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商业银行经营学
19714700000041

第41章 商业银行绩效评估体系

商业银行绩效评估体系在考核银行经营目标完成情况、激励银行实现发展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历经了快速发展与持续改革,经营管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与国外成熟的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评估体系,以此来评估与反映我国商行在经营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商业银行绩效评估主要方法(比率分析法与杜邦分析法),熟悉经济增加值法(EVA)、平衡计分卡法与经济资本方法。

早在20世纪30年代银行就确立了绩效评估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伴随着问题银行和破产银行的大量出现,商业银行绩效评估分析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和银行界的极大关注。此后,基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绩效评估开始进入财务绩效评估时代。财务绩效评估的具体内容基本上包括了银行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以此评价结果与银行经理或雇员的报酬相挂钩,这一时期主要采用了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净利息收益率等来分析、评价银行经营绩效。80年代后,理论家和银行界越来越认识到原来的财务评价的局限性,关注到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于是人们开始改变以财务数据直接作为绩效评估基础的方法,并将银行的竞争力、与客户的关系等非财务评价纳入银行绩效的评估内容。90年代以来,银行逐渐把客户满意度放在首位,开始重组业务流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银行绩效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财务因素的影响。至此,西方银行绩效评估进入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绩效评价阶段。

商业银行经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利润最大化就是股东权益最大化。本着这一目的进行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估,是在真实规范的财务报表基础上,利用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判断其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单一指标体系和多重指标体系之分。单一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计算商业银行某一具体的财务比率,如资产规模,并将其与历史情况纵向对比或与其他类似机构进行横向对比,据此对银行的整体经营情况做出评价和判断。多重指标体系是通过对商业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方面设定多个分类指标,并运用多元统计或其他方法将这些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合理地加工,最终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然后再通过综合得分来比较和判断不同银行在综合经营绩效以及某方面能力上的差异。

商业银行绩效评估的指标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盈利性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等;第二类流动性指标,包括现金资产比例、国库券持有比例等;第三类风险指标,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等度量指标;第四类安全性或清偿力指标,包括净值/资产总额、净值/风险资产、《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资本充足率指标、资产增长率与核心资本增值率以及现金股利/利润。这里我们只介绍前两类指标。

一、盈利性指标

盈利性指标是用来衡量商业银行运用资金赚取收益、控制成本费用支出能力的指标。最重要的两个盈利性指标是资产收益率和营业利润率,其他四个派生指标还包括银行净利差率、非利息净收入率、银行利润率和权益报酬率。这六个盈利性指标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估银行的获利能力。

1.资产收益率(ROA),又叫资产回报率,是银行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它是用来衡量单位资产创造净利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银行资产利用效果越好,说明其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反之,则说明银行资产利用效率低下。

2.营业利润率(operating profit margin),是银行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它是衡量银行业务经营获利能力的指标,将营业外收支排除在外,考虑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息及非利息收入,反映了银行真实、稳定的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单位营业收入提供的营业利润越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获利能力越弱。

3.银行净利差率(net interest margin),是银行利差(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与生息资产的比率,反映银行能够产生利息的资产所能带来的利息净收入比例。

净利差率的高低非常重要,因为利息收入往往是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利息支出则往往是银行最重要的支出项目,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这样。其计算公式为:

银行净利差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生息资产×100%

生息资产是指那些能给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除去现金资产、固定资产外,其余资产均可看成是生息资产。净利差率指标有效地反映银行在筹资放款这一主要业务中的盈利能力,其数值越大,说明银行的获利能力越强。

4.非利息净收入率(net non interest margin),是银行非利息净收入与资产总额的比率。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有手续费收入和佣金收入,这类收入的获取无需增加相应的资产投入,较高的非利息收入会明显提高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非利息支出包括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员工薪酬、折旧等间接费用,与银行管理效率直接相关。其计算公式为:

非利息净收入率=(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支出)÷资产总额×100%

非利息净收入率数值越大,说明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越大,经营管理效率越高。但是,由于非利息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间业务收入,在财务报表中并不反映出来,常伴随一定的或有负债和其他风险,因此在对银行进行绩效评估中要关注其他相关信息,了解相应的风险情况。

5.银行利润率(profit margin),是银行净利润与总收入的比率,反映了银行收入有多大比例被用做各项开支,又有多大比例被作为可以发放股利或再投资的利润保留下来。其计算公式为:

银行利润率=净利润/总收入×100%

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银行能够支配的利润越多。

6.权益报酬率(return on equity, ROE),又称为净值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等,是银行净利润与资本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银行资金运用效率和财务管理能力,与股东财富直接相关,受到银行股东的重视。其计算公式为:

