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职场心疗: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9619200000020

第20章 跨过职场的那道坎儿(3)

在25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中,1/4承认曾经对电脑“动粗”,约有1/6表示他们曾因电脑故障而想向同事或办公家具发火。“电脑狂暴症”患者在沮丧焦躁情况下采取的举动不一样,有的会愤而拔掉电源插头,有的一怒之下甚至将键盘扔出窗外。

除莫里公司之外,英国NOP调查公司公布的有关调查报告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NOP公司共调查250人,其中也有一半以上称在电脑出现故障后感到了沮丧和无助,同时还认为这一现象加剧了同事间的摩擦,破坏了办公室内的气氛。

NOP公司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调查对象会因电脑出现各种故障而抱怨公司的信息系统主管人员,其中有10%会将问题怪罪于公司老板。专家们指出,从英国办公室流行的“电脑狂暴症”中,人们应更多地思考人与电脑等现代技术间的关系,并正视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专家认为,这是现代人过分依赖科技产品的副作用之一。这个病虽然不会通过空气传播,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其实,“电脑狂暴症”只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虽然引发“电脑狂暴症”的直接诱因是由于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但究其产生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来自上级的压力。当人们受到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要求他们在很短的期限内完成某项工作时,他们会感到压力大而致情绪低落以致失去控制。这时候,有些人不是向上级反映情况,而是选择对没有生命的物体实施攻击来发泄不满情绪,如他们使用的键盘、鼠标或者显示器等。

2.电脑使操作人员精神压力增大。为赶工作进度,电脑操作人员往往精力高度集中,精神状态处于高度紧张,并且往往是连续长时间工作。长时间的精力度高集中容易使操作人员对外界干扰反映强烈,电脑一旦出现故障,容易冲动,冲动导致最直接的攻击对象就是键盘、鼠标或显示器,因而电脑也就成为这些人的“出气筒”,当然也有少部分患者会将愤怒发泄对象选择为自己的同事或老板。

为了预防“电脑狂暴症”的产生,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平时要注意放松心情,电脑一旦坏了便找人来维修,此时避免坐在电脑桌前“发呆”,应当尽快转移视线和注意力;

2.随时将资料进行备份,电脑一旦出现问题,会将你的损失减到最小,这样就不会垂头丧气,让自己的情绪骤然失控;

3.不要长时间坐在电脑桌前,每间隔一段时间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比如喝杯茶或听段音乐、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和向窗外远望几分钟等。

其实,城市人患上神经官能症的比例是很高的,只要平时注意自我保护和加强锻炼和调节,是可以避免此类病症发生的。不过,大家也应该抛弃对这类疾病的偏见,除了自觉改正不良习惯外,还应主动向医生求助,以利于保持身心健康。

第五节 找准坐标——不要陷入职业迷茫

有人说,30岁是职场中人的一道坎儿,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职场之“痒”。确实,如果你刚步入职场,也许还可以无忧无虑,较少地考虑自己的职业前途,但是如果你到了30岁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你可能会觉得非常惭愧。当日复一日地处理工作中琐碎的事务,晋升和加薪希望渺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感逐渐产生的时候,职场中人便会产生许多的困惑,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

刘先生就有着这样的困惑。作为高级管理人才,刘先生在年纪轻轻的时候便成了职业经理人,身为某集团的企划总监,这在很多人眼中已经很成功了。虽然刘先生有着高学历、高职位和高收入,但刘先生自己却对目前的就业状况充满困惑和矛盾。随着几年工作时间的过去,最初的激情开始减退,这才发现自己和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

刘先生自己做事讲究效率,而公司的不少员工做事却是慢悠悠的;刘先生很注重公司的内部学习,但大多数员工对此没有积极性;而且公司内有很多比他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并不听他的指导,使他的工作执行起来越来越困难。另外,刘先生虽然受到总经理的欣赏,业绩也很不错,但公司的升迁方式是论资排辈,要继续向上升迁不知道要等到何时。

