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明史?五行志》、《明会要》有这样的记载:“成化十二年(1476)七月庚戌,京师黑眚见,民间男女露宿,有物金睛修尾,状若大狸,负黑气入牖,直抵密室,至则人昏迷,遍城惊扰,操刃张灯,鸣金鼓逐之,不可得。”
又如《嘉靖太原县志》载:“正德六年(1511),民间讹言黑眚至,有物如飞鸢,夜入人家,抓破体肤则黄水出。其形或如驴,或如狗,黑气蒙之。民间恐怖,夜击钢铁以自卫,通宵不寐,经十余日乃息。”
又如《嘉靖固始县志》有云:“正德七年(1512)冬,有黑眚,有伤者如鸟足所裂,民聚众鸣金鼓而逐之。”
《同安县志》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酉三月,有黑云一片,如簸箕大,自县中出城而去,所过瓦屋皆有挝动,至刘五家尤甚。”
清代杂记中也有更详细的类似记载,如玉逋肱所写的《蚓庵琐语》中云:“顺治丁酉(1657)七、八月之交……哄传有妖魔来,起自镇江,自北而南。果有妖在晚间来,来必先有怪风,作腥膻气,屋瓦皆鸣。初如数斗瓮,转盼间变为黑鬼,长与屋齐,或如狸而长嘴盈尺,或双目如星,或作禽兽犬马之属,变幻不一。入人卧内,扑压人身,至有死者。或被指爪划伤,出血淋漓,惊病数日。人以刀剑砍之,反伤家人。帷惧锣鼓众哄声。每夜民间鸣金伐鼓达旦不息。或击铜器,或击木板作声驱之。约七日又徙一方。”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余检郡志及《西园杂录》,成化甲辰(1484)八月、嘉靖己丑(1529)七月、隆庆六年(1572)四月、万历丁酉(1577)六月俱有是变。至今,故老尚能言之,此非人为明甚。余始亦不信,是月十一日晚,目击一妖,双目如镜,迸出火光,炯炯射人……十一月终,扰至武林(今杭州)而息。”
李树菁查阅明清文献,凡有此类叙述者竟有十余处,涉及的记载不下15条,说得真有点神乎其神。当然,用科学的头脑思考,把“黑眚”当作妖魔鬼怪显然是错误的。但另一方面,从所记叙的文字看,涉及的地域颇广,山西、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均有,经历的时间颇长,达200年;所记情况则如出一辙。这样,不得不令人怀疑,这是某种自然现象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反映。根据李树菁的意见,他把“黑眚”的出现与地壳运动联系在一起考虑:
一、“黑眚”可能是一种在地壳活动时形成的带同号静电的黑色粉尘,并混杂着某种毒气体或放射性物质。本来这些物质埋藏在地下深处时,颗粒间的排斥力较强,一旦遇上偶然的机会,比如压力突然下降、地下发生蠕动、地震孕育及地震调整过程中产生通向地下的开放裂隙,它们便会喷发出来,向带异号的静电物体(如人体)方向飘去,以致出现“负黑气入牖,宜抵密室,至则人昏迷”、“有物如飞鸢夜入人家”、“入人卧室内,扑压人身,至有死者”等情景。
二、因“黑眚”中的粉尘带同号电荷,遇到空中星散状带异号电荷的颗粒时,便会产生“双目如镜,迸出火光,炯炯射人”的闪电发光现象。当带电粉尘遇到人体异号电时,如电压较高,便会迅速在皮肤表面放电,使人体上出现如鸟爪划伤似的或树枝状的伤痕及相应的症状。即如所述的“有伤者如鸟足所裂”、“爪破体肤则黄水出”、“或被指爪划伤,出血淋漓,惊病数日”。
三、黑眚”之所以怕铜铁器皿的打击,是因为敲击铜铁器时,发出的声波振动可使其粉尘驱散,更重要的是铜铁器可以起到避雷针的作用。当被驱散的粉尘遇到铜铁器时,所带电荷便会顺着钢铁器和人体构成的地线传导到地下,而一般被振动过的稀疏分散的带电粉尘,因为电压降低,也不致伤人。
四、“黑眚”为什么频繁出现于明清之际我国东半部地区?这是因为我国东部有一条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的深大一郯庐断裂带(在本书讲述地震时已经提及),在这条大断裂带上还有许多分支,当这些断裂频繁活动时,不仅在地下产生大量矿物粉尘(在多水的地方形成断层泥,而在干燥的地方形成带同号静电的粉尘),而且为这种粉尘喷出地表形成“黑眚”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明清之际也许正碰上地壳的活动期,历史资料表明,当时东亚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地震活动之类)确实比较多。
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时,求助于神灵,讹传后编出鬼怪故事,也可以想象到。如今,用科学的眼光剖析这些“黑眚”之类的邪说,破除迷信,确实很有必要。
在国外,与我国“黑眚”类似的,有所谓“鬼火”、“神灯”乃至UFO之说。其产生(少有一部分)也可能与地壳运动,特别与断层的活动有关呢!
