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运动员,如果没有她对自我的不断追求,她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如果没有对自己不断进步的要求,她也不会在30岁后,选择吃苦的活儿,继续学习,攻下三个学位证书。
所以,人的一生,只有不断追求,才能越来越进步,才会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一个人若是没有了追求,活着也如行尸走肉,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可言呢?浪费自己的生命,不如好好地利用自己的生命,这样才不至于让人生黯淡无光。
3.从一而终的毅力才能实现最终的梦想
经过两次艰辛的申奥历程,2008年的奥运会上,北京终于成功了。邓亚萍作为两次申奥形象大使,极力斡旋,功不可没。
北京申奥的梦想之所以能成功,就像邓亚萍说的那样:“只要你敢想,并且脚踏实地的去做,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作为整个国家的梦想,是这样,作为个人的梦想,更应该是这样。
邓亚萍还说,运动员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直接的体现者,她在做运动员时就体会到了作为运动员为梦想拼搏的艰辛过程,这正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真正的含义,那就是不断追求卓越。北京申办奥运会也表现出了不断追求、从一而终的毅力,梦想终究实现。
邓亚萍曾经三次当众落泪,前两次是在当运动员的时候,1992年在巴塞罗那和1996年在亚特兰大,她获得了那两次奥运会的女单冠军,激动的她情不自禁地掉眼泪,一路走来的艰辛都融在了这些激动的泪水中,对一个十几年不间断的艰苦训练的运动员来说,着实不易。而2001年7月13日那天,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刹那,邓亚萍又当众哭了,多年的申奥梦想终于实现!“我一听到北京,一下子就站了起来,眼泪马上就流下来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说,那一刻,比我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邓亚萍由衷地说。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功背后,肯定有着很多人共同的努力,这些努力的结晶就是打败竞争对手,获得最后的成功。
邓亚萍在2005年曾激情澎湃地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08年,一位青年在天津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时候中国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够组成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够主办奥运会?’”
这些疑问成了邓亚萍一直执著追求并且想要实现的目标,所以她在退役后选择为中国体育的崛起而读书。直到现在,她都觉得值得,即使放弃了当时可能很丰厚的物质回报,并且一直以来她都坚定着这样的选择。
1993年,邓亚萍的职业运动员事业正处顶峰,并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有着忘年之交。在投票表决主办权的前一个多月,邓亚萍突然得到通知,她要作为中国运动员的代表在最后的陈述中讲几句话,为申办奥运会做最后的争取,但那时的邓亚萍根本不会讲英语,还是在国家体委国际司翻译刘北剑的帮助下,才靠着硬背勉强完成了任务。
北京第二次申请奥运会的主办权时,邓亚萍再一次作为申奥形象大使参与申奥事宜,这一次,她感到责任的沉重和巨大。
有一次,当她出去买东西时,商店一位女售货员非常激动地说:“邓亚萍你是申奥形象大使,你一定要努力工作,多拉选票,让我们北京办奥运会!让我们大家都跟着骄傲!”通过售货员的这样一些话,我们可以想像,北京如果能够申办奥运会成功,对老百姓来说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情,此后,她更加明白了这一职责不仅为运动员,不仅为国家,还深深牵扯着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邓亚萍倾尽自己的全力为北京、为老百姓去争取奥运会的主办权。
邓亚萍作为形象大使的任务是负责做好运动员委员会的工作。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共有11个人有投票权,其中一个是加拿大人,所以直接投票的有10人,再加上正副主席,共有12人参加投票。但是,国际奥委会规定,委员不可以到申办的城市进行考察,这样一来,对北京就很不利,因为十几年前的北京和现在的北京有着本质的差别,而很多委员压根没有到过北京,更别说了解北京了。到过中国的两三个人,时间都是八几年和九几年,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只是:“你们穿的衣服都是灰色的,楼房也是灰色的。”所以,做他们的工作之于邓亚萍是一个巨大挑战。
出现在你面前的既然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了,而你又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也只有咬紧牙关扛过来,说不定,扛过来就柳暗花明了。
既然不能请进来,那我们只好走出去。于是,邓亚萍利用自己与运动员委员会的同事们一直相处很好的有利条件尝试与他们沟通。
之后,邓亚萍就一直为这事来回跑。为了见美国的拥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鲍伯,她曾在三天时间里从北京到洛杉矶打了一个往返,计算下来,她在飞机上度过的时间比在美国停留的时间都还要长。但是她没有抱怨,反而觉得很值,因为她告诉他们,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非常想举办一次奥运会,对运动员来讲,那肯定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奥运会,通过从一而终的努力,邓亚萍用自己的人格和努力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在又一次做最后陈述时,邓亚萍很细心很仔细地让自己不出一点差错,而此时的邓亚萍已不再是前些年那个靠硬背勉强完成任务的她了,她用非常流利的英语向所有人宣告,北京有实力办好2008年的奥运会。
在等待投票表决的时候,邓亚萍的心里比谁都紧张,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的结果是:北京赢了!
