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1966100000024

第24章 想象的力量(1)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想象力比知识更有力量。

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

居安思危,既是兴奋剂,更是清醒剂;既算心态,也属精神;既靠意志,更须行动。我们要做到居安思危,危则有备,备则无患。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山猪正在大树旁勤奋地磨着獠牙,狐狸看见了,惊奇地问:“现在又没有猎人追杀你,为什么要磨牙,不躺下来好好休息呢?”

山猪回答:“真要等到猎人追杀我的时候,再磨牙就来不及了。”

聪明的山猪知道如果自己没有危机感,就逃脱不了猎人的追杀。同样,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生存,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危机感。

宋仁宗晚年精神错乱,时有狂癫之状,宫廷内外,人心惶惶,气氛紧张。一代名臣文彦博和另一个人品不怎样的刘沆同为宰相。这一天,文彦博等人留宿宫中,以便处理紧急事务,应付非常之变。深夜,开封府的知府王素急慌慌地叩打宫门,要求面见执政大臣,说是有要事禀报。文彦博拒绝了:“这是什么时候,还敢深夜开宫门?”第二天一大早,王素又来了,报告说昨天夜里有一名禁卒告发禁军头目都虞侯要谋反。有的大臣主张立即将这名都虞侯抓来审问,文彦博不同意,他说:“这样一来,势必扩大事态,闹得人人惊惶不安。”他召来了禁军总指挥许怀德问:“这位都虞侯是个什么样的人?”

许怀德说:“这个人是禁军中最为忠诚老实的一个人。”

文彦博问:“你敢保证吗?”

“敢。”

文彦博说:“一定是这个禁卒同都虞侯有旧仇,所以趁机诬告他,应当立即将他斩首,以安众心。”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

文彦博正要签署行刑的命令,他身边有一个小吏在暗中捏了一把他的膝盖,他顿时明白过来,软磨硬拉地让刘沆也在命令上签了名。

不久,仁宗病情有所缓解,刘沆便诬告文彦博,说:“陛下有病时,文彦博擅自将告发谋反的人斩首。”话虽不多,用意却十分恶毒,分明是暗示文彦博纵容造反者,甚至是造反者的同谋。文彦博当即拿出了有刘沆签名的行刑命令,这才消除了仁宗的疑心。幸亏刘沆签了名,否则,文彦博真是有口难辩了。

文彦博经身边小吏的点拨,免除了一场杀身之祸。由此可见,做任何事之前,势必要为以后做打算,不能逞一时之强。

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类的一半活动是在危机当中度过的。”危机到来,勇于创新、善用资源者才能化危为机;而那些故步自封、排斥变革之流必将毁于危机。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没有腹地,且资源缺乏,但他们举国上下变忧患为动力,历届领导人励精图治,政府廉洁高效,国人自强不息。在1965年独立后的40年间,新加坡经济年平均增长8%以上,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一个国家尚且有如此强烈的危机意识,个人更是不能视危机于无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寓言故事,就是教人居安思危。蝉只顾吸吮鲜美叶片上的露珠,却不知螳螂在身后的危险;螳螂只顾捕蝉却不知黄雀在身后要吃它;黄雀只顾一心吞掉螳螂却不知拿弹弓的顽童在瞄准它;顽童只顾拿弹弓瞄准黄雀却不知老虎在他身后要吃他;老虎只顾一心要吃掉顽童却不知猎手的枪口在对准它……

人生之漫长,足够发生很多事情,没有人知道自己将来会遇见何种情况。不要期望他人的提醒,要为自己的未来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只有事先安排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在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的情况面前依旧从容。隐藏的危险往往在你一味地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陶醉于眼前的成功时出现,将你击倒,让你亲尝自酿的苦果。因此,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才能防患于未然。

放远眼光,才能厚积薄发

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得。急于求成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

那个揠苗助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说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因为以人类之力无法强行改变这些规律。故事中那个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禾苗不长反枯的下场。

俗话说:“一口不能吃个胖子。”求成心切,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盲目行事,反而会让结果适得其反。