例如,英国威尔士的巴尔默尔,自1904年至1950年的40多年间,以埃格尔小教堂为中心到9公里外的朗费尔小教堂之间,连续多次发生过“神灯”的骚动,当“灯火”发亮时,可见直径6英寸的深黄色和血红色的光球,不久即熄灭。
在美国新泽西州某城镇上空,几十年来也多次见到奇异的光团摇曳在夜空中,先是在近地面的低空中游弋,随后渐渐升高,终于消失。人们称之为“鬼火”,以为上帝显灵。
在法国,20世纪50年代时,UFO(不明飞行物,或称“飞碟”)十分流行,很多人对此抱有极大兴趣。他们甚至在60年代时找到出现飞碟的中心--法国威尔特省的瓦敏斯特镇以及英国威尔士的代斐德。1977年,还盛传飞碟曾在那里着陆而后飞去。
神秘的飞碟
地质工作者就选择这些所谓的飞碟中心展开研究,发现“鬼火”、“神灯”、UFO都与当地的地质构造,特别是断层活动有关。
以法国的瓦敏斯特镇为例,地表全被白垩纪地层覆盖,看不出断层迹象。但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勘察后,发现白垩系地层之下埋藏着两条平行的较大的断层,而且断层带正好通过镇上及其附近。离该镇约3公里的一处小山,也曾多次出现过“鬼火”,也有一条断层通过。
再如英国的代斐德,经历过两次重大的造山运动,留下明显的断层和褶皱的形迹。研究者将有纪录的25次飞碟事件进行剖析,证明有9次正好出现在断层所在地;其他出现在距断层500米以内的地方。
英国埃格伦到朗费尔教堂之间的“神灯”也不例外,研究者查阅了出现于此的“神灯”纪录,发现“神灯”像一颗颗珍珠,将其排列串连起来,正好是两教堂之间的一条直线,而这条直线正是位移600多米的较深的大断层。查访了许多当地目击“神灯”的群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灯火先从地面冒出来,然后突然爆开而消失。
在美国,K?阿诺德于1947年看到一个发光的圆盘从西海岸的喀斯喀特山脉的贝克峰飞向雷尼尔峰。地质学家认为,喀斯喀特山脉正好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间的交接处,是强烈地震的发源地,而且喀斯喀特山脉的各个山峰正是连续的断层带所在地。
据美国资料统计,出现于美国的100多处“神灯”、“鬼火”、飞碟均与断层有关,或者正好在断层带上,或者就在断层带附近。
问题是,为什么许多“神灯”都与断层有关呢?先得从矿物的电性说起。
矿物的电性有两种,一种是焦电性--矿物受热时带电。另一种是压电性--矿物的结晶物质在机械力或变形作用下出现电极化现象。在自然界的矿物中,石英、电气石、闪锌矿等都具有压电性。特别是石英分布很广,沉积岩中的砂岩,火成岩中的花岗石、变质岩中的片麻岩都含有大量的石英及其结晶体,此外,石英脉中的石英,更是纯净。除砂岩中的石英压电性较差外,其他的都很好。
当地壳出现挤压、发生断层过程中,具有压电性的石英晶体受到强大的压力和拉力作用就会产生电荷。受压时产生正电荷,受拉时产生负电荷。当一压一拉时,正负电荷交替变化,形成电场,电荷随气流上升,进入大气,使大气充电、受热,以致发光,其至形成光团。
