋拿在手里,在讲台上使劲代替手掌拍打,一时全场哗然。
赫鲁晓夫的例子留给人们深刻的教训,它启示人们,说话时必须善于控制感情。真情流露并不等于放肆,坦诚也必须有度。如果不加节制,感情表现为“过分状态”,别人就必然将它与虚伪轻浮联系起来。心理学家卡洛?塔维斯说:“不仅应该认识坦白的必要,而且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坦白,坦白到什么程度。”同样真情流露并不等于不加节制。
卡耐基箴言:
不论是在何种情况、何种状态下,绝没有哪个人时天生的大众演说家。
--卡耐基
5.在结尾时激发高潮
结尾是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把握得好,就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握不好,就会功亏一篑,令人扫兴。
结尾和开头一样,同样最能显示演讲者的演讲艺术,是演讲中最具战略性的一点。俗话说的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演讲的结尾是对整个演讲的总结,它承担着收拢全篇的任务,因此,其意义是非常大的。演讲的结尾既要有文采又坚定有力,既概括全篇又耐人寻味,才能使全篇演讲得以升华,收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高潮是很普遍的结束方法。这通常很难控制,但是如果处理得当,效果就会好得出乎意料。整个演说逐步向上发展,在结尾时达到高峰,句子的分量也愈来愈重。例如,林肯赞美尼亚加拉瀑布的演说,就是如此。
“这使我们回忆起过去。当哥伦布首次发现这个大陆,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当摩西领导以色列人通过红海,甚至当亚当自其造物者手中诞生时,那时候和现在一样,尼亚加拉瀑布早已在此地怒吼。已经绝种但其骨头塞满印第安土墩的巨人族,当年也曾以他们的眼睛凝视着尼亚加拉瀑布,正如我们今天一般。尼亚加拉瀑布与人类的远祖同期,但比第一位人类更久远。今天,它仍和一万年以前一样声势浩大。早已死亡,只有从骨头碎片才能证明它们曾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史无前例的巨象,也曾经看过尼亚加拉瀑布。在这段漫长无比的时间里,这个瀑布从未静止过一分钟,从未干枯、从未冻上过、从未合眼、从未休息。”
这个结尾给人的感觉是一浪高过一浪,使人心里难以平静。思维由演说者牵着往前走。
讲演结尾的要求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点。
(1)总结观点,在深刻印象中结束全篇
当演讲基本完成,听众对你的观点、态度以及讲述的有关知识基本上已经掌握时,就必须考虑结束了。也就是该“收口”了。“收口”是从视觉上、听觉上给听众留下最后的印象,将在听众的大脑屏幕上“定格”。所以,“收口”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听众对整个演讲的印象。精彩的结尾往往能弥补一些不足,可以强化听众的总体印象。只要我们留意一下,便会发现古今中外的演讲家对结尾都是很重视的。
卓别林是着名的喜剧大师,也是出色的演讲家,他在1943年所作的《要为自由而战斗》的演讲中,痛斥了妄图奴役人民的“野兽”,最后他用直接呼告的形式给听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进来!我们正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世界--一个更可爱的世界。那里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残忍。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人的灵魂已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霓虹里--飞到希望的光影里。抬起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
(2)嘎然而止,意味深长
演讲到达高潮时,听众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这时果断收尾,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曾说过:“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嘎然而止。”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结尾的:“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上,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斗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以“不自由,毋宁死”六个字嘎然而止,使全场愕然,随后即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声,“不自由,毋宁死”则成了美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伟大誓言。
(3)借用名言警句结尾
在所有的结尾方法中,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名言警句做结尾,那是最理想不过的。它将产生最合适的风味以及庄严气氛,将表现出你的独特风格,产生美的感受。
世界扶轮社社长哈里?劳德先生以这种方式结束他的演说:“各位回国之后,你们之中某些人会寄给我一张明信片。如果你不寄给我,我也会寄一张给你。你们一眼就可看出那是我寄去的,因为那上面没有贴邮票。但我会在上面写些东西:春去夏来,秋去冬来,万物枯荣都有它的道理。但有一件东西永远如朝露般清新,那就是我对你永远不变的爱意与感情。”
这首短诗很配合他演说的气势,因此,这段结尾对他来说,是极为合适的。
卡耐基箴言:
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
--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