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1966100000012

第12章 学习的力量(2)

与前人相比,21世纪的我们,学习条件要好千倍万倍。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必须意识到,人的一生是离不开学习的。学习与实践将丰满你的人生。像爱迪生、巴尔扎克那样刻苦努力、不懈追求的精神,是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本该具有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逐梦想的舞台上一显身手,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别人勤奋一点点

知识,做梦做不来,伸手要不来,只有靠刻苦学习,日积月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在一个同学的笔记本上写道:“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焉,四石以至千万石焉,学习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曾国藩总结说:“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一个人要怎么做才能成功呢?曾国藩认为要勤奋。在他的修身八字诀中,勤奋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在所有促使人成功的因素中,他认为勤奋最为关键,唯有勤奋的人才有成功可谈。

曾国藩从小就养成了勤奋的习惯,这个习惯,使他的成功成为可能,也是他持之以恒、终生不变的美德。他的勤奋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学习上,曾国藩从来没有间断学习过,即使是统领湘淮两军,全权处理攻打太平军、捻军事务,并主管江南数省军政的时候,肩负着极其繁重任务,但是他每天仍利用闲暇读书写字,奏牍、书信、家书、批文、日记,几乎都是他亲手所写或删定。仅现在留传下来的就达数千万字。他写家书,恐怕也是古往今来最多的。据现在出版最权威的《曾国藩全集》统计,从1840年至1871年32年间,他共写了1459封家书,约110万字。平均每年73封,最多的一年是1861年,共235封。据说,他真正写过的家书,是这数倍不止,只是由于战乱流离,损失太多罢了。他自从向倭仁学习写日记后,几乎从未中断。他的日记也有几种,如《过隙影》、《茶余偶记》、《无慢室日记》、《绵绵穆穆斋日记》、《求阕斋日记》等,现在留存下来的也有100余万字。其他的奏章、书信、批犊,更是不可胜计。仅仅是这些成就,也足以让一个人名垂史册了。

越是到了老年,他勤奋学习的习惯越是强烈。他曾经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信中写道:“余以生平学术百无一成,为文十多篇,故老年犹思补救一二。”即使年老眼蒙,记忆力减退,他也乐此不疲。

他的学习和写作,一直没有中断,很多传世的名作,要么写成于军书旁午之时,要么诞生于内外交困之际。在去世前的一年中,他作诗数首,文章十多篇。其中《湖南文征序》、《重刻茗柯文编序》,述古今以来文章源流,见解精辟,是传世不朽的佳作。在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在为在陕西镇压回民起义阵亡的湘军名将刘松山写墓志铭。这篇绝笔之作没有写完,共写了300多字,后来由李元度补写完。

创办湘军之后,曾国藩把这种勤劳的作风也引入军中,他还把勤奋作为选将的标准。在他招募的兵勇中,那些懒散、怠惰和疲沓的人,成为首先被淘汰的对象。他考查一位将官,也须看他是否勤劳。他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弃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末可须央稍离。”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天早起,亲自训练,办理各项事务。这种习惯他一直保持终生。

可以这样说:完成不为人知的付出之后,才能取得成就,成功人士取得成就的重要一点,是勤奋努力。

牛顿1642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14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他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还有一次,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他研究科学入了迷,把这件事忘掉了。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一个人吃的午饭。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客人看见牛顿正在埋头计算问题,桌上、床上摆着稿纸、书籍。看到这种情形,客人没有打搅牛顿,见桌上摆着饭菜,以为是给他准备的,便坐下吃了起来,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原来我是吃了。”

常常听到什么才能促使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讨论,答案各有千秋:聪明机灵、性格心态、机遇……种种所要具备的条件被一一列出。美国一本知名杂志就此问题对工商、文艺、体育、政界的近百位成功人士进行过调研,对他们生平经历做出研究后发现,在诸多成功要素包括天赋、智慧、机遇、能力、勤奋、斗志、毅力中,勤奋排在第一位。

英国剑桥大学也对曾获诺贝尔奖的校友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天才,只是在少年时代学习勤奋努力,顺利考上剑桥;大学时代大多也是埋头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后,有的潜心科研,有的将科研与商业结合,但基本仍是兢兢业业,钻研不止,最终走向辉煌,名利双收。

比尔·盖茨在创业阶段,他和助手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以上,就是功成名就后,他仍然乐此不疲地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孜孜“劳作”。

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敲门砖是勤奋。

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与其花精力去考虑怎样应付老板,不如花相同的精力努力完成工作,小聪明可以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我们自己。我们的每一份付出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积累财富,老板的器重和他人的赞许来自你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成功会向你招手的,只要你愿意在工作上比别人勤奋一点点。

1901年,美国历史上产生了第一个年薪百万美金的高级打工仔,他就是施瓦伯。施瓦伯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8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他来到钢铁大王卡耐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施瓦伯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当其他人都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施瓦伯却默默地勤奋地工作着,一边积累着工作经验,一边自学充实专业知识。