1981年,美国矿务局B?布拉迪为了证实上述理论构想,在实验室进行了一次实验。他用一块压碎的花岗岩(含有很多石英晶体),在黑暗中模拟地壳运动对其加压力、加拉力,并以慢镜头摄影记录这个过程,结果在胶片上看到光点,证明光是从破碎的花岗岩上很快飞出来,并在空气中游荡。
后来,英国人P?迪维勒也重复B?布拉迪的实验,取得了更大成功,他在黑暗中亲眼见到光点跳动。当他改进实验技术以后,有-次,甚至白天也看到这些光点的出现。
实验室里毕竟是自然现象的缩小,如果放大看,当地光发生运动、断层发生摩擦时,岩层中的电性矿物发光,聚成火球,也就不足为奇了。所谓“神灯”、“鬼火”、飞碟(UFO)之谜,也就不难解释了。
前些年在报刊上报道过“广西怪火”的新闻,广西梧州地区昭平县富罗公社竹刀生产队于1967年4月13日至7月14日3个月时间里连续发生120次怪火。有时夜晚起火,有时白天起火,起火的位置大致沿河作带状分布。起火时,连续几天;火熄后,连续几天无火。起火最多的一天,曾有19次;其他日期中,有一日3次,一日10次。竹刀村20多户中,几乎家家都起过火,最多的一家起火20次,最少的一家也有几次。起火开始时,先冒白烟,继而出现明火,在明火未出现前,还有一股气味。引火物多是易燃的棉纱、麻布、纺织品、干草,纸张之类。有一次,几个人围在桌旁聊天,发现桌上的棉纱团起火,他们随手将其弄熄,“怪火”现象放到桌下,但又起火,先后烧毁各种物件300多件,幸好及时扑灭,未酿成大火灾。像竹刀村这种“怪火”,广西其他地方也曾发生过,如20世纪70年代初期平南县境也有过。80年代初,扶绥县柳桥乡曾持续发生,其中有一农家,从1977年8月到1981年8月曾发生这样的怪火达60多次。
当地群众为此惶惑不安,有关“鬼火”的谣传,纷纷四起。
但因为这些起火事件都发生在比较偏僻的农村,事后也就没有认真追查“火因”。现在不妨从地质角度去调查研究一番,是否也像法国、英国、美国的“鬼火”与断裂活动有关呢?这样做,对于破除迷信、事先监测、预防火灾都是很重要的。
前面说的是由断层带上的活动或者与地壳运动有关而引发的“鬼火”的故事。现在再讲一个与此类似、但不是较大的地壳运动引起的“鬼火”的故事。
1979年10月的一个夜晚,云南马关县让桥阳文山东坡突然出现一束束火光,刹那间又熄灭了,见到的群众都惊叫起来,上年纪的老爹爹说是“鬼火”显现,村民坐立不安。有的甚至惊惶失措,拖儿带女四处逃散,纷纷迁往河口、屏边、马关八寨等地。消息传到县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马上会同当地地质队前往现场调查。
他们在阳文山发现-座大山塌下一半,造成30米高的陡崖,70°~80°的坡度,崖下碎石堆面积达6万平方米,垮山的长度足有1500米,总坍方量100多万立方米,明显是山崩现象。
但在山崩现场,找不到断层的证据,断层活动的可能性被排除了。结果从石灰岩溶洞得到启发,由于当地分布着大片石灰岩地层,溶洞十分发育。当时,可能地下溶洞陷落,山体失去支持发生崩塌,岩体在裂开面上发生强烈的摩擦,静电效应出现后,“鬼火”也就亮起来了。这种地质现象,称为“陷落地震”。
群众明白了地质人员的讲解后,消除了顾虑,很快回到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