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性格决定人生全集(白金版)
1980500000049

第49章 做自己性格的主宰者(4)

人是一种最复杂的东西,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才能差别极大。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制度下表现的差异也很大。因此,在有些情况下,人们最大的优势与才能往往会被埋没,有些时候甚至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某个地方有着巨大的潜能。而困境为这种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任何成功的人在达到成功之前,没有不遭遇过困境、挫折与失败的。为了发明灯泡,爱迪生失败了10000多次,而后才获得成功。你应该把困境当作是使你发现自己的思想特质,考查自己的潜能,以及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目标的机会。如果你真的这样想,你就能有效地调整对环境的反应,并且能使你继续为目标而努力。只要你抱有积极的心态,困境与挫折绝对不等于人生的失败。

当一个人身处逆境时,有时会产生极意外的力量,会想脱离而拼命地去挣扎,一种不肯认输的热情会涌现出来。这种斗志在普通人看来,有时会产生被认为是奇迹一般的现象;从潜在能力的角度来说,这不是奇迹,而是必然。不管遭遇什么样的困境,只要有热情和欲望,都可以突破。

人生就是这样,能使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很多,这些机会大多出现于人处在逆境时。如果顽强地把自己置于逆境,斗志和热情燃烧起来就会产生力量。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旦经过这种阶段,人类生命的发动就会启动,自信也会产生。面对下次更高的目标。挑战的勇气也会涌出。所以就会燃起向目标挑战的欲望。

拿破仑在担任革命军小队长时,就开始崭露头角,而后渐渐掌握法国军事、政治实权,并发挥灵活的外交手腕,对于确保法国独立极有贡献,成为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从英雄又晋级为皇帝,更使法国成为欧洲的支配者。

表面上看拿破仑是战绩辉煌的天之骄子,事实上,他是经历无数失败挫折之后,以坚强的意志力和无比的勇气,才摘到令人羡慕的成功果实。

无论如何,失败与成功只是一线之隔,爱迪生说:“失败为成功之母。”因此一个人只要有向上的决心,必定能在失败中寻获成功的钥匙,如果就此灰心失意,便永远尝不到成功的果实。

爱迪生说:“在我的一生中,以发明电灯的过程最为艰辛困苦。我不但用很长的时间思考,并试验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研究它们能不能发光。”所以,有些爱开玩笑的朋友就说:“他老是做那些必然失败的事,才会遍尝失败滋味。”

人生有昼、夜、明、暗,顺境和逆境,但不管如何,人不可能一生都走在明朗的阳光下,总有一天会走在黑暗之地。昨天还以荣耀自夸的人,明天也许就会在深渊中挣扎。相反,今日在深渊中挣扎的人,有时会突然有明亮光线射进来的。

黑夜过去必有白昼来临,白昼过去必有黑夜来临。

人生就是要在不怕困难与失败中,才能成功,因为失败的经验越丰富,成功的概率越大。尤其是年轻人,应该把握黄金岁月,怀抱强烈的目标意识,果敢地前进,才能使生命之树欣欣向荣。

灵感创造奇迹

有一个女人,经历了离婚、生孩子的痛苦后,又失业了。她穷困潦倒,受尽轻蔑,在孤独绝望中体味到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为了逃避心灵的孤寂和公寓的寒冷,她经常推着婴儿车到低档的咖啡厅取暖。然而也正是这个女人,写出了着名的《哈利·波特》,一举轰动了全球,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作家——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凯瑟林·罗琳。

罗琳从小就喜欢读书,她的姨妈会不定期地托人带回一大箱子书来。中学时的罗琳是一个安静又害羞的女孩。她擅长编故事,和好朋友在一起时,她经常即兴编故事给她们听,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她的朋友们。这些故事让朋友们听得很着迷。

回想中学时代,罗琳有太多的感慨,她说她的老师摩根太太是一位严厉而又性情古怪的人,她和同学们都害怕她。摩根太太有一个怪癖: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通过一个愚蠢的测验,分辨出哪些是聪明和迟钝的学生,然后根据测验结果安排座位。在开学的第一天上午,摩根太太发给学生们一张叫做“日常10题”的算术卷子,包括智力测验题和小数知识,考卷上都是罗琳还没学过的东西。罗琳没答对几个,自然被摩根太太安排到她认为最愚钝的那一排中。罗琳回忆道,这种糟糕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精神创伤,要比身体上的处罚大得多。