面对不少人的讽刺挖苦,施瓦伯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必须要勤奋工作,不断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我才有机会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夏夜的一个晚上,在同伴们打牌闲聊的时候,施瓦伯又像往常一样躲在角落里看书。正好被到工地检查工作的公司经理发现,他看了看施瓦伯手中的书,又翻开了他的笔记本,惊讶地看着眼前的这个人。第二天,他把施瓦伯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施瓦伯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不久,施瓦伯就被升任为技师。后来,施瓦伯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25岁那年,施瓦伯就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在一次对普林斯顿大学学生的演讲中,施瓦伯深入地谈了自己对工作的感受,他说:“要想成功,最最重要的莫过于将工作看做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你非要做个贪婪者的话,那就做个贪婪工作的人吧。”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前微软公司中国区总裁唐骏在央视做《对话》节目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比别人勤奋一点点,就能超前别人一大步。”每天起床的时候对自己说一句:今天要比别人勤奋一点点。不久的将来优秀员工的奖励就花落你家。

无论你所做的事情是大是小,都必须勤勤恳恳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要记住,勤奋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中国有句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所以说,不要幻想自己能突然脱胎换骨,马上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要知道,从平凡到优秀再到卓越并不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你需要做的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每一个大的成功背后,都是由一点一滴小进步积累而成的。

在许多人眼中,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适合学习的场所只有学校,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的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一纸文凭。

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参加工作后不再重视学习,总觉得头脑里装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也无济于事。在学校里学到的其实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想丰富自己、深化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必须怀着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学习、再学习中,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搭桥铺路。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由此可见,学习已是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是圣人,也有短处。但明智之人的之所以明智,在于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特长以掩盖短处。

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个孩子用泥土围了一座城,坐在里面玩耍。

“你看见马车过来为什么不躲开呀?”孔子问孩子。

“从古到今,只有车子躲开城,哪有城躲车子的道理?”

孔子愣了一下,走下马车,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项橐。”

“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车没有轮子?……”

“您老人家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孔子一连提了十几个问题,都难不住这个孩子。

“现在轮到我来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

“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

“不对!鱼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也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吗?青蛙善于鸣叫,它们的脖子长吗?……”

孔子佩服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好拱手连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说完,孔子就驾着车绕道走了。

改变自己的关键所在即学习。只有学到知识,你才能运用到生活中。知识、学习能够改变自己的一生。

要想弥补自身的不足,让自身丰富和深刻起来,只有不断地学习。杰出的人物几乎都是学有所成之人,无知之人才会轻视学习。

有一个推销员,他保持了20年推销产品世界行业冠军纪录。很多人去拜访他,希望他能说出秘密,但他一直保密。后来很多人联名要求他公开,因为他已很老了,总不能把秘密带进棺材里去吧。这个推销员被说服了,于是作了一次公开演讲。他演讲的方法很奇特,一开始,会场大门一打开,就有几匹马拉来一个大铁架,大铁架上用铁链悬吊着一个非常大的铁球。这个推销员说,你们想知道我的秘密吗?是这样的,他用食指轻轻地在铁球上沿着地平面方向上一敲,隔了一分钟又一敲,每隔一分钟敲击一下。初起,大家看到大铁球纹丝不动。来了解秘密的人,这时愤怒了:我们花了钱来了解秘密,你这个人却在戏弄我们,简直是一场骗局。他们不少人,将手中的物品扔上了演讲台,谩骂声充斥了会场。这时这个推销员却镇静自若,仍在每隔一分钟敲击一下铁球。有一个人站在铁球侧面,仔细观察铁球,发现铁球有一点点摆动。他告诉大家,大家静下来了。随着敲击铁球次数的增加铁球摆动幅度越来越大,后来像飞了起来。会场轰动了。

这位推销员想要借此告诉大家: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行动,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点毫不起眼,看似缺乏诱惑力,却在为最终的成功做着储备,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这所有的一点点进步就会瞬间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转化成连自己都会吃惊的巨大成就。

没有人能做到一步登天,但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只要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懈怠,总有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同学、同事中脱颖而出。对待一件事我们都应该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要坚信量变能转化成质变,哪怕只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都将在彼岸朝你挥手。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将充实饱满你的今天。每天一点点的进步,终将使你一生厚重而充实。

测试:你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能力

请按实际情况,用“是”、“不一定”,或“否”回答下列题目:

1·学习除了书本还是书本吗?

2·你对书本的观点、内容从来不加怀疑和批评吗?

3·除了小说等一些有趣的书外,你对其他理论书根本不看吗?

4·你读书从来不做任何笔记吗?

5·除了学会运用公式定理,你还知道它们是如何推导的吗?

6·你认为课堂上的基础知识没啥好学,只有看高深的大部头着作才过瘾吗?

7·你能够经常使用各种工具书吗?

8·上课或自学你都能聚精会神吗?

9·你能够见缝插针,利用点滴时间学习吗?

10·你常找同学争论学习上的问题吗?

记分规则:

第1、2、3、4、6题回答“否”表示正确,其他问题回答“是”表示正确。正确的给10分,错误的不给分。回答“不一定”的题目都给5分。最后计算总分。

分数说明:

总分85分以上,学习方法很好。

总分65~80分,学习方法好。

总分45~60分,学习方法一般。

总分40分以下,学习方法较差。

本结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