“百年梦想”终于实现了。要知道这是多少人付诸了多少努力的结果!没有邓亚萍一行从一而终对梦想的坚守,哪有梦想的最终实现?雅典是现代奥运会的故乡,但直到108年后才迎来第二次奥运会,所以对于中国来说,这一次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
做一件事,我们就应该从头做到尾,并要求自己每一步都做到最好,如果没有从一而终的毅力,一个梦想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从一而终的毅力与拼搏才能实现最后的成功。
4.坚定执著,才能得到最终的美好
从独占群芳的乒乓名将到苦心研读的研究生、博士,邓亚萍都展示出坚忍不拔的毅力,最后到兢兢业业的政府公务人员,邓亚萍也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转身都那么的可圈可点。这些都是邓亚萍在事业上的成功,但她除了在事业上的成功,还取得了婚姻家庭的成功。面对很多人都担心她专心工作而不能兼顾家庭时,邓亚萍很坦然地说:“事业和家庭都很重要,每个人每天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我受不了无所事事的生活。”看来,邓亚萍对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都很满意和自信。当初,如果没有邓亚萍和林志刚的坚定执著,也就没有邓亚萍现在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了。
说起邓亚萍的罗曼史,可还真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可谈。
邓亚萍的老公是广东人林志刚,原国家男子乒乓球队主力、第三届世界杯男团冠军成员。
20世纪80年代末,林志刚几乎同时与邓亚萍进入国家队打球。当时二人的成绩都非常优秀,被作为国家主力队员进行培养。尤其是林志刚左手横握球拍、反胶弧圈球的打法在他那一代男队员当中显得特别突出。
当时的邓亚萍一心刻苦钻研球技,找人切磋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方法,于是,都很优秀的邓亚萍和林志刚自然成了对方相互切磋来提高技术的最佳人选,最后,林志刚还非常乐意地成了邓亚萍的陪练。
就这样,在多次的朝夕相处中,林志刚与邓亚萍日久生情,但是,乒乓球队的要求和管理都非常严格,两人只有在每天艰苦的训练之余思念着对方,两个相爱的人经常要忍受着相思的煎熬。
而后,邓亚萍被作为女队主力来培养,前途一片光明,而本来也同样有潜力的林志刚却因为一些原因回了广东,从此二人便天涯各方。
以为距离会冲淡两人的感情,相反的是,他们俩的感情却因为距离而迅速升温,最后,一度上升到双方家长都允诺婚嫁的地步。
为了能重回国家队,林志刚发奋努力,很快就实现了与邓亚萍待在一起的愿望。然而,重新归来的林志刚已没有了以往一线主力的位置,甚至还多次给要参加比赛的队友们当起了赛前陪练,这对他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离邓亚萍的光芒越来越远了。
而邓亚萍呢,经过不断进取,接连拿下数个世界冠军,事业正处高峰。
这时的二人,一个黯然失色,一个光芒万丈,这无形的差距似乎将他们二人越拉越远,造化就是这样爱捉弄人。
不久之后,两人便分手了。第二年,28岁的林志刚赴国外飞跃乒乓球俱乐部打球,这一去便是五年。之后,二人再无联系。
林志刚走后不久,邓亚萍宣布退役,而后开始了艰苦的求学路。但是,邓亚萍心里始终忘不了林志刚。在诺丁汉大学的求学日子里,邓亚萍没有朋友,加之身处异国他乡,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这让她在不知不觉中不止一次地想起同在异国的林志刚。
此时的林志刚也知道邓亚萍在英国留学,一直想去看望但却没有勇气,于是,这对相爱至深而又意志坚定的人都在默默忍受煎熬,林志刚更是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境遇,等到自己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再去找邓亚萍。
2002年7月,邓亚萍终于顺利取得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两个月后,她又进入剑桥大学进修学习。
而此时的林志刚事业也大有收获,他马上与邓亚萍取得了联系,当邓亚萍接到林志刚的电话时,她百感交集,最后还是同意了见面。
在剑桥大学美丽的校园里,这对有情人终于见面了,这一见让他们都觉得,他们似乎从来没分手过,分别的相思苦都在见面的那一刹那转化为二人更加的甜蜜,似乎这些年的分离成了感情的催化剂,他们比起之前更加如胶似漆。
2004年年底,邓亚萍与林志刚低调地领了结婚证,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了。2006年3月6日邓亚萍产下一个男孩,林志刚给孩子取名林翰铭。
一段传奇的恋爱经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如果不是二人的坚定执著,哪能演绎这样美妙的罗曼史,哪能得到最终的美好?
恋爱之路是这样,人生之路更是这样,如果没有坚定执著的精神和毅力,我们就很难获得最后的成果。也许,我们在追求美好的途中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的坚定执著会被不尽的意外所缠绕,而不能顺利抵航;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再执著一些呢?最终的美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途中一点一滴的累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我们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正所谓坚定人生,执著而美。
5.诚信,做人做事不可或缺的美德
美国心理学家兼作家艾琳·卡瑟说过一句名言:“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邓亚萍是一个诚信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诚实,就没有她的事业、她的辉煌和她的人格力量。可见,成功与诚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诚信而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
邓亚萍在清华大学毕业的前夕,得给哲学老师交一份总结,那时候的她很认真地查阅资料,并自我完成了一篇内容充实、足有四五千字的总结,写毕的这篇总结既有理论上的阐述,也有联系实际所做的细致分析,但是邓亚萍还不是特别自信和满意,最后她决定向一位老师请教。
热情的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她,很快就改好了总结交还给她,但是,邓亚萍再交总结的时候,把自己写的总结和老师改过后的总结一并交给了哲学课的老师,并且给老师说明了情况。
或许邓亚萍觉得老师改过的总结毕竟不是自己的,做人做事都得诚信,所以,她将整件事向哲学老师讲清楚。但是,一篇请高人修改过的哲学总结,按理说可以当做自己的“原创”交上去的,老师怎么会不了解自己教得学生的水平呢?而帮她的老师也不会去向哲学老师问起这篇总结,一切就顺理成章了。但是,邓亚萍没有这样做,这就是邓亚萍的诚实!