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最新学校实用百科全书-教改典型案例
19795100000038

第38章 学生评价的内容(5)(1)

合作是由两个以上个体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某种行为的一种互动方式。合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而且合作者具备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有共同的目的,而且合作者对为什么要达到和怎样达到共同目的有着共同的看法;行动上相互配合,而且合作者能够提供并会使用相互配合的物质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交流与合作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形势下,在科技发展越来越成为群体行为,在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畅通和多样的今天,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五)运动与健康

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走入社会,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但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等原因,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2000年,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科技部、国家民委等5部委(局)共同组织了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调研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个民族、1947所学校,调研人数达34.8768万人。调研的结果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质有了可喜的进展:形态发育逐步提高,营养得到改善,贫血、龋齿患病率下降,城市学生口腔保健水平改善。但这次调研也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质还存在令人担忧的方面,具体表现为:体能素质全面下降(2000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肺活量继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学生口腔保健水平较低。另有调查表明,每周除在学校上体育课外,学生的身体锻炼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回答基本没有锻炼时间的,小学生为19.6%,初中生为33.9%,高中生为42.1%;回答有1~2小时的锻炼时间,小学生为59.2%,初中生为37.9%,高中生为33.7%。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小学生的锻炼时间每天不到30分钟,而且年级越高,其锻炼时间越少;在高中阶段,有近一半的人没有锻炼的时间,这十分令人忧虑。

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真谛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提到这个问题,可能许多青少年会首先想到身体健康,这是对的。但健康远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全部真谛所在。青少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达到的重要的目的首先是:健康。人们常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但这种观点非常不全面。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经深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作出过如下的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人们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都处于良好状态这些内容。从这一概念的理论出发,对健康的衡定或者是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衡定应该从身体、心理和社会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判别。国内有的学者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目的看法主要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培养青少年,使之成为发育良好、体格健壮、活泼开朗、积极向上、适应社会发展的朝气蓬勃的人。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劳动、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一个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在挫折中,能够做到沉着、冷静、理智,能够保持乐观的精神和情绪,能够依靠自己的才智不断地寻找、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困难不能吓倒他,反而可以增加他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可以锤炼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可以培养他的主动性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反过来,一个没有良好适应能力的青少年,往往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气馁、灰心、丧气、消沉、苦闷,甚至有的走上轻生的道路。他们不愿意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能够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对待困难,他们在困难面前要么是垂泪或叹息自己生不逢时,要么是回避现实或者拒绝面对现实,他们不去认真地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在抱怨和绝望中打发时光。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青少年身上,既能看出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也能够感悟到培养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目的所在。

(六)审美与表现

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1.审美修养的重要价值

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它是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一体化。

审美修养对人的自我完善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首先,审美活动是人的情感活动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情感需要就是人渴望获得某种从未有过的,或是曾经有过的想再度获得的情感体验。人的情感需要有许多种,如宗教的、伦理的、审美的等等。审美的情感需要是人渴望在审美对象中寻求情感寄托,或实现体验那种温馨柔美的情感和喜悦。创作或欣赏一幅画都是人期望从中实现情感寄托或共鸣。

因此,人的审美活动是人的情感对对象进行认识、评价、创造和能动的反映过程。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倾注了情感,投射了自己丰富的想像和创造。使他对审美对象的观察、创造成为对自身的塑造和观察。所以我们说审美其实就是从对象直观自身,因而审美活动过程、审美修养过程对青少年人格塑造意义重大。

其次,审美品味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审美活动和哲学、科学不同,不完全是理性认识。它不是主要关心对象“是什么”,它只是关心着对象与主体人的关系,主体对对象满意不满意,有否共鸣。对象能满足主体人的情感需要,主体就判断其有审美价值,所以审美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

同时人的情感需要,有高低、粗雅之分。有些人囿于粗陋的需要,如饮食男女,对世上事情,都视满足其自己这方面需要而定。有些人则追求精神的享受,如艺术欣赏、创作需求,例如,同样的人体艺术,不同的人欣赏心理完全不同,评价也不尽相同。显而易见,一个人的审美品味反映了一个人的审美价值观,真正的属于人的高雅的审美品味,标志着人不是单纯以人的自然属性的角度,而是以人的社会性、人类的角度来对待世界,他们审美活动也就是一种自觉的创造活动,他的人格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审美品味至高是人格的真善美的统一。

最后,审美修养是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第一级是生理需要,第二级是安全需要,第三级是交往需要,第四级对知识和审美的精神需要,第五级自我实现需要,不同的需求具有不同的优势,第一级最低,第五级最高。审美需要属于较高的人的需求。我国曾对青少年中较为优秀的大学生群体的调查表明,大多数需要态势分布在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及成就需要优势中,这些需求优势与审美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审美能培养人的想像力,激发人的创造力,能塑造人的本身。歌德曾说:“谁掌握了知识和艺术,谁也就有了信仰。”

2.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