还有一个农夫,他在地里种下了两粒种子,很快它们变成了两棵同样大小的树苗。第一棵树开始就决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它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用以滋润每一个细胞,盘算着怎样向上生长,完善自身。由于这个原因,在最初的几年,它并没有结果实,这让农夫很恼火。而另一棵树同样也拼命地从地下吸取养料,打算早点开花结果,它做到了这一点。这使农夫很欣赏它,并经常浇灌它。

时光飞转,那棵久不开花的大树由于身强体壮,养分充足,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那棵过早开花的树,却由于还未成熟,便承担起了开花结果的任务,所以结出的果实苦涩难吃,并不讨人喜欢,而且自己也因此而累弯了腰。农夫诧异地叹了口气,终于用斧头将它砍倒,当柴烧了。

由此也不难看出,急于求成只会招来失败的恶果。我们不妨将眼光放远,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

很多人总是感觉收获的季节来得太慢,恨不得“一步登天”,却不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欲速则不达”。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历经多年努力才踏上成功之巅的。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付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劳动才能把美好的梦想转化为现实。

体育运动员在一个赛季开始之前,他们都要长年累月地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力求每天都能提高一步,这样,到了比赛那天,他们才可能创造出好的成绩。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人生路上,健步如飞与稳妥前行其实并不矛盾。机会总会垂青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之人。

留有退路,有助于应对变局

只进不退的人往往会有大喜大悲的结局,他们并不是最聪明的。转变命运有多种方法,只要有效,人们尽可用之。留有退路不是难堪之事,这有助于人们应对变局,最后制胜。

阿杰大学毕业之后,幸运地被一家出口企业录取,成为这家企业老总的助理。在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形势下,阿杰能得到这份工作让她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阿杰也很珍惜这份宝贵的工作。上任后,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她知道努力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不仅是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的座右铭,也应是每一个在事业中追求成功的人士应遵循的人生准则。平时,她总是积极地到公司各部门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地把各部门的工作报表汇总,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呈递公司老总。她还能积极主动地找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员工聊天,听取他们对企业的意见以及合理化建议,之后,写成书面报告,向老总汇报,以便老总能够听到来自“基层”的声音,从而对企业未来有一个更好的规划。

由于阿杰工作踏实,积极肯干,业绩突出,得到老总的赏识,受到企业的嘉奖。阿杰的事业可谓一帆风顺,但阿杰却没有满足现状。在她看来,一个人即使处于事业的巅峰,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阿杰认为一个人的幸运与不幸总是相伴而生的,有时事业的坦途会突然受阻,成功的大门会立刻关闭。因此要想把自己迅速从这种厄运中拯救出来,就应未雨绸缪,在顺境中就应为自己选择好一条退路,做好急流勇退的准备。

阿杰所在的这家企业是搞出口贸易的。阿杰认为出口贸易企业往往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如果企业有一天前景暗淡,就会裁员,这是不可避免的。再说,阿杰在工作中已感到一种危机。因为,老总的助理不止阿杰一个,其他助理也都是高学历。这无形中让阿杰产生一种压力。为了给自己寻找一条成功的“退路”,阿杰首先开始认真地审视自己,设计自我。阿杰想只有对自己看得越准确、越透彻,选择的道路才会越正确,日后成功的可能性也才会越大。经过一番深思,阿杰认为自己还是喜欢也适合做文字性工作。在上学期间,阿杰就经常写一些抒情散文、读书笔记,还多次在报刊上发表。一次,她的一篇散文还被一家晚报刊载。阿杰的老师和同学都夸阿杰的文章文笔灵动,情感沉郁,语言婉约,透出一种独特的美。

认清了自己的“退路”之后,阿杰便马上着手给自己充起电来。当然,阿杰并没有“不务正业”,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点也没有消极怠工。时光短暂,时间紧迫,阿杰努力挤出每一天的闲散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古今中外的名着、名作,与此同时,还写下了大量的阅读笔记。有时,同学或同事请她周末聚餐、逛街,也被阿杰婉言谢绝了。阿杰坚信,哪怕每天挤出一小时读书、写作,只要坚持不懈,天长日久,就会获得很大的收获。有时,阿杰还尝试着给报纸杂志投稿,虽然,有的文章没被选中,她也不灰心,依然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