同时,刘先生的一位年龄相仿的朋友,在打工数年后,凭着微薄的积蓄,与人合伙开了家公司,经过几年的奋斗,公司发展壮大,已经小有名气。但同时,也有的朋友下海后,呛水上岸。到底该安逸地守候,还是应该艰苦地创业,或是抓住时机跳槽?刘先生和许多已到了30岁的职场中人一样,都面临类似的烦恼。

刘先生的迷茫绝非个例,现代职场中有大批的到了30岁的人,都会感到迷茫。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刘先生这样光鲜的经历和位置,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陷入了迷茫之中,对于自己继续干下去,还是换一份工作,抑或是干脆考公务员的问题,始终难以定夺。那么,职场中人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有这种心理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自己有了更高的期待。从事业发展角度看,职场中人在30岁的时候,大多已度过最艰苦的职场熟悉期,跨过了择业初期的茫然无措心理。同时,在经验与技能逐渐丰富之后,开始进入了职业生涯上的黄金时期,许多人升上了公司的中层职位,或者开始担任公司骨干的角色。此时的我们有了闲暇可以回首过去,难免会感到有所遗憾、有所不满,于是会给自己重新假设,假设自己走另一条路会是什么情况,或许职位会更高,收入会更高,生活会更滋润。于是便有了改变现状的冲动,希望换个工作。

与对自己有了更高的期待不同的是,有的入主要是因为总是随波逐流地工作,此时希望清醒一点,重新思考自己目前的工作性质,是不是适合自己下半辈子也为之付出,或者该找份有发展潜力的,适合自己的工作等。

2.职业规划中,到了需要进行改变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先规划后行动,会给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设定一些必须达到的目标、必须去做的事情。但是计划并不是要教条地遵从,而是需要及时地根据形势作出改动,所以,职场中的迷茫,其实在计划中就预设了下来,只是到了这个时间节点时,自然地爆发出来罢了。

3.嫉妒心理也是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之一。在30岁时,可能我们有很多朋友已经有了较高的位置,春风得意。而自己尚什么成绩都没有,于是,在与同龄人对比的刺激之下,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想换工作的心理。

4.还有就是对现状不满的心理。有的人所从事的行业、专业与自身的个性、兴趣不相匹配,感到升迁无望,对现有状态不满,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想要去改变。

实际上,对自己发展道路的迷茫,是职场中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那就是患上了“职场迷茫症”。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有四个时期比较容易陷入到这种职场迷茫中去。

第一个时期是14~22岁,这个阶段的人承担着学生与求职者的双重角色。主要的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

第二个时期是22~28岁,这个阶段的人已进入工作领域,逐渐了解社会,建立了初步的人际关系网。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重新衡量身边的一切,如工作环境、职业种类、待遇等与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否匹配。主要疑问是:理想与现实不相符,我是否要重新选择?迷茫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单位的现状、提供的机会等不一致。

第三个时期是28~35岁,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其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发挥,正为提升或进入其他职业领域打基础。主要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所成就?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挫折及对目前工作的不满。

第四个时期是35~45岁,这个阶段的人开始重新衡量所从事事业的价值,是容易发生职业生涯危机的阶段。其主要疑问是:接下去的岁月我应该做些什么?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有了丰富人生阅历的他们,对人生的有限与世事的无常有着较深刻的领悟,所以对将来何去何从难以贸然决定。

职场迷茫心理的存在,其实是有趣缺乏职业兴奋点的原因,毕竟喜新厌旧,不想被重复劳动的车轮拖累是每个人天性。所以,职场中人在感到迷茫的时候,应该积极地探索职业的兴奋点。在必要的时机,实现职业转型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这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一方面已经倍感厌倦,一方面又被职业惯性和路径依赖所牵绊,想走又迈不出步子,无法踏出去,从而进退两难。另外,要避免职场迷茫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争取朋友、家人等对你而言很重要的人的支持。当你感到困惑,作不了决定的时候,可以征求朋友、家人和对你而言很重要的人的意见,如父母、爱人等,外界的推动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当你就差那么一步的时候,有个人推或拉你一把,哪怕只是一小步,也就促成了这个改变。

