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新战法后,叶飞兵团的推进情况得到改善,每天可向前推进5~6里,伤亡也得以减少。
眼见吴淞吃紧,汤恩伯不得不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从市区调出3个军到外围进行增援。
吸引汤集团在上海郊区作战,符合粟裕原来的意图,但吴淞一带正面狭窄,河流纵横,兵力铺展不开,而且每天逐段、逐点推进的方式,也意味着投入兵力再多都没有用。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战役时间可能拖长,部队的伤亡消耗也会随之不断增加。
得再想别的办法了。
约法三章
汤恩伯从市区调兵,倾巢出援,原本兵力就不足的市区已近乎真空状态,何不就这时候乘虚而入?
现在粟裕唯一顾虑的,就是接管准备有没有完成,要不然,冒冒失失闯进去,接管工作又跟不上,就可能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1949年5月18日,粟裕向总前委征询意见。总前委当天复示:各项准备已初步完成,攻占上海的时间不受限制。
粟裕随后增调两个军和特纵炮兵大部,分别加强和配属叶飞、宋时轮两兵团,做好了发动总攻的准备。
5月22日,经侦察得知,汤恩伯已把司令部搬上军舰,苏州河以北的敌军正向吴淞收缩,苏州河以南只剩下5个交警总队。粟裕判断汤恩伯将从上海撤退,于是决定提前发起总攻。
5月23日夜,三野各部从四面八方发起总攻。第二天,在发现敌军全面退却后,粟裕下令迅速展开追击,楔入敌军纵深。
5月25日,解放军分别攻进上海市区,占领苏州河以南,并乘势向苏州河以北进击,战斗进入关键时刻。
苏州河以北的敌军依托高大建筑物,用火力严密封锁苏州河面,将宋时轮兵团阻隔在南岸,而宋兵团却不能还以重炮。
这是确保尽量完整地接管上海的需要。陈毅为此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说进上海,就像是瓷器店里捉老鼠,要捉住老鼠,但又不能撞坏一件瓷器。
在敌军火力网的拦阻下,解放军一波波冲上去,又一批批倒下,有的部队按捺不住,向指挥部打来电话,要求解除不准使用重炮轰击的禁令。
粟裕坚持不能松这个口。部队另谋他策,用迂回侧后攻击的办法,突破了苏州河正面阵地。
5月26日,叶飞兵团攻克吴淞,汤恩伯率五十二军等部由海上逃往台湾、定海等地。
5月27日,粟裕进入上海市区,在圣约翰大学开设指挥所,继续指挥市内的战斗。当天下午,残留在苏州河北的数万敌军放下武器投降,至此,上海获得完全解放。
当前总委及军管会进入上海时,大小汽车正一辆接一辆地在街上穿行,两旁店铺照常开门营业,人流熙熙攘攘,一派太平景象。整个上海市区,除了少数解放军押俘虏通过外,一点战争痕迹都看不到,粟裕和他的部队实现了预期的最佳结局。
上海战役结束当天,粟裕下令,叶飞兵团全部进行入闽准备。
进军福建的战役由叶飞独立指挥。这主要是因为叶飞曾在闽东坚持过三年游击战争,对福建的情况很熟悉,同时逃到福建的国民党军也多为残兵败将,野司方面预料不会有大的战斗。
叶飞兵团入闽后势如破竹,很快就解放了福建全省的大部分地区。1949年10月7日,他将同时攻占金门、厦门的方案(“金厦并取”案)上报野司。
此时粟裕正在北京出席开国大典。收到电报后,他感到叶飞等前线将领有轻敌情绪,用于攻取金门的兵力不足,于是在复电中明确指示“首求攻歼厦门之敌”。
叶飞据此改变了“金厦并取”案,决定先攻厦门再攻金门。
解放厦门一战很顺利,叶飞甚至差点儿就活捉了汤恩伯。当时汤恩伯见大势已去,急忙呼叫军舰放小艇接应,但适值涨潮,小艇难以靠岸,急得汤恩伯在海滩上团团乱转。
叶飞监听到这一情况后,赶紧命令追击部队活捉汤恩伯。可惜的是,追击部队光惦记追敌,不注意同后方的通讯联络,叶飞用报话机呼叫数次都叫不通,结果让汤恩伯跑掉了。
厦门之后是金门。粟裕这时已经意识到,金门与厦门不同,需要渡海进行两栖作战,但在两栖作战方面,解放军还缺乏相关训练和经验,因此他对攻占金门持谨慎态度。
在收到解放金门的作战计划后,粟裕与叶飞约法三章,强调“三不打”——以金门守军的现有兵力计算,只要再增加1个团就不打;准备一次性载运6个团的船只,船不够不打;从苏北或山东沿海挑选6000名有经验的船工,船工不到不打。
厦门的速战速决,让前线指挥员不可避免地又一次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叶飞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厦门的接管上,没能像过去那样亲自对战役进行分析和准备,具体部署完全交由第二十八军执行。
第二十八军的军长和政委因病正在福州治疗休养,相关事宜又只能交由副军长肖锋负责。当有人对此提出疑问时,叶飞不以为然:“厦门有汤伯恩据守,尚被我攻克,金门岛不过弹丸之地,又没有什么坚固工事,守军名义上是一个兵团(李良荣兵团),实际上不过是2万名残兵败将。”
叶飞断言:“没有必要再改变部署,我还是那句话,此役必胜!”
但是准备工作一启动,很快就出现了许多困难。
国民党军从大陆沿海撤退时,对船只进行了破坏和抢夺,所剩渔船寥寥无几,这使肖锋很难搜集到渡海船只。直到10月24日,所集中船只仅够一次性载运3个团。
在实在无法筹措到足够船只的情况下,肖锋做出了一个过于理想化的预想,即把部队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渡完3个团,再返回接第二梯队的3个团。
第二十八军原定于10月20日对金门发起总攻,为了搜集船只,行动已整整推迟了4天,从苏北或山东挑选船工的事也就无法落实,“三不打”再次被打折扣。
1949年10月24日中午,肖锋电告叶飞,准备于当晚向金门发动进攻。
接到电报后,叶飞马上召集兵团作战处长、情报处长等相关幕僚开会,对金门之战做最后定夺。
时间紧迫,船只、船工似乎只能这样权宜从事了,叶飞关心的最后一个问题——胡琏兵团会不会登陆金门。
情报显示胡琏兵团已乘船离开原驻地潮汕,去向不明。所谓的胡琏兵团当然也是重建部队,但三野上下长期跟胡琏打交道,深知此人擅长练兵和作战,如果他参与金门的防守,胜负就很难说了。
叶飞问参谋人员,胡琏兵团是否已到达金门,对方根据情报回答,胡琏兵团尚在海上徘徊,尚未到达金门。
就在叶飞犹疑不定之时,机要部门截获并破译了一份电报,就是这份电报决定了金门之战的未来命运。
善之善者
电报是胡琏发给蒋介石的,他在电报中请求撤回台湾。
现在胡琏兵团的去向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增援金门;一是撤回台湾。叶飞将电报与侦察情报联系起来一分析,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蒋介石命令胡琏增援金门,但胡琏不愿意,打电报给蒋介石要求撤回台湾,所以现在还在海上徘徊。
反复考虑之后,叶飞批准第二十八军准时出击,以便趁胡琏尚未到达之际,抢先夺取金门。
10月24日黄昏,第二十八军发起战斗。至10月25日凌晨2点,第一梯队顺利登陆,夺取了古宁头滩头阵地。
叶飞依据的还是渡江作战时的经验,认为“登陆就是胜利”,接到部队登陆的报告后他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