中学毕业时,罗琳参加了牛津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公布后,她被列入了后备录取名单里,但最后还是没能被录取,据说是因为她上的中学没有名气。罗琳后来就读的是离家很近,只有两小时车程的埃克塞大学。她主修法语,但也学过一段时间的希腊文和罗马文。在大学期间,她读到了由牛津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托尔金写的着名幻想小说《指环王》。她特别喜欢这本书中的传奇故事,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

大学毕业后,罗琳在伦敦有过一段漂泊的日子。当时她靠打零工糊口,一份工作做完后,不知道下周会在哪儿工作。其中有一份工作是给出版商处理退稿通知,在这期间,她学会了快速打字,这对于日后成为作家的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她还养成了在咖啡厅和酒吧里写文章的习惯。

罗琳在大学时的男朋友去了曼彻斯特,她决定去那儿找他。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罗琳在曼彻斯特花了很多时间找房子,却没有找到,只好乘火车返回伦敦。罗琳是一个爱幻想的人,40分钟的车程,她一直望着窗外一成不变的英格兰乡村发呆、幻想。当她看着窗外那些可怜的黑白花奶牛时,她想到的是一辆火车载着一个男孩去一所巫师寄宿学校的情景,她说:“突然,哈利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是由什么引发的。但我很清晰地意识到,我有一个哈利和魔法学校的想法。我突然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一个小男孩,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得到魔法学校的邀请以前,也不知道自己是个巫师。我从没因为一种想法而如此兴奋过。”

很可惜,在火车上的那个晚上她既没带笔也没带纸。罗琳很失望,只好闭上眼睛把浮现在脑海中的每个想法都记住。回到房间以后,她迅速潦草地把她在车上想到的写在了一个廉价的小笔记本上——这就是《哈利·波特》的首稿。

很快,罗琳写的关于《哈利·波特》的初稿就装满了一个鞋盒。

母亲安妮的病逝对罗琳影响很大,这件不幸的事不仅改变了罗琳的生活轨迹,也改变了《哈利·波特》的发展方向。有一段时间,她的生活漫无目的。她悲痛地返回了曼彻斯特。返回到一种漫无目的的生活中。为了麻痹自己,罗琳想,如果人们在魔法学校霍格沃茨玩一种特殊的魔法比赛肯定很有趣。

罗琳后来与葡萄牙记者乔·阿兰特斯结婚。婚后,罗琳住在葡萄牙城市波尔图,由于性格不合,夫妻之间经常吵闹,最终,她选择了离婚。当她含泪结束这段无奈的婚姻时,唯一的安慰是,她身边还有一个4个月大的女儿杰西卡。

罗琳和小杰西卡乘坐北上的火车到了爱丁堡,以便和妹妹住得近些。离开波尔图时,罗琳带着《哈利·波特》第一部的部分章节,还有系列中的其他部分的很多构思。妹妹读了已写好的部分章节后,立即被迷住了。罗琳事后笑着说:“要是她不笑,我很有可能会把这些东西全部撇在一边,但她笑了。”

尽管罗琳从妹妹那儿得到了亲情的温暖,但罗琳的生活中还有比《哈利·波特》更重要的事情。她不想成为妹妹或朋友的拖累,于是找到一个临时居所安顿下来。她的生活从此陷入可怕的悲惨境况。

罗琳回忆说:“我没想到会弄得这么糟,没想到自己会住在一套没有暖气,却有老鼠出没的公寓照看我的女儿。”而且,她还不得不面对社会制度的噩梦。她来到利斯区商业街,向社会福利署讲述她的不幸遭遇。她必须填写一份又一份的表格,申请援助和房屋津贴。对于这种难堪经历她记忆犹新:“你必须接受问话,向很多陌生人解释你如何变得身无分文,变成孩子唯一的照看者。我知道并不是有人要让我感到耻辱和不中用,但那确实是我的感觉。”

她得到的带有羞辱性的赏赐是每周69英镑,她得用这笔钱来供自己和小女儿吃穿和交纳一切杂费。她再也无法忍受老鼠弄出来的声音,便向朋友借了600英镑,想租住好一点的房子。她原以为这样一来,能加快改善杰西卡和自己的居住环境,但是这个希望却被现实击得粉碎。她打电话给爱丁堡十几家房屋出租公司,希望找一个新的寓所,但都被拒绝了。罗琳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当她说明她是单亲母亲,想用补贴租房子时,电话另一头一个不耐烦的声音说,我们不把房子租给领住房救济的人,对不起。