权益报酬率=净利润/资本总额×100%

二、流动性指标

流动性指标反映了银行的流动性供给和各种实际的或潜在的流动性需求之间的关系。银行流动性供给在资产方和负债方均存在,如银行拆入资金或出售资产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流动性。流动性需求则可通过申请贷款和提存等形式作用于资产与负债两个方面,因而在设计流动性指标时,应综合考虑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情况。银行流动性指标包括资产流动性指标、负债流动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三类。

1.现金资产比例,是现金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率。现金资产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可随时应付各种流动性需求。该比例高,说明银行流动性状况较好,抗流动性风险能力较强。然而,现金资产一般是没有利息收入的,如果该比例太高,则银行盈利资产比重下降,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资产比例=现金资产/资产总额×100%

2.国库券持有比例,是银行持有的国库券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国库券是银行二级准备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银行流动性供给有较大作用:一方面国库券自身有较强的变现能力,银行出售国库券可直接获得流动性供给;另一方面,国库券是一种普遍接受的抵押品,银行可以用其进行质押贷款,即持有国库券也可产生间接的流动性供给。一般来说,该比值越高,说明银行的流动性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国库券持有比例=国库券/资产总额×100%

3.证券资产比例,是银行持有的证券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很大部分是所投资的各类证券,这些证券一般均可在二级市场上变现,为银行带来一定的流动性供给。其计算公式为:

证券资产比例=证券/资产总额×100%

但是我们应看到,单纯应用该指标判断银行流动性具有很大局限,这主要是因为证券的变现能力同其市场价值密切相关:在市场利率上升时,证券市价下跌,特别是一些长期证券难以按购入成本和记账价值流转出去。因此,我们在分析持有证券给银行提供的流动性时,必须结合证券资产的市值和面值来评判。一般情况下,“市值/面值”比例越低,说明银行所持有证券的变现能力越低,从中可获得的流动性供给越小。

4.贷款资产比例,是银行发放的贷款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贷款是银行主要盈利资产,其流动性较差。其计算公式为:

贷款资产比例=贷款/资产总额×100%

贷款资产比例较高,反映银行资产结构中流动性较差部分所占比例较大,流动性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贷款内部各组成部分又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其中一年内到期的贷款在一个营业周期内自动清偿,可以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提供一定的流动性,因而可以用“一年内到期贷款/总贷款”作为贷款资产比例的补充指标。补充指标值越高,说明银行贷款中流动性较强部分所占比例较大,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越好。

上述四个指标主要从资产方来反映银行的流动性。中小银行由于受其规模、市场地位的影响,一般依靠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来应付各种流动性风险,因而在对中小银行进行绩效评估时,这四个指标具有较大意义。

5.易变负债比例,是银行易变负债与负债总额的比率。易变负债包括银行吸收的经纪人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及各类借入的短期资金。这类负债受资金供求关系、市场利率、银行信誉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融资成本、规模均难以为银行所控制,是银行最不稳定的资金来源。其计算公式为:

易变负债比例=易变负债/负债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银行负债方面的流动性风险情况,比值越高,说明银行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需求规模较大且不稳定。

6.短期资产负债比例,是银行短期资产与易变负债的比率。银行短期资产包括同业拆出、存放同业的定期存款、回购协议下的证券持有、交易账户证券资产、一年内到期的贷款等。这部分资产是银行最可靠的流动性供给,可以较好地应付各类流动性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短期资产负债比例=短期资产/易变负债×100%

短期资产负债比例衡量了银行最可靠的流动性供给和最不稳定的流动性需求之间的对比关系,该比值越高,说明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越好。

上述两个指标主要从负债方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在运用这两个指标进行银行绩效评估时,我们必须注意银行的规模与负债流动性的关系:一些大银行,特别是地处金融中心的大银行,在经营中会更多地利用增加短期负债来获得流动性;中小银行则主要依靠资产变现来取得流动性。因而对于规模不同的银行,同一负债流动指标数值所反映的流动性状况可以有较大差异。

7.预期现金流量比率,是预计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比值。该指标在设计时考虑了一些表外项目的影响,可以弥补前面六个指标的不足。银行现金流出包括正常贷款发放、证券投资、支付提存等项目,还包括预计贷款承诺需实际满足的部分及预计的其他或有负债一旦发生需要支付的部分。现金流入则包括贷款收回、证券到期所得偿付、预期中的证券出售及各类借款和存款的增加等。其计算公式为:

预期现金流量比率=预期现金流入/预期现金流出×100%

预期现金流量比率大于1,说明银行未来的流动性状况良好;该比率若等于1,说明银行未来可预见的资金流出入平衡;若小于1,则说明银行未来现金供给小于需求,流动性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