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我的博士论文后记,照录于此,以示纪念。
转眼已经三年过去了,从论文的初稿到成书,期间又经过了一个三年轮回。三年时间时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言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人们对问题的看法也在与日俱进。这篇博士论文几经修改和补充,终于可以与读者见面了。在即将付印之际,我觉得本人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基础的工作,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地思考和挖掘,应该有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阐述和分析。但由于时间和本人能力所限,这些工作有待于以后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也有待于后人的完善和补充。本文的不完善和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已经三年了,工作单位也由河南大学转入了暨南大学,所学得到了所用。深深感谢母校河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培养和教育。
感谢导师邵敬敏教授的谆谆教诲,感谢老师为本书的撰写和出版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感谢导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导师的恩情终身难忘!
感谢复旦大学范晓教授、戴耀晶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范开泰教授、齐沪扬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刘大为教授。感谢他们参加了我的毕业论文答辩,感谢他们提出有价值的宝贵意见。
感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和帮助,感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资助。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李水仙博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
感谢丈夫杨海明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坚定支持和无私帮助。我们共同切磋,共同进步,共同面对未来的风雨人生。
感谢父母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
我只有在教学科研上不断进取,只有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才可以更好地回报为我付出很多的良师、益友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