终于,有一个房屋中介人答应了她的请求——也许是怜悯她,也许是被她缠得不耐烦了。罗琳回忆说,我见到一线希望,便急匆匆跟她讲。快得她根本没有机会插嘴。她终于租下了一套只有一间卧室、没有家具的公寓。妹妹和几个朋友借给她几件家具,于是她和杰西卡搬入了那幢公寓楼。

不久,罗琳的妹夫罗杰与朋友办了一个合股公司,买下了一家名叫尼科尔森的咖啡馆。它不是特别时尚的那种,但这对罗琳来说却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她可以在这儿写《哈利·波特》了。她讲故事的愿望和想成为职业作家的愿望从没减弱过,这是她的理想,她的人生追求。

罗琳想要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能使她感到不孤独,不与世隔绝,能够有人陪伴她,但不干涉她追求自己的目标——这个地方自然是咖啡馆。回想她在伦敦和波尔图工作时,咖啡馆给了她很多灵感,但现在,她那点儿可怜的预算连她在咖啡馆喝一下午咖啡的钱都付不起。这时,上帝赐予了她尼科尔森。尼科尔森咖啡馆里的员工们看到她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才喝一杯咖啡,都很同情她。

罗琳常常推着躺在婴儿车里的杰西卡出发,步行半小时,来到市中心。当杰西卡熟睡的时候,罗琳会推着她前往咖啡馆,艰难地登上通往二楼的20个台阶,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专心写她的《哈利·波特》。

尼科尔森咖啡馆的墙壁都涂成了绿色和黄色,有很鲜明的窗饰和灯饰,给人一种学校般的感觉。只有在尼科尔森,她才感到她还活着,还是有价值的。“这听起来很浪漫,但是当你设身处地过这种生活的时候,实际上一点儿也不浪漫。”罗琳说。

后来,罗琳找到一份秘书小差事,每周赚取15英镑的外快。她发现,这就是她所能赚取的最高限额,超出这个限额,政府便会在她的福利金中扣除相同的数目。至少,这笔钱可以带来一点儿改善,尤其是给女儿买尿片。

与此同时,她每周仍然必须到利斯路的邮局领取福利金。她从未忘记在领取福利金的过程中,社会制度让她蒙受的羞耻: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救济簿拿到柜台上。

罗琳说:“我不知道,如果我背后那些老女人看到救济簿,会说些什么。她们心里也许在想,乞丐懒人是社会的负担。这个时候,我大部分的自尊都被挤掉了。”

《哈利·波特》出版后,罗琳的名字几乎在一夜之间爆响。随后,她以惊人的速度成了英国最富的女人之一,她的成就与财富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与她相关的一切被不厌其烦地反复提起。尼科尔森咖啡馆也在1998年被彻底改造,成了一家带咖啡吧的豪华饭店。

苦难激发激情,灵感创造奇迹。随着第四部《哈里·波特》的问世,一股“哈里·波特”热潮迅速在全球蔓延。荣誉、财富和鲜花向罗琳滚滚而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百名首富排行榜中,罗琳首度以作家的身份跻身其中,名列第24位。

快乐是才华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际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吧?”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说:“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少年说:“这四句话之间有太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其实,快乐与否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态度。从心理上的投射现象来看,人在观察事物时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依照当时的心情和经验,并加上情感色彩,再把它看成某种形态。比如,人们观看天空的云彩时,一会儿像个少女,一会儿像个老人,一会儿又像亭台楼阁,这就是一种投射现象。

有的人处于贫困艰难之中仍不改其乐,但有的人身处优裕的环境,却忧郁寡欢。客观环境并不是决定欢乐与否的主要因素,个人的主观意识与态度却是最重要的。有这样一首诗: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会一片明亮;你要是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计较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

人应该学做情绪的主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善于适应才能找到快乐。欢乐靠自己去创造,并不是凭借自己主观幻想,而是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修正自己不合理的认识,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快意人生。

一天,一个叫约翰逊的学者来拜访朋友,当他们坐在一个长凳上聊天时,一位清洁工扫着垃圾过来了,他把这个朋友脚下的一块香蕉皮扫掉了。朋友看了,很有礼貌地对那清洁工说了声“谢谢”,但那清洁工却冷口冷面,不发一言。当那个清洁工走了以后,约翰逊说:“这家伙态度真差,是不是?”朋友说:“他对每个人都这样。”约翰逊问:“那你为什么还对他这么客气呢?”朋友回答说:“为什么我要让他来影响我的行为、破坏我的心情呢?快乐的钥匙是掌握在我自己手中的啊!”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任由这些人和事来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心中那把“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掌管了!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自己掌握快乐的钥匙,不仅不用奢求别人使自己快乐,而且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