2.树立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很重要,虽然很多职业人不甘于现状,但拿不出改变现状的勇气,总是在抱怨工作的不公平,却很少去考虑如何改变现状,这也是无用的。所以,树立积极的心态,告诉自己要勇敢地改变现状,同时勇敢地去做,才可以打开新的天地。

3.做到了解自己。自信来自于对自己的了解,想去冒个险,就要做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具体适合做什么,是独自创业,还是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这方面你可能需要去咨询相关方面的专家,而不是盲目地去做,要知道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4.作好承受压力的准备。无论是创业,还是另外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都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容面对工作以及工作之外的种种压力,所以我们还要做好承受压力的准备。当然,最好不要把所有的压力都让自己一个人来扛。一方面,可以稍微松一松缰绳;另一方面,不妨通过多种渠道去寻找更多的帮助,不要让自己一个人精疲力竭。

5.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生活的节奏很快,常会使我们身陷其中,似乎无法看到出路。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及早规划自己的人生,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及职业节奏,那问题会好得多。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如果在30岁之前都在盲目中度过,那么未来更不应该这样继续下去,而是应该确立清晰的目标,找到自己的能力点,一步步脚踏实地清晰地走下去。要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跳槽还是留守,是转行还是重整旗鼓,做到心中有数。

第六节 重拾职场信心——告别年龄恐慌症

人在职场,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职场中人总是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些重新的审视。在这个重新审视的过程中,一些人更加拥有信心了,开始更有干劲地工作;而有的人却在此时变得恐慌起来,他们发现自己年龄陡增,职业却没有什么发展可言,陷入了年龄恐慌之中。

今年35岁的范女士,在一家旅游公司担任会计达5年之久,刚进公司抱着一腔热情和工作抱负,工作上很积极和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可以得到上司的认可。但事与愿违,几年过去了,范女士还是拿着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坐着刚进公司时坐的位置,一切都与刚进来的状态一样,唯独在增长的就是自己的年龄。每次看到自己公司“35岁以下”的招聘要求,范女士的心就莫名地紧张起来,感觉就像是公司在间接给自己下逐客令。这种感觉与日俱增,搅得她整天心绪不宁,常常做梦梦见自己被公司炒“鱿鱼”了。现在她对工作失去了信心,工作起来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今年38岁的许先生在某公司担任部门经理,看到自己年近不惑还未升到高管职位,再根据年龄推算一下,自己40岁再升不上去就几乎没有任何机会了,于是心中产生郁闷,一心想把自己的年龄往前推几岁。加上不少大学同学都买了车子,有的自己开公司当了老板,心中的不平衡感更是油然而生。由于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原本只有几根白发的许先生如今头发已经斑白了,只能每隔几个月到理发店去染上黑色。

尽管陈女士只有36岁,在熟人的心目中依旧年轻美丽,但每天面对着镜子,她总是感觉面部的皱纹越来越多,人也变得越来越难看了。尤其是单位新来了两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后,看到她们青春靓丽的面容,陈女士禁不住心情一阵复杂。这样年轻漂亮的新员工越来越多,将来会不会抢了自己的饭碗?眼看着一年年迈向40岁的边缘,陈女士心中的恐慌日益加剧,她担心自己人老珠黄失去往日风采,担心丈夫会因她年龄大相貌丑而不再爱她,甚至想到若以后丈夫与自己离婚后会娶什么样的女人。

职场中人的这种对于年龄恐慌的现象,被称为年龄恐慌症,通常是指年龄在25~40岁的职场人,对于自己职场表现的一种焦虑,这种焦虑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对于年龄的慌张,认为自己有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尤其是35岁左右的职场中人,更容易患上年龄恐慌症,由此职场上专门有一个名词来说明这个状况,叫做“35岁现象”。

年龄恐慌症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