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层领导任职理论与实务
19646400000007

第7章 管理理论(1)

管理理论是指导中层领导干部从事各项管理活动的路标和蓝图,它是由一系列观念或观点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对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总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表明: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走向成功的基础之一。正如当代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一种制度规范能像管理那样迅速兴起并产生巨大影响。在不到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管理已改变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一、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当代主要学派纵观历史,管理理论从无到有,从萌芽到相对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管理理论的形成时期,以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为代表,以他们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以及“行政组织理论”为标志。他们针对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提出了标准化原理,倡导工人与雇主的合作以求双方受益;他们总结了八种管理组织原则和七种管理职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颇有影响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行为科学为主要特点,其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卢因、坦南鲍姆、罗伯特·布来克等。他们研究生产组织中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它涉及人的需要、动机、内驱力、个性、情绪、思想,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管理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管理理论的“丛林”时期,出现于二战之后。孔茨将这种“理论丛林”概括为11个学派,包括经验管理学派、人群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协作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行政管理学派。

现代管理研究中,较为重要的有六大学派:①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它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吸收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应用等学科内容而发展起来的。西蒙为其重要代表人物。经验管理学派,旨在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将管理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并注重将管理理论与方法传授于管理实践的人。彼得·德鲁克为其代表人物。③管理科学学派,要旨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埃尔伍德·伯法为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④经理角色学派,是由亨利·明茨伯格创立的较晚出现的学派,它以研究经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表演的多种角色为中心而展开其理论体系。⑤管理过程学派,是西方管理理论中较早出现又有较大影响的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并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人们可以根据管理经验总结出一些基本管理原理用以作为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的说明和启示。孔茨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风行一时的管理派别,权变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理论注重依据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德·卢山斯。

进入世纪之交,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势头不减,其最新思潮当数“公司再造”和“学习型组织”,有人甚至认为这是管理的革命。特别是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5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将对传统管理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二、管理的含义

关于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哈罗德·孔茨在其名著《管理学精华》中指出:“人们活动的领域或许没有比管理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各级管理者都担负着创造和保持一种使人们在群体中相互配合工作的环境,从而达成精心选择的任务和目标。”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和高级咨询专家鲁克认为:管理是什么的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应该通过管理的任务来阐明管理”。为使机构能执行其职能并作出贡献,管理必须完成三项重要而又极其不同的任务: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

决策学派创始人之一,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部过程。”

《世界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为:“管理就是对工商企业、政府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一切活动的指导,它的目的是要使每一行为或决策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

中国古代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这体现出儒家管理思想的纲领,其特点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换言之,作为管理者,最根本的是从自身修养做起,不可谓不切近;目标是平天下,不可谓不高远。中国历代思想家反复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利”和“义”的关系。按我国有关历史学者的考证,“利”即收获成果,“义”是合理分配和合理行为。虽未直接给管理下定义,但都透出宏观管理的思想精髓。

显而易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理解管理,侧重点、着眼点不一样,含义也不一样,但本质都是类似的。需要强调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还具有其结构性,包含了六个基本要素,也就是要回答以下六个问题,这些问题的明确化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管理要领的内涵和实质:

第一,我们在什么条件下管理?(管理环境)第二,我们为什么要管理?(管理目标)第三,谁来进行管理?(管理主体)第四,对谁进行管理?(管理客体)第五,我们怎样进行管理?(管理方法)第六,我们的活动将会取得什么成效?(管理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工作,优化配置与协调使用组织资源,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行为过程。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过程。管理是任何组织都不可缺少的,但决不是独立存在的。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进行管理,而只能使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二,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连续的活动被称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三,管理工作要通过组织资源的整合来实现组织的目的。也就是说,管理负责把资源转化成成果,将投入转换为产出。管理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集中体现在它能否使组织花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符合需要的成果产出。

第四,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一方面要求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随机应变。没有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奏效的、通用的、万能的管理办法,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应变,对管理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要求组织为创造优良的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因此,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桥梁。

三、管理的特征

(一)管理的综合性

社会管理活动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因而受到多种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管理活动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是管理活动本身复杂性的直接推论,它尤其表现在:管理方法运用的综合性,即具有多重管理方法有机组合。多种管理方法相互渗透、管理方法体系不断丰富等特点;管理目标实现的综合性,即具有管理目标相关信息多样化、管理目标系统分解多维度、管理目标发展效益多层次等特点;管理实施过程的综合性,即具有管理运行程序环环相扣、管理组织结构多轨并行、管理评价多法并举等特点。

(二)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指管理是一切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它要求从有效组织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出发来发挥职能、采取措施。这一点不以国家制度和阶级属性的不同而改变。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既然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它又要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必然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所制约。

(三)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说管理是由一些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管理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们能阐明实践、指导实践,并以帮助管理人员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精华,找出在不同情况下的基本因果关系,并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管理科学性的另一体现是,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授而得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四)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说管理在运用时具有较大的技巧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很难用规律或原理把它禁锢起来,它强调在原则性基础上的灵活性,在非常情况下的应变性。学校里培养不出“成品”领导来。要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除了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经过管理实践的锻炼,有一个经验积累过程。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艺术性反映的是千变万化的管理现象,科学性反映的是纷繁复杂现象中的普遍规律,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原理和方法。因此,两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和相互转化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发挥,高超的管理艺术来自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渊博的科学知识。因此,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是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

(五)管理的技术性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技术现象出现的。当企业、组织面临着人与资源的关系、人与工具的关系、配置劳动力、缩减工作时间、提高组织效率、降低成本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要求有足够的技术准备;另一方面,更需要一大批素质过硬、训练有素的技术干部和职工。这样,就需要合理招募、培训和利用。自然,这些也就成了管理的技术性。当然,管理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以特有的作用促进技术创新活动,即技术管理与创新管理。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一、管理的职能

(一)决策与计划

计划工作作为管理的最基本职能,是最先被提出的,它是指一个组织在行动之前预先拟定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而决策工作则是指人们确定未来的行动目标,拟定评价各种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可行的合理方案的过程。显然,决策工作原来是包含在计划工作之内的,是计划工作的首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使得管理决策问题日益突出,因而人们将决策独立出来专门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并使决策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决策就成了管理的首要职能。而计划工作则相应地变为依据既定目标而确定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的过程。两者紧密相连,又各自相对独立。

(二)组织与用人组织工作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组织人员和其他资源为落实计划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的过程,要求把各项管理要素结合成一个整体。而用人则主要涉及管理人员的选聘、绩效考评和奖酬,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显然,用人也属于组织工作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与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人才的竞争成为重点,政府和企业的用人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成了一项独立的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尽管与组织工作有着密切联系,但它已超出了组织工作的范围,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现代组织,必须树立人力资源的新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三)领导与激励

领导工作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指带领和指导群众去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要发挥指挥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如何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斗志,是领导工作的核心和难点。它不仅要求领导者运用科学的激励理论去鼓舞和激发下属的斗志,更要以满腔热情去为他们排忧解难,努力充实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这是领导管理中最困难又最有挑战性的工作。

(四)控制与监督

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控制工作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计划和标准,对组织及其成员的活动与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考察,纠正偏差,从而保证组织目标和计划的实现。控制职能是各级领导者的职责;尤其是直接领导人员的主要职责。在控制职能中,对组织活动与实际情况的检查、分析与纠正偏差等活动,人们有时也称之为监督,把控制等同于监督。但在国家宏观管理与公共管理领域,各种监督系统在执行监督职能时,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的发展战略,有的是依据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既有法律的、行政的监督,也有社会的、群众的监督,它与企业的控制工作有着较大的差异。当然,从管理的性质看,它们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